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立法分析

时间:2022-07-29 10:52:43

对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立法分析

摘要: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出台,特别是首次以专章的形式对环境污染责任作出规定,可以说是在环境侵权救济方面的重大发展和突破。然而,法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任何法律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侵权责任法》也有其自身的漏洞和不足。但是,在分析其不足和漏洞的同时,我们要先看到它的发展和优点。本文首先分析了其相应条款对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完善,然后相应的也分析了其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地方。期待我国通过立法进一步将环境侵权救济制度加以完善,建立完整的环境侵权救济体系,以更好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环境侵权 侵权责任法 环境侵权救济 一、环境侵权的概念及特征

环境侵权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侵权行为,它不仅侵害了财产权,还使公众的健康和生活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吕忠梅教授认为:“环境侵害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以至于危害居民的环境权益或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侵权行为。”

环境侵权作为现代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在侵权主体、侵权行为、危害后果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不同于传统侵权行为的特征。

二、我国当前关于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状况

首先,我国关于环境侵权责任实现方式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及海洋、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防治法律的有关规定以及森林、草原、渔业、土地管理、矿产资源、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等自然资源保护法律的有关规定。其次,我国《民法通则》在侵权责任承担方面也有大量的有关环境侵权责任的规定,其中如第124条、第107条、第130条第134条等。还有民事诉讼方面对环境侵权对举证责任等相关内容的规定,如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相关规定是一个典型的关于环境侵权举证责任转移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3项关于因环境污染引起损害赔偿诉讼的举证责任的规定。特别是我国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确立了环境污染侵权责任规则。此法首次以专章的形式规定了环境污染责任。

三、以《侵权责任法》为中心对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分析

1.《侵权责任法》对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完善

(1)解决了环境污染责任构成要件的问题

如《民法通则》第124条的规定环境污染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污染环境的行为;污染环境的行为具有违法性;污染环境的行为造成了损害;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联系。而根据《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的规定,关于环境污染责任的构成要件不要求污染行为的违法性。两法的冲突在《侵权责任法》中得以解决。《侵权责任法》第65条的定明确了环境污染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三个:一是污染环境的行为;二是污染环境的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三是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联系。

(2)以立法的形式确认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由于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形式,根据其特性,如若按照传统的民事诉讼中关于举证责任的相关规定,也即由受害人来承担举证责任,在实际上时不可能实现的,这相当于剥夺了受害者的胜诉权。虽然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已有有关举证责任的规定。但《侵权责任法》第66条的规定首次实现了以立法的方式在环境污染责任领域确立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使得有关环境污染纠纷的举证责任分配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3)明确规定环境共同污染责任的承担

在实践中,经常会存在多个污染物排放者同时排污的情况,若单独来看每个排放者的行为,或许不会造成什么危害,而若多个排放者同时排放,则会出现污染物相互之间发生反应,从而产生更为严重的有害物质。在这种情况下,对环境污染责任承担的确定会出现很麻烦的情形,而现在《侵权责任法》第67条的规定:“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大小,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等因素确定”。明确了环境共同污染责任的承担,有利于保护受害者的环境权益。

(4)确立了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责任承担

《侵权责任法》第68条的规定赋予了被侵害人在追究责任时的选择权,即既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这样的规定更加灵活,更有利于保护被侵害人的权益。

2.《侵权责任法》中对环境侵权责任规定的不足

《侵权责任法》第八章在规范环境污染责任方面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环境侵权并不仅仅是环境污染,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也是作为一般性的侵权责任法难以概括的。

(1)对于环境侵权行为的范围界定有些狭窄

其实对于环境问题,有很多种类和区别,如若以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的不同为标准,可以将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自然环境破坏,也既生态破坏,指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量的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使得自然环境的恢复和增殖能力受到破坏的现象。然而,《侵权责任法》中第八章以“环境污染责任”作为章节标题,且四个条文均采用“环境污染”的称谓;从文义上看,其并未对“污染”和“环境”作出定义。按照之前对环境污染的解释,以及依照《环境保护法》第24条的列举,其即指“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因此,按照体系解释来分析,《侵权责任法》所指的“环境污染责任”,即是上述污染类型所造成的损害而应承担的责任。该法忽略了因生态破坏所产生的责任承担的确认。可是由于其危害更具有潜伏性和不可恢复性的特点,生态破坏对环境以及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是不低于环境环境污染的。由此可见,此处便成为了该法的一个漏洞了。

(2)关于环境侵权救济所保护的客体范围的问题

从我国当前的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的内容来看,其所保护的客体是我国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的安全。正如《侵权责任法》第1章第2条的表述。然而,环境权,这个第三代人权的内容之一,其作为一项人的基本权利却并非是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所保护的客体。当然,我国《宪法》等相关法律也有关环境权益的表述,如《宪法》第2条第3款规定中的社会事务包括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这是公民享有环境管理权最根本的法律依据。我国《宪法》第26条提出了国家环境管理的职责的同时也暗示了公民也应享有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存的权利,该条框是国家对环境事务行使行政权的法律依据,也是对环境权的间接承认。然而,这些并不能使环境权作为环境侵权救济制度所保护的客体,在实践中,环境权只有在环境侵权使公民的人身财产受到损害时得到间接的保护。在此,《侵权责任法》对环境权也是只字未提。

(3)关于损害的界定

《侵权责任法》第65条虽然明确了环境污染责任的承担不要求污染行为的违法性,解决了《民法通则》第124条与《环境保护法》第41条的矛盾,但对于危害的确认却仍是一个问题。并且从该条也可以看出,只有当造成损害而非形成过度污染的危害时才可寻求救济,视乎也是对环境权的一种藐视和践踏。

(4)缺乏对环境侵权的预防性规定

环境侵权具有不同于传统侵权行为的特点,比如环境侵权具有潜伏性,其损害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察觉。环境侵权造成的损害往往波及范围广,延续时间长,甚至是多种因素复合累积之后才表现出来。此外环境侵权还可能同时侵害多数人多种权益,而且表现出继续性、持续性、难以恢复性等特点。从预防环境侵害发生的角度分析,鉴于人类环境利用行为具有社会有用性、价值正当性和损害的不可避免性,公众不可能等待正在来临的环境侵害成为现实后再行使私权利谋求事后的救济,因而事前采取措施遏制污染和破坏行为导致公共环境的侵害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结语

通过全文论述,我们可以得知,环境侵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侵权,其独特的性质决定了环境侵权救济制度不是当前的《侵权责任法》的第八章所能体现的,它将会是一个内容庞大繁杂的体系。本文结合环境侵权的特征,对《侵权责任法》第八章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找出了其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提醒相关立法者的注意,从而进一步的促进环境侵权救济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吕忠梅《超越与保守一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吕忠梅.《沟通与协调之途—论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6]徐翔民,田其云:《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下一篇:法庭互动中的语用推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