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11 08:12:02

高职《大学语文》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入手,阐明高职《大学语文》的定位及教材的优化,重点论述高职《大学语文》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一、高职《大学语文》的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大学语文》是增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仍然很尴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科地位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被“边缘化”。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极为明确――培养一技之长,这直接导致了《大学语文》在课时中的比率大大下降。以我院为例,在2010级所有专业中,开设《大学语文》的专业仅占20%,每周课时仅为2节。有的专业甚至将《大学语文》视为多余课程,直接取缔。

2.被片面替代。由于对高职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有的院校把《应用文写作》直接替代了《大学语文》。正是在这样一种“工具化”的导向下,学生课外阅读量明显减少,所知的文学经典少之又少,文学常识也是无比匮乏。这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精神普遍缺失,文化内涵不足,文学审美能力较弱。

3.师资不足。由于大环境的不重视,许多语文骨干教师由于专业课程建设和生存的需要,渐渐转向了公关、管理类等实用课程,有的则干脆从事行政工作。从人员构成来看,语文教师也慢慢走向了老龄化,在业务培训上更是鲜有机会……诸多因素也导致了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业务能力很难提高。

二、明确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依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人文素质培养上应注重实用性和综合性,故高职《大学语文》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古今优秀人物的熏陶之下提升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今后生活、工作的需要,突显学科的工具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

目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并不统一,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差异较大,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以现在较为流行的几个版本为例,有的“按照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清晰”;有的“以文本衔接,易学实用”;有的“按主题组元,凸显人文性”;有的“题材与文体相结合,注重当代性”;有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训练综合能力”;《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择必须依据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的课程定位。此外,还要综合考虑所在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和其他相关人文课程的开设情况。

四、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思路

立足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把人文性与实用性相联系,从两个方面对《大学语文》进行改革:

1.树目标:以培养语文能力为目标,体现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思想,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突出不同专业的需求。比如,旅游、艺术设计、文秘专业应重视文学史常识、口语交际、应用文的写作;理工类则应注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及理性解说能力、应用材料的分析及实用文写作能力等。有条件的还可以把语文的教学课堂带到用人单位中去,在制订方案计划、撰写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2.抓重点: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高职语文教育的价值也体现于此。作为高职语文教师,首先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把最精彩最精华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成为道德规范的示范者、学生人文情感的激发者和欣赏者。其次,应在教学中注重情感培育。通过经典作品的欣赏,发掘人文内涵,引领学生享受美文的情感神韵,实现文化精髓的传递,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改教法: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不能还是一味的由教师做单纯的说教,而应开放自己的教学思维,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甚至是逆向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动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教法设计上,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的文字借助声音、图画、视频等方式来展现,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

4.变考法:课程考核方式在课程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亚于教学过程本身,且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所以,高职《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不能是单一的知识性的考核,而应该融入其他元素。平时的阅读和积累可以作为考核的一个内容,对作品的理解再现(比如经典作品的排演)也可以视为考核的一个部分……在题目的设计上,应多设计一些开放式的大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即高职《大学语文》应弱化知识性的考试,构建一种以贯彻能力考查为主、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大学语文》的改革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都应该立足于此,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书雄.《大学语文的新思维》[J].求索.2004(5):15-16

[2]李尔煜.试论《大学语文》教学的理想目标及达成方法[J].中南民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8月第22卷

上一篇:益生菌越多越好吗 下一篇:麦当劳化――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