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路径分析

时间:2022-08-14 11:09: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路径分析

(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街罗洞小学,广东 广州 510800)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品德与道德情感培养为核心的学科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感意识。本文从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性出发,以此为基础,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道德情感;培养路径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倘若学生在早期就培养了良好的道德认知,日积月累,将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感意识。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应着力于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渗透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结合我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不仅能够丰富学科教学理论,还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实践予以理论上的指导。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性

小学生正处于感官、神经系统的巨大变化期,他们的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更是一个转折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期是充满希望和培养良好品质的黄金时期。对于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来说,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属性与教育功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良好的道德品行,并督促他们在生活及学习中加以践行,实现自我道德行为的调节,加强道德自律。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从点滴抓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寻找契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知识的渗透教育,从而端正他们的思想,实现人格的完善。

二、当前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有些教师仍旧沿用呆板的授课模式,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他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他们在授课中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内容授课,教导所谓的道德原则,s没有将道德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忽略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思想品德教学逐步走向一个死胡同,即教学未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未能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析,学生无法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这样的教育带有盲目性,学生在这种盲目的教学模式中,逐渐丧失学习能力,走向学习误区,不仅降低了对道德的认知能力,还阻碍了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道德教育成果并不理想。

三、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路径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精力旺盛,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趋新”心理和行为倾向。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出发,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出发,从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的规律出发,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氛围,把知识点和情境融合在一起,对学生内心深处的情绪进行激活、带动和渲染,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情感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抚育我”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母爱的伟大,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书包放在肚子上模仿妈妈怀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经历“挺着肚子”爬楼梯、弯腰系鞋带等活动。刚开始时,学生都觉得很搞笑,一边模仿,一边嬉戏,但是慢慢地他们就体会出了其中的艰辛,由嘻嘻哈哈转为思考。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抓住教育契机,教育学生:“你们只是经历了几分钟就觉得辛苦了,但是你们的妈妈要坚持十个月,那是怎样的一种艰辛,你们可以想象吗?”在教师的教育中,学生都陷入了思考,真实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2.丰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的,而不是仅依靠理论知识的教授。教师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唤醒身上潜在的本能,并自由自在地表露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课堂活动应从如下方向实施:第一,实施多元化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活动的本质,并产生创造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书本理论知识内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第二,通过多种环境,由深化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引导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3.结合课外活动,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

课外活动的实施是德育教育的推动力量。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课外活动整体性的内涵,并重视渗透教育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目标,达到良好的教育结果,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当然,要想在实施渗透教育的过程中有所作为,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只有把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寓于课外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再现品德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外活动的渗透教育功能。

例如,在教学“讲不完的家乡故事”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一周给学生发放调查表,让学生调查家乡地名的来历、传说、名人、贡献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相互交流所得的调查情况,在交流中,学生都体会到家乡拥有的悠久历史以及独特的传统。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家乡的名人、英雄人物是如何为家乡做贡献的?”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家乡之所以有今天的新面貌,离不开家乡人的付出,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随之而生。

4.挖掘德育课程资源,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学校应深入挖掘德育课程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放飞梦想,铸就希望。例如,在学习“腾飞的中国”这一章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思想教育节目,如大型公益电视节目《我的梦・中国梦》,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这些公益电视节目大多采用专题短片、演讲、互动的形式,形式新颖,生动活泼,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展现理想信念,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内涵。在观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开展“放飞心中梦想,行动铸就希望”的活动,选取一些丰富而新颖的内容,让学生畅谈理想,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体现了德育教育的本质,促进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深刻感受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性,并立足当前的教学现状,推进教学改革,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实现德育目标,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宋宁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思考[J].速读(下旬),2015(8):74.

[2]柳艺萍.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J].教育教学论坛,2011(5).

[3]何国安,张泽权,熊燕.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6).

上一篇:如何让幼儿爱上幼儿园 下一篇:课程选择:择校的替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