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创业教育的“2+X”模式

时间:2022-08-13 02:47:13

职校创业教育的“2+X”模式

摘要:分析了当前职校创业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创造性地从学校、企业、学生自身三方面提出了创业教育的“2+X”模式,探讨职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和实践创新的问题。

关键词:创业教育;机制;实践创新

一、模式提出的原因

(一)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大学扩招,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剧增,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社会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不满,毕业生心浮气躁,厌学情况严重。此外,就业观念的偏差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能力提出很多质疑,认为他们缺乏职业理想和信心。因此职业教育如何彰显公平、质量和吸引力;如何使学生学做人,学做事,学技术,会创业显得尤为重要。职校应及早实施创业教育,促成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就业问题,更能有效地缓解劳动力供需不均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二)我国职校创业教育存在的误区

1.将创业竞赛等同于创业教育。一些职校将举办和参加各级别的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作为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平台,缺乏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措施。创业教育是对人的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业竞赛不过是展示创业教育成果的平台。

2.将就业引导等同于创业教育。目前各职校将就业引导和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不少学校将创业教育和就业引导混淆起来。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创业、就业打下基础。

3.将创业课程等同于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完成作业。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结构变化的需要。创业教育不仅要学校参与,还需要社会介入;不仅要具有理论性,还要具有实践性。现有的创业教育缺少实践环节,如何把创业教育和未来的创业发展联系起来,依靠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政府的支持,依靠社会各界和企业的支持,构建良好的创业平台,加速创业成果的转化,是现在创业教育中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模式的架构

基于学校、社会、学生自身三方面的责任分工,笔者尝试性地提出职校创业教育的“2+X”模式,学校是其一,社会是其一,学生自身则是有无限可能的“X”,旨在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训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创业教育的“2+X”模式中的三个元素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关系如图所示:

(一)学校合理规划课程设置

作为创业教育系统工程的枢纽和核心,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培养目标达成的程度,决定着职业学校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职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这一点,渗透到各个年级的课程设置,做到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统一。如下图所示:

1.理论课程。主要有学科渗透、必修课、选修课,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学科渗透是指把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以现有学科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教育。即以文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意识教育,以理工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知识教育,以技能训练类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技能教育。必修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可以开设涵盖创业构思、融资、管理等方方面面的课程:创业涉及的法律、新兴企业融资、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风险投资、公共关系等课程。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等有选择地学习,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

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为指导学生获得直接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信息而设计的一种以活动为中介的创业课程形态。通过活动培养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项目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通过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活动来促进创业实践的迅速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和报告,邀请创业校友与学生进行创业经验交流,让学生从中了解创业的艰辛,感悟创业的真谛。通过访问消费者、商业调查,培养学生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模拟创业活动,从寻找商机到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融资和创业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模拟,以提高学生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达到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目的。

3.实践课程。在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创业实践课程是一种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方式。可以分为模拟实践和社会实践两类。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开创型个性。模拟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采取群体活动方式进行。模拟实践主要在校内进行,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出校门,投入真正的工作岗位,把理想付诸实践。

(二)社会各界创造条件

2010年,总理提出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学会生存”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需要政府制定政策,积极创造就业宏观环境。如相关部门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给学生创业提供资金、税务、工商等一系列配套扶持和奖励政策,使创业成为学生就业的一个新的“风向标”。国家还应提升高职教育学历等级,这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员工素质会带来强劲的推力。

推行校企合作,大力开展“订单教育”,开办定向的培训班,课程由企业定,学员一边上班一边学习,企业先与学员签订长期合同,中途加入或者退出也行,毕业后在公司工作。这样企业可以全程监控学生的培养过程,学生也可保证就业去向,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企业可承担部分培养费用。

(三)学生自身的能力养成

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笔者提出构筑职校创业教育的“2+X”模式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学生应在入校之初给自己设定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把就业的压力分解到每个学期。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学校就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系列跟踪指导,帮助学生尽早明确专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投身实践的热情;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个人兴趣及潜能,结合社会需求,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如一年级学生,应首先侧重培养自己适应职校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了解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社会上相关职业的发展状况,树立关于专业、学业、就业、职业关系的初步认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学历教育、辅修专业、中短期培训、专业证书培训、各种资格考试培训等,积极探索和推进学生的读书、实践和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学生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二年级学生,应侧重于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协调统一。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可在校园中采取招投标的形式,经营文印社、商店等。三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作出决策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有关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合作,积极利用政府的政策,为学生创业提供专家指导以及税收、融资、房租优惠等便利,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业和管理能力。毕业生,应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选取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同时,还应注重培养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意识。从而稳定职业、追求事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模式提出的反思

创业教育的“2+X”模式,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并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通过灵活多变的“X”,可及时反映就业与创业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成果新动态。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活动,应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通过创业教育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将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品质、创新开拓的精神。创业教育不仅需要从思想上培养观念,而且需要在各科教学中加以渗透,需要开设专门的创业课程。仅有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鼓励、帮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创业教育需要社会意识的转变与风气的形成,需要政府、社会广泛而有效地关注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缓解当前我国社会沉重的就业压力,为国家培养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张磊,陈遇春.农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J].时代文学,2008,(24):138-139.

[2] 霍彬.财经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新疆

财经大学学报,2008,(2):70-72.

[3] 金永福,章艳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J].职业教育研究,2009,(4):65-66.

[4] 刘素杰.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河北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29-31.

[5] 郑伟,王茜.以项目为导向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

[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6] 张镒民.高职创业教育运行机制构建与实践创新[J].职

教论坛,2009,(5):10-12.

上一篇:远程教育导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下一篇:食品专业有机及生物化学整合实践教学的改革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