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研究

时间:2022-08-29 01:52:53

安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研究

摘要:近年来,农村金融体系实施了以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为内容、以提升服务水平为宗旨、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手段的进阶式改革,形成了崭新的组织结构特征:其主体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系侧翼、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新的金融体系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和保障。但新兴农村经济组织如农民产业合作社及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农村金融改革急需深层“破冰”。

关键词: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5-0036-006

一、“十二五”以来安徽农村金融

综合改革的特征及成效

(一)安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特征

1.农业保险服务新农村建设。一是农业保险“提标扩面”。2013年,全省中央政策性农险品种由“6+2”拓展为“7+3”,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保险,目前已开办大棚蔬菜、果树、茶叶等41个特色农险品种。二是涉农保险创新发展。2013年,联合省相关部门开展5市27个县区的山区库区农房保险统保试点工作。三是推进试点县农村金融保险综合改革。认真落实全国人大部署,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农村综合金融改革。基本形成了以中央政策性农险为主,特色农险和涉农保险全面发展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2.夯实金融服务网点。农村金融改革,离不开金融机构网点,尤其是便民服务网点的设立,安徽农村金融改革一年多来,大力发展城镇化的“草根”金融,让农村拥有属于自己的银行,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面、“合身”的金融服务,把县农联社变更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新增了村镇银行、新建金融机构网点和便民服务区,有利于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便利的网点支持。

3.打造新的服务模式。针对安徽县域经济的特色和小微企业的特点,需要商业银行创新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徽商银行依据金寨经济特点,研发了“金徽通”信贷产品,大胆创新了担保方式,采取优选“3~5”户小微企业联保的方式,相互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并通过政府增信,为企业联保提供“双重”保障,该产品针对金寨企业需求,提供“助工、助农、助商、助业”四大金融服务,产品投入市场2个多月,围绕产品,通过批量服务,就支持了14户、2000多万元信贷投放,有力地支持了金寨县经济发展。[1]

4.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加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每年都举办多场通过银企对接会、联谊会及新产品推介会,要求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银企对接会进行现场签约,采取贷款意向类、投放类等形式,并且跟踪对接会落实成果,要求对接会签约落实率不低于80%。各家金融机构也按照年度制定了活动方案,开展一系列的金融服务活动,贯彻落实农村金融改革。

5.搭建银企桥梁纽带。为提高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效,为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体系,商业银行需要做好平台建设,与政府有关部门,如经信委、农委、工商联及担保公司、合作社、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信息交流,宣传金融产品与服务,平台机构向银行提供了客户需求、政府政策等信息,充分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交流。通过平台的搭建,有利信息通畅、资源共享,共同为企业提供服务。[2]

6.在全省创新开展规范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室进村工作。设置专门场所布放ATM、存折补登机具,张贴自动取款机操作流程,摆放《金融服务手册》等知识读本。各个农村金融服务室所在各村部开辟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宣传专栏,集金融知识宣传、金融消费者维权、人民币反假、征信为一体,初步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村金融模式”。

7.开展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转型建设。创新工具运用加快,工商银行推出“国内发票融资”,农业银行推出金穗“惠农卡”和“企业+基地+农户”信贷模式,中国银行推出国内融信融资业务,着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服务方式创新提速升级,农发行联合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推出“富民兴业”农户担保信贷计划,实行“担保机构+金融机构+政策性支农机构+龙头企业+农户”的“五位一体”信贷模式支持农户发展。

8.开展各项金融配套扶持政策落实。认真改革和清理制约信贷增长的体制性和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配套措施和相关细则,牵引农村金融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向上争取扶持政策,给予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按季上浮的优惠政策,增加农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加大对信用村、户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对农村商业银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的容忍度,允许支持“实体经济”的前提下,进行合意贷款管理。[3]

(二)安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成效(以金寨县为例)

金寨县自实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以来,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信贷总量持续增长,金融创新成效显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金融环境不断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通过机构改制、分设、增设分支机构网点,金寨县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体系进一步健全,初步建成以政策性银行和大型银行为主导,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辅助,以村级金融服务室(站)、助农取款点为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目前,该县拥有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徽商银行等银行机构10家,营业网点70个,自助银行网点17个,ATM机86台。此外,该县还组建了城镇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金寨分公司;国元农保公司在该县设立了支公司和四个营业部,安徽省国资委在该县组建了产权交易分中心,华安、海通证券分别设立了营业部,还新设了1家典当行。

2.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改革启动以来,金寨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000万元,新增营业网点8个、自助银行网点8个、ATM机52台;新布设POS机1074台,POS机总数达到1603台;新建村级金融服务室21个、助农取款点384个,初步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的村级全覆盖,网点覆盖率较改革前提高64.2个百分点。全县发行银行卡71.2万张,实现人均一卡。目前,金寨县每万人拥有银行服务网点2.39个,较改革启动前增加0.91个,增幅61.5%,农村居民基本做到“贷款申请不出户、存取现金不出村、汇款业务不出乡(镇)”。

3.信贷投放持续增长。改革以来,金寨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重点项目、新型城镇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方面全面加大了信贷投放。2013年末,全县贷款余额73.7亿元,较上年增长34.4%,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4.6个百分点,增速由改革前的全市末位跃居首位;存量存贷比55.4%,较改革前提高5.7个百分点;增量存贷比54.9%,较改革前提高22.5个百分点。一年多来,金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6.6亿元,有效缓解了当地企业和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特别是在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上,依托县城司、汇金公司平台,与8家银行对接了棚户区改造等14个项目,达成融资意向31.5亿元,2013年投放到位10.1亿元,超过近10年融资之和。

4.金融创新成效初显。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大力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创新开发出一批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如农发行创新“担保机构+金融机构+政策性支农机构+龙头企业+农户”贷款模式,建行和徽商银行创新“助保金”、“金徽通”贷款新产品等。面向下岗再就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巾帼妇女创业、大学生创业等,大范围拓展小额担保贷款方式。在普遍开展征信体系建设基础上,对农户发放无抵押小额信用贷款。运用信贷新产品支持了15个贷款项目,248户小微企业,1.12万户个体工商户,2.14万户农户,累计发放各项贷款89.29亿元。全面实施毛(元)竹、森林、育肥猪等政策性保险,创新开展农房保险,在2013年抗击两次特大洪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有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特色农业、重点项目、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城镇化、民生工程等领域信贷投放,有力支持了金寨县经济社会发展。2013年,金寨县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增长30%,新增规模工业22家,规模工业增加值23.6亿元;新发展特色产业基地4.5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30.8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亿元,增长16.1%;实现生产总值80.2亿元,财政收入6亿元。

6.同步带动农村扶贫开发。金寨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资金支持,特色农业一直难以摆脱小而散的自发状态。通过实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金融新产品,扩大有效抵质押物范围,激活了农村沉睡的资产资源,为扶贫开发注入了新动力。2013年,金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放涉农贷款52亿元,支持4户企业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在45个整村推进中,县级投入扶贫资金1329.5万元,实施产业扶贫到户,带动银行贷款1.23亿元,支持9034户农户发展种养殖项目,使5961户贫困农户实现脱贫。2013年,金寨县共减少贫困人口2.7万人。

7.有效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实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受益最大的是农民。实施改革以来,该县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应用,采取全额贴息方式大力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4492万元,为群众发展生产、发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农发行金寨县支行由农户作为实际用款人,发放贷款1000万元,直接带动农户发展茶叶、油茶大户80多户、基地2.4万亩。2013年,金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104元,较改革前增长13.5%,成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年份之一。[4]

8.大力带动全民创业就业。金寨县以金融改革为抓手,积极破解资金难题,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扩大担保贷款发放范围,将专业合作社贷款额度提高至30万元,将小额担保个人贷款额度由2万元提高到5~8万元;通过创新小额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贷款门槛。2013年,全县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169笔,金额3.99亿元,是2012年的12倍,带动新建农民合作组织12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4467户、各类企业315家,全县上下创办实体、发展经济的氛围空前浓厚。

二、“十二五”以来我国农村

金融综合改革的经验借鉴

(一)台湾地区农地银行的运作与借鉴

2007年,我国台湾地区正式提出并开展“农地银行”政策。农地银行,是为提高农地流通,实现租赁、买卖农地的服务和信息平台,主要是提供农业项目贷款融资、农业产销经营、农地利用法令等咨询服务,同时也起农地中介作用。

1.政策筹备、出台与农地银行运营。设立农地银行的构想系台湾地区2002年正式提出,经过多年的研讨、规划,2003年2月,台湾地区修正通过《农业发展条例》,为农地银行的开办提供了法律基础。“农委会”于2007年3月召开说明会,邀请各级农会总干事就农地银行的政策、架构、内容等事项作了说明。同年8月14日,随着《农地银行之建置与推动计划》出台,农地银行正式开张。2009年5月,“农委会”推出《“小地主大佃农”政策细化方案》,作为“小地主大佃农”政策的五大配套措施之一,意在强化农地银行的管理服务功能,为大佃农提供低息经营贷款和长期承租农地无息贷款。

2.农地银行政策的显著效果。农地银行政策普遍得到了台湾地区基层农会的热烈欢迎。到2012年底,参加农地银行平台的农会占全部台湾农会的98.6%,达298家;登录使用农地银行网络平台进行农地租、售及法拍案件达16246笔,实际成交4325笔,新增贷款额5.1亿元(新台币),农地成交量达1258公顷。大佃农耕作面积平均为8.4公顷,为台湾平均台农面积1.1公顷的7.63倍,大佃农政策惠及的经营规模达到8433公顷,大佃农平均年龄由先前的62岁下降为42岁,呈显著年轻化发展态势。台湾地区的农地银行及其服务和管理平台,激发了租赁和买卖农地市场的活力。[5]

3.台湾农地银行政策对大陆的启示。最近两年,内地的四川成都、陕西杨凌、河南信阳、宁夏平罗和湖南的永州、浏阳等地方,纷纷效仿台湾地区农地银行建立了功能和名称类似的农村土地银行,并在村一级建立了基层土地银行监理会、理事会,由土地流转农户大会,选举“两会”组成人员。土地银行主要的操作方式是零散地块集中后再与农户签订委托流转协议,土地银行找到龙头企业或经营大户后最终将土地贷给大户农、合作社或农业中小微企业,将预存土地集中流转出去,由土地受让方支付土地租金,农业土地银行将租金分发预存土地的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土地银行、经营大户或龙头企业三方均有收益。农民入股土地银行可定期获得存地收入,土地银行通过集中存贷获得利润,并将利润按面积折算成股份,对股东进行分红。

4.农地银行的功能和法律地位。由于内地农村土地银行的建立及业务开展还处在探索阶段,从体制方面来观察,内地农村土地银行与村两委及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人员组成、办公地点相重合,职能也相重叠;从法律基础上看,农村土地银行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无法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从而难以提供土地流转中急需的金融服务;从业务功能角度来观察,农村土地银行目前还仅限于土地经营权的出租、收储和转包等服务,其他如法律咨询、资金筹措、经营辅导、贷款、信息查询等农民急需的管理与服务能力非常欠缺。[6]

(二)安徽金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强力推进。一是银监会将金寨县列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联系点,成立了“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小组”,周慕冰副主席任组长、安徽银监局主要负责人和银监会有关部门为主要成员、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全部参加,保障了金融综合改革的强有力领导。二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成立安徽省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三是安徽银监局牵头成立安徽银行业推进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督促、指导、协调落实。

2.细化工作方案,明确改革目标责任。经过多批次调研、论证并征求意见,制定了农村金融改革推进计划,明确责任,形成银监会《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方案》、省政府《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及安徽银监局关于推进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化表,各银行按部门、人员、完成时间节点具体落实。

3.注重体系构建,推进整体实施。构建金融组织体系要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机制体制建设,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要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创新金融产品要注重提升服务水平,构建银行监管支持体系要着重强化信用、财税、保险等支撑体系构建,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普及农民的金融常识。在大力推进改革进步的同时,要注意总结经验,评估改革成效。

4.注重组织协调,凝聚改革合力。以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为例,改革涉及层级多、部门杂,各组织各部门各有分工、各司其职、沟通有效、协调配合,形成了强大的改革合力。一是争取多方金融政策支持,最终形成了由银监部门牵头,保监部门、人民银行、金融办全面配合的多方支持态势。二是统一口径、统一步调。通过向上汇报,由银监会和省政府出台协调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三是取得地方党委、政府支持,由政府协调税务、财政、工商部门出台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外部环境。

5.跟进配套制度,务求改革取得实效。为确保改革推进的有效性,相继研究出台系列配套制度。一是建立并实施监测督查制度。对金寨县新增各类存、贷款,新设服务网点及产品服务创新等主要改革发展指标实行按月监测;对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进行按季督查,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二是制定了《金寨县银行业差异化监管政策实施意见》,鼓励新增存款驻留本地、科学掌握存贷比、合理确定中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不良率等19项差异化监管政策。[7]

三、安徽农村金融改革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安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但安徽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金融改革存在很多问题。2012年6月,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视察金寨时,明确指出进行农村金融改革。通过二年多的时间,安徽及金寨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安徽农村地区起到了示范作用。结合安徽农村金融改革,分析安徽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安徽农村金融改革提出相应对策:

(一)安徽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金融政策缺失,产业结构不合理,缺少核心企业带动发展。农村金融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金融政策不完善,农村互助金融组织的法律基础不明确,在农村金融活动中缺乏具体实施的制度安排和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如:小额贷款公司,他们只能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根本无法拿到银监部门的金融准入证。这就造成了银行监管部门、人民银行等金融主管部门无法对口开展相应业务指导和监管服务。2013年度,安徽县域一二三产结构比为22∶42∶36,平均县域规模以上企业不足,大型企业较少,县域产业结构中大型工业企业明显缺乏,没有形成核心企业产业链发展效益。

2.社会信用环境基础较差,农村金融体制问题十分突出。安徽县域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不少人住在山区,据了解,平均县域近70万人,有近40万人住在山区,由于山区交通闭塞,很多地方金融知识没有得到普及,对信用意识不强,整体社会信用环境基础较差。农村现有的金融体制实际上是一种从农村获得净储蓄的机制,抽着农民的水,浇着城市的田。大量持续的农村资金流出,极大地削弱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基础。而现有的农民互助经济组织自有资金规模小,业务量较为有限,离广大农户及农民的实际金融需求差距较大。而他们赖以依靠的小额贷款公司其资金来源主要为注册资本金,总量极为有限,资金不足带来的后续问题十分严重。[8]

3.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不足,农业产业化得不到资金保障。安徽县域经济总量较低,仅有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设立网点,并且在金融改革前,金融机构对县域总体信贷投放较低,2013年度,安徽县域金融机构新增信贷平均投放不到10亿元,这与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是不匹配的。由于信贷服务严重滞后,金融资金供求严重失衡,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因运而生,以服务社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宗旨,吸纳社员股金、互助金和发放融通资金,对农业发展、农民创业增收起到了较好作用。

4.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机构不断萎缩,金融机构较少,网点数量不能完全覆盖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大量撤并缩减,其他金融服务还没有发展起来;农发行作为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仅仅承担粮棉油收购等信贷业务;目前,农村的金融服务实际上由农商行在唱“独角戏”,而农商行从体制到机制都还未理顺。在安徽农村金融改革之前,安徽县域平均3836平方公里,仅有5~6家银行金融机构,安徽县域经济比较分散,不少乡镇都聚集了小微企业,但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很难满足这些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

5.金融服务产品单一,难以满足农村城镇化的多种需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急需注入大量资金,虽然各级财政能适应这种需求不断加大了支农的力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为农民带来了不少的实惠。然而各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权限的制约,对农村信贷总规模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农民贷款难问题日益突出。安徽县域的金融机构所开展的业务基本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汇,对于小微企业担保难、融资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缺乏有效措施。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是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安徽县域发展的重要需求。

6.我省县域金融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又无成熟经验可供借鉴。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体制瓶颈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县域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权限、审批程序、贷款容忍度、抵质押物等方面的权限较小,主要集中在上级银行;二是政策瓶颈的制约,主要体现在现行相关农民土地和房屋确权、处置等方面的政策规定难以突破,流动性不强。这些因素,制约了我们关于创新抵质押贷款模式、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增加融资总量的部分设想。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农村金融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9]

(二)安徽农村金融改革的对策

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需要各级政府、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推进改革的工作合力,要按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持续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进一步促进当地金融服务协调发展。安徽农村金融改革正在迅速开展,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安徽农村金融改革的现状,现对安徽农村金融改革提出几点对策。

1.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要结合安徽县域实际,研究出台新的扶持政策,不断完善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要不断整合优化各类支农金融资源,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和担保方式,安排一定额度的扶助资金用于农户贷款贴息;要加快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引进工作,积极培育合格的信贷投放主体;要加快推进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为稳妥审慎推进“三权”抵押创造外部条件,帮助解决抵押担保难问题;要加快建立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激发金融机构的内生动力,实现良性互动、多方共赢的工作局面;要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将部分重点农产品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

2.更新观念,构建城乡联动策略。搭建城乡联动发展的观念,避免就农村谈农村、就城区谈城区,将两者割裂开来的误区。通过横跨城乡的产业链发展建立起城乡间隐形的桥梁,比如,在安徽县域销售的茶叶,是由农村种植、采摘、制作、运输,县城家电、酒等品牌商在农村设立的经销网点销售,这些都是典型的城乡产业链。金融机构可以积极营销或从存量客户中筛选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实力、有信誉的优质核心客户,以该客户为原点,向前或向后寻找上下游客户。通过这种“1+n”营销模式,不仅能促进城乡共同发展,还有利于全面了解客户,有效防范信贷风险。[10]

3.全方位强化监管引导。监管部门要创新监管手段和工作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要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担保机构、贷款专营机构等组织,积极推动县域各类金融业态协调发展。要督促金融机构落实不良贷款容忍度、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等差异化监管政策,有效增加全省县域信贷投放。要引导金融机构及时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现代农业、粮食生产、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要推动全省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民生金融。

4.充实改革内涵。通过加强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带动和促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继续深化农行“三农”事业部制改革,引导其重点支持农村企业和县域发展。继续扩大大型银行对县域机构的授权,进一步创新产品服务,优化信贷流程,适当增加信用贷款,有效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增加有效信贷供给,加快县域内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涉农银行业机构要着力打造服务“三农”专业化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基础业务、基本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促进合法、合规经营。

5.创新宣传,普及社会信用基础。商业银行通过走进街道、社区和专业市场宣传金融知识,开展“征信业管理条例”宣讲、“反假币知识宣传”等,为当地居民及中小企业主讲解金融知识,有针对性地向公众普及金融知识,解疑释惑,提升大众金融安全意识,有效防范社会上假借金融机构之名进行有关犯罪活动。各家金融机构都要开展相关活动,不仅仅宣传银行相关金融产品,更要普及农村金融知识,为企业打造和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全面实现全省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全覆盖,让农民享受“零距离”金融服务。

6.优化金融环境。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切实加以推进。加大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深入推进送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广泛宣传金融政策,普及金融知识,提高民众的金融认知力,提升金融消费者的自我权益保护能力。搭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农户经常交流的平台,帮助对接和解决企业、农户的融资需求。农村金融机构要秉承“立足城乡、服务大众”,“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11]

参考文献:

[1]汪上,李宝礼.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构成变化――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理论探讨2012,(01):97-100.

[2]陈琼.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路径初探――以安徽省金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为例[J].中国金融家,2013,(07):68-70.

[3]安起雷.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机制问题探讨[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03):10-14.

[4]侯琰霖.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建议[J].中国财政,2011,(15):64-65.

[5]莫易娴.金融创新相关理论的综述[J].江淮论坛,2012,(01):39-43.

[6]杜宏林.对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N].金融时报,2012-04-08.

[7]刘士余.深入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N].金融时报,2013-01-21.

[8]苏静,胡宗义,朱强.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J].经济经纬,2013,(03):31-35.

[9]范淑莲,刘志平.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亟须多方给力――基于山西省临汾市的调查[J].银行家,2011,(08):122-125.

[10]冯果,李安安.包容性监管理念的提出及其正当性分析――以农村金融监管为中心[J].江淮论坛,2013,(01):109-116.

[11]江薇薇.正外部性激励视野下的农村金融监管改革探析[J].西部论坛,2013,23(06):19-26.

上一篇:爆!股市私密日记 下一篇:扶出一片新天地 贫困村庄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