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建设实现途径分析

时间:2022-07-26 03:05:42

档案文化建设实现途径分析

摘 要: 伴随文化建设热度升温,当前社会对档案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档案文化建设日益成为档案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培育社会档案文化意识,强化档案文化观念;推进档案理论研究,寻求档案文化建设的学理支撑;挖掘传统档案文化,实现档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加强档案资源配置与优化,提高档案社会化程度。

关键词: 档案工作 档案文化 文化建设

一、档案文化的基本内涵

20世纪90年代,署名为“阿迪”的作者从档案意识的角度提出了“档案文化”这个重要命题,改变了人们对档案部门“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的刻板印象,对于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后,以文化为切入点审视和研究档案逐步成为档案研究的学术热点问题。

档案现象的发生和演变是人类文明的源起与进步的真实写照,“档案是历史的标本,文化是档案的实质”,“记忆是一种文化心理,记录是一种‘写文化’,档案则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建构的‘管理文化’”[1]。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与文化之间联系十分紧密,档案作为强证据性的记录和人类活动的记忆,是对人的实践活动的真实刻画,既是文明的产物与见证者,又担当着文明的传承者。因此,有学者从文化与记忆的角度充分认识了档案文化的重要意义,将档案文化建设称为社会记忆功能的“社会健脑工程”[2]。

英国人类学研究专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概括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3]由于研究的视角差异性,学界关于文化的内涵仍未有统一的说法,但是泰勒的这一界定从文化的精神性层面强调了文化被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何为档案文化呢?档案文化由“档案”与“文化”两个词汇构成,真正领悟其要义,并非从档案与文化的简单相加角度理解,而应考察以档案为核心所形成的文化并在实践中产生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档案是一定文化形态的产物,档案文化价值是档案本身具有的,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档案文化进行归类,可以划分为传统档案文化和现代档案文化、原生档案文化和次生档案文化、静态档案文化和动态档案文化等内容。

从文化体系角度看,档案文化体现为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档案意识,以及在这个意识指导下相关行为方式和物化成果的总和[4]。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文化是以档案意识为核心的完整的文化体系,带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从时空角度看,档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紧密相连,并随之形成带有层次性、反映特定时空的文化形态。在时间上,不同时代的科技水平、档案信息的存储传播形态差异较大,以及不同国别、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各异,使得差异化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档案文化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档案是一定文化形态的产物,档案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社会文化的发育程度影响档案文化的发展,档案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助于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

档案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存在物,是人类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构成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档案意识逐步增强的今天,档案部门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档案文化建设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一)培育社会档案文化意识,强化档案文化观念。

思想^念是行动的先导,档案文化建设取得长效进步与整个社会档案文化意识觉醒密不可分。档案文化建设之所以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除了某些相关党政部门对档案职能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之外,也与整个社会档案意识薄弱以致某些单位档案工作边缘化有关。在文化建设热度升温的新形势下,档案文化建设迎来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应将档案工作纳入各级部门工作和规划之中。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发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和行政监管职能。各部门各单位应从部门发展和单位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发,将档案工作纳入单位和部门发展规划之列,从经费预算、人员编制、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档案工作一定的统筹考虑,让档案工作主动融入单位总体发展之中并服务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档案文化氛围。档案部门应分析单位档案工作发展的前景,必须主动作为,向社会公众全方位展示档案工作,逐步消除社会对档案工作的神秘感。为了增强档案文化宣传效果,可以将档案文化宣传融入档案法制宣传、重要纪念活动举办之中,让民众在相关活动中强化档案文化意识,增强对档案文化的自觉认同、支持,最终促进档案工作的开展。

(二)推进档案理论研究,寻求档案文化建设的学理支撑。

档案工作既是一项事务性工作,又带有理论研究性质。档案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在实践层面扎实做好档案编研与管理,以及在理论层面深入推进档案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当前,某些档案部门在档案工作中存在着重事务轻理论的现象,更重视单位档案的编辑管理工作,忽视对档案工作本身的理论研究,以致某些单位的档案工作浮于表面,难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创新性的发展。因此,档案工作部门在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理论的研究,尤其需要对档案文化的内涵、功能、作用等基本问题有较清楚的理解,梳理当前困扰档案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基于此,构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档案文化传承与培育的基本路径,丰富档案文化建设的新内容,以先进的档案文化理论推进档案事务工作发展。特别是当今网络信息发展对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档案文化建设如何契合信息化社会发展,并寻求档案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均需要在理论层面对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做出学术探讨,进而在实践过程中推进档案工作的开展。

(三)挖掘传统档案文化,实现档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档案的重要功能是记录并反映历史信息,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知识信息,因此,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客观上促进文化生成环境的转变,必然要求社会文化发展与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相一致。一是从档案工作的继承性角度看,档案工作者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有意识地用现代技术挖掘和研究历史上的一些传统经验,以批判继承和超越的眼光对待档案文化建设,促使传统之花开出现代之果[5]。二是从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的融合性角度看,档案文化需要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取得创新,传统档案工作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单位或部门档案的编研,然而,现代档案工作远超出档案编研的范畴,更注重档案工作与单位其他工作的相互融合,活跃单位整体文化氛围,这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鉴于此,档案部门应开发档案文化资源,加强与博物馆、旅游局、文物保护部门的联系,促进档案文化的再生产和综合利用,推出档案文化品牌,扩大档案文化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三是从档案工作的职能看,档案的编研活动是档案工作的集中体现,编研工作是文化生产的过程,而编研成果是文化产品生产的结晶。因此,档案文化建设的影响力提升的重要内容,是将档案部门的编研成果运用到社会活动之中,发挥档案文化创新在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中的突出作用。档案文化建设成果的推广与运用需要将一定的媒介作为桥梁,为此将编研活动与新型传播媒介有机结合起来,将编研成果推向社会,形成广大民众对档案文化的高度认同与支持,扩大编研成果社会影响的覆盖面和社会意义,从而实现静态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和动态档案文化建设的双赢[6]。

(四)加强档案资源配置与优化,提升档案社会化程度。

目前档案的存储载体档案馆多为单位的一个部门,生活中人们将档案部门定位为一般的政府机关单位,忽视其文化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到档案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增加档案文化资源的厚重感,就需要档案部门紧跟时展步伐,在记录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方面拓宽档案工作研究思路,不断拓展档案服务领域,实现先进档案理念“走进来”与优质档案服务“走出去”,促使档案文化与社会文化良性发展。档案部门要坚持开放办馆(室),定时向社会开放,方便广大民众对档案资源的借阅与利用,充分实现档案文化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参考文献:

[1][2]覃兆刿.档案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健脑工程”――记忆・档案・文化研究的关系视角[J].浙江档案,2011(1).

[3]于凤春,刘邦凡.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48.

[4][5]马仁杰,谢诗艺.档案文化的理论解读和建设探索[J].档案学研究,2013(2).

[6]潘连根,屠剑虹.档案文化价值及其实现[J].浙江档案,2009(4).

上一篇:网络语言生成的心理机制 下一篇:中级阶段东南亚留学生汉语写作偏误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