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 第20期

时间:2022-08-11 04:25:46

摘要: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源于“越减越重”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老师、家长和学生也各有责任。完善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重视师生交流,调整家长。态,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是促进中小学生,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中小学生 学习心理压力 成因 对策

“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却犹如不开花的铁树,成效不明显。压在学生身上的四座大山――在校时间长,作业量大,考试频繁,课外辅导多没有得到有效改观;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厌学情绪在中小学校园里弥漫着。在整个减负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减负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既然减负是一项难点工程,要想有所突破,就得创新方式。从“心理瘦身”着手,缓解沉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一、“心理瘦身”势在必行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2006年的一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显示,我省中学生消极情绪的发生率为38.3%,15.4%的中学生考虑过自杀,17.3%的中学生考虑过离家出走,3.6%的中学生尝试过离家出走。笔者08年暑期对苏州、南通、徐州三市近500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时,某小学教师坦诚相告:“班级一位学生为发泄学习压力,课间对着窗户大喊了十分钟救命!”某实验初中女生直言不讳:“真希望班级第一名去跳楼!我以后要争取出国,免得将来自己的孩子也遭受这种高强度学习的痛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省有33.4%的学生表现出了厌学情绪,学校里流传着“书包里装的是炸药,把学校都给炸掉”的抱怨。可见,过重的学习负担已经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给他们心理减负刻不容缓。

(二)心理负担是一种可变负担

就“心”而言,同样的重量,却不等于都是包袱,原因在于心理视角的不同。将现实的压力看作不可摆脱的重负,你就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免不了怨天尤人:将现实的压力转化为内驱力,你就会浑身是劲,化苦为乐。因此,学生的学习压力其实是一种可变的相对压力,是有减轻的可能性的。心理压力是与负担者能力相关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合理转换一下心理视角,主观所感受到的压力就会小一些。当前我们可以解决的,就是帮助学生缓解高强度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这是减负的大课题。

二、“心理肥胖”成因透视

关于减负,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很多“铁律”,但“铁律生锈”成了公开的秘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究其原因,这是一种“多因一果综合征”。

(一)课业负担过重

适量的课业负担可以督促学生学习,但如果超标,就会产生过犹不及的负面效应。

沉重的课业负担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失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社会评价学生的核心指标是学习成绩。学生只能秉灯夜读、题海苦战,但拼搏之后发现仍然难以驾驭偏、怪、难的考题,久而久之,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逐渐丧失信心,陷入自卑,到最后连自我接纳都成了问题。

沉重的课业负担诱发了学生的消极情绪。呆板的课堂教学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消磨得一干二净,诱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频繁的公开排名使学生越来越惧怕考试,诱发了学生的焦虑情绪;没完没了的家庭作业让学生的睡眠时间一年比一年少,诱发了学生的忧郁情绪。

沉重的课业负担削弱了学生的意志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畏艰难、战胜困境是求学的必备品质。但如今学生的学业难度普遍较高,经常遭遇挫败,意志力被打磨得越来越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耐挫力不足成了学生的通病。

(二)教师“以分为本”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更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均衡,心理承受力较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行为。这就需要老师的密切关注和及时疏导。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老师成天忙于“压榨”学生的分数,难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异常,会延误及时矫正期;另一方面,即使老师发现了,也习惯采用批评来试图唤醒学生心中的羞耻感,使其产生改过自新的意愿。不可否认,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如自制力差的学生)这种方法可能会奏效,但如果碰到有着强烈自卑感的学生。这种简单的批评很可能会无济于事。自卑的学生多半是一种“故意犯错”,训斥会进一步激化其过度代偿,产生不良心理。以分为本、缺乏沟通的教育管理方式只会如水里按葫芦一般此起彼伏,难以取得成效。

(三)家长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态,父母适当的期望对孩子是一种有效的督促。但随着升学、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家长的期望值在一路飙升。家长过高的期望、过严的管教无意间给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当心理重压不能被承受之时,即使孩子有良好的学习潜能,也未必能得到有效发挥。孩子一学习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学习失去了热情,逃学现象层出不穷,叛逆情愫悄然滋生,甚至还开始学会撒谎、攻击。而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关心甚少,难以及时发现问题,最终导致孩子借用违法犯罪、自杀等极端方式来宣泄心中的压抑与不满。

(四)学生耐挫力缺乏

耐挫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主动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一种能力。人生逆境十之八九,苦难对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团中央2006年对全国10个省市2万多名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7.5%的孩子认为自己“经不起挫折”。

学生的耐挫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中磨炼出来的。家庭处处为孩子设置温室,大树底下可遮阴,孩子得不到磨炼,经历不了寒彻骨,又怎得梅花扑鼻香?学校又只抓智育,很少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加之学生自身知识经验不足,个性心理品质不够成熟,经不起风吹雨打在所难免。

学生缺乏耐挫力,面对困境,易被非理性观念所左右,将小事扩大化,自寻烦恼;处于应激状态时,难以动员全身资源去化解危机,坐以待毙;生活出现失衡时,难以正确归因,易被压力击垮。近年来,因耐挫力低而出走、伤人。甚至自杀的学生事件屡见报端,如“中学生成绩不佳遭家人指责后离家出走自杀”等。学生的隐性问题也越来越多,遇到困难就紧张、焦虑,束手无策;遭遇失败就失意、退缩,自怨自艾。部分学生还出现了心理问题躯体化现象,产生了头疼胸闷、食欲不振、睡眠困难等不良生理反应。长此下去。学生只能被一个个障碍粉碎了自我。

三、“心理减肥”策略探寻

(一)完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在高等教育资源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就业形势紧迫、升学改变命运等传统理念仍被普遍认同的大背景下,学校在升学目标与教育目标的夹缝中生存。追求升学率成了所有中小学的“集体潜意识”,分数成了教育评价的最主要指标。这种评价机制对教师不公平。除了学

生成绩,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变化等也属于教学绩效,仅以学生分数来衡量教师有以偏概全之嫌。这种评价制度对学生也不利,容易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压制学生个性。要想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就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一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要改变单纯以智育为主要评价要素的状态,加强对非智力因素如学生身体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的考评。二要坚持评价工作的全程化。除了期末考评之外,要加大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估,适当赋予平时表现优异的学生免试特权,努力营造功在平时的良好氛围。三要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要努力淡化分数效应,对学生实行等级评价,并提供翔实的评语,明确指出每一位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并遵循评价的激励功能,以谈心式的口吻倾注教师期望。四要力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要积极发动家长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全方位认识自我。

与此同时,要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学生成绩只是教师工作绩效的一部分,要加大对教师师德修养、心理素质、教学态度、教学艺术等的评估,促进他们提升个人修养,研究教学,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二)注重师生交流,构筑师生的情感基础

教师要想使学生荒芜的心田长出希望的绿叶,就要诉诸心灵的教育与感化,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这种交流要以尊重为前提。马斯洛指出,人有被尊重的需要。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老师的尊重会照亮他们的心灵。管事以勤为先,管人以情为重。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效率不是简单的教师效率与学生效率之和,而是两者的乘积,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为零。一旦师生之间架起了情感的桥梁,学生就会“尊其师、敬其道、效其行”。当学生成绩下降时,要避免动辄批评指责,而是要帮助他们及时分析总结提高。

(三)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学习负担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成反比。心理承受能力强,主观感受到的压力就小;心理承受能力弱,主观感受到的压力就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来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

一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心理承受力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生似奔腾的洪水,不遇到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灰色思考”,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结果以中间状态居多,并非非白即黑,受挫时不能钻牛角尖。二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健康的个性品质对心理承受力具有支撑作用,比如一个沉着冷静的人更有可能做到遇事不乱。中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努力培养他们豁达开朗、坚强乐观的良好品质。三要增强学生的耐挫力。一个人对挫折的适应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心理承受力。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借助榜样的感染力让学生产生心理认同,效仿榜样冷静分析困境,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增强学生的耐挫力。四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心理承受力不是先天的,而是源于实践。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磨炼的机会,组织一些室外活动如爬山、社会劳动等放飞孩子,培养他们顽强的毅力。

(四)调节家长心态,降低家长的过高期望

家长要想帮助孩子减轻学习心理压力,就要对孩子寄予合理的期望。首先,期望值要适中。如果孩子成绩一般,但家长非要孩子考上重点学校,这样只会挫败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才是合理的目标。家长不妨尝试着与孩子共同商定期望目标,既可以避免期望值不切实际,又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一种尊重与信任。其次,期望的表达要恰当。家长总认为孩子的自觉性较差。要常敲警钟,殊不知过分单调而频繁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超限抑制。引发弦子的逆反心理。家长要学会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与耐心,多加鼓励与赞扬。第三,家长要更新头脑中的人才观。笔者调查显示,77.8%的家长期望将来孩子能读重点大学。但很明显我省重点院校的录取比例远远没有这么高。条条大路通罗马,社会的继续教育已经发展起来,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家长千万不能逼迫孩子吊死在升学这一棵树上。第四,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非智力能力。成才的关键在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家长不能一味地只朝孩子的分数看。良好的个性、杰出的能力、顽强的意志力与学习成绩同等重要。

(五)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学会积极地释放压力

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他人的帮助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学生要学会自我解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科学分析压力来源。有研究表明,认知评估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唤起程度有密切关联。也就是说,正确评估压力成因,可以减少压力反应,产生“不过如此”的感觉。当同学们感到学习压力过大时,要学会寻我原因,对症下药。二是巧妙转换心理视角。冰冻三尺、赤身下水,导致捕鱼为生的远古人类筋骨疼痛、肌肉萎缩:而坚持冬泳的现代人类却强壮了身体,减少了疾病。天堂与地狱是毗邻的,有时候只需转换一下心理视角,就会发现别样的风景。学生如果能将课业负担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成就需要,明白今天的负担是在为明天的幸福做准备,结果就会迥然不同。三是充分利用社会支持。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当学习中产生了个人无法独立应对的压力时,要敢于把它讲出来,寻求老师、同学和家人的帮助。四是合理安排休息。亨利・福特说过:“只会工作而不懂得休息的人就像没有刹车的汽车,其危险不言而喻。”身心疲劳时,不妨歇下来做做体育锻炼,听听音乐或者补充一下睡眠,充沛的精力有益于抵抗心理压力。

上一篇:快慢分班与教育伦理 下一篇:从“实践”到“生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