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研究

时间:2022-08-14 11:04:34

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研究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为了更好地研究普惠金融,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本文在对普惠金融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论述了普惠金融的兴起和必要性。随后又总结了信用体系对于降低信贷成本、减少信J抵触和不公、解决贫困和社会公平的意义,从基础服务、供求关系、社会法制角度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讨论普惠金融中可以改进与解决暂时问题的路径和方向,从而为提升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供更为细化的对策。

普惠金融扶贫农村信用体系互联网金融

一、文献综述

在普惠金融受到广泛关注的这近十年间,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其与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晏海运(2013)认为普惠金融的逐渐兴起源自于传统金融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缺陷、中小企业融资相对较为困难、农村金融服务具有广泛的缺失性和贫困农户等弱势群体某种程度上被排斥于金融体系之外等问题,并就制度、市场、主体、工具这四个层面分别提出关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对传统金融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囊括多种金融机构、金融机制、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完整普惠金融体系,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结构和减轻贫困农户的生活压力,力图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等。卢娟红(2014)通过研究得到结果证实普惠金融的发展切实改善了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福利差距,缩小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从而提出当前应当大力推进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区域化发展战略,深化普惠金融制度改革的建议。蔡洋萍(2015)采用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指数的测算方法,研究得出普惠金融对湖南、湖北、河南的作用力是较为有影响的,且为正向的影响。焦瑾璞、黄亭亭和汪天都等人(2015)通过研究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并将其与世界各国的水平进行对比,得出中国已然达成了加速发展普惠金融的条件,但也还有不少的的薄弱部分和限制因素亟待解决的结论。他们建议通过开展更进一步的金融改革,建立更为完善的统计汇报制度,大力鼓励金融体系创新等方式来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普惠金融的兴起与发展现状

如今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其逐渐变得重要并已经成为了当下经济的核心,而近年来针对更广泛群体而提出的普惠金融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普惠金融”是指一国金融体系立足于机会平等的诉求,目的在于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拓宽至纳入原先被排斥在了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对象,能够具有可持续性的为有金融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切身有效的金融服务的新理念。建立“普惠金融”主要运用的方式有加速金融体系发展建设、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加大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等。近十年来,联合国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和推广给予了极大程度上的支持,许多相关组织机构也纷纷提出了有助于发展普惠金融的建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一直都高度重视着农村区域金融的发展状况,长久以来在农村金融方面的持续研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是,我国距离实现全面性的普惠金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政策和软硬件基础服务设施方面的引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由于基础服务设施覆盖不足造成的地理距离远、客户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因素使得其在面对弱势人群、弱势产业和弱势地区时出现了金融排斥。而普惠金融的兴起为这一棘手问题的解决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新途径,它可以提供融资以帮助低收入群体紧抓机会进行创收,改善他们以往不合理的消费开支结构,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家庭生活水平,提高贫困农户的生产能力,帮助低收入人群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健康服务。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贫困人口,缩小区域贫富差距,推动农村金融的长足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普惠金融的关键在于“普”和“惠”,也就是惠及更广泛的群体,因此成本与风险是其中的重点。我们目前的迫切任务就是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探寻平衡风险与成本的新策略。普惠金融这一需求正好就是我国目前推进的“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普惠金融的发展需求正是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普惠金融面向弱势群体的特性使之将资金尽可能的投入在薄弱部分。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使社会保障更完善可持续,金融环境更公平正义,能够更好的支持供给侧改革。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金融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当前的普惠金融推进阶段中,关于扩大基础性金融服务覆盖面的举措,主要还是采取填补贫困县域金融服务空白这一方式。通过向下发展银行网点以及推广相关基础设施,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居民寻求基础金融服务时的便利度。但根据农户调查显示,目前贫困县域地区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度都相对较低,使得普惠金融的推进措施对贫困地区的效果并不明显。金融基础服务整体滞后的状况,从侧面反映出农村居民的金融参与程度低等问题。

(二)贫困农户对普惠金融的需求及信贷抑制

从多方调查资料中进行了解之后能够发现,贫困农户的信贷需求虽然是旺盛的,但实际中的借款金额却往往并不大。由此进一步分析贫困农户信贷需求,发现其需求一般都是基于生产或者消费。一方面,成本高,受贫困地区群众议价能力弱和对资金可获得性关注度高等因素影响,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而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匮乏金融知识并且信用意识薄弱,加之某些农户未获得贷款的负面效应,会造成农村居民对金融支持的给予未能怀有足够信心,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服务的顺利实施。

(三)社会法制环境建设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

在目前的普惠金融发展阶段上,县域经济主体的法制意识相对淡薄,法律执行力度不足,对人民群众的信用也缺乏评价、监督、激励和惩罚机制,难以形成良好的信用关系、有效应对失信行为,信贷行为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四、完善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措施

(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

上一篇:关于电网企业现金预算管理的改进研究 下一篇:社会舆论的发展及其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