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利与弊的思考

时间:2022-08-14 12:29:50

对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利与弊的思考

摘 要: 现今社会教给学生们的知识越来越多,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切实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为学生增效减负?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案一体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新事物的产生必定利弊兼备,需要教师清楚认识到教学案一体化的利与弊的两面性,扬长避短,合理使用教学案,实现教学案的一体化。

关键词: 教学案一体化 设计和使用 利与弊 对策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合作[1]。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在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与学的方式,摒弃传统的“满堂灌”,还课堂于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2009年江苏省提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规定“严禁中小学组织任何年级学生在节假日集体上课”,苏州市补充规定“严禁延迟放假,严禁以任何形式补课,严禁提前开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大为减少,教师授课时数较之前受到严重压缩,迫使教师们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新形势。尤其是高中数学课时数的减少,给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出了一道难题,我身为高中数学大军中的一员,深感时间的紧迫性。如何让教学质量不受影响?如何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需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做文章。在数学教学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化的趋势下,教学案一体化应运而生。

1.一体化的教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何为教学案一体化?我认为:教学案一体化就是把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使用一体化的教学案的过程。教学案一体化既方便教师的教又方便学生的学。

如何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案?教学案的制定需要集体的智慧。教学案的制定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生源,集体研究,确定教学方向。由备课组长负责,分工合作,定任务,定计划,安排章节授课课时,提前布置,精心准备。将备课组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负责每一章节的教学案设计,并且落实到个人编写,再由骨干教师负责把关,逐个落实教学例题,练习,课后巩固练习,整体控制教学方向。教学案在word中设计,以试卷的形式出现,便于学生使用。新授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等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使得教学案的编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如何使用教学案,实现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案一体化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教学案只是对教与学的基本框架的构建,教师仍需根据本班的学生进行第二次备课,合理利用教学案的内容实施教学,有效引导学生完成教学案设置的问题或练习;学生则根据教学案的内容进行问题思考、习题演练,有效地完成教学案。课后教师对使用的教学案进行适当的批阅,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2.教学案一体化的利与弊

新事物的产生需要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成长,最终趋于成熟。我从事教学案的编写与使用教学案进行教学已有多年,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学案一体化较传统教学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学生的“减负增效”,但教学案一体化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仍有不少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仍需要不断研究、改善。

2.1教学案一体化的优势

与传统单一化的教学设计或学生学案相比,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教学案一体化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突出体现在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加强了备课组成员间的交流。

2.1.1教学案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现象比较普遍,学生都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学,最终只是学会了老师所讲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应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2]。在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过程中,“学生活动”要求学生能主动发现知识;“例题讲解”要求学生经过老师点拨后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促进解题的规范化;“变式训练”要求学生主动动手实践,对课堂所学知识及时巩固;“问题提出”让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维;“空白留出”让学生总结规律等。

如在《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第一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像,进而掌握它们的性质。教学难点是如何借助正弦线画出正弦函数在[0,2p]上的图像。

正弦曲线对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对于这个“难点”,需要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去引导,并且鼓励学生作出完整的图像。只要学生掌握了正弦函数的图像,其性质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教师仅仅借助于多媒体展示一下图形(即使是相当完美的动态效果),学生对曲线的认识不深刻,作出的图像就会千奇百怪。

于是教学案设计为学生画好标准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单位圆,学生在教学案上画,老师在黑板上画,师生共同体验作图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感受正弦曲线的走势,从而有效掌握正弦函数的性质。

教学案一体化真正使教师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体,变“学会”为“会学”。师生之间地位平等,学生从老师那学到一定的数学解题方法,同时,通过思考,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实现创新,构建出新的解题方法,从而给老师一定的启示。

2.1.2教学案一体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减负增效。

高中数学课堂容量大、节奏快,除了课本的内容,老师经常会做一些补充,还需要学生进行当堂训练,以加强巩固。因此,学生一方面要接收新知识,另一方面又需要抄写大量例题,以便课后复习,就无暇思考。经常一堂课的内容既不能消化,又不能及时巩固,导致所学的知识半生不熟。长此以往,导致恶性循环,数学越学越难,甚至心生恐惧。老师也难以从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问题,无法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数学学习需要一定的实战经验,我们不讲“题海战术”,只研究有效练习。学生只有得到一定的训练才能有效掌握知识。

如在高三复习课《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上有这样一题:

设椭圆C:+=1(a>b>0)的左焦点为F,过点F的直线与椭圆C相交于A,B两点,直线l的倾斜角为60°,=2,求椭圆C的离心率.

解:设A(x,y),B(x,y),F(-c,0),由=2得:x+2x=-3c(1)y=-2y (2)(*)

联立方程组y=(x+c)bx+ay=ab结合韦达定理去求出a,b,c的关系。

高三学生很多都会处理这个问题,利用x+2x=-3cx+x=-x×x=即可解决。为节省时间,老师通常不舍得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运算上。但是由于解析几何运算相当繁琐,稍有不当就会全盘皆输。如果在课上,老师肯停留几分钟让学生看一看、议一议,方程组(*)的(2)式y=-2y形式比(1)式简洁,何不消去x建立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y=-2yy+y=-y×y=去处理呢?那么整个运算的量会大大减小。学生不仅能快速解出答案,还对这类问题印象深刻。

教学案一体化后,学生不用为记大量的笔记而烦恼,老师能够给学生比较多的时间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一定时间的训练,能够很好地掌握课堂的重点内容,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大部分学生能在课上对所学知识消化理解,并得到巩固提高,课后也就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复习,减轻了课业负担。老师也能从课堂中及时发现问题,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率,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1.3教学案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备课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信息化时代,资源丰富,只有资源共享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教学也同样如此。要实现教学案一体化,需要一体化的教学案。高中数学课时多,一人是很难有效完成备课的。而且个人对课标、考纲的理解有限,教学案需要集体备课。只有集体备课,才能很好地掌握正确的数学教学方向,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同时,集体备课也能促进备课组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青年教师比较贴近学生,老教师能从中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青年教师能从中汲取好的经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尽快走向成熟。集体备课能使老师开阔视野,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当然,授课老师还需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进行第二次备课,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课后,教师还应进行课后反思,对教学案进行修改,实现第三次备课,为下一轮的教学做准备。

2.2教学案一体化的弊端及对策

曾经阅读过一篇重庆市丰都二中袁竟成老师的个案《公开课上的多媒体包袱》,他讲述了自己利用多媒体上公开课的经历,由于在课堂上他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实际掌握情况,更改了原先的教学方式,导致已经准备好的精美的课件没有发挥作用,但他的改变引出了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效果相当好,赢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于是,我对教学案的使用不禁产生了一些疑虑:在某种程度上,一体化的教学案会不会就是教师的一份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一体化是否如同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现课堂教学?

2.2.1教学案一体化使课堂缺乏灵活性。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不是演员,但用这句话形容教师为上好一节课而付出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时间做准备是完全合适的[4]。教学案是老师根据对考纲、教材、学情等一系列资料研究的结果,是教师对课堂的预设,课外大部分的时间就用于教学案的编写。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当然希望自己预设的课堂是符合学生的思维的。但是实际的课堂是即时生成的,是根据师生的交流不断变化的,或许某一个学生的奇思妙想就会影响一节课的发展,就像袁竟成老师的那堂公开课一样。因此教师对于教学案的使用过于死板,课堂上按部就班,不懂变通,会导致课堂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对学优生的培养。

对策:教师应该根据授课内容合理使用教学案,“学生活动”这一环节多设置一些时间供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肯定,对有建设性的问题,只要和授课内容有关的,即使偏离教学案的轨迹,也可以适当鼓励全班进行探索。老师要适时转变教学策略,不要拘泥于教学案的设计,体现个性。

2.2.2教学案一体化禁锢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数学知识需要数学能力来驾驭,但是数学意识更为重要,数学意识决定思考方向[5]。课堂上,虽然学生参与的时间多了,但毕竟是在老师课前设计好的情况下的参与,老师的意图其实已经渗透在教学案中。学生根据教学案的编排,容易在思维上产生惰性。特别是学习优异的学生,他看了教学案后就很清楚老师的安排,多数会迎合老师的做法,很少有学生会提出异议。即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老师也会慢慢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仍按着教学案走。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不利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对策:在教学案的编写中注意运用“留白”的艺术,给学生一个施展的空间。在教学案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切忌匆匆忙忙把教师想好的思路和盘托出,要适时分析关键环节以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设置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层次分明,可以适当出现一些漏洞让学生来填补,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另外,老师在教学案中可适当设置一些错解,故意犯点错探探学生的应变能力。有时候反面教材比正面叙述更有效,但在教学中要掌握分寸,否则适得其反。对于一些有能力要求的问题,应积极引导学生知难而进,经历化难为易的思维过程的训练,进行学习的有效迁移,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勤奋、坚持不懈的良好个性品质,既能尝试和体会成功的喜悦,又能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2.2.3教学案一体化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作业课。

教学案很多以“留空白”的形式出现,学生就会把教学案当成是试卷,再加上老师课外要检查,于是在课堂上急于完成“试卷”,填补空白。特别是习题课,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已经有所掌握,看到题目就埋头苦干,全然不注意老师对数学方法的指导;更有甚者,只追求答案一致,不会进行方法比较,总认为自己的解法是最好的。

对策: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教学案,对教学案上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一方面,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使大家能集中精力听老师的点评,学法指导得到保证。另一方面,作业展示可以促进学生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好的作业字迹清晰,规范性高,可供大家学习;差的作业字迹潦草、规范性差,可起到警示作用。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虽然教学案一体化存在一些弊端,但我综合这几年对教学案的使用情况,体会到教学案一体化是适合当今形势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一体化的利大于弊,值得一线教师继续使用。当务之急,就是教师进一步探索研究,寻找有效对策,克服弊端,完善教学案,使教学案一体化不仅仅是一种流行教学形式,更是师生共建有效数学课堂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3]李士,李俊.数学教育个案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26.

[4]张奠宙,李士,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2.

[5]张奠宙,李士,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2.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为语文课堂而歌唱 下一篇:问题式精读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