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氛围的营造

时间:2022-08-09 05:34:15

职校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氛围的营造

摘 要:通过自主探究课堂氛围的营造,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行探索、相互研讨、提出见解,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强化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课堂氛围的营造指的是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开展积极主动的探讨和研究活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笔者认为,自主探究课堂教学必须将教师和学生置身于教学情景中,即必须从教学的全过程去理解、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功能结构和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述模式功能结构及流程,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全面把握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理念:一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并非否定教师的教,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更好更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并非是放任自流地学,而是有目的、有意义地学习。三是在课文的重点处、中心处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是提高探究质量的保证。四是学生可以在确定的主题下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专题。

拓展阅读的主题是根据语文阅读教材中某一个主题而开展的,而主题之下的每个专题是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兴趣选择切入口。学生选择、阅读文本,并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深度加工、深入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研究专题的过程就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正面引导、树立榜样等手段给予落实,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热爱、信任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

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暂差生,应更多一份关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的潜质。注重情感因素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必须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行动上参与学生的探索活动,与学生开展交流、合作。对学生的每一次成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的每一次热情参与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对学生每一个错误和失败,都要给予耐心的引导和帮助,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索营造良好的氛围。

“恭贺你,你具有伟人鲁迅的口才!”“也许有一天,你今天的理解被公认为正确的。”老师的一句表扬认可了这位同学的思维热情,从而也调动了全体同学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学生都是经过了自己的“水平思维”得到的,理应得到重视和表扬,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和意志强加到学生的意志上去。只有学生在经历了思维活动的“个人体验”之后,才能获得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

二、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注重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联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如《包身工》一课,学生提出“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很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所说的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把时间还给学生,自主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语文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究过程,也就是说语文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语文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

如上例,在学习《包身工》一课时,笔者打破了以前寻找文中的人物、细节描写和情节分析来认识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取以“芦柴棒的故事”为题改全文,每人根据故事做好朗诵竞赛准备。

通过学生自己主讲、发言,研讨、辩论,解决、突破教学重点,它的好处在于真正把整个课堂还给了学生。如课前小组的发言稿准备活动、课间小组的点拨、补充、画龙点睛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点评。这样就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评点可以扩大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其次由此带来的课堂气氛能推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灵动性,不仅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虽然从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花费得多些,但实践证明,学生真正懂了、学透了,这种“费时”、“费力”是很有价值的。

三、调控教学因素,激发主动参与热情

“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的营造强调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和自己解决。教师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应该调整教学配比。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让教师的“讲坛”变成学生的“学坛”,以充足的时间为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探究,决不让这些环节流于形式,而是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

1.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创设情景,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与要求,第一,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让学生从史实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凭空设想,使探究有史可依,具有科学性。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同时,还提供了一定的课外材料,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教育手段,使学生充分感知材料,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为探究做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例如,在讲《胡同文化》这一课时,借助计算机,将收集的有关北京胡同图片及VCD材料进行剪接,制作成课件,并配以具有京韵浓厚的音乐,借助计算机播放供学生学习、朗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求胡同文化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探究迈开了第一步。

同时注重明确目标,创设自学情境,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手段之一。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应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轻松活跃。

2.分层要求,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不小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从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他们为自已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在课堂上,笔者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叫学生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

如学习《明湖居听书》一文后,笔者这样设计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王小玉演唱的段落,摘抄优美名段。(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3)仿照课文,写一段描写音乐优美的片断。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质疑问难,自主探索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辩论,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笔者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

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在教学课文《荷塘月色》时,突然有个学生向笔者提问:“课文中作者写蛙鸣来反衬荷塘的幽静,事实上蛙鸣在作者出门时就在聒噪,为何开头不写,一直放到最后?”开始笔者只是惊讶,无言以对。后来笔者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事先也没考虑到,那么让我们一起试着来探讨、解决这个问题吧,好吗?”这一说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最后,在大家的合作讨论下,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

由于笔者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其实,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不可能万事精通,被学生“问倒”之后,教师要表现出“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千万不能怕有失尊严而训斥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虚心好学,鼓励他们的创见之疑,创见之问。这样,自主学习就能落到实处,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讨论阐释,展现思维

学生在占有一定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围绕原先设计好的课题展开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寻求答案。在此过程中,坚持开放性原则。即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答案设计的开放性、探究过程的开放性、重在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例如上《项链》这一节课,为了不支离美文,笔者觉得教学中应采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统摄方法,才能把握全文的气韵。

笔者以“你认为《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美吗?”为切入点,要求同学们以“文本”为依据陈述完自己的看法,并用一句话概括你话中的美。这个问题很轻松,轻松得很容易开口;也很亲切,亲切得要喷“火”。所以学生在沉思片刻后,纷纷翻动书页,既而情绪活跃,三三两两,交头接耳。当然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1:路瓦裁夫人曾经是一个美丽、娇艳的女子,但后来变丑陋了,美固然不一定要艳丽,但至少也应端庄不粗俗。

学生2:路瓦裁夫人有着可怕的虚荣心。美丽不是虚荣的温床。

学生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一定程度上,有时积极向上、追求美好也不失为一种美,成功总是从梦想开始。

学生4:玛蒂尔德这种处于困境时的诚信和勇敢不正是项链上那耀眼的钻石吗?

显然,学生不仅以教材为依据,而且,面对这丰富的答案,我们要做的不是急着去肯定某人,批判某答案(大家有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只要以小说本身为依据,能自圆其说都应当认可。这时我们唯一要做的是告诉大家:我们无论读什么文章,都要独立思考,不要迷信现成的答案,给文章贴标签。

借助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结合了生活中的已有感受,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观点,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这样可以充分让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极大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同时也使教师从学生的思维展现中发现备课过程中未发现的新的问题及不同的观察问题的视角,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的互动,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多元答案”是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四、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材

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学的认识目标达成度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其实,从培养学生创新品格和能力的角度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终点,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应该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材,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些新的问题。

在学习《明湖居听书》一课时,笔者将描写音乐的两首唐诗诗题及作者(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课后找来这三首诗进行研读,结合课文对说书艺术的描绘,写一篇文学评论,这样就把学生的视线引向课外。

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去探究、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是多么快乐,多么有趣呀!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学完一篇课文,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

职校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在创新教育的理念指导下,为优化教学进程而提出的新的课题,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Dale Scott Ridley Bill Walther著.自主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叶昂龙.“自主式”教学设计荟萃[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2.

[3]刘文娟.让课堂活跃,让学生主动[M].小学语文教学,2002(10).

[4]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富阳市城镇职业高级中学)

上一篇:浅谈提高高职学生数控实训技能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中职培养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