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减负中的“先加后减”

时间:2022-10-22 09:41:33

小学生减负中的“先加后减”

自2000年1月3日,国家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起,全国在近十几年都一直将“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但是在减负的过程中,不少教师抱怨“减负了,考试成绩如何保证”,家长抱怨“作业减少了,都用电脑代替思考和活动,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何而来”,学生抱怨“学校放学早了,作业少了,可是却要报各种课外补习班”。这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好举措却引来怨声载道,是该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何为负担?何来负担?如何减负?减负只是单纯地减少学生的作业?

何为负担,从何而来

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必先了解其本质。“减负”也是如此,必须先了解负担的实质、表现,发掘背后的因素。课业负担是学生承受了与课程设置标准不符合的任务和压力。有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承受了违背自身能力水平的学习任务;学校为了增加升学率给学生增加各种练习,搞题海战术;家长盼着儿女成龙成凤的心态更是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学生自身压力、学校压力和家庭压力这三座大山挡在孩子面前,哪里还看得到美丽的未来?因此只要三方共同努力,学生终会慢慢卸下包袱,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三方做好“减负”中的“加减法”

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卸下心理包袱 从学生个体来说,学习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却都要按照统一量化标准分出优良、中等和困难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成绩、得到教师的表扬或达成父母期望的学生则会产生自身的压力,强迫自己完成超出自身水平的学习任务。长此以往如果学生自身无法调节,或没有人能帮助学生舒缓压力,学生厌学、逃学,甚至不堪重负轻生的悲剧将会陆续上演。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规则独立生存的个体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学生本身也应该学会多方向地比较,除了横向比较,更重要的是纵向比较自身的进步,给予自我肯定。此外多阅读课外知识,了解书本以外的世界,同时从网络或书籍中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懂得自我调节或向旁人求助,以增加对未来的憧憬、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热情,来减轻对学习的恐惧和负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学生。

教师:增加课堂效率,分层布置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要想达到减负不减质,只靠单纯地减少学生作业量,保持原有甚至更高的学习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在做减法之前,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标之所以把此项内容放在基本理念之首,笔者认为也是提醒教师要把时刻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正确的教学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教师都按照课标的要求,从学生出发,才能设计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还要在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上做好充足的加法。

首先,课前依据课标、学情制定三维目标,增强学生学习需求。学生产生负担的原因往往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将过难的知识强加给学生,减少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因此,在备课前梳理全册教材、学习课标中对本年级段的目标要求能够帮助教师对于自己所教内容进行准确定位,然后在依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制定适合自己班学生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需求的状态下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减少学习的负担感。在教学整个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总结评价都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学习中的独立性和创新性;而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制定“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目标时,还必须思考要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获得什么。只有将二者很好地融合为一体,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符合自身全面发展需求的数学。

在一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中,笔者就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心理思维特点和学习困难四方面做了这样的学情分析:学生在第1册“位置与顺序”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前后、上下、左右,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与顺序。虽然在日常各项活动中学生经常接触到行和列的知识,但认识只是停留于表象层面,建立行与列的概念应该较为容易。本年级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数学知识绝大部分要通过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的感受,在感知的基础上抽象认识“行、列”概念是本课教学重点,而用行与列的概念描述物体的位置时确定行数(列数)和个数都需要根据标准判断顺序,判断顺序的起点和数个数的方向,对行数和个数分别判断之后再综合起来是学生确定位置的难点。依据本班学生学情,笔者确定了在感知的基础上抽象认识“行、列”空间概念并描述物w位置是本课学习重点。而用行与列的概念描述物体的位置时确定行数(列数)和个数都需要根据标准判断顺序,判断顺序的起点和数个数的方向,对行数和个数分别判断之后再综合起来是学生确定位置的难点。因此,制定了相对教参当中提出的更为细致有针对性的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1-1认识“行、列”的空间概念,能在特定情境或现实生活中,根据“行、列”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1-1-2学会依据观察平面物置的标准,明确观察行、列的方向和个数的顺序。1-1-3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2-1过程与方法:

2-1-1在动物情境中探索用行、定位置的方法。2-1-2通过对同一物体的位置观察结果的对比,让学生感受观察角度的多样化。2-1-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经历有序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物体所在位置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紧密联系。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人都存在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也不同。所以每每备课时,笔者都会先问问自己: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懂得了什么;这节课是为了让孩子得到什么样的数学。因此了解学生学情也就成了备课环节中首要的环节。

其次,从兴趣出发设计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样的知识点,新课标注重让学生感受实际意义,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形式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也大多停留在具体的生活经验上,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而数学本身很符号化,比较抽象,概括,枯燥。因此,为了克服这一学习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学生容易理解的、直观具体的和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当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图形。

以一年级下“统计与可能性”为例,在设计第一课时初步认识统计时,笔者首先抛出问题:你们想先去参观谁的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想法。这时又让学生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不一样怎么办啊?学生们便提议,先看看大家都喜欢什么小动物,就去谁的家。这下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怎样才能知道喜欢什么小动物的人多,最终学生一步一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方法,知道了应该先去谁家比较好。整个统计过程都是学生围绕他感兴趣的情境,自己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参与度也有所提升了,就有了很高的积极性,再次进行“我认为先去( )家参观比较好”的按点时,绝大多数同学也能按照统计出的结果去选择大家都喜欢的那个小动物。这样不仅让孩子在情境中提高学习兴趣,还让孩子明确了统计的生活实际作用,更乐于学习如何去统计。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相辅相承地,也就减轻了学习对新知畏难而产生的负担感。当然,教师还是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实际分析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创设很生活化的情境,千万不要让我们苦思冥想的情境反倒成为了学生专心探索新知的绊脚石,避免为了情境而情境。

再次,增强现代教育技术效用,消除认知障碍,减少无用功作业。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一直以来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方针,培养了一批乐于学习研究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教师队伍。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教师就使用数字反馈系统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并当堂展示电脑做出的呈现中学生选择结果的统计图。按点检测一方面打破了只有通过笔头考试才检测学生的模式,减轻了学生书写的负担;另一方面教师能通过数据反馈上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哪些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还存在漏洞,也可以及时反思自己在备课时有没有充分预设,教学时有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在单元补漏时要重点加强哪方面的练习。

因此,要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要先做好“加法”。第一,课前就要针对目标做好考察的按点选择题,在出选项时,除了正确选项,还要考虑孩子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制作错误选项。这就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了。第二,课中通过数据反馈情况,发现学生难点,教师要及时进行反馈,争取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新知,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三,课后教师要根据课堂学生生成和按点数据反馈情况,分析学生错误原因并制定出复习巩固的有效策略,避免补漏时大面积覆盖,做到教学的全面和高效。

最后,增加作业形式,分层次布置,“海练”转向“精练”。有调查表明,中、小学生睡眠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作业太多,大量重复性的作业侵占了孩子们休息的时间。很多事实证明题海战时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怎样让学生既减少了作业量,又得到了必要的练习就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本校教师们可以通过每个学生在课堂的上的按点情况了解到整体掌握知识层次的差异,因此,教师就可以分层次布置作业。如课上按点正确率90%以下的同学主要先完成基础性练习再做提高练习,而正确率在90%以上的同学就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基础练习,把更多时间放在提高练习上。如果学校不具备这样的设备条件,同样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其次,教师还应根据学习内容增加作业形式的变化和趣味性。除了书写作业之外,其实还可以让学生设计方案,自己出题,或亲身体验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比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策划一个出游的乘车方案(运用一年级各班实际人数,随意组合,最终选择最佳方案),在这个作业中,孩子没有统一的格式,可以用各种方式把加法的意义呈现出来,这样在鼓励学生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充满了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容易错误的地方,自己设计作业题。不管是什么形式,都要真正地做到不仅作业数量“精”,还要做到作业效用“精”。

家长:增加鼓励教育,降低过高期望 家长给予孩子不符合自身能力水平的期望、家庭的教育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情绪。因此家长不要仅靠成绩评价孩子的努力程度,要正视孩子的实际情况,善于发现孩子一点一滴的M步,及时鼓励和沟通,树立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孩子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一点点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

学生、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协作,做好“减负”中的“加减法”,共同努力为学生、为孩子、为自己创造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上一篇:从《月亮和六便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毛姆的女性... 下一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