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06 08:43:31

职校学习计划

职校学习计划篇1

【一】

首先,来到职校,就不单单是学校知识,还要学好技术,要把知识和技术相互结合。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所以我要制定我的学习规划,做到不浪费精力,能够充分发挥我的能力。

1. 合理安排作息,适当控制游戏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每天的学习状态是最好的。不仅要休息,还需要锻炼,学习的压力说大不大,但说小也是不小的,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学到知识和技术,还要在这同时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怎么能够抵抗学习的压力?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因为我比丰满,所以我需要进行足够的锻炼,保持好身体的健康。

2. 总结考试,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学习老师所授的知识,有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师发问,防止问题堆积成山……用心对待每一次的测试,然后找出自己所不足的地方,把它填满。另外,要重视课上听讲、记笔记。听讲是学习规律中的重要环节。

3. 保持好自己的学习心态,心态对于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学习心态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成绩更进一步,长时间学习以后要对自己进行放松,让自己的大脑随时处于清醒状态。

4. 从实际出发来制订计划。在订计划的时候,不要脱离了学习的实际情况。主要指以下几方面: 1. 自己知识和能力 2.每个阶段的学习时间 3.学习上的缺欠和漏洞 4.老师教学的实际进度从实际出发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抓住重点。

5. 制订计划不要太满、太死、太紧,要留出机动时间,使计划有一定的机动性。毕竟现实不会完美地跟着计划走,给计划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样完成计划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二】

一个漫长的x假已过去,迎来的是一个美好的xx.在这xxx的时刻,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

我们又迎来了新学期,在每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期盼:明天的我要更精彩.因此,我一定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展现着自己迎接新学期的新气象.相信在这种新气象的感染和鼓舞下.我一定要在新学期取得新进步.

在新学期里,我有一个新的目标——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要成为行动的主人!我知道了成功不是靠梦想来实现,而是靠自己的行动……

当然,在新的学期中,在学习要有新的成绩,这就要不懈地努力!付出一份努力才会换取一份收获.学习并不是一种兴趣,而是一种责任,是我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同时学习必定会有负担.没有苦的.就不会有进步和提升,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不都这样的道理吗?

我把自己的喜悦,悲伤都化作前进的助力和动力,就会因此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新进步.成功中是我们的喜悦,成功背后是我们辛勤的汗水,没有耕耘就哪有收获 没有付出哪有所得.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可以这样认为,学习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言外之意,学习成绩好未必学习效率高).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直接途径.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另外还要注意"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身的优势、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认识.总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个学期基本上都可以习惯了这个学习时间制度,保证每堂课都认真听好听足.还有在阅读课外书的数量上有了大大的增多,不但坚持每个星期看至少两本专业书以上,还坚持每次看完之后就写下读后感,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使自己以后有时间就经常打开来看看.

在做作业上,我每次都是自己的作业就自己做,不抄袭不作弊,至于写论文的作业就借助课外资料,希望以此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在课余时间,我还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抓紧时间阅读各方面的书本知识,以求提高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多方面的考虑问题,避免片面看问题,养成不好的思考习惯.

还有要说的一点就是选修课,这个学期我选修了房地产管理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系的内容,但由于我对这方面的兴趣比较浓,因此就报了来读.通过这个选修课,我大概了解到我国目前房地产的形势和基本的房地产知识,有一个比较概括的认识.

我想这对我以后出来工作是有一定帮助的,毕竟在现代这个社会,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是很必要的,房地产所介绍推销技巧,对于各个行业都是有用的.即使我以后不从事这个行业,我相信我都可以从这里得到一定的启发,起码在如何与人打交道上能够有个了解.

在学习上,我认为还有一样东西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学习态度!我以前对学习的态度不是很端正,常常都是“得过扯过”,不过现在好多了,我开始养成一种谦虚、勤问的学习态度.因为我知道学习上的东西来不了弄虚作假,是不懂就不懂,绝不能不懂装懂!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例子都证明了只要保持这两种学习态度才行.

职校学习计划篇2

香港教育统筹局副秘书长王启思在2006年2月9日的《职业导向课程试点计划成效显著》一文中介绍,教育统筹局(教统局)较早前公布的《策动未来――就职业导向教育及特殊学校的新高中学制作进一步咨询》文件,建议延伸2005年5月公布的新高中学制报告书中所勾画的策略,让“三三四”新学制能更全面顾及所有年轻人的需要、兴趣和性向。王启思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第一,从经验中学习。

建议中的职业导向教育基于职业导向课程试点计划;计划为教统局及学校提供广泛而深入的意见及回馈,逐步实践多元课程的理念,为2009年推行的“三三四”学制奠下基石。

试点计划于2003年推出,当时有来自64所学校约600名学生参加;至2005-2006学年的第三届计划,参与学校已增至133所,学生人数近3000名。

第二,评鉴结果令人满意。

试点计划推出以来,我们一直就两个重要方向评鉴课程成效,即对学生学习动机和过程的影响和如何有效地支援施行模式及细节安排。我们定期向参与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和课程提供机构等主要持份者收集意见,结果显示有关计划反应理想,各方皆认为课程能够:

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应用学习的环境下发展个人兴趣;

有助学生个人成长;

协助学生发展未来升学及就业取向;

认识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亦更了解工作场所的要求。

我们很高兴看到约有八成学生、家长和学校认为,参与学生对职业导向课程感到兴趣,课程亦有助学生开阔视野;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课程有助学生发展更清晰的升学和职业取向;超过八成受访者认同课程有助学生增加对相关行业的认识。

此外,评鉴亦发现:

若参与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法、课堂设施,和与行业相关设施感到满意,课程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较大;

若授课期间安排的活动种类较多,学生对课程会较满意。

第三,职业导向教育与新高中。

建议中的职业导向教育是新高中课程的一部分,为学生建构平衡的课程架构,让他们获得系统的学习经历。

职业导向课程可为学生提供晋身创意工业的门径,吸引学生报读如时装、设计、食品制作和多媒体等课程。

第四,在校园以外的学习。

职业导向教育希望延伸学生的学习环境、创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无疑是对认为学习应该在校园内进行的传统观念的重大挑战,这需要校方整体运作上的配合。

试点计划试行了两种授课时间及地点的模式:模式一由课程提供机构人员教授,并在课程提供机构场地进行;模式二在学校上课,由教师及课程提供机构导师协作教授。评鉴结果显示,两种模式各有利弊。

模式一:

能符合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

对参与学校造成较少的财政和人力资源压力;

学校在课程讲授和管理上的参与空间较少。

模式二:

对有意提供应用学习的学校,将职业导向课程纳入课程,能符合学校的发展需要;

参与学校能更密切地监察课程讲授及管理;

学生的选择较少;

对参与学校造成较大的财政和人力资源压力。

第五,毅进/中学协作计划。

毅进/中学协作计划是与职业导向课程同期进行的试验计划,其中取得的经验,对新高中课程应如何兼顾所有学生的需要,发展有效学习方面,尤其宝贵。

第六,诚邀各界回应建议。

基于评鉴结果,我们于刚发表的《策动未来――就职业导向教育及特殊学校的新高中学制作进一步咨询》文件中提出下列建议:

课程及评估架构应该更着重应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环境,以更配合学生的兴趣;

作为新高中课程的一部分,职业导向课程发展应以补足其他科目为原则,并坚守宽广而实用的发展方向,避免演变为职前训练;

建议设立六个学习范畴,包括:应用科学、商业、管理及法律、创意学习、工程及制造、媒体及传意和服务等;

确立质素保证程序,确保课程达致此学习阶段应有的水平及严谨程度;

为职业导向课程争取清晰的认可资历及进修途径,鼓励修读学生继续升学;

为中学和专上院校教学人员创造机会,让他们发展专业,加强协作。

第七,资源调配。

教统局已预留11560万港元,作为发展职业导向课程试点计划至2009年的开支;初步估计,第四届(2006-2008学年)试点计划参与学生将以倍数增加。到新高中学制实施时,我们亦预留资源作多元学习发展津贴,支援学校提供多元学习机会,包括在新高中引入职业导向教育。在余下几届试点计划中,我们会积极建立最符合成本效益的资助模式。

第八,满足学生需求。

职业导向教育的发展是令学生雀跃的尝试;试点计划亦证明符合年轻人的需要。可是,若有意修读的学生不断增加,可能会加重对课程发展及质素检定的需求。教育界正合力打好基础,为实现课程多元化而努力;各界对职业导向教育发展的意见,将有助令课程更加能符合香港年轻一代的需要。

二、香港高中职业导向课程与应用学习

在香港教育统筹局的高中课程改革进程中,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高中职业导向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其主要课程被称为“应用学习”。

1.应用学习是什么

“应用学习”这个全新的名称将由2006-2008学年度的试点计划开始,用作涵盖所有职业导向教育课程。应用学习课程的试点计划,以前称为职业导向课程,已在2003年展开。

应用学习课程的设计理念与其他学校科目一样,需要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课程的目标是透过真实情境,让学生从应用和实践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和理论,从而培养他们的共通能力。

应用学习是新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个学习范畴包括:(1)应用科学;(2)商业、管理及法律;(3)创意学习;(4)工程及生产;(5)媒体及传意;和(6)服务。

2.背景及理念

(1)背景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终身学习全人发展》(2000年)文件及《学会学习》(2001年)中均提及为回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建议设计宽广及均衡的课程以配合他们的兴趣、学习模式及倾向。为此,教育局正探讨在高中引入多元学习机会的可行方法,而应用学习的试点计划(前称职业导向课程)则首次于2003年试行。

在《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投资香港未来的行动方案》(2005年)报告书中,阐明职业导向教育是新高中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为配合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而设。而《策动未来――职业导向教育及特殊学校的新高中学制》(2006年)咨询报告书则综述了各界人士就职业导向教育在新高中课程的目标和定位、课程设计、课程提供及学生辅导、资历认可及质素保证、专业发展及拨款安排等各方面的关注事项及意见,同时勾划出职业导向教育的未来发展蓝图。我们已由2006-2008学年的试点计划开始,使用“应用学习“(Applied Learning)这个全新的名称来涵盖所有职业导向教育课程。

(2)目的

应用学习的目标是:

为拥有不同兴趣和取向的学生提供现时学校课程以外的多元学习平台;

为学生提供机会,去探究和了解个人终身学习及职业的取向;

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价值观和态度,让学生获取有关的职业知识及技能,并了解不同职业环境的工作需求;

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有机会取得资历认可,为继续升学及就业作好准备。

(3)目标学生

应用学习是为配合来自不同类型学校的全日制高中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设计。为配合学生不同的兴趣、志向和能力,学校应为有兴趣选修应用学习课程的学生作出适当的安排。

(4)课程特色

应用学习的六个学习范畴包括:应用科学;商业、管理及法律;创意学习;工程及生产;媒体及传播;服务。

应用学习课程的设计要兼顾平衡需要、课程协调、衔接出路、与时并进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可藉修读六个学习范畴下的应用学习课程,发展基础技能、思考能力、人际关系、价值观及态度和与职业相关的能力,为未来进修、工作及终身学习作好准备。

(5)质素保证

为确保应用学习课程的水平及质素,让学生日后继续升学及就业,建构中的质素保证机制将严格检视有关课程、授课和评估调控的情况。筹备委员会于2006年3月成立,以审视及改善试点计划的安排,为未来落实应用学习作好准备,及编订相关的课程及评估架构。长远而言,此委员会将会重组,成为课程发展议会辖下的功能委员会,称为应用学习委员会。它会就每个学习范畴成立课程发展议会――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委员会,由课程发展处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共同支援;成员将来自学校、香港学术评审局及相关行业与专业。

(6)认可及衔接

为促进学生继续升学及就业,应用学习课程的认可至为重要。为此,教育局及香港学术评审局已完成首两届试点课程的质素保证,评定其水平为相当于一科香港中学会考(会考)科目合格的水平。

相对于第一届(2003-2005学年)的试点计划,第二届(2004-2006学年)的资历认可安排已由一个课程增加至两个课程。学生成功修毕一个通过质素保证程序的试点课程,在报读于2007-2008学年开办的各项课程时,其资历将获认可为相当于:

一科香港中学会考科目合格(最多可计算两科),以作为报读有关课程提供机构的进阶课程的资历;

一科香港中学会考科目合格(每科可相当于一个积点,最多可计算两科,即两个积点),以作为报读中六及其后作为报考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资历;

一科香港中学会考科目合格(中文科及英文科除外),每科可相当于一个积点及最多可计算两科,以作为报读副学士先修课程的资历;

成功修毕两科毅进计划选修单元(如学生成功修毕一个或两个相关的试点课程后报读毅进课程,有关学生在毅进课程下只须修读七个必修单元及一个选修单元,而无须修读三个选修单元)。

除此之外,学生成功修毕通过质素保证程序的试点课程,在报考政府职位时,公务员事务局将根据教育局及香港学术评审局的建议,接受其资历为相当于一科香港中学会考科目合格(中文科及英文科(课程乙)除外)的水平,最多可计算两科。成功修毕通过质素保证程序的试点课程的申请人与其他申请非学位政府职位的人士一样,需符合所申请职位的其他入职学历及语文能力要求。

长远而言,学生在应用学习课程上取得的成绩,将同时反映在香港中学文凭将及资历架构上。

(7)将应用学习课程纳入主流课程中

学校可参照现行开办高中科目的情况,将课程纳入高中课程架构中。学校可因应情况与课程提供机构商讨以不同的施行模式推行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修读各种不同的应用学习课程;或在校内与课程提供机构携手合作,提供校方选定的应用学习课程。

3.发展进程

应用学习课程试点计划(前称为职业导向课程试点计划)首次于2003年试行,所累积经验将有助筹划在建议的新高中学制中有效地推行应用学习。

(1)过去

2003-2005届别

第一届(2003-2005学年)试点计划共有12个试点课程,及2个伙伴计划课程。课程提供机构共有两个,包括明爱社区及高等教育服务及职业训练局。约60间学校参与此届的试点计划,学生参与人次达600人次。

2004-2006届别

第二届(2004-2006学年)试点计划共提供32个试点课程。去届的2个课程提供机构,即明爱社区及高等教育服务及职业训练局,仍继续为此届试点计划提供课程。共130多间学校参与此届的试点计划,学生参与人次达2000人次。

2005-2007届别

第三届(2005-2007学年)试点计划共提供32个试点课程。课程提供机构共有4个。除了由首届试点计划开始已开始提供课程的明爱社区及高等教育服务及职业训练局外,香港财务会计协会(前称香港会计员协会)及香港演艺学院亦加入成为课程提供机构。共130多间学校参与此届的试点计划,学生参与人次达约3000人次。

(2)现况

2006-2008届别

第四届(2006-2008学年)试点计划共提供32个试点课程。(见文后附表)课程提供机构共有下列8个。

明爱社区及高等教育服务

香港城市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香港演艺学院

香港财务会计协会

香港教育学院持续专业教育学部

香港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职业训练局

2007-2009届别

第五届(2007-2009学年)试点计划共提供31个试点课程。课程提供机构共有下列13个。

明爱社区及高等教育服务

香港城市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

香港演艺学院

香港浸会大学持续教育学院

香港专业进修学校

香港财务会计协会

香港教育学院持续专业教育学部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及香港工程网络资料管理中心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香港飞机工程有限公司

香港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

职业训练局

约200间学校表示有意参与此届试点计划,接获学生的报读申请已超越4000名。

(3)未来发展

职校学习计划篇3

关键字:中本衔接;教学管理;共同

作者简介:吕俊(1983-),男,江苏常州人,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王传金(1968-),男,山东郓城人,常州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115),主持人:王传金。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7-0083-05

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省内外中职-本科3+4衔接教育都在迅速发展,招生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江苏省中本3+4分段培养于2012年初起步,在这期间,众多专家学者针对3+4分段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的衔接设置上,对于分段教学管理的系统研究较少[1]。因此,开展对3+4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的研究已是势在必行。

一、共同组建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

3+4中本衔接分段教学计划的制定还处于尝试摸索阶段,在实践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与实际教学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就要求指定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和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并据此进行汇总分析,从而更好地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然而,由于目前中职、本科双方学校对3+4分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对教学计划的日常管理缺失,对反馈信息的汇总和分析不够,不利于教学管理的全面贯彻。为此,中职和本科双方学校须共同组建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中应包括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监控小组和中本衔接教学管理协作小组。

首先,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监控小组的组建由本科院校牵头,小组主要成员包括双方学校对接专业的专职教师和本专业的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共同探索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监控两阶段的教学过程的日常运作,使双方学校的教学过程能够严格遵照教学计划科学地开展,终止目前这种双方合作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各自为政的现象,让作为管理方的本科院校和作为实施方的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上能真正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强化衔接工作,保证教学计划的完全执行和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2]。

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双方学校还应该在专业部或专业院系的层面上加强教学合作,共同组建教学管理协作小组,由双方学校各指派一人任组长,小组成员包括双方学校的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教务干事和班主任等。该教学管理协作小组主要作用是共同及时应对和处理两阶段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两阶段教学管理衔接的顺利推进。如常州工学院与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联合成立了“3+4”试点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就是为了方便双方学校共同探讨社会和企业对两阶段学生的岗位能力、技能水平、专业化程度等要求,制定贯通两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中本衔接的毕业生更能适应社会,更有竞争力。

二、共同制定中本衔接的教学计划

目前3+4分段培养自2012年起步至今才刚刚迈入第四个年头,第一批中本衔接的学生刚刚进入本科院校,而这批学生在中职三年的课程教学计划几乎全是由中职学校单方面制定的,中职学校也只是在原先三年制中专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和提高,缺少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的参与和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介入[3]。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由于缺少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的参与和指导,很难保证中本衔接的学生能够达到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缺少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介入,中职学校教师对本科院校实际教学条件和应用本科专业教学程度的了解又不够,这些状况必然导致两阶段的专业教学计划脱节或重叠。

共同规范制定中本衔接的教学计划的主要操作流程是:由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监控小组牵头,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合作,双方学校对接专业的专职教师和本专业的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协力参与制定中本衔接两阶段的教学计划。双方学校和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三方面共同探讨中本衔接的毕业生在中职阶段、本科两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技能水平和岗位需求,明确两个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整体设计两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宏观上把握两阶段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以便共同制定中本衔接的教学计划。然后教学计划提交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讨论通过后定稿。教学计划一经确立,由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监控小组负责全程监督该教学计划的执行,由中本衔接教学管理协作小组负责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任何个人不得随意修改或偏离。当然,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所以不可避免的,教学计划也需要修订和完善。因此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应加强对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执行情况信息的反馈和汇总,并进行研讨分析,及时发现实际的教学过程与制定的教学计划不相符合的地方,以便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完善,让其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

三、共同完善教学运行管理的衔接机制

(一)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本两阶段的教学计划基本是由双方学校各自独立去完成自己本阶段的教学计划。本科院校基本很少主动介入中职学校的教学,中职学校也基本未就自己的教学情况如实详细汇报给本科院校,双方学校在教学运行管理的衔接上存在缺失,这必然导致双方学校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对接、中本衔接的教学计划的贯彻实施等方面出现问题。另一方面,中本衔接中职段的学生入学年龄比较小、社会认知能力有限、自制力不强、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很好地适应专业的学习生活,对专业的认识也不够,很容易厌倦专业学习,缺乏学习的后劲,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3+4分段升入本科院校的生源稳定性。甚至有一些3+4分段的学生在入学前是由其家长代为报名的,学生自身对于何为中本衔接和分段培养并不了解,导致其学习过程是盲目的、被动的。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科院校却很少提前参与并协助中职学校进行专业建设和学风培养。

(二)完善教学运行管理衔接的策略

双方学校加强教学合作,共同完善教学运行管理的衔接机制。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保质保量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两阶段的教学实施过程绝对不是相互独立的、各自执行的[4]。中职学校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能否达到录取本科的基本要求,同时本科院校四年的教学过程能否充分考虑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等等,这些重要的教学信息需要双方学校都以积极的姿态互相交流与反馈,并进行统一的教学运行管理,以保证教学的效果和人才的质量。

1.定期开展两校的教学研讨。加强中本两校之间的教学研讨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双方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对接专业的教学研讨会,并将其制度化。两校的专任教师可以定期聚在一起共同讨论分析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教材的科学规划处理、教学管理经验的分享等。如常州工学院与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就联合成立了“3+4”试点教学工作校际教研协作组,组织两校的教学研讨会活动。两校参加3+4分段教学的专任教师都加入工作QQ群,大家在群内踊跃交流,讨论教材、分析学生,每月还举行一次“同题异构”活动,选取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比赛,以提升教学的效果,保证了双方学校在两阶段教学运行管理上的顺利衔接。

2.定期开展师生交流。除了双方学校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交流外,还可以定期开展本科院校教师与中职阶段学生的师生交流交流会,充分把握“请进来,走出去”的思想。请进来,即在中本衔接中职阶段新生刚入学时,就由中本两校对接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共同组织开展入学专业教育以及3+4中本衔接和分段培养模式的解释说明,或者有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来中职学校为这些新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等形式,让这些学生在刚刚跨入中本衔接培养的大门时,就对自己所选专业的特色、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技能框架、就业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方面有大致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所选专业的信心,培养对所选专业的热爱,充分发挥调动学习的潜力和后劲,及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走出去,即让中本衔接中职阶段的学生前往合作的本科院校,参观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训等场所,参与本科院校组织的技能比赛、文体活动,提前感受本科生的学习生活,消除对本科院校的陌生感。

上述交流活动都有助于这些新生充分认识何为3+4中本衔接和分段培养模式,以便在后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有激情、有后劲地完成学业,及早跨入本科院校,这对中职学校的学风建设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共同构建贯通中本的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现状与问题

教学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是学校的生命线,而狠抓教学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构建和完善贯通中本的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双方都至关重要。教学质量主要包含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两个方面内容。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面,目前尚没有构建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只是用学生成绩的评价来代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方面,主要还是采取考试的方式,包括两阶段在校期间的期末考试及转段选拔考试。现行的考试大多是一锤定音的终结性考核,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很小,这对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是很不利的,并不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反而会引导学生产生“临时抱佛脚”的思想。

(二)应对策略

联合中职、本科及企业三方,共同构建贯通中本的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引入第三方的社会评价机制,使得贯通中本的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能够对双方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监控作用。

1.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摒弃单纯的用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思想,要明确教学活动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很多内容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该从多方面立体化的动态评价,评价的指标要多元化,而不应该是对最后结果的评价。如从教师个人方面可以考察教师工作态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对教材的把握,教学资源的准备,对教学内容的概括总结,教学方法策略的选取,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课堂的掌控等;从学生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基础和层次,课堂的反馈情况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推门听课、随机地教学检查、学生网上评教、召开座谈会等多种途径来搜集汇总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以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完善的评价。

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首先要丰富课程考核的形式,除了常规的笔试,还可以引入实践操作考核、形成性考核等方式;其次,避免一锤定音的终结性考核,而更多的注重过程性考核,更科学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提升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比例,降低终结性考核的比例,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另外,本科院校的老师还可以选取中职阶段一些主要的专业课程介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提前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达成度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

常州工学院要求合作衔接的多所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进入本科院校之前必须参加本专业工种的中级工考核,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否则不予转段选拔。另外,对公共文化课程的考核以学生中职学段学习的相关课程学业成绩为依据进行考核,具体参考中职学校的学业水平测试;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由双方学校共同组织,中职学校负责过程性考核,比例占60%,本科院校负责终结性考核,比例占40%;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由中职学校提供场地和材料,常州工学院出考核项目并派专人负责监考,采用实践操作加面试的考核方式,以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常州工学院还会同合作衔接的多所中职学校,随机选取几门基础课程,共同参与建设题库,再从题库中随机抽题,更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指导后阶段的教学活动(如图1)。

3.社会评价。社会评价,其实就是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这个角度对中本衔接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更客观,也更具有说服力。社会评价小组主要由用人单位和本专业的行业协会牵头负责,成员包括学生家长代表、新闻媒体部门等。该小组的主要工作是对3+4分段培养的实习生和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从实习期间和毕业之后两个阶段入手,以用人单位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的满意程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创业成效等方面作为考察的指标,并将之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的相关指标做比较,搜集相关信息并分析评价,检验中本衔接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程度,从而促使中本学校双方按照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模数量和规格层次,确保中本衔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社会形势的职业竞争能力。由于目前3+4分段培养的第一批学生才刚刚进入本科院校学习,所以社会评价还无法付诸实施。

五、共同建立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

教学资源是指为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而提供的各种可被利用的资源,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实训场所、教学素材等狭义的资源,也包括服务于教学的师资等广义的资源。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由于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模格局、政策扶持、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不同,导致其对接专业的发展规模、实训场所和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囿于自身教学资源的贫乏,或由于实训场地狭小而压缩学生的实训时间,或由于师资力量的单薄而大班上课,致使不论是专业理论还是专业实践的学习效果都要打折扣,这对提升中本衔接中职阶段的教学质量是相当不利的。

为此,双方学校共同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以保证中职学校、本科院校在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共育高技能型人才的顺利进行。推动中本院校双方之间的深度融合,打破院系、部门、学校的界线,在不增加教育投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利用率,以建立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为抓手,统筹安排双方学校的教学资源,项目共建、质量共进,发挥本科院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本科院校带动中职学校的深入发展,促进双方学校互动健康和谐发展,这对提升中本衔接的社会声誉无疑有着巨大的意义。

(一)实训资源的共享

实训资源是实训基地内硬件设备资源与实训教师资源的总称。职业学校的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主要依靠校内的实训资源,因此实训资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部分较为落后或专业开设较晚的中职学校来说,实训资源尤为紧缺,双方学校共建实训资源的共享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本科院校闲置的实训资源,利用本科院校丰富的实训资源为中职学校更好的解决实际的教学困难:一方面统筹安排实训教学计划,使教学实训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实训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本科院校的牵头辐射作用,带动了中职学校对接专业的发展,中本衔接中职阶段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使得他们更加快捷的融入本科的学习生活。

(二)师资配备的共享

借助上文中定期开展两校的教学研讨会的机会,本科院校的专业负责人可以组织本校优秀的专业教师前往中职学校召开教学经验交流或者专业发展知识讲座,以促进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专业课程链的建设。对于部分中职学校在专业师资力量上比较薄弱,合作的本科院校可以提供一定的教学援助,选派本校的专业教师在中职学校挂职,承担一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本科院校教师参与到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活动中,既能加强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之间教师的联系,利于本科院校的教师更好的了解中职阶段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在本科阶段更好的因材施教;还可以让中职阶段的学生提前接触本科院校的教师,缓解甚至消除对本科阶段教师和学习生活的陌生感;同时,中职学校的教师也有机会深层次的了解本科院校实际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情况,方便双方学校的教师更好的协同执行制定好的贯通中本的教学计划,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除了借助本科院校教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外,中职学校还应该积极提升本校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中职学校可以选派专任教师前往本科院校培训学习,并将之制度化,让本科院校成为中职学校的师资培训基地。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在本科院校可以有计划的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还可以在借参与本科院校教学活动的机会,进一步了解中本衔接本科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计划执行的情况,利于回校后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和更准确的把握中本衔接人才培养的方向。

十三五开年之际,我国的产业结构正面临重大调整和转型升级,这些必然会拉大对高学历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5]。而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突出表现为职业教育的框架结构陈旧、教育层次偏低、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等诸多方面的问题[6]。“3+4”中本衔接模式能够培养出大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学历高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有着本科学历,更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把专业理论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高学历高技能型人才的缺口,从而使职业教育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应用型本科等同于本科高职吗[N].中国教育报,2014-03-31.

[2]管弦.中本衔接“3+4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9):11-13.

[3]孟源北.中本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5-88.

[4]赵|.我国中本教育衔接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22.

[5]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2(3):18-23.

职校学习计划篇4

1.1 对教学计划进行管理

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对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就是依据国家教学主管部门做规划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大纲,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计划以及课程安排的设置。这就要求教学计划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所计划学科的教学内容,还了解国内和国际上该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并以此做出有针对性的授课计划和课程安排。同时,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保证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在确定这一教学计划后要保证此计划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以保证教学计划能够在一学期内顺利完成。

1.2 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是指根据已经确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这是教学的核心工作,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运行管理又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课堂上的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完成课堂上的教学。另一方面是学生日常的管理。教师和辅导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进行学籍和教学档案的管理等完成。

1.3 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检验教学计划和教学运行执行情况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高职院校只有拥有高质量的教学,才能够培养出被社会所认可、被用人单位所接受的毕业生。教学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管理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管理。在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时,要保证适时对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检测、分析和反馈以了解教学的进展情况。

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产学结合不合理。由于过去社会上、高职院校自身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认识,即高职院校较普通高等院校第一个档次。正是由于这一错误的认识使得高职院校没有抓住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特点,而是盲目的在教学管理中借鉴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在教学组织的设置上,高职院校也借鉴普通高校的设置分为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教学部门两部分。在这种组织设置的情况下使得教师参与实践生产的机会较少,进而影响了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开展。但普通高等院校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科研创新而高职院校更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相结合。因此,教学组织的设置严重制约了产学结合的发展。另外,教学考核模式也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因素。目前不论是对学生的考核还是对教师的考核,都是注重笔试成绩和教学进度完成情况。这就造成了学生和教师过多的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利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开展。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生产实习工作开展的并不顺利。虽然高职院校大多在教学安排计划中设置了学生进入生产企业进行实习的教学计划。但由于目前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增大导致部分生产企业收缩生产线,影响了对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接受数量。而且,由于大部分学生虽然进行了动手实践能力的学习,但与实际工作中还相差一定的距离,使得在实习期间需要有技术熟练的工人带领。但生产企业由于忙于进行生产,难以抽调充分的工人对学生进行讲解,也影响了学生实践的效果。

3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

3.1 合理安排产学结合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中的产学结合不合理是制约教学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创新时首先要结合自身实际教学需求和教学能力进行教学组织的科学设置,而不是单纯的对普通高校进行生搬硬套。通过设置相关的产学结合部门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学习的时间、课程安排计划以及经费进行管理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学习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所占比重。同时,高职院校也应积极与社会上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联系,积极争取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实习的机会,真正做到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和技能培养目标。

3.2 优化考核机制

需要注意到不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投递简历找工作时,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仍然是成绩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并充分反映在成绩单上。而对教师的考核中,也不应在单纯的以的数量、教学进度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而是还需要包含教学模式的创新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衡量。

3.3 加强与生产经营企业联系

职校学习计划篇5

【关键词】 自主学习;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终身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并接受。教师不应该只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技能。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今后走出校门,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去跟其他人竞争的话,必须要无时无刻不提升自己,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英语成为越来越普遍的语言,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重视培养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和其他一些用于英语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不必本科院校的少,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来说却要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差一大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模式,这种模式只强调以教师主讲为主,忽视了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的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今天的世界正处于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传播速度非常的快,这些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他们往往只会仿效他们的老师,在高职院校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最近,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法,以促进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些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我们不能直接照搬这些成功的经验,应该考虑我们的教学实际,根据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找出适合高职院校的方法:

(一)教师方面

在高职院校,大多数英语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社会领袖”,他们在课堂上决定一切,学生没有机会在课堂上讨论。这种教学模式,会打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能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改变教师的做法。

1.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

我们的传统观念是,教师决定一切,在课堂上,他们决定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他们计划学习过程,并提供学习方法,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为他们铺好的路走下去就行了。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决定一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事实上,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可以减少,相反,他们的责任更重。他们必须设计各种教学活动,仔细研究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他们的动机,学习目标,语言水平等,然后引导和帮助学生学好英语,它要求我们的教师改变他们的想法,以学生为中心。

2.设计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能够一个学习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内容来选择学习资料和安排学习计划,这可以鼓励学生能够主导自己的学习。给学生分配任务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活动往往是以完成作业或练习语言为手段。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为主,然后给学生一些语法和翻译练习,英语课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方法的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要以学生能够为中心,教师就必须要创造各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教学活动必须能够让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结成学习小组,进行项目合作等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

3.教会学生运用学习策略

为了实现自主学习,学习者必须掌握一些学习策略。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例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语言需要,动机,认知模式等,然后要帮助他们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制定学习计划表。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授一些学习策略,用这些学习策略来有效地练习英语。最后,老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策略的使用。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记日记,或与学生交谈,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薄弱点,再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再重新制定新的学习计划表。

(二)学生方面

学生的个人努力是学好英语最重要的因素,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个人努力也是最重要的。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学习目标

高职学生不应该只把通过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A、B级考试)或四、六级考试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加强烈的动机来学习英语,他们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从而确立一个符合自己实际,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可以更容易地保持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还应该记住,他们的目标应该随着他们掌握程度的增长而改变。

2.规划自己的语言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在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有一个计划,语言学习也是一样。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擅长规划自己的语言学习。他们往往只会按照老师的计划,做老师要求他们做的事,学习非常被动。为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我们应该教导学生如何制定语言学习计划。学生应该知道他们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然后,根据自己所不擅长的来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来学习。此外,学生要对自己做一些研究,找到自己一天中的最佳学习时间,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培养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教会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设计出一个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水平更加参差不齐,教师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就更加困难,学生不能总是依靠老师为他们提供一个专门为他们设计的学习方法或计划,他们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所以学生应该学会自己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目前,一些地区和大学应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可以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印辉.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

职校学习计划篇6

关键词: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技工教育;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37-03

在所有的教育种类中,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一直致力于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如弹性学制、订单式教学、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等,多种教育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职业学校中践行、探索、总结,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得到了有一定推广或借鉴价值的经验。进入“十二五”时期,在不断总结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又提出了“现代学徒制”这一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作为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改革在江西省新余市进行了试点。为了在实践操作层面给试点工作提供帮助,笔者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并疏理了20世纪80~9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技工教育的模式和特点,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可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借鉴。

计划经济体制的概念及时间界定

计划经济体制,或称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有计划地发展经济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用计划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产品的数量、品种、价格、消费,以及投资比例、投资方向、就业及工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等等,均由中央的指令性计划决定,所以又称指令型经济。

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一般认为是从1957年开始,到1992年结束。1957年,我国完成了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基本确立了公有制的绝对统治地位。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技工教育的典型模式和特点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技工教育的典型模式

招生 由各生产单位(车间)根据生产岗位需求,提出增人增编计划,汇总到劳动人事科审核,确定总的分工种的用人需求,报政府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审批后,组织统一考试(企业内),根据考试成绩,按需求计划人数的105%左右的比例由高到低顺次录取。

学制 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两年,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

教学内容 依据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教学安排 一般是以两个月为周期进行安排,一个学期分成两个周期,前两个月学习理论知识,后两个月实习。第一个学期的实习一般安排在学校实习工厂(也可以直接安排到车间),第二个学期以后的实习均安排在车间。二年学制的学生,整个第四学期安排实习;三年学制的学生,整个第六学期安排实习。

管理 由企业人事部门和学校进行双重管理。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以学校管理为主,在车间实习期间,以车间管理为主。

考试考核 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进行考试考核,考试考核方式为理论考试;实习期间由所在车间进行考试考核,考试考核方式为实际操作、制作零件。结合平时表现,写出评语,评定操行等级,汇总到企业人事部门,作为分配工作的重要依据。

分配 若无特殊原因,原则上第四学期或第六学期的实习单位和岗位就是未来分配的工作单位和岗位。大多数情况下,实习单位和岗位从第二学期确定以后基本上不会改变。如果学习成绩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或学习期间存在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则不准毕业、不予分配或开除学籍。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技工教育的特点

企业技工教育的典型模式与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实习时间长 三年的学习时间里,累计两个学期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四个学期下到实习工厂或生产车间实习。理论教学时间短,实习实训时间长,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以系统地锻炼操作技能。

一位师傅同时带徒弟较少 一般安排一位师傅带1~2名学生,由于徒弟很少,师傅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手把手地教,学生有问题能及时得到师傅的指导。

教学与生产高度融合 教学计划要根据企业生产的要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教学安排每两个月交替轮换;实习岗位在生产一线,实习内容是加工生产企业产品,将教学与生产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资源共享充分 学校无需花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培训实习指导教师,也无需花巨资购买所需的实习实训设备设施,甚至无需建立实习场所,这些都是企业现成的。因此,学校教学投入小,办学成本较低。

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 学生的实习岗位就是未来的工作岗位。

教学质量好 无须培训,学生毕业后即可直接上岗,并可独当一面,经过3~5年的锻炼、提高,即可成为企业生产的中坚力量。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困惑与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壮大,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即使有国家强大的政策扶持,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陷入了发展的低谷,招生规模不断缩小,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原因很复杂。中等职业学校封闭办学,得不到企业的支持与帮助,并且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胜任岗位要求,满足不了企业需要,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早已意识到职业教育改革不能只局限和封闭于学校内部,一定要与企业、政府联系起来。订单式教学、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改革模式,无一不是力求在学生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寻求较佳的结合方式。但是,校企合作目前仍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校企合作成了学校的“单相思”,企业方缺乏合作的积极性。

实际上,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学校、企业及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关系可以用图1清楚地加以表示: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将政府、企业与学校联系起来,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具有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

所谓现代学徒制,依据笔者的理解,其实质是政府介入、由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企深层密切合作的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校、企业及政府都要投入(学生支出部分学费,花费2~3年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学校提供必需的学习条件;企业承担学生实习的成本;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并给企业、学校、学生以适当补贴或资助),并且都要获得收益(学生实现满意就业;学校从办学中获取合理的利润;企业获得政策上或经济上的支持,无需投入培训费用就能招收胜任岗位要求的技术人才,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政府通过减轻就业压力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其特点是实现了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共赢,学生受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目前的问题是:学校、企业、政府在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各自的“角色”如何定位?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必须探索和解决的课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技工

教育对“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建立现代学徒制的重点和难点侧重在政府和企业。通过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技工教育的分析,对比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探讨调动和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途径,形成企业自愿、主动参与校企深层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是能否真正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关键。

要从法律层面明确企业对社会人才培养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企业具有社会属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履行一定的社会义务。我国可以借鉴德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采用立法的形式,从法律层面明确企业在社会人才培养中应承担的职责。例如,可按企业规模的不同,要求其承担一定比例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专业(工种)的人才培养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宏观统筹与指导工作 (1)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地域人口分布、地域企业和产业特色,宏观统筹职业学校的分布、数量和规模,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率。(2)政府有关部门应成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要建立一个面向全国并连接大、中城市的国家劳动力信息的收集分析机构,定期进行职业需求与预测分析,在公共平台上及时准确地相关信息,为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招生规模提供宏观指导。

政府要采取措施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企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组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由其经济属性所决定的。从微观上讲,学生到企业实习,一是因动手能力差,可能直接影响师傅的生产效率及企业的生产进度,从而影响师傅的收入和企业生产计划的完成;二是因技术水平差,很容易将产品加工成废品,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三是会增加企业的管理难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本。赔本的买卖企业肯定是不愿做的。因此,政府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按接纳实习学生的人数在税收上给予减免,或采用现金补贴的方式,使企业从中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从而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企业能够积极主动地联系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实现校企双边的互利共赢。

要增加生产实习的时间 学校要适当地缩短理论教学的时间,相应地增加生产实习的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锻炼,提高操作技能,以胜任岗位工作,实现就业时就能独当一面。

政府要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企业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实现安全文明生产。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员工的企业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要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高度,认识和宣传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意义。

职业学校要开门办学,促进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要实现校企深层密切合作,职业学校必须做到开门办学。开门办学的涵义是:(1)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依据企业生产需求确定。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确定开设的专业,并根据企业的规模与发展需要确定专业招生人数。(2)教学计划的制定要有企业参与。可让企业生产或技术部门的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安排,以保证能够针对企业的生产或服务项目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的生产或服务计划安排教学,以保持教学计划与生产或服务计划同步,教学内容与生产或服务内容同步。(3)教师可从企业中聘请。要聘请企业中的生产技术人员走进职业学校的课堂,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可结合生产实际开展教学,教学针对性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4)要把教室放到车间里,在生产岗位或流水线上实施教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职业学校添置教学设备设施的巨额支出,降低办学成本;另一方面,可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生产,熟悉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和企业管理,将来就业时可以直接顶岗,缩短岗位适应期。

参考文献:

[1]魏旋君.建立现代学徒制 探索职教新模式[OL].(2011-06-09).[2011-11-08].http:///161/2011-6-10/30171@921161.htm.

[2]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3).

[3]芮小兰.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2008(2).

[4]张可委.职业院校“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5]刑晖.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理性思考[N].北京教育考试报,2010-08-24:(3).

[6]彭召军.创新职教教学模式 培养现代技术工人[J].职教论坛,2011(33).

[7]赵居礼,田社峰.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作者简介:

职校学习计划篇7

广告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现代服务业[1]。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的广告专业创建于1995年,并于1999年招收高职学生,15年来培养毕业生5000余人,现有在校学生100余人,为现代广告业的发展和中国广告的“生态文明”[2]作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区域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到2009年底,恩施州共有广告经营单位126个,较2007年增长35.5%;广告从业人员850人,较2007年增长5.1%;广告经营额达5400万元,较2007年增长63.6%。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年4月)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8月)精神,重新认识广告业,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定位广告业,重视广告人才的培养和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才能赢得广告业的大发展[3]。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管司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广告业急需五类人才:一是需要了解国际市场、通晓国际广告运作经验和较强沟通能力的人才;二是需要有敏锐洞察力和市场驾驭能力的高层管理人才;三是需要具有整合营销、传播、策划的复合型人才;四是需要能够自己创作、设计的人才;五是需要高层次的各类广告制作,特别是擅长影视广告制作的技能性人才。学院应立足恩施,面向武陵和湖北省,辐射全国,加强广告教育的专业建设,提升广告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配合国家教育改革政策,优化教育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广告师资水平,改革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广告新媒体研究,促进现代科技在广告专业教育中的普及和运用。[4]这些都对高技能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标准制定

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的培养目标: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业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平面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商品包装设计、CI设计、商业广告设计与作品制作、广告策划创意等项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面向职业岗位:各广告公司、文化传媒机构、印刷装潢公司、其它企事业单位的广告设计、制作、策划、创意工作岗位,从事商业广告设计与制作、商业会展广告设计与制作、商业橱窗广告设计与制作等工作,成为设计师助理、设计师。按照广告设计师素质与能力要求制定专业标准。构建基础课程和“工学结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按照广告设计师工作业务流程重点建设业务核心技能课程,制定标准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利用校内外资源条件,建设真实的广告公司学习情境;实行毕业证书、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健全“工学结合”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的管理机制与制度;加大力度培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骨干教师;提高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扩大专业社会影响力,把本专业建成有实力、有前沿意识、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重点特色专业。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广告行业“有素养、懂艺术、善策划、会设计、能制作”的人才需求目标,坚持广告人才定位与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创建“技艺兼融,学做一体,一岗多证,三创并举”的高职广告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要求是:技能艺术融合:以广告设计师职业技能为本位,通过校内教学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习与社会需求研究结合等教学形式,学生集多门类艺术的应用为一身,成为技艺兼融的广告专门人才。教学做一体化: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中把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学习情境、专业业务流程学习情境以及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和“雇员情境”中的设计能力、制作能力融为一个整体的能力训练;把学生对“真实的工作”和“雇员情境”的体验真正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为学生创建有利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真实工作情景,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结束,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作品完成。岗位证书对接:毕业条件要求,学完所有计划课程考核合格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参加考核合格获得广告设计师证书(三级)或平面广告设计证书(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创意创新创业:广告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学习与工作过程就是创意过程。要求学生全面具备专业岗位应有的素质、知识、能力结构,在学习领域里有创意思维、项目实施中有创新成果,毕业就业时有创业精神。“技艺兼融,学做一体,一岗多证,三创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校内广告实训室”基础上,建立市场化经营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深度融合,采取课堂内外的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意创业创新能力。

四、建设“三师”结构教学团队

“三师”结构教学团队:老中青相结合的艺术师(美术师、书法师、工艺师)、职业师(广告设计师、助理广告师、广告师)、教师职务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力争一年建成院级教学团队、三年建成省级教学团队。

1、培养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制定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培养标准和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各1名,首先成为“三师型”,带领专业教师完成专业建设任务。

2、培养专业骨干教师。通过到企业锻炼或专业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素质,明确骨干教师培养要求,确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实施培养计划确实培养出多名“三师素质”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负责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的建设、教学设计和主讲;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下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并与企业合作完成主讲课程开发;骨干教师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骨干教师参与企业课题;骨干教师学习培训,掌握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手段、最新的教学方式。

3、以“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书画艺术研修会”为平台,积极举荐教师加入州内相关艺术团体。不断提高作品鉴赏与创作能力,创作艺术精品,产生社会效应。

4、以“广缘艺术设计公司”为平台,鼓励老师参加“广告师”专业职务考试或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5、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按照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1:1的比例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根据教学需要动态地聘用企业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教材和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参与实训室建设并承担教学任务,根据教学需要动态地聘请实习指导教师。使兼职教师队伍的规模适应教学需要,兼职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课程体系结构改造

以就业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广告设计与制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完成项目所需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有素养、懂艺术、善策划、会设计、能制作”为目标,构建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知识技能为主的“项目任务导向”制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内容完全按照广告公司“设计业务项目”流程为依据,具体安排设置课程及课时。广告公司的“设计业务项目”的主要流程为拉定单、客户沟通、创意和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与印刷、作品提案等,在具体课程实施中,带入真实或虚拟的“广告设计项目”。

1、设置广告设计岗位业务核心技能课程体系。广告业务核心课程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原则,紧紧围绕广告公司业务流程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字体设计、电脑美术(设计软件)、图形创意设计、版式设计、广告摄影、网页与网络广告设计、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CI设计与制作、型录设计、广告客户与媒介、毕业展示设计与作品制作、设计师业务流程实训、广告市场拓展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建设。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与广告业务核心课程相结合。课程系统开发与广告职业技能证书开发相结合。广告业务核心课程课时占50%,每门课程课堂实训50%、企业顶岗实习50%,实行课堂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一体化学习与管理。

2、推行“多证书”制度。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需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认证的“广告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行业普遍认可的“CIW网页制作专家”证书和“PHOTOSHOP平面设计专家”证书等。

3、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现有课程体系尚未完全按照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要求进行构建,需要进一步加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力度,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六、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改革

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把企业的真实业务项目引入教学中,按照公司的实际业务流程,完成项目的立项、调研、设计、制作、成果提交;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广告是市场经济的先导,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是广告业务工作的先导。教师应依据服务于“恩施州加快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优势资源开发型工业,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重点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5]的原则,从企业项目中精心挑选典型工作项目,加工后形成教学项目库,并运用于课程教学过程。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做到真题真做,即毕业设计作品就是企业的真实设计项目。尽力把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模式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教学中。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中,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现有课程体系中项目教学偏重于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尚未完全把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想融入到每一门课程设计中,尚未完全做到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中把“真实的工作”和“雇员情境”真正落实到以技能培养为目的每一门课程教学中。按照广告设计师工作岗位要求和业务流程,重点建设“工学结合”的广告策划、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网页与网络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与制作、CI设计、字体设计等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并确定教师负责项目化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七、规范校企合作管理,全面展开深度合作

为进一步完善校企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校企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突出项目教学中工与学的结合,把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模式做真、做实、做深、做透,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必须规范校企合作管理,全面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一)完善校企共建专业的领导体制

在2003年艺术类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基础上,调整充实专业建设委员会,吸收行业专家参与教学管理,重新构建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领导体制。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组织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定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进行检查;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师资互动,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为企业提供服务;吸纳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或承担合作项目等。

(二)制定校企合作年度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总结

1、校企合作年度计划实施:一是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二是为企业培训员工;三是用设计技术为企业服务;四是聘请企业专家讲课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管理。

2、稳定和发展校企合作企业。延期州内规模以上上广告企业合作协议;与州外多个广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三)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管理

1、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体制。落实校企合作政策措施,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2、按照学院校企合作的文件,规范校企业合作行为。

3、规范校企合作协议文本,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及家长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并在主管部门备案。

(四)加快适应校企合作的基础能力建设

1、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员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材开发。

2、增加与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现有实训室的利用率。

3、学习先进的典型经验,加强校企合作的人员培训和经验总结。

4、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依据学院的校企合作政策,增加实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类型,在时间上给予更多的灵活性。利用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搭建校企业合作服务平台。

(五)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加快专业改革和创新

1、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入,深化教学改革。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人才培养的前期要以“学中做”为主,侧重基础性学习、基础性技能训练,掌握更宽广的职业生涯基础技能;后期要以“做中学”为主,侧重专业性应用、职业性的工作训练。把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性有机结合起来。

2、以校企合作的长远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专业“三师”教学团队建设。

3、以校企合作的互利为目的,主动寻求专业教师为企业服务的项目。

4、以校企合作宣传为依托,让广告及相关行业认识广告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校企业合作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进一步改善。

八、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一)有效利用校内实训室创建真实职业环境整合资源,构建“公司+实训室+教研室”运行机制。成立“广缘艺术设计公司”。在公司内设置相应机构,艺术教研室全体教师为各部门负责人,在校学生为公司员工,师生融“教、学、做”为一体,直接面向市场和客户。

1、艺术设计作品制作室为公司业务机构。拥有喷绘机、写真机、条幅机、冷裱机、割字机等生产型设备。承担广告喷绘、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实训(工作)项目。

2、图像处理实训室为公司业务机构。拥有高配置、高性能计算机生产型设备。承担电脑美术设计、CI设计、型录设计、标志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网络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实训(工作)项目。

3、建立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与应用成果展示室。

(二)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顶岗实习

恩施州和声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在广告创意、策划、平面设计印刷、三维效果图制作、多媒体动画及企业公关活动策划等方面能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条件。项目:广告创意、策划、平面设计印刷、三维效果图制作、多媒体动画及企业公关活动策划恩施市超力广告公司:主要从事大型广告喷绘、在广告创意、策划、平面设计、企业公关活动策划等方面能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条件。项目:大型广告喷绘、广告创意、策划、平面设计、企业公关活动策划恩施州天成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专业广告设计、企业文化规划、包装设计、小区规划、市政工程等业务。能满足本专业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实训要求。项目:广告设计、企业文化规划、CI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施工等业务。

九、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

职校学习计划篇8

[关键词]生涯历程档案 职涯辅导 就业力 试办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114-03

近年来,台湾地区许多高校出现了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受重视、就业咨询服务未得到有效落实的现象。而社会对大学生持续就业能力的需求门槛却逐年提高。为了有效的应对这种情况,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台湾地区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简称“青辅会”)实施了名为“强化大专校院职涯辅导功能以提升青年就业力”的试办计划,旨在强化大专校院职涯辅导单位的功能,协助在校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意愿,增强学生的核心就业力技能。参与计划的4所高校为此实施了包括职涯探索测验、职涯与学习发展规划书、生涯历程档案、就业力融入课程、企业参访或职场见习、求职预备训练等等诸多指标项目。其中,生涯历程档案作为计划实施的主要项目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生涯历程档案,它有哪些功能和内容,在试办计划中生涯历程档案的运行效果如何?厘清这些问题,可以为大陆高校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路径参考。

一、生涯历程档案的功能

在“强化大专校院职涯辅导功能以提升青年就业力”的试办计划中,明确规定将生涯历程档案的建置作为主要项目之一。生涯历程档案是学生在校期间,将各种关于生涯发展的成果和心得有系统性地加以整理而形成的记录。通过对生涯历程档案的合理分析与解释,能够促进学生生涯的自主发展,清楚地呈现出他们的学习历程与学习效果。

首先,档案能呈现学习者的成长或进步状况,有利于避免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业成绩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表现(如社团、竞赛、实习经历、证书等)。而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呈现学习成果的全貌。透过对档案的制作,学生可以将其各方面的成果予以呈现,方便教师与用人单位对其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申请学校时,提供丰富的个人资讯或呈现个人所拥有的特质与能力。

其次,生涯历程档案强调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并制定评价标准,在学期结束时根据这些标准,审视学生成长或进步的情形。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为以后工作设定适当的目标,增强设定自我目标的能力。同时,档案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学生本身要对所学过的知识、从事过的工作或社团经验以及完成的成果作品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整理,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知识管理的能力,并形成分担学习责任的习惯。这两点都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动机,促进他们自主发展。

最后,生涯历程档案可以为教师提供改善教学并进行自我启发的依据。通过档案系统,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借助学生的学习成效,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作为自我启发与修正的依据,以此改善教学。同时,随着学生对生涯历程档案的不断完善,累积的记录还可以帮助教师预测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的未来发展方向。

除了上述功能,在试办计划的整个体系之中,生涯历程档案作为重要的一环,很好地实现了与其他环节的衔接,为计划的成功运行发挥了作用。在生涯历程档案中,学生职涯探索的记录、核心就业力课程的学习心得,以及生涯进路地图与课程学习地图都得以呈现,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便利。

二、生涯历程档案的内容

在生涯历程档案系统的设计上,考虑到试办学校的特性需求、资料库、撰写程式语言的不同,以及后续扩充或修改等实际状况,可将生涯历程档案的建置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

1 职涯探索与学习发展规划书。包括各类测验(人格特质测验、职业性向测验、自我评估等)、职业生涯辅导与咨询记录、职涯愿景、价值观、技能与个人特质、学习目标与学习发展路径规划书等内容。其中,价值观环节用自己认为在工作中是最有价值、最能够激励自己的事情来表示,用具体事迹简要加以证明。技能与人格特质用来描述个人具备的重要就业能力,要求每一项技能或特质都有具体事迹加以证明。价值观、技能与人格特质都要求与生涯目标一致,能被现有的经历、成就故事和学习方法等加以说明。

2 进行中的学习与活动。包括课程材料、提升就业力的学习活动、社团活动、班级干部、实习活动与服务等等。这部分内容用于说明正在进行中的学习活动与其他重要活动,可以是所修的学程、语言训练,也可以是社团活动和服务事迹记录以及担任班团干部的情况。

3 成果展现。包括个人简历与自传、课程成绩与作品、奖惩记录、从事过工作的相关作品、教育与训练、外界评价等等。其中,自传部分又称为个人生涯发展简介,主要叙述自己的职涯目标、价值观、能力、重要成就以及对目前生涯发展情形的反思。教育与训练经历既包括重要学程的介绍、校外机构提供的教育训练、参加过的研讨会,也包括实习、在职训练、自学等非传统方式的学习所得。外界评价是别人对自己的正面评价或推荐意见。

4 其他。包括学习记录历程、主题讨论区等。学习记录历程包括学生自我反省与评价记录、教师回馈或评价记录、同学的建议回馈记录和家长的建议回馈记录。主题讨论区提供学习心得分享与职场经验交流。

上一篇:助理学习计划范文 下一篇:思品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