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就业指导范文

时间:2023-12-03 16:56:57

职校就业指导

职校就业指导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现如今,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是非常低的,结合我国教育部门的统计,到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约占62.1%。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是非常多的。实际上,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原因是来自很

多方面的,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机制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针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办学理念落后

独立的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从普通中专升格而得到的。而关于此类院校在提高办学层次方面,其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大多数教师关于教学理念的更新相对较慢,特别是不能根据授课性质与特点对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2.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责范围相对狭窄

在各个高职院校中,通常都会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是,此部门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要和各个用人企业进行联系,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赢得更多就业岗位,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3.实施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时间不够科学

现如今,各个高职院校针对毕业生所开展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大多数都是在学生临近毕业前的学期才进行的,其常采用的形式为就业讲座或者是就业咨询等,而课时仅仅有8学时,讲授的内容包含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没有将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贯穿在学生在校整个过程中,而对毕业生职业意识的增强与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影响的。

4.重招生,轻就业

在进入21世纪后,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院校数量逐渐增多,导致“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出现,而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就业指导工作未能落实到位。

二、导致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机制存在问题的主要

原因

1.办学理念存在误区,缺少实践经验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各个高职院校对办学思想的定位不够准确、清晰。(2)对培养目标把握不够准确。(3)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够明确。

2.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落后,课程建设相对薄弱

一方面,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课时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教育目标与考核内容不够明确。因在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中,缺少材,因此,导致教育目标与内容不够明确,不管是在教师教学还是在考核学生学习情况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快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机制的对策

1.加快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在高职院校中,学校相关部门要分年级开设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将此课程教学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中。特别是在刚入学期间,便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也或者是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认真进行贯彻和落实。

2.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制度

在各个高职院校中,要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部门,同时还要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和各系就业指导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体系。

3.完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在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部门,要挑选出具有较强责任心,专注于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又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师来担任此工作。或者选派一些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增强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更好地承担起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责。

4.不断扩宽高职院校就业渠道

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并不是由高职院校自身便可以做好的,但是,在扩展学生就业渠道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做出巨大的努力。只有在有了通常就业渠道之后,才可以为学生就业打好牢固基础,与此同时,这也作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基本保障。而由于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再加上市场竞争十分的激烈,各个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出击,从而扩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各个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努力开拓创新,积极、努力地工作,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大光.新形势下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新机制的探索[J].出国与就业,2010,12(16):34-36.

[2]陆倩倩,唐林伟.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向生涯发展中心的转变[J].职教论坛,2009,5(23):44-46.

[3]任国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4(24):170-172.

作者简介:康海琴,女,陕西延安人,1976年8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教育、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职校就业指导篇2

【关键词】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就业

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一般指在心理、就业素质和经济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比较劣势境况的毕业生。我国每年将有近百万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面临就业难题,这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群体。随着今年就业工作研究的深入,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凸显出一系列问题,如签约率较低,在择业时顾虑较多,签约较迟缓,在岗位选择时眼高手低,职业指导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关心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分类及特点

(一)经济困难型

这部分毕业生来自边远农村、城镇低保、单亲或孤儿以及由于家庭变故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没有经济基础,只能自身奋斗,在择业时首先考虑到就业成本问题,因此在择业区域和范围上受到限制。

(二)生理缺陷型

由于自身相貌、身体缺陷或性别因素等而受到社会歧视和排斥的毕业生群体,他们在择业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心理困难型

主要是指因种种原因产生信心不足、焦虑、怯懦等状况,致使其不敢参与就业竞争。这部分学生做事比较保守、不果断,在择业中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能向招聘单位充分展示自我,因此会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四)学业困难型

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足等因素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并在毕业就业时遇到困难的毕业生就业群体。这类学生由于学业成绩差,补考、重修课程严重,无法达到学位授予要求,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而用人单位一般都要求学生拿到两证才可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因此他们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而被动放弃,于是这部分学生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五)女性就业困难型

女性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等原因以及生养问题,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里直接标出“只招男生”的字样,这使得女性有了自卑的心理,从而导致女性就业群体的就业难的情况。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心理能力较弱,思想压力过大

在当前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学生之间经济差距也越来越明显,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在经济上的困难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态,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由于物质条件困乏,处处感觉低人一等,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焦虑,依赖等心理问题。心理上的贫困使得他们不能正确的应对社会上的复杂人际关系和竞争的一些不公正现象,在求职竞争中,困难群体害怕竞争,不敢冒险,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受到束缚,遇到挫折只会消极对待,无形中增大了自己就业的难度。

(二)综合素质欠缺,竞争力不够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下,综合素质优秀成为人才竞争制胜的关键。而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很大一部分来自边远的农村,教育理念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大部分学生只会埋头学习,应对考试,在素质培养方面很欠缺。同时,困难群体往往性格孤僻,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沟通,长此以往,自身的全面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体综合素质相对较差,而用人单位恰恰越来越看重实践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在求职过程中竞争力不够。

(三)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家庭大多经济条件较差,几代人省吃俭用才供出一个大学生,因此,很多困难群体毕业生期望值过高,想找到一份高收入又稳定的工作,来改善全家的境况。他们不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一直盯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为了争取到大城市、好单位,宁可放弃其他就业机会,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这使得他们与许多机会擦肩而过。

三、开展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不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就业困难,要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首先要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帮助毕业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帮助毕业生迈出步入社会关键的第一步。

(一)就业形势严峻,需要对就业困难群体加强职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到2014年,全国毕业生总人数已经达到727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其中就业困难群体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那么,如何使就业困难群体在人才济济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合理而有效的运用职业指导教育是必经之路。

(二)职业定位不准确,需要开展职业指导教育

目前,尽管很多毕业生已经就业,但与他们的初衷相比并不理想。有的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有的专业对口但自己不感兴趣,有的企业及所在的城市自己不满意,等等。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确。因此,为了让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有明确的认识,在找工作时给自己合理定位,在求职前对其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四、高校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职业指导的建议和策略

(一)优化职业指导队伍结构

大多数高校职业指导的实施者是就业指导中心及各学院就业辅导员,而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人员的就业意识只停留在理论及传统观念上,没有实践、没有新知识的引入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各高校需要定期召集就业指导人员交流讨论,输送专业人员参加相关培训,从而提高高校职业指导水平,优化职业指导队伍结构。

(二)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在整个大学阶段,通过分阶段的职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困难群体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大一阶段,对大学生困难群体进行职业理想的规划。通过职业指导分析,让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如何能够在这些职业中取得成就。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困难群体在大二、大三期间重点培养这些技能。另外在大四阶段的职业选择之前,引导大学生困难群体撰写个人档案,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职业生活。

(三)努力帮助困难群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很集中,都想着到大城市、大企业就业,盲目从众,忽略了其他城市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引导就业困难群体,正视当前的就业形势,抓住就业机会,转变原有的就业观念。另外,通过职业指导对学生自身和职业前景的分析,促进学生将自我实现的目标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改善“有业不就”的现象。

总之,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顺利就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高校的声誉。要认识到毕业生困难群体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真做好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使他们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姚远.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1(8).

[2] 郑巧.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职业指导[J].出国与就业,2011(5).

[3] 赵辉.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J].出国与就业,2011(2).

[4] 朱漫.职业指导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外资,2011(7).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研究课题项目(14SWC-020)。

职校就业指导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化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72-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教育部公布的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11年至2015年分别是660万、680万、699万、727万、749万,其中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约占一半左右。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难,大学生就业指导在高校中变得愈发重要。我校高度重视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根据学生和专业特点,提升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促进就业。

一、推进职业引导,强化职业能力

1.迷茫在大学生中泛滥成灾

费杨[1]围绕“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现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40.18%的被调查群体经常对前途感到迷茫。于娜娜[2]对大学生学业进行规划调查,发现64.7%的大学生缺少对职业目标的主动思考和规划,46.33%的大学生对专业和将来从事职业的关系“不是很清楚”和“不清楚”。足见大学生迷茫成灾。职业生涯规划不但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更影响未来前程。这样,全程和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就变得愈发重要。

2.职业定位

就业工作全程化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即确定学习者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职业定位越早越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定位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了盲目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容易达到 “一万小时定律”,更易成才。古代师承教育大多在学习者小时候就确定了职业方向;德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对学习者未来职业进行了引导分流。[3]

那么如何进行职业定位呢?首先,学习者应依据所学专业进行就业方向分析,找出对应的职业,再根据职业特点、要求,结合自身优劣势进行SWOT分析,确定未来职业。其次,针对学生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系统化、全程化就业指导。以我校中药专业为例,服从志愿的学生进校就可进行专业调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来确定自己是否学习中药专业。当专业确定后,便可确定未来职业。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去向为医院、药店药房、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检验机构等,从事中药调剂、中药购销、中药生产、药品检验、医药销售等工作。老师指导学生根据自身优劣势、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因素进行SWOT分析,决定从事中药药剂师、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养殖员、中药材生产管理员、中药液体制剂工、中药固体制剂工或医药代表等具体工作。入学即进行职业定位,能使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活都在职业目标引导下学习。

二、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目标确定了,那么学校如何培养呢?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专业基本建设和专业内涵建设。

我校自2011年开始分别在制药企业和相关院校及毕业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和岗位能力调研。通过充分调研分析,确定了中药专业职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及与岗位对应的学习领域,借鉴工科职业教育模式,紧扣中药企业、行业生产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开发。充分开展和企业合作,创新了实习、实训与具体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校企结合,‘一体两翼三段三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符合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需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训有机结合,利用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内生物制药实训工厂等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高仿真生产实训,对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

三、全方位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拓宽指导渠道,加强管理水平。

1.全员参与,构建就业指导全程化

我校秉着“就业指导工作渗透到教学全过程”理念,推进就业指导“全员化”工程。全体教职员工从新生入学抓起,根据市场需求、就业动向及时调整、合理设置就业指导内容;从新生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开始,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指导学生立足专业实际,规划职业生涯,展望职业未来,合理安排大学生学习,直至找到适合工作。

2.搭建就业指导交流平台,“产销”一体

(1)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产品”营销工作

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产销”工作。通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建立系统就业指导培训体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 联合高校、企业等企事业单位搭建就业指导平台,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达到“产销”一体化。

(2)搭建信息化职业指导交流平台

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信息化职业指导平台。我校针对现在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喜欢看网页、玩微信、刷微博和QQ空间的现象,开展信息化职业指导教育、职业咨询工作。通过学校就业指导网站、微信、微博、QQ空间等渠道就业指导信息;通过微信、微信群、QQ、微博、电话等交流平台,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实现针对性、个性化指导。

3.模拟面试,造就实战经验

经过多年经验探索,我校就业指导团队发现,实现对学生有效指导最关键的是通过实践形成就业实战经验。我校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求职面试技巧的培养,更重视经验与实战。我校大胆改革就业指导课,引入模拟面试考核方式;定期组织专业班级模拟面试;不定期邀请企业到校举办招聘会;每到求职季,更是大规模举办校园招聘会,让学生真正体会求职经历,锻炼胆量,增强心理承受力,总结求职经验和技巧,使学生终生受用。

四、企业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顶岗实习是“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带薪到专业对口的指定企业实习。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建立实习就业两条通道。药学类专业要全面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就需要与多家企业、院所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4]我校药学系广泛开展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追踪工作,积极拓宽合作网络,通过审查企业资质,根据岗位需求筛选出规模、信用较好的企业,充分利用药品经营企业和生产企业的丰富资源与条件,在校企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稳定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确保学生实习就业。顶岗轮岗期间,学生在药品生产、检验、管理、营销等岗位习得经验;企业通过员工式培养,择优录用;学校通过企业和学生的信息反馈,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

五、因材施教,促进升学、入伍、创业

就业工作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培养学生自立、自主、自强的意识和创业意识挖掘学生潜力,提升学生素质,提高社会竞争力。我校指导学生根据志向、兴趣,结合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等,选择升学、工作、入伍、创业等。指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就业能力、如何培养就业能力等问题,明确职业方向,规划职业生涯,认识自身优势,发掘自身潜能。

六、分享交流,角色转变

学校每年开展优秀毕业生与在校生座谈会。在校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受职场熏陶,通过师兄师姐的实例宣传,分享就业经验和职业体会,促使他们尽早思考职业发展问题,有意识地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尽快学会以人为鉴,体会未来人生道路,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

总之,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化工程。我校通过指导职业定位、促进职业规划、强化专业内涵、提升教学水平、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全程化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 参 考 文 献 ]

[1] 费杨.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0):49-50.

[2] 于娜娜.以职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学业规划探索[J].2011(2):36-40.

[3] 王莉.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及借鉴[J].中国成人教育,2013(4):106-108.

职校就业指导篇4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搞好职业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努力构建就业指导良性机制,是中等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途径、提升实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长,毕业生就业工作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切实加强就业指导课,不仅是促进毕业生有序有效顺利就业的迫切需要,更是引导学生健康成材、成就人生的重要措施。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来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学校招生趋势的直接原因。因此,我校在狠抓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如何做好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笔者认为要抓好如下环节。

一、确定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即一个人一生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的规划。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趋势的逐渐增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职业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一个人可以不在一个企业服务终生,却可以终生从事一个职业。如何选择职业,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职业方向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而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正好处在职业规划的最好阶段。且中等职业教育是培育初、中级技术操作人才的摇篮。尤其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年龄、经历,所处的生理、心理成长期的特殊阶段,还很难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如果一个人在35岁之前没有奠定人生职业基础,还是在选择职业之间左右摇摆,他的一生就会很难有成就。这就要求学校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引导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有了明确的职业方向和职业规划,就如有了坚定的职业信仰,就会使毕业生客观地分析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遇,实现就业理想。

二、转变就业观念

目前中职招生逐年扩大,毕业生数量在不断增加,在就业岗位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减少的情况下,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建立正确的就业思想,转变旧的就业观念,对面临就业的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

现在很多毕业生由于受到旧有的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重文凭轻技能”等思想的影响,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高不成低不就,影响了自己就业的选择,职业的规划。当前毕业生中“是否是正式工作”,“到大中城市去,到大企业大公司去,到挣钱多的地方去”的思想还相当的普遍,尤其是我校毕业生人生价值取向不明确,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校生活转变为职业生活,部分学生有对自我认识不够、对社会认识不充分、对前途感到迷惘的情况。因此,对这类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课就非常必要。

一要组织与就业有关的活动,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指导课要分年级经常性地组织与就业有关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摒弃“我有了文凭毕业就应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想法,破除人为地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就业指导人员不但自己要组织就业专题报告,也可以请政府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用人单位人事部工作人员和优秀校友等为学生做报告、咨询、演讲等各种活动。如我校招生就业处一个月至少组织一次学校班级轮流参加州上搞的人才交流会。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势,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对树立学生就业的信心有了很好的效果。

二要重视就业指导课教学,让毕业生掌握就业的技能和方法。 学校要重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要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这既是形势的要求,也是学生的迫切需要。开就业指导课,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熟悉求职方式、掌握就业技巧等。就业指导课要从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技巧训练、就业心理测试等各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上学到就业所需的知识。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理念,使目标与学习,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得以有效结合。同时,引导毕业生树立市场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就业指导课中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挫折教育”。

三要,就业指导课更要注重传授给毕业生具体的就业技巧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教学生学会挖掘就业渠道,正确判断就业信息的真假,如何面试,如何笔试等,要提高毕业生各种能力。从一些用人单位了解、调查看,毕业生就业所需的基本能力有很多,包括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的心态等。这些能力对于今后的工作都十分重要,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心理素质上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三、分析就业形势

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对确定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要让学生明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操作型人才。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资源既丰富又短缺,劳动就业岗位既不足又空余的现实。这样的现实就是:一边是许多人找不到工作,一边是招工单位抱怨找不到需要的人;一边是企业订单在萎缩,一边是一些企业订单在手却没有合适的人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大学扩招,培养出来的是白领;农民工进厂却从事不了技术工作。这恰恰说明我国现在短缺的劳动力是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尽管现在招工难,但难的是招不到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

让毕业生认识到,就业形势对中职毕业生来说,不是困难,而是机遇难得。这样就可以树立中职毕业生的明确就业方向、规划职业生涯的信心,铺就顺利就业之路。

四、建立就业途径

有了好的职业规划,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及客观的形势分析,还应当建立好的就业指导途径,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笔者认为,应当本着“专业市场调研,培育就业基地,开辟合作领域”的原则建立就业指导途径。我校建立了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是市场调研。学校要组织专门的人员专项进行就业市场调查和研究。如伊犁技师学院每年都定期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到伊犁州内进行就业市场调研,走访就业的毕业生,掌握就业信息,分析、研究就业形势以及本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不足,确定就业方向和岗位。在调研同时学校要建立校园就业信息网,适时地提供给学生,为其就业提供参考。二是培育就业基地。学校要与工业化进程快,技术产业人员需求量大的地区的政府及企业等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关系,为当地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定向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与这些地区、部门建立技术力量培养和使用关系。学校负责定向培养,用人单位负责录用。从而培建设起学生就业的基地。三是开辟合作领域。中职学校具有较好的师资力量和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条件,可以与一些新技术行

业、新技术领域的单位和部门共同就新技术领域的操作人才培养建立合作关系。进而培育出新的就业领域。

职校就业指导篇5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学校教育;实习实践

近年来随着大学校园的扩招,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每年特定时间都会成为各大媒体的焦点。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其中不少毕业生就业前迷茫,就业后频繁跳槽,就业权益受侵害事件也常常发生,所以就业前对每个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情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以至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我国现在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相比,中国的高等人才数量还相差甚远。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毕业生要走向生产第一线,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现在的毕业生所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二、教育改革、就业转向刻不容缓

现在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高校要生存发展一方面就必须把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同时也要发展职业培训,大胆尝试校企结合,使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三、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存在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知主客观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有助于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且采取各种积极行动去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都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够全面,很多大学生知道有就业指导中心,但仅知道这个部门负责统计毕业生信息、搜集并张贴用人单位信息、开设就业指导课等。这说明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的心目中只是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机构,而没有起到给学生很好的引导和提供帮助的作用。而且就业指导中心有些机制不完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只是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对于如何开设生涯规划课,如何针对全校学生的普遍特点及个性特征整合资源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工作等,还不够重视。

学校对生源及就业市场调查、总结和宣讲的力度还不够。如何建立起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来指导和支撑招生、就业工作,指导生涯规划课怎样开设,怎样引导每位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公司信息等,还有待高校做进一步的努力。例如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个性特征建立学生档案,档案除包括反映学生基本情况的客观资料外,还应以动态、发展的方式对学生的生理状况、思想品德、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志向等内容进行全面跟踪分析与了解,这些都需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四、与时俱进,转变观念

大学生的成长不同于其他团体成员。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学习直至就业,整个过程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繁荣稳定具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学生本人,均需在了解大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前提下,制定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在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征是:对知识和成功非常渴求、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客观评价自我。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亟须形成一定的教育机制、管理措施和专业队伍,结合课程设置和学生发展实际,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能力、性格和兴趣进行辅导和教育。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帮助刚入学的青少年确定未来成才目标,解决青少年学生在理想、信念和自我实现中的困惑,如自我迷失、对未来不确定、对生存缺乏安全感等,使学生能放眼未来并立足当前,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

2.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用人单位选人的第一标准,其次是知识和能力。开设生涯规划课,督促学生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对学习生活进行安排,分阶段地发展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教导学生做人和做事,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标准,除去功利、虚荣和浮华的外衣,得到知识上、思想上和心灵上的真正宁静。

3.合理设置课程,将生涯规划课纳入教学计划。首先,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要明确,学校的整改措施要到位、准确,学生才能自觉地用以指导自身的职业发展。其次,可以将生涯规划课设为必修课或限选课,丰富上课的内容和形式。老师上课内容可以加入模拟面试、强化求职技巧、锻炼临场应变力等实践活动。此外,可以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教育:大一时引导学生尽快转换角色,融入大学生活,尽快熟悉学校规章制度和校园环境,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及比赛;大二时除了担任各社团干部干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应该把能力延伸至社会进行锻炼;大三时确立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努力,比如专升本、就业或创业等,主动出击,寻找就业机会。

4.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服务于社会。学校要清楚地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在生涯教育中,明确规定学生每年应该做的事情。无论是送学生到校办企业或实践基地实习,还是把企业请进来,与企业长期合作办学,都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生活,使学生更有学习热情和干劲,也更能实现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5.最后建立职业生涯评估和反馈机制。通过就业市场调研及生涯规划课的实践,学校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生涯评估体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并不断进行研究、创新和实践。此外,要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当前形势的熟悉程度、对课程设置的建议以及最关注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要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建立档案,搜集学生就业建议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及资料,确保就业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参考文献:

[1] 胡则辉.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建设[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03).

[2] 曾志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构建的新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3] 赵建东,李萃青.对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7,(04).

职校就业指导篇6

1.1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不仅是面对毕业生而开设的,它除了包括培养学生就业方面的专业技能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眼前的就业目标同长远的职业发展相结合,使学生有一定的潜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2就业指导的全面性建设。而且学生的就业指导任务不应该只由招生就业部门来负责,还需要全校的教师参与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中职学校要能够充分利用各部门资源,使其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内容要全面,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又包括心态方面的引导,还要涵盖就业保护力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求职能力指导以及创业指导。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化建设是指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现在的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所有信息资源,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运用网络信息快捷的优势,使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更快捷、方便,使就业指导的方式更先进。

1.3要突破学科的束缚。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要能够满足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求职需要以及学生的可持续能力发展的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教学重点是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且能够利用网络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1.4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它们对学校、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取向的概念还十分模糊,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以及职业的选择范围。其课程内容安排主要是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并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好职业规划。对于学习中的学生已经对专业和职业方向有了一定认识,对于即将面临的用人单位的挑战其教学内容安排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求职途径的选择、调节学生的就业心理、面试应对、求职技巧等。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已经明确了工作方向,也对未来的规划有一定的认识,这时候的教学内容安排主要是关于劳动合同的签订、自我权益的保护等方面。

2、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策略

2.1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创设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还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这也是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常用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向学生展示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独立思考对案例进行总结,使学生从中获得教育和启发,使教学更具有说服力。

2.2模拟应聘教学的完善。虽然是模拟教学但要保证其教学内容尽量贴近客观事实,所以要分专业设计模拟应聘教学内容。其教学环节要包括投简历、笔试和面试。在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专业的需求来模拟招聘信息,在投简历环节要求学生通过网上投简历和招聘现场投简历这两种方式进行模拟训练,可以聘请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或安排学生代表来模拟招聘方,通过筛选和招聘者的第一印象选出合适的学生进入笔试环节,对于没有通过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再测试,使其能够顺利通过投简历环节。笔试环节的内容要包括专业知识方面的考核和非技术性考核两类。非技术类考核内容还要包括智力测试和性格测试,智力测试主要是测试学生的记忆力、反应能力、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性格测试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个性特征、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笔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笔试结果进行交流,让学生对笔试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好地掌握答题思路,然后进行面试环节。面试是学生的必经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型和市场需求设计面试类型和场景,对于模拟面试环节可以较其他环节多演练几次,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为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2.3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就业指导教育课程要能够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予帮助,多鼓励他们,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还能够帮助社会解决就业问题。

职校就业指导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程对策

[作者简介]陈洁(1973-),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杭州310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2011年课题立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和实施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L2001B03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78-02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

近年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受到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政策出台。在金融危机时期,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就业指导课要作为高校学生必修课。同时,各级各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纷纷成立,各高校实行信息资源共享;政府、地方、高校层层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站,及时有效地为大学毕业生传递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创造多次就业选择比较的机会,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许多人才交流中心举行专场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择业平台;各高校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就业协会,以多种方式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这些手段极大地提高和保障了大学毕业生在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就业能力与今后的职业发展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等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被纳入教学系统。但处于过渡期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于2010年5月对浙江省数所高职院校近千名毕业生进行了关于就业指导实践的运行情况等问题的抽样问卷调查,按所调查学校毕业生人数的1%发放问卷,在总样本中按2%进行随机取样。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6份。调查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职院校当前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状况(见右表)。由表可以看出,校园招聘会、就业政策宣传、企业参观等项的使用率和学生满意率居前列;就业指导网站学生的需要率高,但使用率不高;职业测评、就业心理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的学生满意率很低,但学生需要率较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满意率不高,而需要率较高。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缺乏就业指导测评手段,影响生涯规划的准确性。就业指导内容局限性较大,现有教材较少涉及对现行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就业趋势的解读,对大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兴趣等方面的引导不透彻。对于人格特征、职业兴趣、职业定向等没有或较少使用测评手段,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倾向,进行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时缺乏科学依据,影响正确判断,达不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预定目标。

2.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是配备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熟悉业务的优秀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起步晚,各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师大多是由各学院(系)党总支书记、专兼职辅导员、社科部教师等来兼任,也会根据授课内容聘请有关专家开讲座,实践教学部分许多教师无法指导。队伍的成员结构复杂势必很难统一思想与管理,缺乏专业训练,很难把握瞬息万变的社会现象和大学生心理。另外,这些教师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顾及就业指导课的任务,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3.就业指导课程安排与教材内容不合理,影响教学质量。尽管各高职院校都明白就业指导课程是教育体制改革趋势,也开始将此项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在毕业前半年或一年时间内开设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进行填鸭和冲刺式的就业指导教育,内容仅涉及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提供就业信息等,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尽快签下就业协议,至于工作是否合适大学生、中长期发展情况如何就不管了,功利倾向明显。而这个时候的毕业生没有太多时间认真思考就业方面的很多问题,这样的就业指导是毫无质量的。同时,许多学校对待就业指导课主观态度上随意性较大。全程性就业指导课程分散在5~6个学期中完成,每个学期有固定的教学课时,但遇到学校有重大活动、重要讲座就会首先考虑冲掉就业指导课。

4.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教育不够重视。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导致求职不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教育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述调查结论显示,毕业生对心理教育指导的需求高,但高职院校的使用率却很低,毕业生的满意度也不高。各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咨询和辅导工作,提升心理辅导教师相应的辅导技巧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对策建议

1.谋求与社会资源对接的工作,踏实做好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目的不单单是帮助学生找到第一份工作,完成对大学生的“就业安置”,实现学校就业率的达标,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锻炼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定位。在经济改革进程中,技术更新、知识综合、职业更替程度加速度发生给大学毕业生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不仅要求大学生拥有一次就业能力和岗位专业技能,还要求大学生员工拥有适应转岗就业的能力。目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原因在于社会适应性不强,缺乏就业综合能力。学校应该主动抛弃功利意识,充分使用校内资源进行育人工作,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对接,共同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1)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才市场的联系与合作,争取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信息支持。(2)大力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实施订单培养,建立见习、实习、就业一条龙的就业基地。(3)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用人单位是高职院校办学良好的社会资源。学校应就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技能的课程问题,主动和用人单位共同探讨,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4)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校友中就业成功案例和自主创业案例对大学生的教育很有说服力,优秀校友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的想法、建议对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很有帮助,要充分认识并积极利用校友资源,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2.以“生涯规划辅导”为主线,建构高职院校三年制全程教育的就业指导课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包括就业指导、生涯规划辅导、创业指导。其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深度认知自我和职业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定向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含大学生对职业人格、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能力、就业观念的认知,以及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职位变迁、职业薪酬、职业理想实现的设计安排等。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大学生对专业认识加深、对自我准确认识、对所学专业相关行业认识加深、个人价值观和就业观转变、未来职业理想确立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会随之呈动态发展变化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校的5个学期可以做2~3次生涯规划设计,在每一次设计前首先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个人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进行科学测试,挖掘大学生的优势领域,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指导教师要在每一次职业规划完毕后对每个学生的历次生涯规划做纵向比较分析,提出建议和修改方案。在大一入校后要灌输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什么是生涯规划”,并进行第一次职业生涯规划。大二指导学生在对第一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做第二次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自评和互评,作出修改,建议大学生多做社会调研、参加招聘会,积累经验,反思生涯规划是否合理,不断完善。大三学生对自己个性和能力优势、社会行业的变化和专业岗位认识趋向成熟,要指导学生做第三次职业生涯规划,在可操作性方面的要求应该更高,时间期限以中、短期为主。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涯规划选岗,提高就业几率。掌握学生招聘后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对每位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再次进行调整和完善。临近毕业,大学生更加需要有人帮助指点迷津,学校就业工作指导人员要在毕业生选择求职方向、具体招聘单位、具体的求职准备工作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引。

3.加强大学生“就业方向性实践”指导,切实提高就业竞争力。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一个很大的求职障碍是缺乏工作经验,而招聘单位又是很看重实践操作的。实际上,大学生为了达到招聘条件也在努力,但出现了认识上的错误:选择做商品促销员和超市收银员等兼职增加“工作经验”,选择考证来增加个人就业竞争力等。社会实践方向不清晰,缺乏就业方向性,导致有量无质。就业指导课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结合职业定向选择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的引导。缺乏求职技巧也是造成求职障碍的一个方面。就业指导课程在求职技巧内容的教学设计上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理,根据大学生的人格差异和能力强弱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结合具体工作岗位的特点和招聘条件进行相应的求职技巧的指导。

4.自主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生源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自主创业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就业途径,也是当今政府大力提倡的。我国自2002年起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浙江省2006年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学校要发动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并制定相应奖励办法,对获奖项目给予创业资金扶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经常举办大学生自主创业报告会,对在校大学生起到榜样作用。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职业教育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专业教育、专业定向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互相结合等问题仍值得所有高职院校工作者共同探索和商榷。

[参考文献]

[1]高奇.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9).

[2]王志新.高校职业指导模式的创新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职校就业指导篇8

关键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现状;措施

近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人数直线上升,从2003年的56.3万人上升到近几年的200万人,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如果他们毕业后不能得到妥善安置,不但会造成巨大的人才浪费现象,更关系到个人家庭、高校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做好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和援助工作,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计民生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及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相应地,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升高。目前,应届毕业生择业主要有3种渠道:校园招聘会求职、网上求职、人力资源(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会求职。经调查,约65%的高校生能够自主选择和联系用人单位,但其中仅有一小部分人求职成功,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一)基础信息薄弱,采集更新缓慢

一是因高校生源遍布全国各地,很多毕业回乡后就变更了手机等联系方式,致使相当一部分失联;二是各移动通讯运营商不时推出各类优惠套餐,很多人频繁变动联系电话;三是不同地区受财力、人力、物力局限,离校毕业生信息采集工作不力。以上都给联系离校毕业生,并为其提供配套的就业援助和职业指导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二)机构服务落后,信息渠道不畅

目前大部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仍处于被动服务模式,主要靠组织现场招聘会为求职人员提供服务,职业指导尚未真正走进基层、企业和校园。有些地方网上就业服务多以宣传就业政策、市场动态为主,开发和利用网上人力资源市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的少之又少。同时,一些落后地区的高校生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及时得到最新的招聘、岗位信息。

(三)择业方向不明,缺少职业规划

多数毕业生仍倾向于选择稳定、高薪、轻松不累的工作岗位,对用人单位未来的发展和个人发展空间考虑较少。调查发现,只有30%左右的学生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且有比较明确的中长期目标,但这其中也仅有很少一部分人制定了较具体的计划,大多抱着走一步看一步,四处“撞”的心态,缺少必要的计划和打算。

(四)学习专业受限,缺乏实践经验

经调查,约30%的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时,选择了与自身专业完全无关的零工,还有20%左右的学生直接选择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家教等工作,缺乏面向社会、应聘岗位所必要的业务经验和业务技能。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生在择业时又过于执着于所学专业,宁可千军万马挤一条独木桥,也对短期内可能没有太大发展的工作不予考虑。

(五)掌握知识脱节,与社会需求不符

一方面,部分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以及制定人才培育计划时,只顾眼前利益,设立专业看冷热,不考虑长远及社会潜在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没有对专业的前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跟风情况严重,导致出现人才供应过剩、岗少人多的情况。

(六)自身经验不足,缺乏自信力

一些高校生对自身、社会了解不够,社会交际能力不足,面试时易陷入紧张、害怕的情绪中,表现力差。经调查发现,心理素质已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够健全的心理素质往往会让求职者出现退缩、逃避、紧张、自卑、畏惧等心理状态,遇到挫折更是容易产生放弃心理,影响到其成功求职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一)采集信息,建立统一的人才库

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在校期间即开展实名采集工作,要建立部级高校毕业生人才数据库,有效地掌握毕业生的基础信息,跟踪毕业生的就业动向,有的放矢的提供就业和职业指导服务。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服务平台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摸查本区域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人员情况,及时登记未就业毕业生实名信息,对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要及时摸清其专业特长、求职意向、培训需求、就业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工作。针对毕业生流动性强、联系方式更换频繁的特点,要加强引导和宣传,帮助他们了解就业渠道,自主择业,从基础上做好就业援助和就业服务工作。

(二)多方联合,开展职业指导入高校活动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在校园搭建职业指导工作平台,定期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课程。高校应开设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并注重在教学环节中向学生渗透就业动态、择业理念,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积极参加职业指导训练,形成校园职业指导氛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联合学校,定期组织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就业规划活动,让学生提前具备规划意识,接受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职业指导,合力形成完善的贯穿教育全过程的职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确立清晰准确的个人定位,及早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为下一步成功求职、创业做好准备。

(三)细化服务,开展“保姆式”职业指导服务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平台要及时开展保姆式、一对一的职业指导服务,使职业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在主动的自我探索中获得职业决策和心理调整,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决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合理定位,尽早实现就业。要大力推进基础业务进社区工作,打造半小时就业服务圈,让有就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就近享受就业政策,查询岗位信息,提高就业水平。

(四)搭建桥梁,有效促进供需匹配

定期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及时掌握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建立完备的、互通互连的岗位信息库。对有求职需求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群体,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项招聘、网络招聘、远程视频招聘等活动。大力开发网上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网上业务平台,大力推进网上职业指导服务。充分利用移动通讯工具、公共就业QQ群、微博、微信等多种信息化渠道,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五)提高技能,开展模拟实训活动

打破传统的职业指导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以实践为主要特征,开展校内、校外活动相结合的模拟训练,寓职业指导于生动活泼的活动、真实有效的训练中,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调研、实习,加深对用人单位和职业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为他们求职创造感性条件。同时要制定有实用性的职业规划课程,尽量减少纯理论、无操作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职业规划课程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掌握基本的求职技巧和能力。

(六)增强自信,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迟迟不能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心情往往比较焦躁,甚至严重缺乏自信心,要重视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对其心理辅导,增强其择业自信心。要运用职业素质测评系统中的职业兴趣测验、个人出路评估系统中的就业创业资源评估模块,帮助分析未就业的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要根据测评指导的结果,与岗位信息相结合,帮助其制定下一步的择业计划,结合岗位推荐等措施,助其早日实现就业梦想。

三、结语

就业乃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全面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系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切实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有效避免人才缺失和人才浪费现象的出现,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形势稳中有升。

参考文献:

[1]朱鹤.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科技世界,2014(12).

[2]周建平.试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08).

[3]粟代强,王天杰.做好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探索[J].四川劳动保障,2015(01).

上一篇:网络发展范文 下一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