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引领学生走近生活

时间:2022-08-08 01:27:48

数学教学:引领学生走近生活

摘 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不断地挖掘现实材料,把数学与生活紧紧“链接”在一起,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从小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本文以《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数学教学如何走近学生生活。

一、读懂数学,体会数学源于生活

教师通过零散的10根小棒就是1捆,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接着教师出示10块零散的橡皮。

师:生活有很多东西都像这样满10个就包装在一起变成了1个十,比如10块散装的橡皮是10个一,装在一盒里就变成了1

个十。

生:10个一是1个十。

师:再出示10个零散的乒乓球和凌乱的10支铅笔,问学生是几个几,装在一起里就变成了几个几?

生:10个一是1个十。

师:你觉得“10个一”和“1个十”比起来怎么样?

生:“1个十”比较整齐,整理起来比较方便。

师:而在数学中,我们一般小棒满10根,就捆成一捆,成为1个十。你能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吗?怎么变?

同桌两人合作数出10根小棒把它捆成一捆。

接着让学生拿12根小棒,要求:看起来最清楚,速度最快,大部分学生能想到1捆加2根的方法,并通过比较体会1捆加2根的拿法的方便之处。

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也是今后继续认数的一个重要基础。其中“10根捆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习惯于一个一个地数,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模型,初步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处理理解“1个十”时,把这个问题植根于现实生活中,联系生活中的实例,用10块橡皮装在一盒,10个乒乓球装成一袋,10支铅笔装在一盒这三个学生熟悉的情境,来强化“十”这一数学模型,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十”这个计数单位,并深刻体会“1个十”的方便之处。

二、读懂生活,体会数学用于生活

认识11-20各数之后,教师安排了以下活动: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这些数吗?在哪里见过?

1.尺上的数

尺上有数(出示没有数的尺)你知道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第一个数是?尺上的数从左往右在越来越?从右往左呢?

不看尺你能从7数到17,从11数到20吗?

2.红绿灯上的数

(出示红灯12)这个是什么意思?一起倒数。

3.书上的数

老师说一页数,看谁最先找到!

找到数学书的第15页,找到第19页。

请小朋友数出数学书的10页,捏一捏看看有多厚?1、3、5组捏着这10页书不动,请2、4、6组小朋友数出20页,捏一捏看看有多厚?同桌两人比比看谁厚?厚了多少?

4.超市食品上的数

(出示20千克的大米)今天老师带来了一袋大米,它有多重?

5.电梯按钮上的数(1-16的数)

这个电梯最高到几楼?

猜猜老师家住几楼:现在电梯在11层,我还没有出电梯,我可能住几楼?

6.公交车站牌上的数(18路)

闹钟、温度计、门牌、日历……

小结:生活中的数还有很多,下课后请小朋友们继续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它们。

反思: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11-20各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对于数的理解富有了现实意义,同时课堂上在教师的鼓励、肯定、表扬中,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魅力和数学学习的快乐,真正达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三、链接生活与数学,打造生活化课堂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那么教师应如何引领学生走近生活,更好地学习数学呢?

1.合理选择体现数学内容的生活素材

数学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枯燥的、抽象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其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基于学生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内容的生活素材,并对此作出合理有效的加工,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那么抽象的数学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2.精心创设服务数学课堂的生活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是数学课堂还是必须体现数学味,我们应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精心创设自然贴切、合乎情理的生活情境,使之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提供服务,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数学学科的教育功能

得以全面发挥。

3.有效唤醒建构数学知识的生活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的数学经验,比如玩积木的时候在父母的指导下认识了形状,买东西的时候认识了人民币及换算,但是这些粗浅认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也许还有错误隐藏其中,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唤醒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去试着感知、发现、探索,把生活经验提炼为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的道路,不断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

上一篇:巧设信息差,激活课堂教学 下一篇:钻过障碍给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