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转变论文:旅游图书出版转变思索

时间:2022-08-09 07:38:19

图书转变论文:旅游图书出版转变思索

本文作者:王奕涵 俞益婷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旅游类图书转变表现

从旅游类图书的类别上看可大致分为:提供实用信息的自助游图书,提供丰富内涵的文化旅游图书,提供新颖概念的主题游图书,提供愉悦心灵的精神游图书,提供私人路线的个性化旅游图书等。这些图书类别的呈现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定的发展演进过程,旅游类图书种类受流行趋势影响呈现出此消彼长、循序渐进的特征:从“传统旅游书”细化出“行走旅游书”;从狭义的“旅游书”向“人文地理图文书”提升;从“人文地理图文书”向“人生旅行书”转化,带来“大旅游书”的概念建构和方向探索,提出了“自助之游”和“精神之旅”两个视野向度。从2000年到现在,旅游类图书的出版还有一个中间概念,它较为偏重私人化和感受化的旅行经历,文辞较优美,是旅行者的私人旅行记,把旅游与文学相结合,在旅游图书相对饱和的状态下,另辟蹊径,提倡休闲安逸的旅行精神,培养深层次的人文情趣。典型代表有中信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的《迟到的间隔年》,作者将旅行途中的经历感怀写入其中,淡化路线、景观介绍,更多的是风土人情的人文关怀和作者内心的成长。“大众在接受传媒内容时,不知不觉中在拒斥和消除其中所蕴涵的意义,而只是追求获得其中的娱乐性场面,从而进一步消除了传媒信息与现实的界限。”[1]旅游图书要在同类中脱颖而出,便不得不注意大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信息量如此巨大的当代社会,人们的观点已足够丰富,缺少的或许是能给人们带来平和宁静之感的精神读物,这正是未来旅游类图书出版不可忽视的方向。

但目前精神游的概念虽已提出,却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和规划,这也是本文希望有所探讨和扩展的地方。地理行走向精神行走的转变地理行走向精神行走的转变应该有三大特征:一是越来越个性化的旅游图书制作,从简单直白的景点讲解介绍中脱离出来的自助游、个性化路线游、主题游等为个人出行设计的旅游书;二是忽略游玩本身,更多的是带有娱乐休闲性的概念设计,譬如“背包族”、“酷驴”、“色友”、“暴走族”、“自助旅游”、“徒步穿越”等,这些设计与其说是在为旅游者的出行设计概念,倒不如说是为读者设计阅读符号,使之成为学生、白领、教师、自由职业者等个性化群体的阅读代表,旅游书的工具用途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超越现实的精神满足;三是借助个性鲜明、图文并茂的旅游书让精神游走,使心灵得到感染,那些优秀的游记正是为这样的读者所提供的。它们一改单调直白的叙述风格,转而用散文的笔触创造出适合品读的游记游志。这符合人们寻幽探秘心理,也多少成为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关怀内心体验,使情与景交融,是“精神游”类旅游图书的内在结构特征。但此类图书尚未形成成熟的出版格局,值得创作者进一步探索。流行趋势对跟风形式转变的影响从2005年到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并持续上升。旅行者客观数量上的增长,促使旅游类图书的出版越来越在出行方式、目的开发等领域不断扩展。但也导致跟风出版现象越来越严重。旅游类图书的跟风不仅是跟同类旅游图书的风格,比如云南游的图书,可以是自助游、自驾游,还可以是徒步游、主题游。也就是同一目的地但不同主题的热门地点跟风书。还有一种跟风方式是借助畅销书和影视剧作中提到的游览名胜,在受众心里产生夸大美化的光环效应,从而跟进这些地域的旅游书籍制作。

电视剧《五星级大饭店》,将镜头毫不吝啬地对准神秘而壮阔的青藏高原,众多旅游节目、娱乐节目也把拉萨作为外景地的首选,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文艺工作者入藏,留下动人心弦的作品,例如摩卡的《情断》。在神秘氛围的营造下,前往的游人更加络绎不绝,一大批入藏的旅游类图书也如雨后春笋般掀起,《藏羚羊手册》、《藏地牛皮书》等入藏自助游书籍的跟风热。毫无疑问,各类媒介对魅力的不断挖掘与好评,刺激了受众的了解欲望,也带动此类图书的热销。反过来旅游类图书选题策划也会影响影视剧作品的跟风,进一步带动旅游热和图书策划跟风热。彼得梅尔的游记《普罗旺斯的一年》,叙述了在绘画大师凡高曾驻足过的法国南部小镇普罗旺斯生活一年的经历。正当该书风靡世界之时,琼瑶的《一帘幽梦》被改编为电视剧《又见一帘幽梦》,其外景地便主要选在普罗旺斯,银屏上的风光诚如彼得梅尔笔下的描述,海岸、高山、古老的街道巷宇、薰衣草覆盖的山坡。一时赴普罗旺斯之旅的中国游客高涨,众多网友和旅行家也把笔端对准这里,广东出版社出版的《寻找幸福:普罗旺斯的山居岁月》干脆借用一部儿童文学名著的题目,参仿彼得梅尔的写法,带着寻找幸福的主题,体会普罗旺斯的美好。总之,消费话题、时尚休闲话题越来越与旅游类图书的出版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彼此互为依托,共同完成旅游生活的符号缔造。

旅游类图书转变原因探析

旅游类图书的种种转变与时代的演进密不可分。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带给人们太多炫目的生活形式与变化的概念。人类的创造源于需求渴望被满足,因而旅游类图书出版的转变一方面归功于时代的进步,一方面得益于人们需求的展现。消费社会实现了旅游图书出版概念的扩展“作为新的部落神话,消费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风尚。”消费为这个时代创造着各种生活概念,人们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根据鲍得里亚的消费社会观点,我们了解到“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个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他们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2]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对旅游的消费意义的获取集中表现为休闲性。所以,旅游图书无论是收录旅游地的典故来提升人文内涵,还是鼓励旅行家创造出时尚概念来吸引受众,都是为旅游的休闲性创造各种概念,同时成为自身出版的噱头。受众对不同类型旅游图书的选择,既突出了自我,也自觉地划分了旅游方式群体。宏媒体时代带动了旅游类图书制作形式的突破消费社会的平衡模式改变了我们对旅游图书的购买态度,左右着这个市场的划分与创作风格的突破。而关于消费概念的创设,又离不开媒介的改变,它是将各种消费概念加以整合和传播的重要信息载体。人们正是借助媒介所构建的虚拟世界的各种假设和联想,产生、实现、并传递消费欲望。而能实现这一切的莫过于宏媒体的出现。#p#分页标题#e#

宏媒体就是宏大的媒体,这当然是指当下以互联网为媒介主体的传媒时代。2010年《全球互联网发展报告》公布,全球网民数量19.7亿。也就是说,地球上每3个人中就有1个网民。这与中国内部的比例一致:中国1亿人口当中,网民数量4.5亿,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网民。在宏媒体的巨大覆盖之下,信息传播与接受的主要平台也逐渐转移到这里。同时也有许多旅游类相关网站、博客、微博、论坛等,在这些平台上,人们互相交流着旅行心得、见闻和野外生存知识。越来越多的图书编辑借助这些平台寻找更符合“精神游”、“人文地理图志”类旅行图书的策划创意与。而网友则借助网络评价或推荐旅游类图书,间接为这类图书做宣传,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聚拢人气,人气也是网络营销的重要测评标准。由此带动了旅游类图书从选题策划、组稿到营销的全方位宏媒体开放式制作。新生代创作群体推动旅游类图书写作风格的改革以往的旅游类书籍更注重内容的可靠性,往往在游览路线上苦下工夫,为避免意外的发生,路线选择也很大众化,内容客观直白;所以创作者基本上是一些从事旅游职业或专业研究的人士。但这部分市场早已饱和,少有突破。在新媒体传播时代,我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当我们参考他人的旅行经验并采取行动的时候,也会偶尔于实践的同时际遇“传奇”,得到属于自身的心灵体验,当把那些独特的内在体验汇聚起来也许就构成了一本畅销的旅游图书。不是专业人士,但并不妨碍我们做不同旅行概念的奉行者和实践者。这样普通大众便成为比专业人士更富有生活体验的旅行专家,他们所引领的旅行风尚和倡导的旅行宗旨无疑更多元化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为旅游类图书多种风格的创作积蓄力量,并由此培养出一个新兴的职业—职业旅行家。《背包十年》的作者小鹏便是中国职业旅行家第一人,通过他人赞助,完成一些旅行器材的试用,积累丰富的旅行知识,掌握拍照和写作的技能,锻炼强劲的体魄,便是一个职业旅行家必备的素质,靠旅行养活自己,也靠旅行充实人生。

受众细分对旅游图书内容形式的操控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推广和开展,使得我们的文化空间不断跨越和联结,异质文化不断交汇和沟通,个体审美认知趋于丰富化和个性化,并导致旅游图书种类层出不穷,呈现出注重市场导向,结合个人心灵体悟,充实旅游内涵的图书策划特征。创作群体与接受群体的变化,直接带来旅游类图书审美取向的变化。受众影响理论认为受众以自己对媒介产品的“选择取舍”,强有力地影响、“操纵”媒介市场乃至媒介市场本身—这是一种最普遍、最有力的“受众控制媒介”的方式。如今社会崇尚自由、开放、民主与个性,致使后现代多元化的文化思潮不断细分人们的世界观,从而带来旅游图书市场的细分,几乎每一种类型的旅游图书都有自己忠实的读者群。传播不再是一方的宣传,大众的接受;而是大众排斥一种模式的宣传,转而使媒体更加想方设法关注大众的需求,满足大众需求。这正是旅游类图书市场细分的根本原因。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今国内旅游类图书转变的趋势已从过去单一的地理介绍、景点推荐扩展到现在的自助游、户外游、主题游、境外游等多种题材。引起读者心理共鸣,提供旅游新理念,挖掘个性化旅游路线成为当下旅游类图书出版的主流趋势。旅游图书的工具性能正逐渐被边缘化,但对人们精神的满足和身心的调节功能正逐步被扩展,其可观性也在增强。同时,旅游图书的写作群也相对分散和多样化,并出现了一批以写旅游书籍为生的职业旅行家,他们成为旅游图书组稿的主要来源。而导致旅游类图书变化的原因则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是大众传媒影响着人们的消费理念,促使消费的意义被创造出来,从而左右着人们对旅游类图书的选择与创作。

上一篇:比较研究论文:国内外旅游学科课程对比思索 下一篇:创新服务论文:城建档案监管服务革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