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类节目编导采访技巧

时间:2022-08-12 05:53:16

情感类节目编导采访技巧

情感类节目一直是编导比较难以把握的节目类型,因为“感情本就没有谁对谁错”,“清官也难断家务事”,特别对于新编导来说,采访完一个情感纠纷选题,常常会被当事人双方各有理由的说辞搞得晕头转向,更有甚者被拒绝采访,节目根本做不下去。那么,如何对这类事件进行采访,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洞悉当事人心理,对症下药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情感类节目的兴起是社会转型期公众强烈精神需求的产物。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使当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许多人都遇到了情感纠纷、心理障碍、家庭矛盾等现实问题,由此产生的困惑、迷惘、压抑、焦虑等情感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加,各种家庭矛盾也日渐增多,这就需要一个倾诉的平台和解决的途径,情感类节目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

当事人作为情感类节目的主要参与者,自始至终出现在节目中,他们的心理状态对节目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从当事人参与节目的动机来看,不外乎两种:一是“作秀”心态,二是真心寻求情感弥合。一般来说,传媒的把关人一般都能将前者排除在节目之外。而对于后者,尽管如今的大众传媒为个人情感的表达与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但是如果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这种选择既非主流,也非最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选择电视作为解决个人情感问题的途径呢?他们有各种不同的考虑。“有些人在私人领域中的努力长期无果,无奈之中将视线转向了大众传媒,把它当作最后的希望;有些人是为了向另一方最大限度地表明诚意,以期对方能在大庭广众下的感动中化干戈为玉帛;也有些人是为了借助媒体寻找那些长期失去联系的被寻访者。不论出自何种考虑,当事人对媒体都抱有不同程度的期望值。”①

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当事人来找电视台的目的是什么,判断其言语背后的心理预期,正确把握与合理调动当事人的心理是采访成功的基础,也是下一步行动的依据。

合理引导采访对象的倾诉欲望

心理学认为,倾诉是指把内心的秘密告诉别人以取得帮助和维持心理平衡的行为。但是倾诉往往会引起倾听者的消极反应,如压抑、焦虑、心不在焉等抵制情绪,这种消极反应反过来会使倾诉者更加焦虑、更加关心自己说出秘密后可能引起的消极后果。②

所以,情感类节目的当事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想到到荧屏前去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的,他们在与编导前期交流时,往往存在畏惧或害羞心理,通常都会很紧张,思维和语言可能会出现障碍,不会一下子掏出自己的真心话。③那么此时编导应该如何做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倾听者体现出自己值得被信赖时,具体表现为可以为他适度保密、理解他的行为、不对事件及当事人行为马上做出评价、可以提供帮助、与倾诉者有相似的个性特征时”④,会让倾诉者觉得有安全感,促使他最终打开心扉。

这就要求节目编导抱着真诚的态度去倾听,设身处地地为采访对象着想。另外,编导还可以从肢体语言上鼓励采访对象,比如适时地点头微笑,或者很自然地把头倾向一边,也可以身体略微向前靠,代表你对他说的话很感兴趣。一旦他感觉编导值得信赖,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倾诉欲望,语言表达也会渐入佳境。帮助当事人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讲出自己最想说却又最不敢说、最不好意思说的内容,这一点对一档节目的成功与否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

以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为节目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素材

在采访中,编导要注意挖掘细节。有些事情也许采访对象认为是和本事件无关的,不会向编导提及,但实际上却对节目的主题有着侧面烘托的作用。笔者曾经做过一起《浔阳绝恋》的节目,讲的是肾病男孩阿伟不顾世俗压力,爱上尿毒症女孩小花的故事,他日夜守护在女友的身边,发誓不离不弃。我们都为这种纯粹的爱情所感动,单从这一条线索来做,已足够撑起一个节目。但在我们翻阅小花相册的时候,发现她和另一个男孩的合影。通过私下询问小花的母亲,我们才知道那个男孩是小花的初恋男友,已经谈婚论嫁,但是在小花得了绝症之后,初恋男友迫于家庭压力,放弃了这段感情。在节目制作中,编导把小花的初恋经历穿插在这段感情的叙述中,从反面衬托出现在这段感情的珍贵,把小花对初恋的无奈放手和对现在这段感情的矛盾心理(既想爱下去又怕自己去世会让阿伟受伤害)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灵。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纷纷拨打节目热线,想帮助这对苦命的情侣。这就说明,只有用心观察,获得与情感经历相关的精彩片段,为后期节目的编排提供更翔实的材料,才能做出真实感人的好节目。

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

由于选题大多是从观众打进电话的栏目热线中获得,编导一般是与投诉的一方先联系,一般来说,当事人会有意无意地隐瞒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实,编导心中的天平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倾斜,潜意识中把投诉方当成“主要当事人”,全盘相信他所说的话,被他的思路牵着鼻子走。

笔者在一次家庭暴力的采访中,遇到投诉人郭女士,她说丈夫在刑满释放回家后,怀疑自己在外面有其他男人,经常对她拳脚相加。在她的哭诉中,我对她充满了同情,认为她的丈夫是个对妻子缺乏信任,而且暴虐成性的人。但在我们前往她家的采访中,却意外地发现女儿很疏远她,了解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郭女士在丈夫坐牢期间果然和别的男人有不正当的关系,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不管不问,正是因为她有错在先,丈夫才会那样对待她。当然丈夫打她是不对的,但这件事却让我发现,家庭纠纷有时责任并不只在一方。编导前期了解的情况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大一部分深埋在水底,也许那些才是事实真相所在,编导在全面了解情况以前,一定要避免对整个事件先下定论。

保持中立,不充当某一方的“代言人”

在采访了一方之后,可以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但不能让这份同情心影响了自己采访另一方的心态,如果用质问或不信任的语气和对方交谈,你俨然就成了投诉一方的“代言人”。当你站在投诉方的角度去说话,就会引起被投诉方的反感,甚至会不予合作,让采访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面对突发事件,增强应变能力

尽管在前期做了大量的了解工作,但到现场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这时候编导既不能束手无策,也不能火上加油,而应该冷静客观,抓住转瞬即逝的现场机会。在一期叫《九妹寻夫》的节目中,丈夫无论如何都要和结婚10多年的结发妻子离婚,妻子一直不同意,到最后,丈夫竟然失踪了。妻子找到我们,想要通过我们找男方讨个公道,几经波折,编导终于找到了男方,但男方拒绝透露详情,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作为妻子,她对不起我;作为媳妇,她对不起我爸妈;作为母亲,她对不起女儿。”说完就走了。留给观众偌大的悬念,仔细咀嚼这一句话,里面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值得发掘。但编导没有抓住难得的采访机会,仔细地探寻男方的内心世界,实际上,男方也很无奈,事情似乎有隐情,但唯一的采访机会错过了,也无法去追究这句话背后的故事了,使得本期节目制作时,只能从女方角度控诉男方的无情无义,节目内容单薄,无法说服观众。这次事件,可以说给编导们敲响了警钟,缺乏现场应变能力,是无法做出丰满立体的节目的。

面对拒绝采访的情况,找到突破口

每个人都有心中最柔软、最敏感的那一部分,也许从这儿入手更容易让他们开口说话。不同的选题一定有不同的切入点。比如说,在兄弟反目的选题中和他谈父母,在夫妻离婚的选题中和他谈孩子。在一次夫妻矛盾导致离婚的采访中,因为男方刚好去了外地,编导就想通过电话对他进行采访,可在三次通话中只要一提起他的妻子他就火冒三丈,情绪非常激动,根本无法平静地交谈。后来,编导想到了一个突破口,就算夫妻感情再难以调和,孩子却是双方永远的牵挂。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他拨通了第四个电话,说:“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不是要干涉你们的婚姻,只是想关心你们家的两个孩子,无论你们将来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得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没想到这样的开头竟然让他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慢慢地向编导打开了心门,采访终于顺利完成了。

编导应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

在片面追求收视率的动机下,“国内情感谈话类节目表现出了过度渲染悲情、苦情,大量话题集中于‘包二奶’、‘婚外情’、‘变性人’等边缘话题,节目现场出现谩骂、厮打等过激行为,甚至起用专业演员扮演当事人欺骗观众、编造虚假故事、故意激化双方矛盾、制造激烈冲突等急功近利的取向,这也是此类节目出现的虚火上升的重要体征,带来了节目低俗化争议和社会信任危机”⑤。

受众的需求是硬币的两面,是一味迎合还是积极引导?我们节目究竟是为了展示矛盾还是为了化解矛盾、构建和谐?二者间的界限如何界定?笔者认为编导还是应该本着化解矛盾的宗旨,在采访中应主动劝和双方,努力消除当事人之间的误会。当采访对象意识到编导是真心实意想促成事情往好的方面发展时,他们也会拿出最大的诚意来配合,这也有利于情感类节目长期的品牌建设。

注释:

①吕新光:《对私人话语兴盛于传媒的反思――从情感类电视节目谈起》,《当代传播》,2003(6)。

②于海、张进辅:《国外关于倾诉效果的研究综述》,《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8卷。

③毛晶晶:《诚心耐心细心――情感类电视节目与当事人前期交流的三个要点》,《视听界》,2001(6)。

④KellyAE,MckillopKJ.Consequences of revealing personal secrets.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6,120(3):450~465页。

⑤王永连:《情感类谈话栏目:荧屏竞争新热点》,《中国广播影视》,2007(8)。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系)

编校:施宇

上一篇:徐铸成与《文汇报》改革 下一篇:出奇 出新 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