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深”化摭谈

时间:2022-08-10 01:43:05

语文教学“深”化摭谈

长期以来,语文课成为教育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所以者何?一是作为学科本身的性质使然;二则是就语文课的效果而言。说实话,尽管语文改革轰轰烈烈,旗帜遍地,但真正被称道的无一不是围绕“语文素养”这个核心的。新课标更是将“核心素养”提到相当的高度,成为开展一切语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课改大潮中的许多语文课不是追求形式的花哨便是无实质的东西,“浪漫的外表”掩藏不住“空虚的内心”,泛化、虚无的一些“伪语文”的东西“浅化”、消解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所以,追求本真、推进深度,当是语文课堂改革永恒的主题。下面,笔者就深化语文教学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巧”化教材,深度引领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师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的“创造者”、“享受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抓手”作为教学突破口,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深奥为浅显。一个巧妙的教学抓手就好像一根省力的杠杆,选对了,抓准了,抓牢了,它就会使文本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小狗包第》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人们普遍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态。这篇课文不仅有认识历史的价值,更在于作者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要让高一的学生通过短短的两课时来全面把握巴金的形象,深刻领会作品深邃的内韵,难度非常大。这堂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应该从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是我最先思考的问题。鉴于00后的学生对没有了解,很难理解老年巴金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笔者先搜集资料引发学生了解是一个疯狂的时代,感受那个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窥视我们民族那段不被熟悉的历史,设计“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待”的问题,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进行探讨和拷问,作家表达歉意的深刻的社会内涵不难突破。再因势利导让学生直面真实的心灵,“以坦诚的心说说你自己的忏悔,向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或物表示真诚的歉意。”学生各抒己见,有助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此为抓手对“”带来的灾难性实质进行深刻的反思,直至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达到更深层次的学习反思。一个巧妙的教学抓手就如一把打开文本奥秘的钥匙,一旦拥有了它,你就能深入探究文本潜藏的秘密,不仅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且能使他们迅速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高效率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妙”化教法,深度推进

新课程改革以来,尽管课堂教学中的独白和灌输逐渐被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所取代,但是由于教师对新型学习方式的内涵、原理、实施策略等方面理解不到位,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对学习活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往往只停留在识记和理解的层面上。这种基于简单记忆和重复训练的浅层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有很大局限,深度学习的研究显得异常重要。有意义的课就要有变化,就是要根据学情营造认知“落差”。试想,假如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课前没有什么不同,没有形成认知上的“落差”,还停留在原先的认知水平,那么,这样的课还有什么效率可言?课堂教学必须讲究效率,这效率往往就从“落差”上体现出来。

《荷塘月色》一文教学起始阶段,笔者没有按照常规教学进行作者和背景的简介,而是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作者的情感起伏变化曲线图,并以这个作为贯穿全课的线索。学生一开始对作者“不平静”的情感不甚理解,画出的曲线图千姿百B,但不管怎样,在画线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思路,尤其是对作者的情感变化总算有了初步的体会。接着,笔者让学生相互比较大家呈现出来的不同曲线图,相互评点,相互修改,在比较、评点、修改中学生不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每一次的评点,每一次的修改,认知的“落差”都在不断缩小,认知的水平都在不断提升,最后师生达成认知的共识,师生合力共同完成情感变化曲线图,这节课的教学核心体会“作者寄寓的感情”迎刃而解。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环节上下工夫,准确了解学情,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营造认知“落差”。有“落差”,才有实效;有“落差”,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有“落差”,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有“落差”的语文课堂,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课堂。

三、“简”化过程,深度品味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潮应是师生在课堂中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紧张、情绪最高涨、课堂气氛最活跃的阶段,也是一堂课诸多教学环节中最精彩、最动人、最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十分自然而巧妙地设计、应用与控制教学高潮,使之非常和谐与自然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至妙之法,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多次朗读文本,品味文本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促使他们在朗读中领会文本,在积极的对话中使教学深度触及学生情绪,形成教学高潮。总之,深度学习具有联系性、整合性和建构性特征。在语文学习中,师生要通过抓住整体,一起把握语言文字来实现,紧扣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达成开放的、合理的、批评的、反思的、自我批评的、能够自我改善的语文学习新境界。

克莱斯特说得有理:“知识既未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也未使我们变得更加幸福。”通过语文深度学习,师生可以共同创造一种可使我们更好地自我理解与生活的文化,同时形成一种开放、自由的思维。但不管怎样,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激励,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光彩照人的“人”。提高教育教学的“含人量”是我们教师的终生追求,是一节优质课的永恒标准。

(注:本文是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案导学模式下高中语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及实践研究”阶段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2016】GHBZ083。)

(殷海燕 党延平 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 733000)

上一篇:聚焦脱贫攻坚 助力草原保护 为加快农村建设小... 下一篇:优化多媒体教学开辟初中语文课堂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