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础设施震后重建投融资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08 12:09:00

交通基础设施震后重建投融资模式研究

摘要:通过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受损情况及灾后重建难点的分析,提出了资金筹措策略及可行的投融资模式,为灾后重建提供了相应的决策依据。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damage and of the difficulty in reconstruction,financing strategy and feasible financing model for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re proposed which provides the corresponding decision-making basis.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地震灾后重建;投融资;策略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investment and financing;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156-01

1交通基础设施受损情况及灾后重建的主要困难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及地震所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身灾害,给四川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毁,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一是受损的范围极其广泛。四川省21个市州,有20个市州的交通基础设施都在这一次地震中不同程度地受到损毁。全省21条高速公路、15条干线、2756条农村公路的路基路面桥梁结构受损,损毁的里程超过2万公里。二是损害的程度极其严重。四川多年来积累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都在地震中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根本性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按照受损基础设施的原值计算,总损失金额达到580亿以上。三是公路的抢通工作极其艰巨。由于本次地震发生在高山峡谷、交通不便、交通基础设施抗震能力较差的地区,地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对交通基础设施破坏巨大。交通基础设施灾后重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缺口庞大。因此,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是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

2交通基础设施灾后重建投融资策略分析

国外的经验表明,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灾后重建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相应地,其投融资模式也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性融资模式”。5.12地震造成各类损失巨大,灾后进行基础设施重建将面临着庞大的资金缺口。因此,确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灵活开放的灾后重建基础设施的投融资策略,显得至关重要[1]。

采取政府行政主导、多元投入、灵活开放的投融资策略,首先要认识到,面对这样大规模的地震灾害,灾区重建交通等基础设施是一项耗资巨大、长期艰巨的任务。没有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力支持,灾后基础设施的重建根本不可能完成。其次,此次地震受灾损失大、区域广、设施分散。这也为灾后重建交通等基础设施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不仅仅是投入资金上的问题,还有重建机制、资金使用效率和建设速度的问题。第三,要采用更加灵活、开放的运作方式,将政府资金与民间捐款结合起来、将国际组织援助和国内企业的赈灾义举结合起来、将单个基础设施项目重建和区域成片开发集合起来,减少政府财政的压力,减少由于资金不足对灾后交通等基础设施重建的影响,加快完成灾后重建工作。

3交通基础设施灾后重建投融资模式探索

3.1 PPP模式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的简写,中文直译是“公私合伙制”,是指政府、私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2]。PPP模式具有带动私人部门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杠杆作用和分担的机制,以及在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效率、增加公私部门的收入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PPP模式给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灾后重建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和发展空间,可有效地缓解灾后重建资金不足给交通等基础设施带来的阻碍。

3.2 BOT模式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简写,中文直译是“建设-运营-转移”,是指项目所在国或所属机构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中标的本国公司或外国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负责项目的融资、设计、建造和运营,并在特许期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并偿还债务,最后根据协议在特许期满之时将该项目无偿地转交给相应的政府机构[3]。BOT模式使政府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贷款者及相关当事人等共同分担,其中投资者承担了绝大部分风险,确保政府可以避免大量的项目风险。此模式组织机构简单,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协调容易。对于大型的重建项目,在不影响灾后总体重建工作的基础上,可采用BOT模式进行广泛融资,积极筹措资金。

3.3 BT模式BT是英文Build-Transfer的简写,中文直译为“建设-转让”,是指投资人(同时为承建人)将某项基础设施建成后,直接转让给政府相关部门,政府以支付转让费的形式将投资人与该项目设施有关的权力购回[4]。BT项目融资的模式可以大大缓解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压力,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和使用效率,分散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该融资模式往往不需要政府担保,不增加外债,不影响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而由各参与方共同承担风险,因而已越来越多地被各地政府在市政尤其是非经营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中采用。地下交通设施等灾后重建时,可考虑采用此模式进行融资。

3.4 PFI模式PFI是英文Private-Finance-Initiative的简写,是指政府应用民间资本进行公共工程项目的开发与运营,以公共项目的特许开发权,由SPC(SpecialPurposeCompany)按照市场机制组织公共项目的运作。政府采用PFI目的在于获得有效的服务,而并非旨在最终对设施的所有权。公共部门在合同期限内因使用承包商提供的设施而向其付款。在合同结束时,有关资产的所有权按照合同条款规定或者留给私人承包商,或者转交给公共部门[3]。PFI模式有效地吸取了民间资本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既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债务,也改变投资环境。其融资风险及责任均有投资者承担,政府不提供任何信用担保。有利于加强管理、控制成本,有利于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设备。政府在特许权期间不出让项目的所有权,可随时检查工程进展。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灾后重建,可尝试采用此模式进行融资。

参考文献:

[1]丁伯康.政府主导 多元投入 灵活开放――谈灾后重建基础设施的投融资策略[N].中国建设报,2008-05-29(7).

[2]胥斌,常庆指,徐学东.PPP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营管理的研究[J].建筑经济,2008(3):57-59.

[3]阎玮斌,王慧,罗福周.PFI和BOT融资模式的比较研究[J].建筑经济,2008(5):60-62.

[4]张云宁,王玲,王书文.浅议南京地铁二号线BT投融资模式[J].建筑经济,2008(8):35-38.

上一篇:传媒经济视角下的娱乐国学的成因及影响分析 下一篇:项目课程背景下财务会计情景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