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中的病态美

时间:2022-08-09 08:46:53

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中的病态美

摘要: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享受,同时也给人类制造了更多的难题和困境。笔者试图尽量客观地阐述一些有关病态美在当代艺术中的存在或发展。

关键词:心理状态;病态美;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68-02

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享受,同时也给人类制造了更多的难题和困境。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下,人们的内心也开始变的浮躁而不安和空虚,艺术形式也不例外,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逐步的多样化,其中存在一种由于焦虑空虚而引起的消极心理,这种就是忧郁与悲伤,这不是美。作者认为美与人的观念是紧密联系着的,只有适应人的观念才会产生美,受到欣赏和认同。美不只是形象,更与人的感受紧密相联,只有得到某种认同,表达出某种心理,才会在内心产生和谐与认同,从而得到美的感受。所以它的美是要有条件的,那就是需要把握与理解,只有理解了它才能去超越忧郁与悲伤。西方也有存在许多病态美艺术形式的艺术家,比如蒙克、佛洛依德、格列科等等。所有这些心理作用只有在这样的心理活动下才能使痛苦得以发泄,这样的发泄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就是可以通过艺术或审美活动来达到目的,这样才能称为病态美的形式。作者试图在此文章中尽量客观的阐述一些有关病态美在当代艺术中的存在或发展。

今天的生活,早已告别了悠闲宁静的农耕时代,从而进入到了一个信息多元的时代,一个变化多端、骚动不安的现实包围着我们。生活的压力,竞争的激烈,人生的严酷,这一切使得现代人的内心常常充满焦虑,人们的内心也开始变的浮躁而不安和空虚,所有的这一切都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及工作带来更多的心理上的负担。艺术形式也不例外,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逐步的多样化,其中存在一种由于焦虑空虚而引起的消极心理,这种就是忧郁与悲伤,这并不是大众认为的美,笔者认为美与人的观念是紧密联系着的,只有适应人的观念才会产生美,受到欣赏和认同。美不只是形象,更与人的感受紧密相联,只有得到某种认同,表达出某种心理,才会在内心产生和谐与认同,从而得到美的感受,这种美与乐趣的意义就在于他尝到了自由的滋味。

其实在这一点上,作者也就是想要表达的是在今天所谓的乐趣很难与痛苦分开,它不总是带来实在的意义,因为现在,自由是被人们遗忘的一种迫切需要。绘画也同样道理,自由的缺失才是真正痛苦的来源。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去表达自己本没有内心存在的感受,通过一个完全由自己掌控的孤寂的表现领域,将自己从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困难中解放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管是什么的情绪,它都应该称的上美。中国人的审美分为四个层次:“位于金字塔最底端的是艳俗美,往上是含蓄美,再往上是矫情美,塔尖上则是病态美。”当审美意趣达到顶峰,社会财富给予它合适的风水土壤,这种标准变得权威化,这种权威化只是指在真正发挥了自己的内在欲望的空间下,才能达到我们所说的那种美,也就是真实的感觉。否则,位于塔尖的审美就会爆发出倒金字塔的影响力,比如缠足,也是集自虐、暴力、性等病态美于一身,就影响中国上流社会近一千年。

和逻辑思辨色彩浓厚的西方传统美学相比较,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对阴柔美的品评,其美学思想中大量充斥着优美、优雅、秀美、纤丽、内美、风雅等范畴,较少提及崇高、狂欢,巨大的美学范畴。例如孔子所论述的“大”,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主要指称道德(善),迥异于德国哲学家康德所定义的“崇高”。 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普遍都会认为它应该包括外在的数的或者力的巨大,粗犷、无限和英雄、惨厉、审美带来的惊心动魄等,一般不涉及伦理意义。几千年来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里,“崇高”一词一直没有出场,却部分地由“壮美”替代着;同时,偏于阴柔的“病态美”却大行其道,在社会日常生活和文艺作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中国特色”,丰富了“向内”开掘的深度,但也造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和古代文艺精神缺乏“向外”张力的缺憾。

对于优美的极端重视导致了优美等美学范畴的畸形发展,并在“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下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病态美”的范畴。而在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病态美”不仅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它也更多地融合了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品质与内容作为其能指对象。在对女性的审美上,无论是在古代文学艺术还是在日常的审美观照,?“病态”都是一个无法缺席的词汇,而“病态美”因素较直接的体现者,就是历代文学中众多的“病美人”形象。

由之, “病态美”既是一个美学范畴,由中国古代哲学特殊的思维方式间接造成,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积淀,体现在文艺作品和日常审美心理中。这样,如果要准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可以表述为三个层面:就美学而言,它是优美形态的畸形发展,仅仅强调其纤细、小巧、病、弱?的方面,而缺乏了优美范畴所涵盖的气韵、风神、和谐等因素;这一点也有可能由于内心的焦虑与压抑或者心理上的等等情绪所导致的艺术作品的病态,但是这种“病态”并不是我们大众所说的负面的不积极的影响,它只不过是另一种表达而已;就文艺学而言,它是人物形象品藻中和阳刚、狂狷、英雄气质相对立的一种评价标准,只是强调在女性审美上的纤弱、温婉、驯化特质,不主张表现女性的强健、英武等,并且也仅仅强调男性在精神气质方面的奴化、愚顺、女性化特征,不看重男子天性具有的叛逆、狂放、攻击性因素;就文化人类学而言,它是全民族日常审美心理中主要对阴柔、病弱、柔顺等阴性风格的认同和欣赏,以及对疯癫、狂暴、狂欢、恐怖、怪诞等风格的本能拒绝和排斥。当代艺术家罗发辉的作品中就充分的洋溢着这样的氛围,他的作品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他的鲜花和女人都是以一种恣意的姿态而出现的,身体以后的苍白睡姿而呈现出来,痛苦不,嘈杂而苦难的城市被他有距离的刻画了出来,但是那种欲望是不张扬的,而是内敛的,以他那种适度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着从而给观者一种审慎的并且令人心碎的美。

就尼采所强调的那样,反对欲望就是对生活本身的贬低,不关我们的欲望或是心态怎样,因为害怕痛苦或是不敢面对而放弃欲望不直面对方是否与生活背道而驰?所有我们想要表达或者是反映出来的现象都是由于无法满足而产生的,我们所有的病态美。也都是由于生活中遇到的不满或者是不足而引发的心理症状所表达出来:欲望产生现实。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完美的,那么我们也就没有欲望了,也就没有什么能促使我们产生更加强烈的心理反映,从而也就不能使我们有更加现实更加强烈的灵感了,我个人是这样的认为。也许是在我们这样的年代下的人里才能存在如此“病态”的心理症状,这并不代表这个时代的文化,它只是在这个阶段的一个小小的生活存在而已。

综上所述,“病态美”的形成与流传,既是华夏民族在特定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政治基础上由心理―文化积淀而成的一种民族审美范畴,也制约和规范着全民族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创作及欣赏的许多方面,使之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审美风格。因此,对“病态美”的内涵和意韵进行文艺、文化学等角度的解读和探索,在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并将为建立全新的、以审美活动为逻辑起点的美学和塑造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沃纳・霍夫曼现代艺术的激变[]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格里塞而达・波洛克 .精神分析与图象[]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3] 王晓旭.美的奥秘[]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

上一篇:《单片机技术》项目驱动式教学之探索 下一篇: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规律特殊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