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侵权私力救济

时间:2022-08-14 08:51:04

论环境侵权私力救济

摘 要: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激增,公众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实践中,针对污染企业的私力救济不断涌现,有些颇有成效,而有些衍化为暴力事件,破坏社会和谐。然而,法治国家需要依法行事,因此,必须对环境侵权私力救济进行法律规制。从环境侵权私力救济概念出发,阐述了环境侵权私力救济存在的价值和正当性,分析了环境侵权私力救济弊端,并试图对通过法律途径规制私力救济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环境侵权;私力救济;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099-02

一、环境侵权私力救济概念界定

环境侵权是一个学术名词,目前尚未在立法上形成统一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曹明德教授认为,“环境侵权是侵权行为的一种。因人为活动,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对自然因素施加不良影响,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使广大区域的公众的财产权、人格权以及环境权遭受损害的侵权行为。”[1] 陈泉生教授认为,环境侵权就是“因人为的活动,致使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污染或破坏,从而侵害相当地区多数居民生活权益、环境权益以及其他权益,或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事实”[2]。王明远博士认为,“环境侵权是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致生态自然环境的污染或破坏,并因而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环境权益或公共财产造成损害之虞之事实。”[3] 私力救济是环境侵权私力救济的上位概念,在中国,学界对私力救济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史尚宽《民法总论》中提出“谓权利人本身之实力,以救济私权之制度”[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提出“自力救助,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人不借助国家的公权力,而以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或他人权利的合法行为”,江平教授《民法学》中提出“私力救济,是指权利主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依靠自身的实力,通过实施自卫行为或自助行为来救济自身被侵害的(民事)权利”[5]。 以上表述各有着重,从不同角度来解释了私力救济。何谓环境侵权私力救济,钱水苗副教授在《论环保自力救济》一文中指出,“所谓环保自力救济,是指公民为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遭受环境污染和破坏情况紧急又不能及时请求公力救济或得不到及时的公力救济的状况下,而采取对侵害者的人身或者致污染设备等予以强制力迫使其停止污染或破坏的行为。” [6]以上有关私力救济的界定不够具体,概念中没有将私力救济不通过法定程序,没有第三方介入的重要特征表达完整。笔者认为徐昕教授的定义比较全面:“当事人认定权利遭受侵害,在没有第三者以中立名义介入纠纷解决的情形下,不通过国家机关和法定程序,而依靠自身或私人力量,实现权利,解决纠纷。”[7]

结合以上环境侵权以及私力救济的概念,笔者认为,环境侵权私力救济指当事人环境权利遭受不法侵害时,在没有第三人以中立名义介入解决纠纷的情况下,当事人不通过国家机关和法定程序,而依靠私人力量,解决环境纠纷,实现环境权利。

二、环境侵权私力救济的法律意义

环境侵权私力救济的产生源于环境侵权公力救济制度及其运作存在的缺陷,作为环境侵权公力救济的补充,它是公民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重要救济手段,其存在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1.环境侵权私力救济的经济性。从法经济学角度出发,根据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可以看出纠纷的解决或者说是权利的救济是需要成本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个人追求私人利益,以收益最大成本最小为原动力。公众寻求解决环境侵权纠纷的救济途径时,取决于不同救济途径的成本,收益,条件和机制等等的比较,权利人依最大化原则对不同的途径进行选择。与公力救济相比,私力救济具有以下经济优势。(1)节约成本。与公力救济相比,私力救济没有复杂的程序,且一般不需要收取费用,所以从经济角度出发,不失为最好的救济方式。(2)节约诉讼资源。裁判是一种很奢侈的纠纷解决方式。环境侵权公力救济涉及到法院的司法成本,而环境侵权私力救济不存在这方面考虑。每一个司法裁判都是在消耗司法资源,尽管不是每一个司法裁判都必然产生正义。因此,经济性体现着环境侵权私力救济的存在价值。

2.环境侵权私力救济的高效性。纠纷解决效率是一个时间维度,指纠纷解决所耗费时间的数量,耗费时间越少,效率越高。环境侵权公力救济需要复杂的程序运行,因此,其在时间耗费上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现实中,环境侵权纠纷大量涌现,由于司法程序的复杂性,诉讼周期长以及诉讼资源的有限性,导致案件积压、迟延,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而且,时间就是金钱,时间流逝与费用支出成正比,这些都给权利人带来过重心理压力。此外,最值得考虑的是环境问题的特殊性,由于环境问题的不可逆转性和损害后果的难以恢复性,灾难性等特点,决定了对环境侵权必须防患于未然,环境侵权私力救济是权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从而能及时地制止环境侵权行为。因此,与环境侵权公力救济的低效率性,滞后性相比较,环境侵权私力救济具有高效及时的优势。高效性是环境侵权私力救济存在的另一价值体现。

3.环境侵权私力救济的正义性。为权利而斗争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义务,权利在被救济的过程体现了充分的主体性原则。公众选择环境侵权私力救济最主要原因是期望讨回公道,维护自身合法权利,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环境侵权私力救济的首要目的在于确保公民人身、财产、环境权益的不可侵犯性,同时更是道德和正义的要求和体现,对于现存的环境侵权行为,直接采取私力救济是人们的本能反应,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可以直接对抗不公平的侵权行为,防治对环境破坏的进一步扩大,坚决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从而使扭曲的正义得到矫正,实现正义。因此,环境侵权私力救济的存在不仅有利于纠纷的及时解决,更是实现实质正义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环境侵权私力救济是权利人自愿选择的一种救济途径,在处理结果的确定和执行上都以权利人意愿为前提,若双方通过理性的协商、沟通、对话,达成共识,维系彼此权利,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私力救济对纠纷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它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在国家和法院出现前,人们完全依靠私力救济解决纠纷。在现代社会,私力救济仍广泛存在,皆因其符合自由、正义、效率、正义等法律价值。环境侵权私力救济作为环境侵权公力救济的有效补充而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及时制止不法行为造成的后果,降低社会损失,尽快的回复稳定的社会秩序”[8]。 其作用不可忽视,不仅现在广泛存在,而来仍将继续。

三、环境侵权私力救济的规制

在很多人眼中,私力救济是不文明的,落后的,应当抛弃的救济手段,究其原因,私力救济毕竟易生流弊,我们不得不正视其存在的问题。首先,由于环境侵权私力救济源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公众很可能受非理性思维驱使,陷入极端,造成混乱局面。游离于法律边缘的私力救济,如若任其放任自流,不但不会有效解决环境侵权纠纷,反而会滋生新的侵权,并最终影响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其次,环境侵权私力救济很难形成普遍认同,标准化公正,有些私力救济非但不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反而往往存在成本更高,风险更大,执行力弱,无法律效力保障的问题。这样,环境侵权纠纷没有解决,受害人权益没有得到合理保障,生态环境破坏也不可逆转。最后,环境侵权纠纷的特点之一是双方当事人地位不平等,经济实力相差悬殊,而私力救济是纠纷双方完全自主的面对面的处理纠纷,这样一来,容易导致弱者无从实行,强者仗势欺人的不良局面,影响社会和谐。

由于环境侵权私力救济的不可控性和非理性易转化性,如果不加以规制,很可能由维权演变为侵权。所以,在法治国家,私力救济应纳入法制轨道,通过法律规制其任意性的弊端。“私力救济只是在一定情形下一定限度内才具有正当性,它应当存在于一定的合理空间。”[7] 环境侵权私力救济只有目的合法正当,手段相当,不损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才是合理合法的。因此,应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对环境侵权私力救济进行法律规制。

1.环境侵权私力救济的前提条件。环境侵权私力救济实施的前提应是当事人的环境权利受到侵害,情势紧急,来不及请求公力救济,或公力救济不能的情况下迫不得已的行为。同时,环境侵权私力救济应符合利益平衡原则,须在受害者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与污染企业的财产权、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社会公共秩序等法益之间进行综合的利益衡量而予以确定。总之,实施环境侵权私力救济必须符合不违反法律,不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准则。

2.环境侵权私力救济的法律限度。主观要件,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环境侵权私力救济必须是出于维护环境权的目的和意识,不可报复和惩罚。同时这一要件还要求权利人所要求保护的权利是合法的,且环境侵权行为通过私力救济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客观要件,手段相当。环境侵权私力救济所采取的手段必须是适当的,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限制私力救济的强度和方式,排除暴力型私力救济。环境侵权私力救济作为个人依靠自身的或私人的力量实现权利、解决环境纠纷的重要手段,其行使必然受到国家法律的评价。而且,任何权利皆有扩张之本能,如不加限制,同样会造成侵权。所以,法律应对环境侵权私力救济的手段强度做出规定,以明确其限度,告诫公众采取理性的方式,遏制暴力的滋生。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拥有一套制度化,行之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私力救济在环境侵权纠纷中的长期存在,昭示着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而,任何一种纠纷解决手段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通过法律途径对环境侵权私力救济进行规制,不断完善,以期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明德.环境侵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8.

[2] 陈泉生.论环境侵权的诉讼时效[J].环境导报,1996,(2).

[3] 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3.

[4] 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3.

[5] 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829.

[6] 钱水苗.论环保自力救济[J].浙江大学学报,2001,(5).

[7] 徐昕.论私力救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02.

[8] 吕忠梅.超越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责任编辑 陈丹丹]

上一篇:贵州省石漠化地区扶贫移民搬迁探讨 下一篇:区域经济制度创新的困境及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