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生成的心理机制

时间:2022-08-12 01:13:15

网络语言生成的心理机制

摘 要: 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有着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其产生途径别具特色。在其产生和迅速传播的背后,涉及社会心理特征及社会心理动因等诸多问题。结合数据和调查,分析网络语言生成的心理机制,总结社会群体使用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从而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

关键词: 网络语言 心理需求 心理效应 心理态度

一、网络语言概述

(一)研究现状

国外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范围比较单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网络语言的语言要素变异、网络语言和网络符号生成原因、网络语言与文化关系等。统计表明,目前国内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研究还没有相应的专著和博士论文。在知网上查询到的研究成果为9篇期刊论文、2篇硕士论文,仅仅提出了一些观点。由此可见,目前关于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属于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问题,是理论和实践上迫切需要解决而经过努力又能取得成果的课题。

(二)概念

网络语言就其产生和应用来讲,是一种诞生于新媒体环境且应用于网络的语言和词汇。从形式来说,是多种不同的形式相互组合形成的有别于传统的语言,如混合方言、火星文和数字等;从内容来说,作为21世纪新的交流方式,网络语言是文化与社会相结合的产物。随着媒体网络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网络流行语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还有部分网络语言,例如“拜拜”,“神马都是浮云”等已被收录到《新华字典》之中。但同时有部分网络语言不符合现代汉语的标准,例如“累觉不爱”,因此不能进入课堂教学中。

二、网络语言的心理学探析

(一)社会心理特征

1.集群性

网络语言产生后在广大网民之中广泛流传,并逐渐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从人们对网络语言的钟爱、运用和传播,可以看出某些社会心理特征。网络语言的产生往往伴随着某个热点事件的发生,在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关注,这部分人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有可能对某个事件持相同的态度,也有可能持争议的态度。而群体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个人,使得由该事件衍生出的语言得到广泛传播,称之为群体性。例如王健林的一句“先定个小目标,比如说,先挣一个亿”瞬间火爆网络,先是在知道这句话的人群中引起热烈讨论,又因为这个群体的传播而广泛流传。

2.变异性

部分网络语言的词汇和语法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这反映了变异性的社会心理特征。所谓变异性的社会心理特征,可以理解为一种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普通话,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现代汉语规范来教学,因此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相对来说是固定不变的。于是一些求新求异的网民,充分发挥创造力,发明了许多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同时富有个性的语言。很多是数字、字母、符号相互组合而形成的[1]。

3.娱乐性

网络的一个很大作用就是放松心情,于是很多富有幽默感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出幽默风趣的语言,有的是调侃,有的是逗趣,有的是讥讽。例如“闹太套”,很多明星想要标新立异,却成了人民的笑柄。

4.平等性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身份所限制,有很多话难以启齿。网络语言的一大特点是虚拟性,因此给了网民更大的自由,很多人在网上畅所欲言。某些网络语言在成为网络流行语之后,被众多网民广泛运用,也不必顾及自己的身份。这反映了人们的平等性心理。

(二)社会心理动因

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人类社会迎来了互联网时代。截至2016年6月份,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1亿。至此,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成功达到了51.7%,网民数量连续9年居全球首位。“互联网+”这一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于是,各行各业、各种不同性格的人们聚集在这里,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在互联网这一世界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同性质的词汇在一起碰撞,久而久之,各种各样的新式词语在网络上涌现。网络语言的生成,网民这一特殊群体功不可没。网j语言生成的社会心理动因可以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析。

1.生理需求

所谓的生理需求就是指空气、睡、食物等人类必需的生存基础。只有仓廪实的时候,我们才能知礼节;只有衣食足的时候,我们才能知荣辱[2]。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有当我们满足了自身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才能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就网络方面的生理需求而言,人们需要通过互联网获得基本信息、完成基本的交流等。在追求“快餐化”的今天,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简洁明了的网络语言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2.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顾名思义,便是对保障安全因素的追求。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安全需求还包含自身对于世界、人生的看法。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崇尚个性化的时代,从“90后”开始便在个性的驱动下寻求新奇的事物。于是,“火星文”便成了他们的交流用语。看似乱码的“火星文”不仅可以彰显个性,更有安全密码的功效,它是一种独特的保护隐私的方法。并且网络词汇是网民共同使用的词汇,在使用网络词汇与陌生人聊天的时候,不用担心泄露自己的身份信息。创造并使用网络词汇时,一定有着“安全”方面的考虑。

3.社交需求

情感需求和归属需求是社交需求中的两小类。人类自身的情感包括友情、爱情等;归属需求便是渴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把社会中的个人结成群体的纽带。从众便是社交需求的必然结果。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进行社交活动的过程中,只有掌握足够量的网络信息载体――网络词汇,我们才能保障双方交流顺利进行。在社交平台上聊天的时候,若是好友都在使用网络词汇交流,而自己不了解网络的话,则很容易插不上话。为了保证网络社交的正常进行,源源不断的网络词汇被创造和使用。

4.尊重需求

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是尊重需求的组成部分。内部尊重指的是自己对自身的行为、想法等产生的认同感及强烈自信,而外部尊重则是除了自身之外的他人对自己的肯定。言语行为需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包括相关原则(与话题相关)、适量原则(提供的信息要适量)、方式原则(清楚明了、简洁有条理)。网络语言是说话者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根据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可知:语言在说话者的运用中既是说话者思维成果的展示,又可以体现说话者的行为意向。为得到所需的尊重,在特定的语境下,说话者充分利用创造性,遵循合作原则创造出新的网络词汇。

5.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需求分析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对于自我价值观的实现,这层需求要求我们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样子。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世界,在这里,网络词汇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果能创造出新新词汇为广大网民使用,则会非常有成就感,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并且网络这一领域没有门槛,有利于汇集各种阶级、类型的人,不同的人集思广益、思想碰撞生成新奇、独特的网络词汇。例如“90后”开创性地使用“火星文”,可以有效证明其前卫性、独特性。

以上五种需求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全面分析出网络语言生成的社会心理需求动因。

(三)社会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主体产生特定心理进而引发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本研究采用访谈、观察、实证等多种方式,归纳提炼了网络语言传播中的心理效应。

研究网络语言的心理生成机制,关键在于结合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我国社会心理学第一人孙文本认为:社会心理学应以个人行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为研究对象,“从个人来说,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从社会立场说,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中个人的行为”[3]。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是文字上的差异,还体现为现实中的社会行为、思维方式和三观的差异,并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心理、心态和趋势。针对此笔者设计了一份相关的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和案例分析人们使用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在交际心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效应指的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中结交新朋友。在对于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调查中,32%的被调查者为经常性的,他们使用网络语言的原因有多种,64.71%认为符合自己的风格想说就说,43%认为标新立异不落伍,比如2015年流行的“颜值”、“小鲜肉”和“单身狗”这类个性定义的网络热词,再如在异性面前,为了体现“不落伍”可以介绍自己是“高富帅”。

无论在现实中还是网络中,首因效应的心理基础产生于受到别人尊重的诉求。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金字塔中,尊重需求处于上樱包括受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前者希求别人的重视,后者希求个人的价值[4]。一件生活中的小事经过上传和不断转发,才造成大量网络热门、热词的产生,而对于这种行为带来的奖赏就是得到了大量的关注。比如某某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最近流行的热语“蓝瘦,香菇”,获得的点赞量和评论或许是平常的几倍。在这种动机下,众多网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尤其以“90后”和“00后”为主力军,有的甚至走“不寻常路线”成为“网红”。首因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渴望网络关注过度,对尚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群体来说会造成负面影响,尤其在偶像选择和行为模仿上。

2.黑暗效应

黑暗效应是指在昏暗的场所,由于双方看不清对方表情,很容易减少戒心而产生安全感。经过研究后的结论是,在正常情况下,普通人都能根据对方和外界条件控制说话的底线。特别对还不十分了解又愿意继续交往的人,既有戒备感,又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好的方面尽量展示出来,把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尽量隐藏起来。

人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有同化和顺应两种,如果两者都不是,便会陷入心理焦虑状态。在调查中有所体现的是51.96%认为网络语言有利于表情达意,44.12%认为帮助不大,还有少数认为没有帮助。而使用原因有10%是匿名发泄情绪,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藏性给人戴上了面具,导致网络上言论泛滥,一些不良的网络语言不能查询来源,对于“骂街式”的论坛,政府应根据此制定相关的规定,让一些“网虫”做“安静的美男子”。

3.破窗效应

网络直播一时间热度不减,一系列网红纷纷博取关注,行为无所不及,很大原因是哗众取宠。调查中网络热门的原因有26.47%认为简单粗暴有利于表达,11.76%认为从众心理,而使用原因中35.3%是从众心理别人说我也说,其余少数是逆反心理。如近几年,以“B”为用词的网络流行语就大行其道,如“逗B”、“带我装B带我飞”等。从官方到专家,都在要求或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网络语言的传播,积极的正能量应该引导,而不正之风应该在形成之前就制定严厉的网规制止,不让带“面具”伪装的不良分子污染整个网络环境。

三、建议和总结

事实上,网络语言并不是只属于这个时代。人们现在早已运用娴熟自然的很多语言都是历史某个时代的“网络语言”。比如“二百五”一词,它的典故和缘由有许多版本,但无一例外都是某历史事件而引发的,只不过相比较而言,今天的人们拥有着网络这一高科技的途径,新词汇、新语言在借助网络平台的传播下,就如新闻一样能够在短时间内被许多人知晓。

于是在这些网络语言急速涌动的时候,人们对于它们的出现开始了进一步的思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和考虑网络语言带来的影响。根据调查,56%的人认为网络语言需要规范使用,24%的人认为应当任网络语言自行发展,也有20%的人对网络语言持有赞成态度,认为网络语言只是需要恰当的引导。在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对于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使用是警惕的。因为网络语言的肆意滥造使得网络语言变得不规范,使得传统汉语言失去原本某些优秀特质。网络语言和汉语有着很大的不同,汉语中的用字往往经得起推敲,这种严谨的使用提升了汉语的美感,而网络用语的出现和流行,往往有时只是无意之举,或者有人借机炒作博取众人关注,无论是前者的无心之举还是后者的有意为之,都缺乏正确的动机,所以网络语言极易显得和汉语言格格不入。人们还担心的是,网络的普及使得许多青少年接触到网络语言,有的网络语言过于粗俗,青少年人群极容易觉得刺激好玩而使用,长久之后就成了习惯,最终拉低了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对下一代人的精神内在产生了极为不良的负面影响。

虽然对于网络语言危害颇多的呼声不断,但是也有41%的人认为网络语言的使用很有帮助。网络语言带有娱乐性质,它为当今社会注入了一股轻松欢快的活力,人们在表述的时候更愿意选择这样活泼的网络语言调侃性地抒发自我的想法和感受。不少人认为网络语言纯粹是一种娱乐性质,并不需要过多计较它是否和传统汉语一样规范严谨。在当今竞争激烈、生活快速的时代,人们极容易在物质追求过程中背负太多的压力,人们上网的时候往往带有放松自我、缓解压力的目的,网络语言更是成了人们缓解自我的得力助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情感就能够得到很好宣泄。更何况,网络语言有着不少词语,比如“网虫”、“伊妹儿”等都进入了常用语言范畴,说明网络语言已经被人们认可接受。

网络语言受众面积广,传播效率快,作为一种必然趋势,人们已经不可能再无视它的存在,但是也不可能任由它在网络上泛滥。现如今,正需要一套合理的规范办法制约、矫正、引导网络语言的发展。频繁接触网络的人们,不能一味放大网络语言的优点或缺点,在使用网络语言的时候,应当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优质的网络用语加以使用和推广,粗制滥造的网络用语则尽可能规避抵制。只有这样,网络语言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现今生活中有意义的表达工具。

参考文献:

[1]曲瑞珠.网络流行语传播的社会心理动因及社会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2]牟晓燕.从传统道德视阈谈当前道德建设[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孙本文.社会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5.

[4]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

徐州工程学院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1998063X,项目名称:网络语言心理生成机制研究。

上一篇:从毕业生就业能力反视地方性本科院校经管类专... 下一篇:档案文化建设实现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