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治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08-09 02:53:06

地方政治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要素,充分发挥其在地方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将地域文化与当前的政治文化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拓宽地方政治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地域文化;信阳;政治文化

说,“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毋庸置疑,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亦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对于信阳来说,其优秀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包容、忠义爱国、自强不息、经世致用思想对于当前地方的政治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借鉴价值。

一、地域文化与构建地方政治文化的关联性

地方区域文化是能够体现一定区域范围特点的文化,包括自然、人文以及历史遗留所形成的地方文化积淀,即在特定地域中较为独特的一些文化模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它既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又有自己相对独特的个性,是传统文化在特定空间结构中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和特殊定位[1]。因此,区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彰显着独特的人文精神,为当前地方良好政治文化形象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区域文化为地方政治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彰显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其家国情怀、民族担当、爱国志士、爱国典故、名言警句等不仅是政治文化建设丰富的资源,而且可以在无形中对域内的组织、个体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那些历史文化厚重的区域,其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现代文化都是当地人心中的精神坐标,这些精神、这些鲜活的事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鼓舞当地人奋斗不止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老一辈革命领导人就非常注重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史料记载,早在长征、延安时期,、、徐特立等每到一地都要搜寻、学习当地的史志,用以“资治”“教化”,即决策参考、教育群众。因此,今天我们的政治文化建设,必然离不开地方传统文化的支撑,必然要借助地方文化天然的地缘、近缘优势,为地方政治文化建设形象塑造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区域文化为地方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素材资源

各地因深受当地区域文化的濡染,其党员干部、机关组织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处事习惯、社会习俗等都不尽相同,如我国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的政治文化建设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人民的政治情感表达、政治参与意识也明显不同。因此,以区域特势和优势为出发点,把握区域政治文化的需求,也是各地在建设政治文化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实际上,区域文化是地方的历史传承、地理环境、政区变革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其本身就与地方的政治、经济有着天然的近缘性和适应性,耳熟能详的地方历史文化讯息更能让人易于接受,凝聚社会共识,可以增强政治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说,地方政治文化建设有总体的宏观要求,它也是政党刚性意志需求与地方文化融合的综合体,其具体的构建过程也不可能是标准化的、模块化的,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建设成先进的政治文化。因此,在地方政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挖掘地方文化中的优秀资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此来丰富地方政治文化建设的素材资源。

(三)区域文化塑造地方政治文化的区域品格

每一种政治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取向,都会根据目标主体历史任务、目标方向的不同而显示出各异的文化性格,并决定着目标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地方政治文化亦如此,其由于受地方文化的长期影响,在遵循宏观核心价值准则的同时,在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上存在诸多差异性。因此,地域型政治文化是我国一些学者对政治文化的分类之一[2]。地域型政治文化限定了地域的范围,但是,现代的区域,是一个空间建构概念,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是具有相同特征、相同背景的地区人口、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正是因为区域有了这些共同的特征,才得以以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一定的功能区域[3]。丰富多彩的区域政治文化是根植于区域发展的,具备天然的发展优势,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发展动力。其中,这些区域内的政府行政方式,公民政治态度、意识,社会政治思想意识等等都体现了区域政治文化自身的特色,造就出地方政治文化的区域品格。

二、当前信阳地域文化的基本内涵与政治智慧

位于汉淮间的信阳,不仅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文化传播的通道,同时因为在地理、气候、植被和民风民俗上自成一个单元,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其耐人寻味的文化风貌,信阳人将之描述为“楚风豫韵,东吴西楚”,同时将之命名为“淮上文化”。“淮上文化”是生活在淮上的人民,尤其是生活在淮河上游的信阳人民,自上古以来历经民族融合、战争移民以及层出不穷的自然灾害,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物质财富和代表他们这个群体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和思想文化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主体是生活、繁衍、创造于“淮上”的人民。所以,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淮上文化”即是信阳的地域文化[4]。信阳地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可以为地方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营养。

(一)淮上文化是一种和谐包容的文化,有利于地方政治文化的发展革新

信阳地处豫南,淮河上游,这里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文明的曙光,西周初年中原贵族南下,在这里建立了诸侯方国。由于地处南北要冲,在春秋战国的数百年间,这里是楚国北上的桥头堡,同时也是中原诸侯国地域强楚的前沿阵地,因此这一时期淮上经营争夺非常激烈,战争不断。到了宋金、宋元时期、明末农民起义,这里又被战争反复碾压。由于战火不断,这里生产破坏严重,人烟稀少,政府多次向此地大规模移民,汉武帝时期迁福建东瓯移民于此,永嘉之乱后大量中原士民南迁于此,明清之际大量江西、湖广移民于此,大量移民将原住地的文化带入到了淮上。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淮上一直是中国南北、东西的脐心地带,自3000余年前建城开始,信阳城市就连接着黄河和长江两大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信阳受到多重文化的濡染和辐射,大气厚重的中原文化赋予了它包容开阔的胸襟,飘逸灵秀的荆楚文化浸润了它浪漫的情怀,亦柔亦刚的吴越文化养成了它刚烈的性格,而崇文重教的徽文化则塑造出了它的人文底色,加之淮上的土著文化、外来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最终迭变出和谐包容的淮上文化。时至今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多元共生成为信阳区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而这也正是地方政治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胸怀和气度。

(二)淮上文化是一种忠义爱国的文化,可以极大地涵养地方政治文化的精神内核

历史上的信阳人爱国家讲奉献,总是以天下为己任,国家有危亡的时候,他们就去冲锋陷阵、战场杀敌,古有为楚国开疆拓土、能征善战的急先锋申息之师,保卫蜀汉鞠躬尽瘁的大将魏延,披荆斩棘开发闽南的开漳圣王陈元光,信仰坚定、为理想信念出生入死的许世友、李德生等一个个如雷贯耳的红色将军,今有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的救人英雄魏青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忠义的信阳品格。信阳在革命战争年代走出了三支主力红军,诞生了两首革命歌曲,塑造了大别山精神。据考证,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信阳100多万人参军参战,30余万人英勇牺牲。信阳人这种忠义爱国的品格、甘于奉献的精神世代传承,成为地方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文化品格与政治文化内涵的信仰特征要求完全一致,可以极大地涵养、丰富政治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淮上文化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文化,为地方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力量源泉

信阳人创造了灿烂的淮上诸侯文明,早在唐代就成为国家的重要农业经济区。但是由于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处,多次受到战火袭扰,凡是中国南北政权割据的时代,淮上都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加之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影响,信阳境内淮河支流水患频发。历史上,面对多发的战乱、水灾、蝗灾,生活在淮上的信阳人颠沛流离,辗转迁徙,但即便是饥寒交迫的生死边缘,也是不屈不挠,发展生产,繁衍后代,乐观生活,逐渐濡染出了勤恳质朴、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范,同时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成为铭刻在信阳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时至今日,信阳人提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战天斗地的精神豪情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地方政治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百折不挠的刚毅坚卓精神和内源性支持,而信阳地方文化中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范正可以为其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四)淮上文化是一种经世致用的文化,这有利于地方政治文化的客观实践

淮上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刚健有为、勇于任事,是一种追求经世致用的文化,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又融合了理学的思想,讲入世,重躬行,通变化,不喜欢喊空口号摆花架子,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看重廉洁自律和法治精神,具有显著的忧国忧民的精神情怀。尤其是明清开始,淮上文化发展迅速,何景明、吴其濬等一大批文坛巨匠更是将这种廉洁自律、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他们不仅埋首书斋,而且躬身实践,对农学、矿产展开实务研究,留下了众多对今天农业、矿业生产仍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论著。淮上文化的这种特点非常有利于信阳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因此,在当前信阳的政治文化建设中,必须继续秉持经世致用这个地域文化的精神灵魂,不断加强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丰富先进政治文化的内涵。

三、在地方文化基础上构建信阳先进政治文化路径

政治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其在建设过程中要适时地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引进来,丰富地方政治文化的地域文化底蕴。对于信阳来说,要用“淮上文化”来丰富地方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容,完善拓宽其建设途径,强化其建设实践效果。

(一)大力推进信阳地方文化与主导政治文化机制的融合发展

地方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在国家的指导下进行的,国家主导政治文化也是区域必须要坚持的主导政治文化,区域要在完善自身政治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机制的同时,要积极与主导政治文化的融和与发展,以更好地提高区域政治文化建设水平。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建设先进政治文化的指导原则,在这个指导原则的前提下,我们要兼容并包,对各种政治文化中的先进性、合理性要大力借鉴,同时克服各种政治文化的局限性,尤其是警惕西方腐朽政治文化的劣根性。因此在当前我国国内外社会问题和矛盾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信阳地方政治文化建设,首先要注意保持与国家主导政治文化相一致,以主导政治文化为依据,在这个前提下,再根据信阳区域实际情况,统一域内党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适时地把淮上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淮上地域风情融合,不断提升信阳人民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水平,使信阳地方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二)用“淮上文化”提高区域公民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

公民政治文化水平是地方政治文化建设成果的衡量标准之一,在信阳地方政治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积极用“淮上文化”提高区域公民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紧密联系地方实际,引导公民政治文化,大力培育公民合法合理的政治参与意识、法制意识,抵制、反国家的各种意识行动,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淮上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法治文化等,其有益的成分可以极大地丰富地方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容,为公民政治文化素养的提升提供充分的素材,地方可以适时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方面的推广教育。

(三)加大对淮上政治文化资源的整理发掘和宣传

地方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其政治文化传统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在地方政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探寻地方政治文化建设的缺陷和不足,挖掘其固有的内涵、本质特征与闪光点,在此基础上,再对优秀的地方政治文化进行宣传。当前,我们对信阳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方面,要大力开展对地方史的研究,尤其是对地方文化的发展脉络、历史流变、内涵底蕴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对有益于地方政治文化建设的史实要进行考证,必要时可以专门结集出版,作为政治文化宣传的教材使用,对其糟粕要进行批判扬弃,警惕其对现代政治文化建设的腐蚀。利用方面,要丰富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形式,以地方光荣传统、人文历史来丰富信阳政治文化的内容。传播方面,要通过多种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文化传播网络和氛围,如已有的反映信阳共产党人坚定政治信仰的影视作品《八月桂花遍地开》《五更寒》等,催人泪下,宣传效果较好。任何地方政治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区域文化的支撑,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可以为区域政治文化建设注入丰富的养分。因此,信阳的政治生态建设一定要以地方文化为依托,打造具有淮上地方特色的政治文化。

【参考文献】

[1]何理,张倩.地方特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6(8).

[2]周光辉.政治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孙正甲著《政治文化学》[J].政治学研究,2002(3):95-96.

[3]谭玉连.当代区域政治文化建设路径探议[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3(6).

[4]张清改.河南信阳“淮上文化”之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13(8).

作者:张清改 单位:中共信阳市委党校

上一篇: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下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