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8 22:59:00

减负增效论文

减负增效论文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增效减负;以学生为主体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论是师资设备,还是教师的职业技能,都得到了积极改善和提高。但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面对升学的压力,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升学率的提高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比较单一,学生提不起兴趣,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课堂上的表现许多都成了无用功,课堂互动出现冷场。小学语文课堂整体上出现了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严重制约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增效减负的含义分析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向课堂短暂的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多管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配置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工作。增效其实是以学生为主体,主张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地、高效地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也会相应提升。减负主要是为学生合理地布置课外作业,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消化理论知识,在课外布置一些对学生有益的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类的题目,让学生尽可能地释放压力,在兴趣的支配下完成知识巩固,获得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步提升的效果。

三、增效减负的途径分析

1.丰富课堂形式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探索欲强的年纪,对新鲜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也十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尽可能地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方法,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注意力集中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知识的摄取,他们察觉到的学习负担也会缩小。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课本剧的方式来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性格或者同学的性格自我推荐或者互相推荐进行表演角色的划分,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角色、内容的理解,愉快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2.创设个性、民主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思维容易发散,跳跃性较强,难以对一个事物保持长时间的关注。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多观察学生,如果发现有学生想要表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不举手直接发言。因为举手发言到允许发言的这段时间,学生可能思维受限难以表达自己的最初想法。教师不应该用应试教育的答案来要求每个学生,也不能全面否定学生的认知和想法。课堂上,教师要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共同讨论,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完成认知的蜕变,起到增效减负的目的。

3.注重个体差异,展开分层教学

不同学生之间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因此,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是不科学的。在任何阶段的教学中,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都存在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一个缓慢积累的学习过程,而不是通过短期努力就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不少学生虽然努力了,但是在短期内成绩很难取得进步,这时学生的学习信心就会受到打击,甚至萌生了弃学的想法。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分层教学,要将分层教学理论深入贯彻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25分钟左右的时间针对中等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主要是讲授教学大纲内容,完成大纲规定范围内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要留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讨论和答疑,让学困生有时间梳理课堂教学内容,领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深入思考和答疑;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做一些课外拓展阅读或者是开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辩论会,让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总之,由于语言学习和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合理优化课堂结构,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增效减负,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玉芳.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3(23).

[2] 钱 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减负增效”有效途径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中),2011(09).

减负增效论文篇2

关键词: 认知负荷理论 课堂议论 创设方法

随着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到认知主义的“信息获得”再到构建主义的“意义协商”,学科教育从教学系统的设计转向了学习环境的构建,课堂教学也相应地从关注“教师的教”变成了重视“学生的学”,各种课堂学习模式不断涌现。学生通过“课堂议论”环节,大大加深了对知识的认知,同时,“课堂议论”也因其给学生带来了额外的认知负荷而饱受争议,如何提高“课堂议论”的效率成为课堂教学组织中的重要一环。

一、认知负荷理论的内涵

认知负荷理论(Congnitive Load Theory)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John Sweller在1988年首次提出[1]。这是关于人的大脑工作机制的新理论,这一理论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所谓认知负荷是指同时被要求施加在工作记忆上的智力活动的全部数量[2]。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在工作记忆中主要有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断被挖掘出来,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明显,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认可的做法是尽可能减少内部认知负荷和外部认知负荷等额外认知负荷,增加有效的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总的认知负荷。

二、“课堂议论”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学习效率备受关注。人们发现教学不是往容器内灌知识,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重点应在“教学生学”。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的特性,导致课堂教学吸引力差,学生普遍感到上数学课枯燥无味。从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出发,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议论”对于“学生的学”十分必要。其一,“课堂议论”是学生认识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课堂议论”过程中,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便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真谛;其二,“课堂议论”是学生转变思维的有效模式。在“课堂议论”过程中不同观点的提出,便于学生开阔眼界,培养发散性思维;最后,“课堂议论”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出路。“课堂议论”的创设为学生提供合作讨论的学习平台,便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建立。

三、以认知负荷为基点,创设有效的“课堂议论”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如何进一步挖掘教育资源,从总量上减轻学生认知负荷,创设有效的“课堂议论”,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比重,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又一增长点。

(一)从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入手,创设多样的“课堂议论”。

在“课堂议论”的创设中,议论内容或是现实引入问题,或是教学重难点,或是知识典型应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即如何呈现在学生面前。外在认知负荷是指由于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引起的认知负荷,因此以优化学习材料的呈现,减少学习者外在认知负荷成为“课堂议论”创设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在“课堂议论”环节的创设中,首先要避免单一的呈现方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意义构建,多样的呈现模式更利于知识与经验的融合。因此,教师要避免单一的内容演示或语言复述,比如在议论内容展现时尽量使用双通道的信息刺激,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提高理解程度。其次,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增加了额外的认知负荷,“课堂议论”的创设要杜绝知识或知识点的轰炸式呈现,要充分考虑多媒体与议论内容间的兼容性,杜绝为了使用而使用的现象。最后,动画、网络等超文本内容的合理配置。配置多种呈现方式要以减少学习为原则,比如在动画展示时务必精简内容,减少冗余内容,避免造成额外的认知负荷。

(二)从减少内在认知负荷入手,创设层进的“课堂议论”。

“课堂议论”时常在教学重、难点等重要环节中创设,往往决定课堂教学的稳步推进,而议论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又关乎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对“课堂议论”节奏的把控就尤为重要。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元素之间复杂的交互活动引起的,因此,减少元素间不连贯的复杂交互活动,畅通知识间的互动渠道成为创设有效“课堂议论”的另一突破口。

在“课堂议论”的创设中,首先要创设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的议论环节,通俗来讲就是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课堂议论”的材料既要有一定难度,材料难度又不宜过大而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保证议论时的互动不至于带来过大的内在认知负荷。比如,在组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议论前,最好先解决对方程的解的思想掌握。其次,议论环节模块化。将议论设置在同一元素的互动范围内,比如,将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方程的解、方程组的解等知识的相关议论在同一课时内开展;再次,样例教学、变式教学的层进式设计。在知识点的早期议论阶段,学习不完整的样例、变式是有效的手段,但随着课堂议论的深入,内在认知负荷减少,这样就可以把富余的认知资源用于应对外在的认知负荷或相关认知负荷。

(三)从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入手,创设图式的“课堂议论”。

学生对知识的内化需要付出认知努力,为了实现对知识的意义构建而内化为个体经验,学习者需要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式,这种可促进知识构建的相关认知负荷称为相关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的增加说明学习者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认知努力增加。

在“课堂议论”创设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图式。实践证明,基于图式的学习方式是高效的学习,创设图式议论模式,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图式是“课堂议论”的重要目标。其次,努力促进学生图式构建的自动化迁移。图式构建会增加相关性认知负荷,反复的训练图式构建过程能促使图式自动化,最终提高认知效率。再次,促进学生对议论的自我解释。图式的构建对议论的效率提高至关重要,学生要逐步培养对议论材料的自我解释,在这一过程中的认知负荷也是有效负荷。

四、结语

从学生认知负荷出发,创设高效的“课堂议论”是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务必利用认知负荷理论,减少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性认知负荷,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参考文献:

[1]John Swller,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Effects on Learning[J].Cognitive Science,1988(12):257-285.

减负增效论文篇3

关键词:减负增效;高效教学;课业负担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这种负担表现在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课业负担重。面对如此沉重的负担,怎样使学生轻松学习、愉快生活,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探讨的课题。下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减负”的意义

所谓“减负”不是减少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是减少上课时间,是减轻不必要的负担,不是降低学习质量,保质增效应该是减轻负担的最好写照。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学习负担的沉重,每一门学科都有课后作业,每一个学生都有课后辅导班,他们整天都在写啊写,小小的单薄身影始终在书桌上伏案书写。英语要背诵,语言要背诵,数学要计算……书包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沉,学生的健康越来越差,近视眼却越来越多。然而在高考体制的影响下,每一个学生从上学第一天起就这样生活,每一个家长从一年级开始就这样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文山题海,学生什么时候才能从这样的大山中解脱出来呢?因此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课堂效果,减少课后的复习巩固时间。这是学生的福音,也是教师改革的关键。

二、“减负增效”的措施

减轻学生负担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有两个因素制约,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主动学习往往可以收到高效。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良好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使他们随意、自主地学习和思维,那么学习效率也会提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多看、多读、多想,少写字,给学生大量的学习信息,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样可以增效;要实施分层教学,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减少学困生比例。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学生,但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教师要保证每一个学生不掉队,全班学生齐步走。

减负增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不改变的情况下,要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还需要一定的努力。

参考文献:

减负增效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

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老师大多都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符合现在教学的。现阶段,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不断增强,而老师在课堂上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样单方面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效率是很低的,学习的负担也很重,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很难学到有用的知识点,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通过一些措施达到增效减负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必要性

1.小学语文课堂不重视对知识的应用

小学语文老师注重的是对识字、读音、写字的训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单纯地练习某一方面,这样学生就很难将知识点结合起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习压力很大,学习的负担也很重,但是我们还达不到学习的效果,这样就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要通过一些措施来改善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现在我们的大多数学校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单方面地学习知识,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学习的效率也不高。老师只知道照本宣科,只知道按照教学大纲教学,不善于改变,这样学生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老师不会灵活地运用一些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效率就很低。

3.小学语文课堂过分追求学习成绩

小学应该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老师也应该教授学生各种各样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但是教学现状是老师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时刻想着学习成绩,学生就只知道学习老师教授的内容,希望可以考一个好成绩。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会在无形中增加,学习的效率并不会很高,学生就会养成一个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是很不利的。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

我们要找出解决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措施,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才能达到增效减负的效果。

1.I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小学生喜欢一个老师跟不喜欢一个老师学习的效果相差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改变以前学生和老师之间僵化的关系,对小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对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和实现增效减负的效果是很关键的。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的时候,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一些问题,还可以与同学一起学习,这样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跟学生交朋友,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注重教学模式的选择,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效率是很低的,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学生也可以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传统教学中,老师只是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可以改变策略,让学生去讲台上讲,老师在下面听。这样学生就会提前预习自己所讲的内容,自主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升,对学习的兴趣也会不断提升。还有就是老师在下面听的时候要注意评价,对学生的“教学”要多鼓励,这样学生学习就会更努力。

3.注重每位学生的特点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这样老师就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才能学到自己想学习的,学到自己擅长的,学习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例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样老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进行教学,学生才能学到适合自己的知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改善教学现状,帮助学生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才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赵世同.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策略的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5):82.

减负增效论文篇5

关键字:减负;增效;提质;途径

减负增效两手抓,面向全体促提质。当“五严"口号奏响时,我们要以《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确立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是:优化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一些尝试:

思想上:转变观念、充分重视

(1)召开语文教师会,传达减负工作会议精神,强调负担过重给师生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号召全体教师加入到提高自己业务素质,自觉做到减负增效的队伍中来,要求老师对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增加学生负担的行为认真反省和纠偏。  

(2)召开语文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会议,传达减负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订我校减负行动计划和措施。

行动上:量化标准、落实措施

(1)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开学初,各备课组确定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时间,确定每次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确定每篇文章的主备者。集体备课时间用足、高效,一律不挪作他用,全员参加,一个也不能少。要求每篇课文的主备者掌握新课程标准,吃透大纲,研透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编写出教案初稿,并且要求统一初稿格式,特别要求初稿要留有二次备课的空档,增加教后记等栏目。初稿要在集体备课的前一周发到同组每位教师的手中。每位教师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初稿上进行二次备课,精心准备集体备课的发言内容。集体备课时,组内各位同志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毫无保留。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进而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新同志学而不厌,老同志诲人不倦。这样,全组同志集思广益,优势互补,真正实现教师间的传帮带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 集体备课为我们语文教学提质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年轻的教师也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

(2)实施优化教学,构建新型课堂。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课堂上的分分秒秒都尤为宝贵,都不能浪费。教师要把这宝贵的时间用于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搞“花哨,繁复,低效”形式主义的教学,删减与课程标准要求不相关的、非文本的、非语文的教学活动。至于课堂上的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突发事件,尽量放到课后去处理。课时的紧张,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得满堂灌。相反,我们老师更注重让学生讨论和研究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更注重培养学生感悟、品味、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注重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诸多能力训练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还兼有温故而知新的任务。尤其是基础知识,像文学常识、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文言虚词的用法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既注重新知的讲授,又不忘旧知的复习和归纳。这样可以使知识逐步系统化地呈现在学生的记忆中。

(3)精心设计作业,扎实练习效果。作业是巩固拓展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开学初,集体备课时我们就提出语文作业的布置首先要要重“质”减“量”,?如学完新课时后,对于生字词不统一规定抄写多少遍,不规定抄哪几个词,而让学生自己选出觉得掌握不熟练的词语进行抄写巩固,直至记住为止,如果全会的则可以免去这些作业。当然,学生真实的掌握情况还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及时的反馈。其次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课前预习得充分,学生就能很轻松地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和课后的作业。我们要求课前预习作业要针对大纲的要求,要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要针对本课所涉及的一些相关内容来布置。作业设计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练、精批、精评,有发必做、有做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及时向学生反馈,肯定成绩,督促订正,增强作业的反馈性和有效性。通过作业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4)丰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水平。严格遵守“五严”后,学生的自由时间多了,为了不让学生感到迷惘和空虚,学校首先在图书馆上扩展了开放地方和加长了开放的时间,然后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课上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并且让他们写读后感,通过课外阅读,很多学生真正从中受益匪浅,不少同学在写作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写的作文更加有深度、有思想,而且用词生动优美,想象丰富。

(5) 发展教师专业,拓宽教师视野。 

专家引领,提高师能。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专家的引领使教师的理论和水平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青年教师与学校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帮教对子;要求青年教师每月开一节公开课,定期开展师徒公开展示课、说课、评课活动。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达到减负增效,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每组要确立本组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在提高课堂效率,提高“优课率”上做文章、下工夫。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把培优补差工作落到实处,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要定期组织组内听课,听课后在听取上课教师说课的基础上,给予明确的评价意见,加强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切实提高教研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校校联合,伙伴互助,拓宽视野。经常让教师到兄弟学校去学习,开展各层面的学习交流活动,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从而达到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减负增效论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减负增效

减负增效一直以来是教学中所面临的较为复杂的议题,既要减负但同时又要增效,这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实践中往往又把握不住分寸,使得“向着真理的方向多迈一步,真理将变成谬误。”

一、优化作业设计

减负就必须让孩子从成堆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就要求教师要精选习题,精心琢磨,作业要适量,难易度要适当。量过多或难度过高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及时认真地完成。自编自拟也必不可少,这样的习题目的性更强,减负增效更明显。作业设计应成为备课中的重要内容,提高作业设计的含金量,加强针对性,体现灵活性,提倡“分层作业”、“自主作业”,设计“作业超市”或“作业套餐”,供学生选择倡导教师分层布置作业。推行“计时”作业,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注明中等程度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以此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提高学生完成书面作业的效率。

此外,教师的批改也间接影响学生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教师的批改一定要做到及时,决不能拖拉,以获得及时信息进行评讲和纠正典型错误;批改一定要认真,这将对学生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作业评价体现人文关怀,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这样学生会十分喜欢看自己的作业,有再做作业的愿望。

二、立足课堂,增加实效

⒈深入研究小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序列。

清晰准确的目标意识,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为改变教师平时教学目标“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现象,要求强化各年段的教学目标意识,明确课标中各年段目标与总目标、各年段目标之间的关联,认真开展年段教学序列的研究,遵循学科特点和各年段学生的发展规律,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教学策略,开展科学有效的教学,把好年段质量关。力求将训练目标、教学设计片段与语文实践设计三者结合,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训练的抓手,提升教学效益。

⒉努力提升细读文本深度备课的能力。

教师要多给自己一些时间进行备课,吃透教材。语文教学,失去研读教材的时间,就是在浪费和消耗自己的教育时间,放弃自己的成长。我们提倡,教师解读文本角度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越细越好,教师的深度解读有利于教学的深化和优化。因此,要在精研文本上下功夫,从读者、教师、学生等多个角度解读文本,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要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发掘新的意义,从语言、细节、篇章结构到文化背景都努力做出独到的解读。唯有深入,才能浅出;唯有思接千载,才能选其精要;唯有语语悟神,才能举一反三。

⒊凸显生本地位,启发积极思维。

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班的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动机,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弄清每个班的整体差异和特点,然后才能“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课堂上应师生互动,且动而不乱。教师要加强课堂组织教学,注意双边活动来引起学生注意力。上课做到明白、准确、新颖、生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开展课外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⒈丰富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当学校把更多的课外时间还给学生的时候,就要大张旗鼓地开展书香校园的建设工作,强化指导,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发挥图书馆的读书阵地作用;积极开发校本读物;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建立家校读书互动机制;建立读书活动的激励机制;课外阅读指导进入课程。

⒉倡导经典诵读,丰厚人文素养。

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的素质、人生的发展,都起着奠基的作用。因此,应积极提倡,并通过多种激励机制,推动在小学阶段一以贯之地进行。推行古诗考级制。倡导每周一诗,实行古诗考级。达到古诗积累分散化、系统化,稳步化。落实师生共读制。通过班级论坛、课外活动等阵地,落实师生共读制,逐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⒊每月主题活动,丰富学习渠道。

以月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好书伴我成长”系列活动,“写字之星”、“故事大王”、“写作之星”的评选,“诗歌朗诵会”,“缤纷语文才艺秀”,“我与经典有约”等等,同时还可集合单项学科竞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竞赛的开展,对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减负提效举措很好的延伸。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减负增效应从课堂教学入手,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减负增效论文篇7

关键词: 股票价格;投资;资产负债表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5-0043-04

一、资产负债表效应的提出及含义

众所周知,托宾Q效应是资产价格,包括股票价格影响企业投资的重要渠道。托宾Q效应是分析那些在股票市场上融资的企业在股票价格发生变化时投资如何变化,但是企业除了在股票等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外,还可以依靠企业内部现金流进行内部融资和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进行间接融资,因此,研究股票价格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还应考虑股票价格变化对企业内部融资和间接融资,进而对投资的影响。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内部融资的影响是间接的,而且影响也不大,所以,理论界很少去讨论和研究这一问题。但是对于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间接融资的影响却是理论界一直研究的热点问题,即所谓的资产负债表效应。

资产负债表效应又称净财富效应,或金融加速子机制。对这一效应最全面的研究当属Bernanke,Gertler & Gilchrist(1998)[1]的研究。资产负债表效应是指企业股票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企业净值的变化,由于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大部分是抵押贷款,所以企业净值的变化会影响企业从银行获得抵押贷款的能力,进而影响其利用间接融资进行投资的能力和愿望,这种影响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又称为金融加速子机制,另外,这种影响是通过影响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即净资产值而发生作用的,因此,也称为资产负债表效应①。

二、资产负债表效应的作用机理

(一)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企业进行投资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资金,主要是企业的留存资金,即企业的现金流,它是企业的收入减去成本、税收及企业所有者收益后的差额;另一个是外部资金,包括通过在股票等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获得的资金和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获得的资金。企业在选择上述融资方式时,主要依据的是成本收益法,即哪种融资方式所带来的成本最小就选择哪种融资方式。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之间,尽管内部资金也有机会成本(一般是用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来衡量),但相对而言,内部融资的成本或边际成本还是相对比较低的,因此,从理论上讲,企业会优先选择内部融资方式。

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企业的选择相对比较复杂,一般而言,在市场主导型的国家,直接融资要优于间接融资,这是因为市场主导型国家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完善,居民参与度较高,直接融资相对比较容易;在银行主导型国家,间接融资要优于直接融资,一方面因为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居民参与度较低,直接融资相对比较困难,另一方面,银行主导型国家的银行体系比较健全,功能较为完备,而且与企业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密切的银企关系,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相对比较容易。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看,企业会倾向于选择直接融资方式,因为,无论是发行股票还是债券,其成本相对于银行的贷款利息而言还是比较低的,而且也不会受到银行的监督和贷款配给的限制(当然直接融资也有很多缺点,比如稀释所有权、融资风险相对比较大等)。尽管直接融资有许多方面优于间接融资,但是对于那些无法通过直接融资获得足够资金进行投资的企业(比如一些小企业、非股份制企业等)而言,间接融资就成为其唯一的选择。

(二)银企之间信息非对称及其最优解决方案

从银行的角度看,资产的运用是其经营的重要方面,也是其获得利润的重要源泉,但是由于信贷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方无法或很难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需求方即企业的资信状况,因此,在这样一种“柠檬市场”中,银行在信息方面处于劣势。为了避免或减少因企业隐瞒真实的资信状况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和因企业违规使用信贷资金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银行需要企业提供足够的担保品或抵押品,否则银行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或进行贷款配给。

要求企业提供足够的担保品或抵押品不仅有利于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也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利益,因为,对于那些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进行投资的企业,如果银行不采取抵押贷款,势必要提高贷款利率或进行贷款配给,这样就使得企业或者增加了间接融资成本,或者无法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从而影响其正常投资。因此,实行抵押贷款或完全抵押贷款(即抵押物的净值大于或等于贷款金额)是符合银企双方共同利益的最优选择,也是解决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最佳方案。

(三)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借款能力的影响

由于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要求企业在借款时提供担保品或抵押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的借款能力是用企业能为银行提供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来衡量的。企业为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从理论上讲,可以是企业的生产要素及其收益,包括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及其收益,因此,企业为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不仅包括企业的原材料、机器设备、厂房以及所持有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而且还包括企业的收益或利润,即企业的现金流。也就是说,企业为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应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的现金流;另一部分是企业的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即企业的资产净值。但从实践中看,企业向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只能是企业的资产净值,这是因为,对于企业的现金流,银行很难进行观察和监督。因此,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借款能力的影响实际上就是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能向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价值的影响,即对企业的资产净值的影响。

股票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的资产净值,因为,对于上市企业,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就是企业的股票市值,当企业的股票价格发生变化时,企业的资产价值也会随之变化,在负债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资产净值就会随着发生变化。对于非上市企业,如果这些企业进行了股票投资,则股票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其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进而影响其资产价值。另外,股票价格的变化还会通过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总供求等影响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市场供求状况,进而影响企业购置资产的成本或资产价值的实现,比如,股票价格的下跌可能促使或加剧宏观经济环境,进而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此时企业可能被迫出售资产,但由于股票价格下跌导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即市场包括资产市场状况趋于供过于求,企业不得不折价出售其资产,从而遭受资产价值的损失。

总之,股票价格上升会增加企业的资产净值,进而增加企业向银行可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即提高了企业向银行的借款能力;反之,股票价格的下跌会减少企业的资产净值,进而减少企业向银行可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即降低了企业向银行的借款能力。

(四)股票价格变化对企业间接融资成本的影响

企业进行融资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据的是融资成本的大小。企业在进行间接融资,即向银行借款时,如果间接融资的成本很高,已经超过了企业用其进行投资的预期收益,即使企业有足够的借款能力而且也没有其他融资选择,企业也会放弃融资或者说放弃该项投资,从而导致投资的减少。因此,分析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利用间接融资进行投资的影响不仅要考虑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借款能力的影响,还应考虑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间接融资成本的影响。

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与企业的内部融资成本有一定的联系,即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等于企业的内部融资成本与外部融资成本溢价之和。企业的内部融资成本主要是企业内部资金的机会成本,包括资金的市场利率(也称为资金的平均利润率或无风险利率)和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即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而进行调整后的成本增加额)。这个风险调整成本与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最近几年的资金利润率有关,如果企业的经营情况好,最近几年的资金利润率比较高,则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就比较低;反之,就比较高。

外部融资成本溢价①,又称为成本,是指银行为避免或减少由于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给自身造成的损失,而向企业索要的高于企业内部融资成本的额外费用。外部融资成本溢价之所以又称为成本,是因为在信贷市场上,银企之间形成了某种事实上的委托关系,而外部融资成本溢价正好反映了企业作为委托人支付给作为人的银行的费用或成本。外部融资成本溢价的高低取决于银行贷款给企业的风险,即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这个风险的大小可以用企业的财务杠杆,即所贷金额与企业的资产净值(即企业可向银行提供的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之比来衡量。因此,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就是企业财务杠杆的增函数。

综上所述,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就应该包含三部分成本:资金的市场利率、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和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因此,分析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间接融资成本的影响就是分析股票价格的变化对这三部分成本的影响。首先,股票价格的变化会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影响资金的市场利率:第一,股票价格的变化通过影响宏观经济政策,比如货币政策,影响资金的市场利率,即股票价格大幅上升,央行或者货币当局为防止出现股市泡沫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资金的市场利率上升,反之,资金的市场利率下降;第二,股票价格的变化通过影响股票投资者对未来股票价格变化的预期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资金的市场利率,比如,当股票价格上升时,人们会预期股票价格将继续上升而增加对股票的持有,从而减少对货币的需求(即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减少),导致资金的市场利率下降。上述两种方式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由于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而且目前各国央行或者货币当局对股票价格变化的关注程度比较低,因此,股票价格的变化通过货币政策对资金市场利率的影响程度要小于通过货币需求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股票价格与资金的市场利率负相关,即股票价格上升,资金的市场利率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间接融资成本就会降低;反之,则反之。

其次,股票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因此,对于上市企业而言,企业股票价格的上升会通过降低其融资成本而改善其经营状况,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对于非上市企业,股票价格的上升会增加企业进行股票投资的成本和收益,至于是否会改善其经营状况则是不确定的,因而对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但是,无论是上市企业还是非上市企业,股票价格的上升都会通过财富效应、流动性效应、托宾Q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改善企业的销售状况,进而改善其经营状况,因而,股票价格的变化会降低企业的风险调整成本,从而减少其间接融资的成本。

最后,股票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如前所述,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溢价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杠杆,即企业所借金额与企业资产净值之比。对于上市企业,股票价格上升,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融资的成本就会下降,也比较容易融资,因此,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筹集的资金应该比较多,用于投资所需的资金缺口就比较少,企业向银行借款的金额就比较少,在企业资产净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杠杆就比较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就比较低;反之,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就比较高。对于非上市企业,企业用于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间接融资,因此,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向银行借款的金额没有直接影响,但却有间接影响,即股票价格的上升会增加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势好转的预期,进而增加企业的投资愿望,从而增加企业向银行借款的金额。因此,从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所借金额的影响看,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的方向正好相反,很难判断其综合作用方向,也就是说,很难从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所借金额的影响来判断股票价格变化对企业财务杠杆,进而对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溢价的影响。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资产净值的影响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即股票价格的上升会增加企业的资产净值,进而减少企业的财务杠杆,从而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反之,股票价格的下跌会减少企业的资产净值,增加企业的财务杠杆,进而提高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溢价。综合而论,从理论上讲,股票价格的上升会导致企业财务杠杆的下降和外部融资成本溢价的降低,从而减少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

综上所述,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具有负面影响,即股票价格上升,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减少;反之,股票价格下跌,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增加。

(五)资产负债表的乘数效应

上述分析表明,股票价格的上升增加了企业的借款能力,减少了企业进行间接融资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从银行借款的能力和愿望,增加了企业投资。但是这种通过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而增加其通过间接融资进行投资的效应并不是封闭、静止的,而是开放、动态的过程,即具有乘数效应。股票价格的上升,一方面通过增加企业的间接融资增加了投资,投资的增加又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增加了企业的收入,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另一方面,股票价格的上升直接导致了企业资产净值的增加。企业现金流和资产净值的增加又增加了企业向银行借款的能力和降低了间接融资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其从银行借款的能力和愿望,这样就形成了股票价格上升、投资增加、收入(现金流)和资产净值增加、投资增加等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且每一次循环都导致更高的投资和收入,从而形成了资产负债表的乘数效应。

(六)家庭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

上述资产负债表效应是股票价格的变化通过改变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来实现的狭义资产负债表效应,即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广义的资产负债表效应还应包括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是指股票价格的变化通过影响家庭的股票财富来影响家庭的资产负债状况,进而影响家庭从银行获得以抵押为特征的消费信贷的能力和愿望,从而影响家庭依靠消费信贷进行消费的数量。家庭的收入可能是不固定的,经常会发生波动,但是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平滑自己一生的消费,也就是要使每一个时期的消费不要出现较大的波动,因此,家庭就可能面临流动性约束或较多的流动性。解决的办法就是在面临流动性约束时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在流动性较为充裕时,将过多的流动性储存起来。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避免或减少由于信息非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自己造成的信贷损失,一般会要求家庭向其提供足额的担保品或抵押品,这样,股票价格的变化就可能通过影响家庭的借款能力和融资成本影响家庭的消费。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是指股票价格的变化会通过影响银行给家庭或企业发放的抵押贷款的质量而影响银行发放新的抵押贷款的能力和愿望,甚至会影响其对已发放贷款的处理,进而影响家庭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当股票价格上升时,家庭和企业从银行借款的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就会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就会得到改善,银行就愿意发放更多的贷款或者延长已发放贷款的还款期限,从而刺激家庭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反过来,当股票价格下跌时,家庭和企业从银行借款的担保品或抵押品的价值就会减少,银行的资产质量就会恶化,银行就会减少贷款的发放,甚至要求家庭和企业提前归还已发放的贷款,从而抑制家庭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家庭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效应一样,都具有乘数效应。

三、资产负债表效应研究的不足

到目前为止,有关资产负债表效应的研究主要是一些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得出的观点也比较零散,也没有有关资产负债表效应相关研究的综合评述。上述对资产负债表效应的论述是本文综合各类有关资产负债表效应研究文献[2-13]的零散观点,掺进了自己的观点、思想和评论,并运用自己的逻辑整理出来的。

根据本文对资产负债表效应相关研究的分析,其中有些理论观点是资产负债表效应得出明确结论所必需的,但是却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比如,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从银行获得借款金额的影响,在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之间得出两个方向相反的作用结果,但从理论上很难判断其综合作用结果,这就需要相应的实证研究帮助做出明确的判断,但遗憾的是,本文还没有搜集到这样的实证研究文献。再比如,股票价格的变化对资金市场利率的影响机制从理论上讲有两个,同样这两个机制的作用方向也是相反的,虽然本文根据自己的观点总结出他们综合作用的方向,但是同样也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我们认为,有关资产负债表效应的研究成果是卓著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缺乏对相关研究观点和结论的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和总结,此外,还需要加强有关资产负债表效应相关理论的实证研究。

另外,国内关于资产负债表效应的研究很少,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这主要是因为,从理论上讲,国内学者很少能够突破国外关于资产负债表效应的理论模型,很难有大的理论创新;从实证上讲,一方面国内的企业数据,尤其是一些微观数据很少或很难获得,从而使得国内关于资产负债表效应的实证研究因缺乏数据而难以完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不成熟,投机性很强,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的变化与其实际的资产净值之间的相关度不高,因而,金融机构在给这些上市公司发放贷款时很少考虑其股票市值的变化,或仅将其作为参考,从而导致我国股票市场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比较弱,学者们在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时,往往得到不显著或非常微弱的研究结果,这也是导致国内关于资产负债表效应实证研究非常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释:

①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分为外部直接融资成本溢价和外部间接融资成本溢价。由于这里研究的是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企业间接融资成本的影响,因此,如果不特别说明,外部融资成本溢价就是指外部间接融资成本溢价。

参考文献:

[1]Bernanke Ben, Gertler Mark, Gilchrist Simon.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J].NBER Working Papers, 1998,(6455):38-65.

[2]George A. Akerlof.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 3:127-154.

[3]Stewart C. Myers, Nicholas S. Majluf.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e investors do not have[J].NBER Working Paper,1984,(11394):589-624.

[4]Bruce Greenwald, Joseph Stiglitz, Andrew Weiss.Informational imperfections in the capital market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4, (74)2:12-54.

[5]Bernanke Ben, Gertler Mark.Financial fragil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NBER Working Papers,1987,2315:1212-1248.

[6]Bernanke Ben, Gertler Mark.Agency costs, net worth, 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39-61.

[7]Bernanke B. S, Lown C. S. The credit crunch,brookings[J].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1,(2):789-821.

[8]Hart, O., J. Moore.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5):1001-1035.

[9]Peek Joe, Rosengren Eric S.The capital crunch in new england[J].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1992,(4):222-256.

[10]Gertler, M.Financial capacity and output fluctuation in an economy with multiperiod financial relationship[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2,(200),59:89-112.

[11]Bruce Greenwald, Joseph stiglitz.New and old keynesians[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3,7(1):336-361.

[12]Bernanke Ben, Gertler Mark, Gilchrist Simon.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J].NBER Working Papers,1994,4789:521-542.

减负增效论文篇8

一、信息技术对减负增效的意义

在现代化教育的新环境下,信息技术已成为教与学双方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必将推动教育的深刻变革。“减负增效”就是在这一新形势下摆在教育者面前的新课题。要使“减负增效”取得成效,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才能走出“重负低效”的阴影;信息技术与“减负增效”的有机组合,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在这一变革中的巨大作用和正效应,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二、信息技术在实现“减负增效”中的作用

教育的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形成了信息技术背景下师资队伍的多层次培训模式。“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农村教师成长计划”等名师、骨干、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全面实施;网络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它的简单方便,实用快捷,自由度大,教学培训两不误,越来越备受关注和欢迎。也可以说,是今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历学位提高、专业知识提升、教育理论学习、教学经验借鉴、校本研修、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等等都能在小小屏幕上实现,并且实现人机对话、视频交流。一键知天下,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展示提高的舞台,为“减负增效”提供了专业基础的储备和前提保证,特别是课改近十年来,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化,全面铺开,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和积极的努力,显示了信息技术的极大优势。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适应和满足现实的需要,几乎是同步或超前发展的。而信息技术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就教学而言,无论是教师的或学生的,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网站、学习支持网页,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学校有电子备课室,办公室有电脑,有远程教育系统,家庭有宽带。各方的技术支持,优质资源共享,为师生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提供了方便和快捷,师生双方受益。就教师而言,利用互联网可以快速搜寻更多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图片等),还可以搜索和下载合适的教学课件,使单纯的自制教学课件发展为自制教学课件和通过网络搜索和下载适用的教学课件互为补充,从而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纸化教案设计不仅方便了教案的实时修改,而且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提升。

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深感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外在原因,如升学难、就业难、家庭期望等;也有其内在原因,如学习内容难度大、学习效率低、知识本身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等。所以,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减少作业量和时间规定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也将研究“减负”的重点确立到了对其内在原因的研究与突破上。立足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智力含量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改变作业类型和层次,改变学习的状态与增强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刻苦精神,调节学生的学习与其需要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正向情感体验。通过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上一篇:工程检测论文范文 下一篇:与时俱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