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减负”再思考

时间:2022-05-21 01:09:08

“学生减负”再思考

2011年9月,重庆市教委召开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万人大会,出台并解读了“重庆减负十条规定”,“学生减负”再次成为热点。不由得引人深思: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减负”热潮已经经历了60年,为什么至今“负担”仍重?由教育行政部门带头推动的新一轮“减负”前景如何?当前“减负”结果表明,“减负”并非为短期内即可以完成的任务,是较为漫长的历史进程。本文试图重新构建“学生减负”的逻辑框架,回答“学生减负”的基本问题。

一、“学生减负”的实质内容

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指什么?是人在学习中对认定的目标、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所带来的压力的一种体验以及为之消耗的生命[1]。它既是一种主观体验,又是一种客观消耗(生理、心理、时间等)。当前中国学生知识记忆学习负担过重是普遍问题,而思考、实践、动手等学习负担则过轻。所以,“减负”的实质是对每个人合理的学习负担的追求。教育需要满足多元智能基础所带来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因此学校课程的丰富化与可选择化成为必然趋势。

二、“学生减负”的社会原因

学生负担从哪里来?事实是,过重负担是“无解循环”的应试“漩涡”所催生的产物。家长无奈于就业市场中唯高学历、重点大学学历的用人现状;学生无奈于家长、教师、考试评价对分数的不断强化和升学竞争压力;教师则无奈于同类学校不减负带来的竞争压力和家长不愿减、学校还要评的多重压力;教育管理者也很无奈: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学校升学率是考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政府也无奈: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考察教育部门的升学率……当短期指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矛盾时,短期指标的仓促完成阻碍了人的长远发展。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中国的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这一观念与诉求在中国有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它的解决需要政府不断提高家庭与社会福利,不断完善不公正的社会用人机制和大学招生制度。学生减负的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因此,从系统论的视角审视“学生减负”的社会原因后,我们应当适当区分“学生减负”与“学校减负”,形成明晰的思路,准确定位,各履其责。

三、“学生减负”中学校承担的责任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本校与其他学校共同制定了相关规划,分为短期、中期与长期三类任务。一是短期内将“减负十条规定”中的指标视作大多数学生的合理负担,以各种行政手段推进“减负”。既在时间、课程、作业、考试、教辅等方面达到或靠近规定标准,又同时使学生考试成绩达到区内一流水平,实现“必须减下来”的短期目标。二是将学生负担情况作为学习成本纳入学校质量标准体系内,变革学校管理机制。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两所学校特有的四维质量评估体系,即结果维度(学生分数指标)、过程维度(教师教学过程优化情况)、外在维度(家长与学生反馈意见)以及内在维度(学生学习负担控制),四个维度都已有相应数据收集系统和制度设计,与教师绩效工资全面挂钩。因此,中期目标即维持态势良性发展。三是将大面积提升教师能力与建设丰富可选的课程体系作为长期任务。目前,我们通过覆盖所有学科的十余个课程建设项目的启动实施以及“十二五”规划课题“促进小学教师专业自觉的学校机制研究”的开题和深入推进,以教师技能大赛和家长开放日活动为载体,通过微格分析,磨砺教师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若能配合外部政策与制度的改进,促进家长观念的逐步转变,我们相信,“轻负高质”的教育理想终能在学校“围墙”内实现。

参考文献:

[1]肖建彬.学习负担:涵义、类型及合理性原理[J].教育研究,2001(5).

(作者单位:1.重庆市莲光小学 2.重庆市沙坪坝区儿童艺术学校)

上一篇:论通识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及... 下一篇:学习困难学生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