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石漠化地区扶贫移民搬迁探讨

时间:2022-09-13 07:51:47

摘 要:扶贫移民搬迁这对于解决不适宜生存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具有很高的针对性,同时兼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贵州省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和当前移民工作的现状,适应贫困地区改革发展新形势,抓住机遇,努力开创移民搬迁的新局面。

关键词:石漠化地区;移民搬迁;城乡一体化;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27-02

根据新时期扶贫开发总体要求,逐步形成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主战场,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乡、贫困村为突破口,以贫困户为着力点的扶贫开发工作布局。推进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快编制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等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上水平[1]。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贵州省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和当前移民工作的现状,适应贫困地区改革发展新形势,抓住机遇,努力开创移民搬迁的新局面。

一、现实的抉择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杨梅乡光明村的村民杨吉学正带着他的一家老小,抓紧时间修建他在移民新村的新家。六盘水市是贵州省石漠化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多少年来,杨吉学一家一直居住在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的石漠化山区,和整个村的50多户村民一样,在极度贫困的生活中煎熬着。而现在,在政府综合防治石漠化的工作中,他和其他的村民们都要搬到生活条件十分优越的移民新村了。在贵州一些地区,强石漠化使一些农民失去生存条件,出现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局面。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地表在视觉上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的演变过程,这可以说是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的结果[2]。在贵州省,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成为引发石漠化的自然基础,潜在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9.31%,占喀斯特面积的31.19%;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1.34%,占喀斯特面积的34.47%。在石漠化山区,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这些生活在石漠化山区的农民连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没有。这些地区地处偏远,生态失衡,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

研究表明,脆弱环境与贫困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环境问题与贫困紧密相关。针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贫困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移民搬迁扶贫是稳定解决温饱,促进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体现效益最直接,发挥效果最明显的扶贫工程,作为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移民搬迁扶贫对于解决不适宜生存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具有很高的针对性。据统计,贵州省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石漠化占其国土面积20%以上的就有30个县。因强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急需易地移民搬迁的农民约有45万人。

二、扶贫移民搬迁效用

1.优化效应。扶贫移民搬迁这对于解决不适宜生存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具有很高的针对性,同时兼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目前贵州石漠化地区绝对贫困群体主要是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的不适宜居住区,这些地区地处偏远,生态失衡,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对于这些贫困群体,依靠传统的扶贫方式不但投资成本大,而且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迁出区的人口压力,使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在迁入区促进了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移民融入了现代文明社会,提高了贫困人口素质,逐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了脱贫致富的进程,从而产生优化效应。

2.整合效应。移民新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移民选址到土地征用,从新村规划到工程实施,从基础设施配套到后续产业保障,从社会事业发展到社区管理,都需要动员社会多方资源的综合投入。因此移民新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整合中的优势和主导地位,按照“统筹安排、相互配套、科学管理”的原则,对扶贫、支农、社会帮扶等渠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分散的人群集中安置在移民新村,可以有效减少通水通电、就医就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数量,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使用效率,从而大大节约贫困地区社会发展成本,提高资源要素的投入效益。

3.发展效应。移民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建设移民新村不只是简单地完成房屋建设和“搬迁”任务,最重要的是要合理确定安置目标,面向市场,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培育迁人区主导产业,实现贫困人易地脱贫致富。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也才能让移民搬迁从行政驱动转向利益驱动,真正“落地生根”,不再追求“落地归根”。

三、扶贫移民搬迁的对策

1.把移民搬迁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当前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全省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城市产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明显增加,农村劳动力也越来越多进城入镇就业。在实施扶贫移民搬迁中,必须将扶贫移民搬迁开发融入到城镇化的进程之中。我们要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灵活安置、确保稳定”的原则和“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以县城、城郊、中心镇、中心村、工业功能区为主要入迁地点,科学规划,精心组织,严格施工,加强配套,逐步建成“布局合理、环境整洁、功能齐全、生活便利、治安良好”的移民新村。推进扶贫移民搬迁正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它不仅有利于偏远山区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小康,也有利于贫困县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利于偏远山区农民更加充分地共享城镇化的进程,也有利于贫困县政府节约扩大公共服务覆盖的投资;不仅有利于偏远山区农业资源更加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也有利于偏远山区生态环境更加有效的保护和建设,是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战略之举。

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始终把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1]。我们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把农村和城市、贫困移民乡村和城镇化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功能区定位,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移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区、文教休闲区、畜牧养殖区、高效种植区、旅游服务区、生态涵养区等,使移民新村提档升级、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移民新村选址要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就业方便、产业基础较好的城郊、中心镇和工业功能区。可考虑在开发项目的企业周边新建或扩建移民村,使移出的农民就地务工。

2.加大资金投入,发挥市场作用。推进移民开发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大扶贫移民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提高移民资金的补助标准。近年来,省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11年贵州省实现财政总收入1 33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773亿元,分别增长37%和44.9% [3],多数贫困市、县的财政收入也有较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党中央将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加大对农业生产支持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进一步提高扶贫移民补助标准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对部门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度,从管理体制、整合手段和投向重点上寻求创新和突破,真正做到以扶贫移民搬迁为重点,有效整合,相互配套,发挥资金集中投入的聚合效应,提高扶贫移民的质量和效果。再则,要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推动市场开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统一征地,政府将部分土地出让房产开发商,所得收益补助于移民户。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规模产业。后续产业是移民群众生存发展的基础,要做到因地制宜,超前谋划移民搬迁农民的转产转业问题。坚持移民搬迁与劳动力培训转移相结合、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与整村推进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相结合,将发展后续产业和建设移民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积极帮助移民村选择开发项目,培育生存和发展产业;切实做到搬迁与开发相结合,解决温饱与长期发展相结合。特别是要对现有扶贫措施和扶贫资源进行内部自身整合,以移民搬迁为平台、核心,将整村推进重点向移民新村转移,将整村推进项目和资金集中投入搬迁后移民新村,帮助移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向移民户的倾斜力度,优先对移民劳动力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帮助移民群众增强劳务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同时机关定点扶贫和社会力量进一步跟进,多途径多层次帮助移民建立和开辟产业门路、增加致富渠道。保证移民群众有生产耕地、有劳动技能、有就业门路,有稳定收入,为稳定脱贫致富创造条件。组织和发展专业大户、庄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气候条件,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多元发展。协调有关部门将后续就业问题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中,要逐步把对城镇失业人员在就业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贫困村富余劳动力身上,免费开展对搬迁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他们到二、三产业、周边企业和城镇转移就业。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2中央二号文件,2012-01.

[2] 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EB/OL].人民网,2012-01-19.

上一篇:陕西省煤炭企业兼并整合中的法律风险与应对 下一篇:论环境侵权私力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