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时间:2022-08-09 12:37:30

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历史教学;创新能力;问题情境;质疑能力;

教学氛围;求异思维能力;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2—0045—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本文笔者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析疑和解疑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论,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人的思维具有广阔性的特点,即在理解某一事物、概念或规律时,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这就决定了质疑方法的多样性。如,比较法、假设法、因果法及探源法等,都是质疑活动中常用的一些方法。起初,学生的质疑活动大多是简单的由疑而问,还不能有意识地运用质疑方法去探究问题。为了使学生质疑活动深入进行,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设问,帮助他们掌握质疑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在高三历史综合复习中,可用因果法引导学生分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法、美、德等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异同”,启发学生运用政、史、地的相关知识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思考,从而得出国情不同,各国所走的道路也不同,发展的速度也存在差异的结论,以提高学生辩证、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思考问题时容易出现偏颇或错误的认识,在培养其质疑能力时,应事先了解各类学生考虑问题的方式。这样,教师在启发生疑、鼓励质疑和引导解疑时才更有针对性,才能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使不同层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二、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历史是已成为过去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是确定的、无法改变的,但作为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历史教科书,渗透着研究者、编写者的主观意识。由于受到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学术修养及学术氛围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在对一些历史现象的阐释及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评价上,仍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或差异。这种由主客观矛盾所造成的学习材料的某种不确定性,为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提供了一定的空间。鼓励学生求异的前提,是要营造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的良好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表达自由,让他们畅所欲言。如,对于中国古代史上的“焚书坑儒”、“大运河的开凿”及“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世界史上的“殖民主义”、“西进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土地政策”等,教师都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思考,以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教师对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对学生提出的未必正确的不同见解,要在积极鼓励的基础上予以适度纠正;对容易引起异议的材料,要组织学生进行思辨论证、析疑解难,得出独特见解。

三、引导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渠道是多元和开放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师生互动交流,构建开放式的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丝绸之路”一课,传统教学方法不外乎按部就班地对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经过的地区及其物产与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作用进行分析,即使借助地图等直观教具,也难改变这种陈规式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无从产生。如果运用参与式教学法,效果则会大相径庭。上课前,教师可安排学生搜集查阅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读物、图片资料及西部大开发的资料。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每组分别推选一位“导游”,将全组搜集的信息向全班同学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通过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展现丝绸之路的沧桑变迁。最后,联系现实,由教师提出有关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问题,让各组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做,能够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上一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 下一篇: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