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经济走势研判

时间:2022-08-08 04:13:01

中外经济走势研判

当前的世界经济是继续坚持开放还是转向保护主义,是协同创新还是以邻为壑,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东部地区率先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是2013年转型的一大关键

2013年世界经济的增长前景:低速增长、制造通胀、保护主义

一是2013年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将成为一种常态。金融危机已过去5年了,全球经济增长仍在谷底徘徊。如IMF预测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3.3%,是2009年以来最低的。同时将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率下调至7.8%和4.9%。全球及欧美的先行指标PMI大多在50%以下,也是2009年6月以来最低的。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全球经济预期增长3.3%和中国经济预期增长7.8%是否会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常态还会持续多久?在全球和中国减速成为常态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更要转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统筹协调好短期稳定增长与中长期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之间的关系。

二是2013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宏观政策的主流趋势是用制造通胀的方式增加就业。当前,美国已经实行了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4)。美联储将把基准利率长期维持在零或接近于零的水平,并与本国通胀和失业率相挂钩,只要通胀率没有超过2.5% ,失业率没有下降到6.5%以下,就将继续维持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在实质上是把全球经济作为人质,只要美国就业目标没有达到,就不惜采取制造全球通胀和资产泡沫的方式实现增加就业和实现复苏。至于通胀和资产泡沫会伤害谁,与美国没有关系。日本新首相安倍上台后也计划搞以通胀为目标的量化宽松政策,欧洲也在这样做。2013年,国际资本便宜而又充裕,但就是进入不了实体经济部门,而成为国际套汇套利资本进入资产市场和新兴经济体。如果美国对人民币升值施压,国际套汇资本将加快流入中国,从而抬高中国的CPI。人民银行为对冲外汇占款增加而采取紧缩政策,将恶化小企业融资环境。对此,我国更要坚持金融为扩大内需和发展实体经济服务,深化改革以化解外部冲击。

三是2013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会为摆脱产业空心化困境而进一步转向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大企业不差钱但就是不愿扩大投资和扩张,政府差钱并处于财政危机边缘而不得不搞财政紧缩,争夺日益缩水的外需市场就成为促进增长的重要手段。同时,大家都不想浪费这场危机,都希望通过这场危机来推动本国结构转型。如美国一方面鼓励资本撤资以缓解其产业空心化困局,另一方面,则通过保护主义手段来实施重振高端制造业的战略。我国面对的贸易摩擦不仅从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从开放地区主义演变为排他性区域主义,而且从经济扩展到政治、社会、文化和军事。

总之,2013年的国际环境既是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更是战略挑战期。从经济史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一是得益于开放驱动的全球化;二是得益于创新驱动的世界性科技革命。当前的世界经济是继续坚持开放还是转向保护主义;是协同创新还是以邻为壑,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国际上讨论很热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离应用并产生实际效果还很远。两大引擎动力不足将伴随着2013年。

2013年中国经济: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将进入脱胎换骨转型的痛苦期

一是中国GDP增长的潜在水平将下调至7%至8%。如没有意外事件,2013年中国GDP增长将处于潜在水平的上限。现在的问题是,当全球减速和中国减速时,如果加快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降低到潜在水平下限甚至更低;如果继续追求GDP增长速度和规模,中国经济将很快达到增长极限,究竟是要短期增长速度还是长期增长潜力是一个大考。对此,重视结构性宏观政策组合,从战略上统筹短期稳定增长与中长期结构调整的大局,把工作中心转向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是首要任务。

二是中国外贸减速已成定局,2012年,我国外贸的增速已从过去20%以上降至个位数(7%左右),2013年,我国外贸仍将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从周期因素看,2013年全球外需形势依旧不好,决定了我国出口增长的形势严峻。同时,解决外贸企业面对“缺订单、缺工人、缺技术”的转型困境,需要供给管理政策的大力支持。2013年的进口主要取决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内需增长态势和进口政策调整力度的变化,受国内外需求萎缩的影响,前景也不容乐观。从结构因素看,我国综合成本上升,已带来外贸订单的对外转移;欧美撤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转内销,加大了外贸平衡的风险;培育新竞争优势举步维艰,也要求外贸体制机制和战略进行全面系统改革和调整。

三是2013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增长将继续保持低速。2012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其中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中部地区增长11.6%,西部地区增长12.8%。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如果不能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依赖要素投入增长支撑的“旧经济”转向要素生产率增长支撑的“新经济”,即使采取更激进的招商引资策略,启动更大规模的投资项目,更积极地追求GDP增长目标,也只会延缓减速进程而不可能改变减速趋势。因此,东部地区率先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是2013年转型的一大关键。

四是2013年我国重化行业、建筑和房地产行业及相关装备制造业也将进入一个长期调整时期。2012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发电量增长3.6%,钢材增长5.7%,水泥增长6.7%,十种有色金属增长7.1%,乙烯下降2.9%,汽车增长7.3%,其中轿车增长8.4%。一方面,2003至2008年的全球泡沫经济进入“去泡沫”的长期调整时期,另一方面,2009至2011年我国应对危机的刺激措施综合效应也告结束。在这种情况下,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将进入脱胎换骨转型的痛苦期。

五是2013年我国要素价格将继续上涨。既包括劳动力、土地、水电煤气等要素成本,也包括人民币汇率、利率和CPI,还包括社会保障成本和环境成本,将继续发生刚性的、持续性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低成本优势转向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就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一些新变化

在“十一五”规划时期(2006至2010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速达到了11.2%,但有几个重要指标完成的并不好。2012年,中国GDP预期增长7.7%,而经济社会结构却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

一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规划目标是五年提升3个百分点,即从40.5%提高到43.5%,但实际执行只提高到43%。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服务业实际税收负担过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等。随着大力发展城镇化和服务业的相关措施出台,2012年前三个季度,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二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规划目标是五年提高4个百分点,即从31.3%提高到35.3%,但实际执行只提高到34.8%。制约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的因素主要是小企业发展环境急需完善。从整个就业形势看,“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速11.2%,而城镇年均新增就业只有1140万人;“十五”时期(2001至2005年),城镇年均新增就业只有930万人。而2012年前三季度,GDP增速7.7%,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全年预期突破1200万人,超过“十五”和“十一五”的年均就业水平。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的效果正在显现。2000至201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7%,人均GDP年均增长9.4%,城市人均实际收入年均8.6%,农村人均实际收入年均7%。而2012年前三个季度,我国GDP平均增速7.7%,城镇人均实际收入增速9.8%,农村人均实际收入增速12.3%,农民工收入增速13%。党的十提出实现2020年GDP和城乡人均收入翻番的发展目标,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呈现这样变化。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责编/刘广为 美编/石玉

上一篇:论零库存的成功案例及其启示 下一篇:下一步改革会不会动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