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2-08-15 02:49:19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进程,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重点逐渐转向深化高职改革、提高高职质量和特色,国家对职业教育政策的倾斜,为推进高职教育繁荣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本文分析高职院校目前课程设置及课程改革的现状,深入揭示了课程设置及改革的因素,探讨了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随着我们高考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4年全国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年招生318万人,在校生973.6万人,全国在校大学生有2468.1万人(包括专、本、硕博),分别占高等教育的39.5%,将近一半的是高职院校学生。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改革成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部分,其中教学改革则是核心。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如何通过高职课程改革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从而完成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使命,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急需探讨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是目的,转变观念是前提”,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及学生的就业,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转变观念就是前提。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发展思想,在人们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偏重于应用,传统课程偏重理论,这类课程适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对高职院校学生不一定适合。课程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改革的突破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从国家政策,到学院管理层以及一线教师,均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因此,从理论上理顺这些因素,把握高等教育课程发展与改革趋势,转变教育观念,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2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

高职院校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课程设置受传统的思想影响深刻,主要表现在:

2.1课程设置不科学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结构不太合理,不能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课程组织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从笔者自身实践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反映课程上完了,却不知道上了什么内容,能做什么。这种课程还是呈现传统的“学科本位”的特征,在课程培养目标中没有体现实践性。高职教育是面向社会培养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

2.2课程改革随意性

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上,要进行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但在两者的把握度上容易产生偏颇,有的重理论轻实践,有的重实践轻理论。如我们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则是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实行项目教学。教师给学生讲授所有基础知识的同时,每个知识点布置一个项目,该项目紧扣我们实际生活,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2.3教学组织和管理脱节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快速发展,在校学生数量急剧上升,为了缓解教学资源紧张,很多院校实行大班上课。这种教学组织带来课堂教学秩序差,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在深层次上制约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和育人思想的内化。

2.4课程设置与专业联系不紧密

高职教育要面向就业,面向企业,但很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实践应用联系较少。我们学校有的专业校企合作紧密,课程设置完全是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大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内容不融合,衔接不够,无法满足各专业发展和实践对课程的要求。

3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

课程改革制约因素体现多方面,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我们要从院校本身出发,分析各方面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课程改革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3.1课程改革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是课程改革的动力。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制约课程改革。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都必然导致课程的改革,课程滞后于科技和经济发展,就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实现课程现代化。

3.2课程改革受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制约

课程改革要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它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学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课程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受人才培养规律制约。学生是课程设置与改革的基本点。课程改革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的原则,高校课程设置与改革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在课程编制、课程内容的组织中,既要考虑课程的逻辑结构,更要注重课程的结构。

3.3课程改革受师资水平制约

教师既是课程的载体,又是课程的媒体。课程改革应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实践,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素质决定课程质量和课程方向,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培养有现代意识、掌握现代最新科技知识、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才能加速课程改革的现代化步伐。

3.4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思路

高职课程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课程观、课程目标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规划与设计。高职教育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要明确课程思想的主体性问题,要把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反映到课程改革中。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职业生涯教学应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学习法,联合企业、行业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主要表现在:

3.4.1变传统教育为素质教育

我国高校课程不能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改革,主要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太深,这种思想已不适应现代教育体制的发展。教育目标要求注重能力培养,我国的教育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尽可能多的课程。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要考察的目标是人才全面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发展,对改革现有高职院校课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4.2重视学科课程与项目课程之间的关系

传统学科模式和项目课程模式其实质区别在于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我们既要吸取项目课程的长处,又要发挥学科课程的优势,努力使两者取长补短,创建能完整反映教育基本规律要求,将两者融合成一体的整合型课程体系。对于高职教育而言,项目课程是形成就业能力和提高学习积极性所必须的,学科课程是进行规模较大的集体教学和完成高等教育社会历史任务所必须。课程内容改革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要加强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3.4.3遵循课程自身发展规律

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浪潮中,课程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应该以点带面,要符合科学规律和学科结构。课程体系是在教学与科研结合过程中逐步发展与完善起来的,是长期教学实践的结果。课程改革既不能全盘否定以前,推倒重来,又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学科建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能盲目,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

3.4.4要重视课程编制理论的研究

从宏观上来说,课程编制理论的研究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课程改革是专门研究课程内容如何选取和优化组合的问题。主要解决课程中“为什么教、教什么、给谁教、怎样教”等问题。这四者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如何编排,如何选取最科学、最有用、最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最佳知识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当今高职院校的课程,有的沿用本科院校课程,有的是高职院校的教材,形式多样,如何改革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课程,只有从思想体系、理论观点上有了比较成熟的、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职业发展规律的课程编制理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才会有理论基础,才能编出具有自己特色、高质量、类型多样的教材。

上一篇:教学生学会“好的生气方式” 下一篇:领会教学法在大学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