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时间:2022-08-09 04:43:49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 要: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对国内外典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析,深刻地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借鉴经验,构建高职教育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50-02

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不断完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

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更新高职办学观念。

1. 树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

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方位服务的方向,加大职教科研力度,兴办利于职教发展的科技产业,建立职教实训、实习和试验基地。同时,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延伸专业内涵,扩大专业服务范围。

2. 树立“市场需求和市场形象”的观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观念

要树立高职院校良好的市场形象,即树立办学思想、教育观念、学校精神、校园文化、教育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态度、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学术氛围、实习基地等各方面的良好形象,具有服务市场的目标定位。

3. 树立“能力本位”的观念

“以能力为中心”由职业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和应变能力三部分组成。其中,岗位能力包括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应变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等。

4. 树立“实践教学为重”的观念

按照不同能力培养方向,设置相应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组合相应的能力模块课程,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教学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5. 树立“零距离上岗”的观念

“零距离上岗”的标准是零适应期,这就要求学生学得准确,学得扎实,学得顶用。它是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的新要求,是衡量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标准,也是现代企业用人的最佳标准。

二、深刻理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1. 国内外典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评析

(1)“职业为本”模式。这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认为:能力是基础,职业岗位的需要是核心。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与实践,最后考核这些能力是否达到要求。

(2)“能力为本”模式。这是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以能力为基础进行教育与培训。这种模式的关键是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能力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3)“双元制”模式。这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

(4)“建教合作”模式。这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教育与训练,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方式。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推行学分制,强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加强现场实习与实践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特色,强调学力重于学历,注重职业证书的获取。

(5)“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受到企业的欢迎。

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特定性、时间性和多样性三大特性,这三大特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体现,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的集中体现。

(1)市场导向。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或企业的欢迎,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职业技术教育成败的重要指标之一。

(2)能力本位。有三种能力观,一是任务能力观,即将任务的叠加当作能力;二是整体能力观,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决定工作的能力;三是整合能力观,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境相结合。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能力观,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

(3)职业本位。“职业本位”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本位”的重要特征。职业本位要求我们在学生在校期间就要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训练、职业习惯的养成,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4)产学合作。“产学合作”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主要表现在:一是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方向,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努力做到“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二是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见习、实习或顶岗工作。

(5)工学交替。一方面,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交流中获取知识;另一方面,把在校学习与在岗工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工学交替,在理论知识指导下参加实践,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技术,提高技能,成为应用型人才。

(6)实践主导。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必须放弃学科教学体系,按照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岗位来制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方案,设定职业技术和业务课程,设计基础课程,训练和考核职业基本功。这些课程都必须重在实践,体现实践的主导地位。

(7)“双师”教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大特点是“双师型”,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主要措施:内培外引,专兼结合,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和“双师型”素质,完善师资培训、考核、聘用、晋升、奖惩等制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8)“双证”学生。“双证”指的是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拿到毕业证书之外,同时要取得至少一张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岗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发展潜力。

三、构建高职教育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办好高职教育,除了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外,还必须探索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订单式”培养模式

这是一种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跟院校签订培养协议,然后由院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求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协议单位就业的教育模式。“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职业导向明确,就业率很高,这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线。

2.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指的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过程,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一起来。在教学组织上采取分段式教学,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文化、基础理论模块课程,第二、第三学年学习专业模块课程,实行工学交替制,校企磋商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岗位或按学生学习进度轮换岗位。“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3.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一是“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企业(行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养任务,包括联合开发新产品,指导毕业生搞项目设计等。这种校企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校企股份合作”培养模式。“股份合作”就是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分享办学效益。这种合作模式既能充分激发企业参与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管理的热情,加大企业参与办学的力度,利于解决实践课程的短缺师资、实训实习场所等问题,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和针对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逐步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08).

[2]闵建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6).

[3]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郑国强.新世纪的技术与职业教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5]姜惠.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责任意识是大学生成才之必备素质 下一篇:从人才需求角度谈如何提高留守学生说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