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课教师反思教学的“自我十问”

时间:2022-10-27 07:55:51

论高校思政课教师反思教学的“自我十问”

摘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有必要从“反思教学”角度,从多个方面来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教学,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反思教学;自我“十问”

作为教师主体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自立创新的一种方式,“反思教学”是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推动科研水平提高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是教师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适应教师教育的改革,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反思教学”应成为高校教师的现代教学观

“反思教学”是由1983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舍恩(Schon.D)首次提出“反思性实践者”概念后发展而来的。“反思性实践者”理论的出台,无论对教育过程还是教师职业生涯,都实实在在地提出了重新考量、再次定位、承受挑战、继续检验的重大问题,因而是对传统教育、传统教学、职业准入与后续发展观念的一大冲击。“反思教学”应成为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又一个突破口,是教师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代教学观。

“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他的反思可能是从教学实践开始的,但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性实践者不会将反思局限在课堂上和教学工作中,他的反思必将会超越教学、教育的范围,拓展到他的整个生活世界和全部生命过程,包括他自己的情感、思想、行动和人格”。[1]这是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认识与行为实践的革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说,“教学过程+反思=优秀教师的成长”[2]。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个体的“自我教学反思”尤为重要。

二、思政课教师反思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自我十问”

反思教学的频繁、多样、持续、整体、全面性特征,决定了反思教学必须体现出相应的深度和广度:因为反思有利于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反思有利于形成对教学现象与教育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特殊见解;反思有利于对自己已有成就再审视再提升;反思对自我评价会更冷静更客观;反思叠加会使教师收获更新的实践智慧。相反,有认识误区的“反思”,不仅偏离反思教学发展方向,削弱反思教学育人成效,而且有可能背离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急功近利式、焦躁漂浮式、应景心态式、支离破碎式、快餐式、作秀式的教学反思,其意义和作用都值得质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经常不断地从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角度反思自问下列问题:

一思敬业“维度”。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把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提高到“事业维度”来认识,围绕弘扬大学精神,营造科学、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思”对事业执著敬畏、崇德敬业、自强执著,就会增强育人的事业心、责任感、荣誉感;“思”爱岗敬业、以苦为乐、无怨无悔,就会“解学问之惑、传做人之道、授创造之业”;“思”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熔铸于教学,就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提升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就会专业有扩展、教学有拓展、科研有发展、职务职称和追求目标有进展。高校教师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只停留在谋生的“职业维度”认识,就只能满足于工作得过且过,安于现状,随波逐流,目光短浅,无竞争创新,不思进取,缺发展后劲。

二思博识求精。科学不断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出,时代要求教师先纳新知识、首倡新观念,认真钻业务,不断强素质。教师要思勤奋教研,孜孜不倦,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专攻,又有博识。思教学能够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成竹在胸。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教学相长、为人师表。认清机遇和条件,克服困难和矛盾,坚定信念,胸怀宽阔,不断提高识别、分析和抗干扰的能力,调整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才能在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敬业、勤业、乐业、创业。

三思生机活力。思政课集马列理论、法律、国情、政策、道德、心理、教育等学科内容为一体,必须把握开放、融汇、活力、魅力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体悟成长,感悟修养。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解读、分析、整合、驾驭能力,不仅要有机整合教材内容、筛选活用、灵动处理,还要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创新,使教学内容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增强政治学科的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展示政治理论课学科的生机活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大学生思想实际、就业观念转变实际,避免空的说教、毫无新意的刻板教学。

四思创新魅力。用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来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新鲜的教学氛围。用政治学科的人文思想、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其中。要遵循“教有法,法无定法”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与学生探讨交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入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情境之中,通过情绪共鸣、情感创造,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既要教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应用,更要进一步提升其思考力、质疑力、批判力、创新力。要善于把比较实用的知识和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突出思维逻辑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风格;要善于掌握最新学科的发展动态,善于融通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去创新知识、拓展学科专业,善于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实验,在理论和实际的研究上有较好的应用。

五思广博爱心。对学生要信任、真诚、关爱、用情,真心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要通过见细见微之事体会和感悟“爱”的真诚、“爱”的崇高、“爱”的温暖、“爱”的伟大。要自觉并发自内心地爱生、爱校、爱同志,爱科学、爱事业、爱国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存,传承爱心,用博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六思教学互动。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能力素质,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团队合作中丰富经验,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在课堂内外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创设或研究问题情境,从深度难度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分析、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师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需要特别建议的是,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思政课教师不需要也不能够“正襟危坐”,最好能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或一专多能的“真本领”、“硬功夫”,充当师生员工各类活动的健将、主将,率先参与学生的群体互动活动,广泛地结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目标才会真正有声有色地落在实处。走出课堂的教育教学实践课,才能够让学生体味改革建设之艰辛,经济发展之艰难,人生奋斗之艰苦,成长成才之坚定和坚强。

七思时代气息。现代教学媒体应用,化静为动,内容丰富,生动形象,赋予课堂教学形式新的要素,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图、像、音、画融合起来,声情并茂,能够对人产生感官刺激,引起心旷神怡的情景体验,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为教书育人和学养内化目的服务的精品课、优质课、网络课程,如果没有师生现场的心理交融、情景交汇,难以成为真正的优质课。因此,教学多媒体的应用演练,同样是给予学生无形的示范。

八思“情商”亲和。教师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源自教师领导管理力、教学组织力、授课亲和力、问题探究力、学术攻坚意志力。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被誉为“情商之父”,他将情绪智力扩展为五个主要领域: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指的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一个优秀教师的“情商”应通过自己的言行来体现,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葡萄美酒韵味弥漫芬芳,似清澈山泉绵甜本真,像柔盈清茶香沁心脾。教师教育、教学的“情”,还应导出学生主体的参与热情、感悟激情、赞叹之情、振奋之情、对真理的渴求与敬畏之情。生动形象、凝练幽默、风趣诙谐、简明扼要、连贯得体的教学语言,是启迪智慧,培养学生智能的“情”;化深奥为浅显,解枯燥为风趣,韵律和美、语速音调抑扬顿挫,是润物无声醍醐灌顶的“情”。教师还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放大政治教育教学效用,使教育教学管理严谨而宽松,领导艺术睿智而高雅。

九思规律应用。理论虽然不是解决问题的直接方法,但却能为处理问题提供符合科学规律的可能,高教理论和高教规律的应用,对办学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学理论是实践智慧的结晶,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实践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规律只能认识应用,不能创造和消灭,因此,教学必须结合规律应用,将自己长期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调整运用,以期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换言之,实践智慧可以是对教学理论的超越,渗透在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中的理性原则和普遍原理,必须与时代脉搏、文化自觉、校情特色有机结合,使教学理论得以情境化和具体化。

十思个人涵养。高校教师的涵养是多方面的综合统一。涵养,可以严肃而不孤傲,活泼而不放浪;可以稳重而不呆板,热情而不轻狂;可以沉着而不寡言,和气而不盲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我塑造与锤炼。“教学反思有助于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使教师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通过反思使感性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从而使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理性的力量,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通过反思使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评价自己行为的后果,形成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而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又保证了教师反思的深度及反思的效果。教师的这种自觉的反思行为,是教师不断成长获取实践智慧的重要来源”[3]。

三、结论

“没有反思,便没有感悟,没有感悟,便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在集体反思促使教师改变自我之外,更主要的是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从多个方面观察、比较、分析、认识和定位自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个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有高超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 程亮.“实践智慧”视野中的教育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

[2] 周逸先,祝刚.教育博客支持下的教学反思水平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3).

[3] 史康健.基于“实践智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社会实

践[J].新校园(理论版),2011,(7).

[4] 张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提

升[J].职业时空,2011,(12).

[5] 郭继民,薛春.“教”之反思——从教师的维度[J].河北

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上一篇:浅论职业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下一篇:远程教育导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