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时间:2022-08-07 09:21:09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摘 要: 依恋风格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父母、家庭氛围、儿童自身气质和社会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接着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希望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有所帮助。

关键词: 儿童 安全型依恋 影响因素 培养策略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一概念。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联结。Ainsworth将婴儿依恋风格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情绪型三种类型。在面对威胁时,只有安全型依恋者才会适当地激活依恋行为系统寻求支持。依恋风格是在个体婴幼儿时期逐渐建立起来的。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婴幼儿时期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对于婴幼儿来说,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及其共同组成的家庭,形成何种依恋风格必然与家庭密切相关,当然依恋风格的形成与儿童的个性特征及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一、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

1.父母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

儿童建立依恋关系时起,并不是仅仅针对母亲,而是对双亲都会形成依恋。儿童对父母情感上的需要是天生的,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父母对子女积极接纳的态度都会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1)母亲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

从本质上讲,母婴情感联系是一种生物、社会现象,婴儿所赖以生存和成长的母婴情感纽带无以取代。[1]在婴儿建立和形成依恋风格的过程中,母亲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①母亲对儿童照料的敏感度。敏感的照护是指在孩子看来,母亲对自己的各种需要能够及时作出恰当的反应。Clarck-Stewart等[2]的研究表明:如果当有依恋之情的婴儿需要安慰与时,母亲能够给予立刻的满足。同时,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表情较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与孩子进行密切接触,婴儿的依恋之情就会逐渐加深,并形成对自身的安全感,进而形成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婴儿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负责任、敏感、充满爱心的母亲常常能够与婴儿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反之,则易形成反抗或回避型依恋。

②母亲的依恋风格与应激水平。母亲自己的依恋风格对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3],母亲与婴儿的依恋风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66-82%),二者之间以母亲与婴儿之间的交互作用为中介。安全型的母亲对孩子更加敏感,更加积极地与他们交往,鼓励、支持他们学习新的技能并随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其子女依恋安全感较强。而不安全的母亲依恋经验与实际状况常常是冲突的,必然会阻断、歪曲新信息。Crowell等[4]的研究证实,相比较而言,安全型母亲的子女焦虑、抑郁水平较低,且较少有攻击倾向。另一方面,母亲的应激水平对儿童的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Moss等[5]的研究发现,母亲的应激水平与母婴交互作用模式有很大关系。当母亲经常处于应激状态时,会自觉能力低下、心境低落,抱怨有较多的健康问题,同时认为其子女能力较差,以如此消极的态度与孩子交往,必然影响母子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不良的交互作用模式会逐渐内化为儿童的依恋工作模型,不但影响自我调节机制的发展,而且可能将这种消极的互动关系泛化到其他人际关系中去,出现攻击或者退缩行为。

(2)父亲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这样认为,依恋关系的建立仅仅是母―婴依恋的建立,父亲对儿童早期依恋的形成不具有多大的作用,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从儿童建立依恋关系时起,形成的依恋是对父母两人的,有的儿童甚至对父亲显示出更多的接纳行为,表现出更多的反应。[6]虽然当儿童不安或害怕时更喜欢母亲的陪伴,但游戏时他们通常更喜欢父亲。当然,游戏的玩伴仅是现代父亲扮演的角色之一,他们中许多人事实上能够成为一个称职的抚养者,许多儿童在第一年的后半年里对父亲形成了安全型依恋。父亲通常与孩子一起从事一些游戏活动,而母亲的行为更直接是以减少儿童的不安且以满足、抚慰孩子为目的。就敏感性方面而言,De wolff等通过元分析发现,与母亲敏感性对依恋的重要影响相比较,父亲的敏感性对依恋的影响不明显,但父婴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父母婚姻质量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

父母婚姻质量对子女依恋安全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父母的婚姻质量高,则母亲的心态就会更加平和与健康,对子女的照顾也会有更多耐心,更能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父母良好的婚姻质量会产生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程度也更高,父母也更能以积极的心态与子女沟通,从而促进他们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父母婚姻质量低,甚至家庭破裂,常会对儿童会产生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Davies等[7]研究表明,就父母婚姻功能与儿童适应之间的关系提出情感安全假说,认为儿童情感的安全在二者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也就是说,保持和促进情感安全是激励儿童行为和反应的主要目标。如果儿童感受到父母破坏性的婚姻关系,为避免威胁,他们会对冲突变得异常敏感并有所反应。他们或是过度被卷入父母的冲突,试图直接控制或扭转父母的情感状态,或是回避,视若与己无关。这不但会破坏父母与子女之间正常的互动关系,而且最终会导致子女形成不安全依恋。

2.家庭氛围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氛围必然对婴幼儿形成何种依恋风格产生影响。温暖、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是形成安全型依恋极好的条件。父母对子女温暖的照顾,并以合理的方式养育子女,其子女多形成安全型依恋风格,而父母如果存在抑郁、药物滥用及人格障碍等行为问题,往往难以形成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从而会使子女感到在需要时无法获得关爱,并因此认为人际关系是不可靠的,造成疏离感增强,很难形成安全型依恋风格。

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对儿童依恋形成有一定影响,在经济拮据的家庭中,儿童很少能一致地依靠某个个体,父母抚养孩子的敏感性、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家庭经济困难与儿童的回避、焦虑呈正相关,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儿童的焦虑呈负相关。另外家庭得到的社会支持也会影响家庭氛围和父母照顾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影响儿童依恋风格的形成[8]。

3.儿童的气质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形成不仅与父母双方、家庭氛围有关系,而且与儿童自身的特点有关。Ven Den Boom提出依恋与探索行为的双向模式。发现可能影响幼儿依恋行为的因素有:幼儿内源性变量、幼儿内部工作模式、母亲的反应敏感性等。[9]幼儿的气质对依恋有重要的影响,不同气质的幼儿被照料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幼儿反应负性情绪的气质与不安全依恋有关,反应正性情绪的气质与安全依恋有关。一些婴儿天生很难照料,易烦躁,爱哭闹,而且不易被人安抚,不喜欢与人有密切的身体接触,拒绝照料者的亲近,这种气质的幼儿形成稳定的依恋时间就比较晚。相反,有的婴儿天生喜欢与人拥抱,并且得到别人的抚慰,喜欢与照料者积极交往,容易得到照料者的欢心、喜爱,也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

4.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每一种社会文化都有其主导价值观和推崇的社会文化规范,每一个置身其间受其习染的个体,其行为表现必然会带上该种文化的烙印。例如日本的母亲期望孩子能更早地变得情感成熟、顺从、有礼貌,而美国和意大利的母亲则希望他们的孩子能更早地变得独立,能有更多的社交技巧,有自信的语言表达能力。德国父母鼓励孩子独立,虽然花很多时间在家陪着孩子,但有一种保持较远人际距离的倾向。而且断奶很早,使亲密接触减少。这使得德国的婴儿比美国的婴儿在与抚养者重逢时表现出更多回避型依恋的行为特征。[10]可见不同的文化父母的抚养期望是不同的。很显然,这种抚养期望必然会指导父母实际的抚养行为,因而使抚养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差异。因此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儿童的依恋风格的形成是受其影响的。

二、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培养

依恋对幼儿以后发展的重要性,虽已被越来越多的实验所证实,但心理学界对依恋的形成一直存在着“天性”与“教养”之争。抚养假说和气质假说针锋相对,但都不能解释所有的依恋现象。传统的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影响幼儿行为动力特征的关键因素,制约着幼儿的反应方式与活动水平,因而主张“气质决定论”。随着实验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运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父母的依恋类型、文化程度、抚育质量及家庭氛围等同样影响着幼儿依恋的形成,这就对幼儿进行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提供了可行性。本文认为,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对儿童的安全型依恋进行培养。

1.提高父母的抚养质量

大量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是依恋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应该在这一时期给孩子提供形成依恋的必要条件和环境,促进孩子安全型依恋的形成。父母在这一关键期要了解和满足孩子的需要。儿童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二者相互影响。大多数父母和抚养者认为,满足孩子需要就是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所以也尽最大努力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然而在生理需要满足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理需要的发现和满足,而这些心理上的需要多是通过隐蔽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较少受到父母的关注和重视。父母如果能对这些心理信号敏锐地觉察出来并及时给予满足,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对于婴儿来说父母应多和他们接触,模仿他们的动作、声音和表情,多和他们说话、做游戏,让孩子获得一种愉快的感受;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拥抱和安慰,给孩子一种归宿感和信任感。另一方面,在儿童安全型依恋关系建立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让孩子正确面对分离。在6个月到1岁之间,婴儿会随场景的不同而调整与母亲的距离,以求得亲近或接触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安全感。当依恋对象要离开的时候,婴儿会表示抗议或呈现出分离焦虑。这时如果我们可以让孩子了解我们的去向,孩子会认为父母是可获得的,离开是暂时的不是抛弃,就会有安全的依恋,这样的婴儿将能够忍受挫折、学会自我安慰、具有较高的自尊及自我认同。

2.重视父亲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作用

在前文儿童安全型依恋影响因素里我们知道父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父亲对儿童的接纳态度和积极接触会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父亲和孩子的交往虽然从时间上来看相对于母亲较少,但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的,这些游戏包含着很多的身体运动方面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探索性,很受孩子的喜欢,父子依恋关系也在这样频繁的交流过程中建立起来。父亲要认识到自己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Karine等研究显示,与父亲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年幼儿童比不安全的在同伴相互作用中更能胜任,较少表现焦虑和退缩行为,这表明父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对儿童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父亲也更需要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履行自己的教育责任,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孩子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助和沟通,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父亲。

3.了解儿童的气质特点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些幼儿从出生起就不喜欢别人抱,不喜欢密切的身体接触,易烦躁,易哭闹,不爱笑,这些幼儿往往较少得到母亲的关爱、注意。而另外一些幼儿喜欢别人抱,亲吻,抚摸,爱笑,他们与母亲交往积极,容易得到母亲的欢心。这也是传统心理学家坚持气质是形成依恋类型的关键因素。但气质和依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只要父母调整其行为以适应儿童的需要,任何气质特点的儿童都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关键在于父母提供给儿童的抚育环境是否与儿童本身的气质特点一致。如果协调一致,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或协同效应,否则便会影响儿童依恋的安全性。例如困难型的儿童活动性较高,但父母常对这类幼儿提出过多的、有时甚至是不现实的限制性要求。当孩子一有违反时,父母就会因他们不听话而责备、惩罚他们,久而久之,这些困难型的儿童逃避或者拒绝父母,并与父母形成不安全依恋。因此,父母有必要对孩子的气质特点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针对孩子的气质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提出合理的要求。只有在全面考虑他们的特点基础之上,采取适合的、有针对性的方式才能与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

4.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学前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儿童由于自身的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极大的特点,既易接受外界积极刺激的影响,又易受到不良的消极刺激的影响,而他们自身的辨别能力较弱,所以,家庭成员为孩子营造一种温暖的、和谐的、互助的家庭氛围将有助于孩子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获得较好的依恋经验,从而有助于孩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形成。相反,冷漠的、疏远的、拒绝的家庭氛围则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的依恋经验,这些早期的依恋经验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良好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研究证明,在童年时父母离婚或分居的子女多形成不安全依恋。父母婚姻冲突、争斗及随之而来的离婚等与儿童攻击性高度相关。[11]分析原因可能是家庭冲突间接影响了父母对子女照顾的敏感程度。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困难需要父母的支持时,往往得到的是冷漠或训斥,久而久之,孩子便没有了安全感,并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套错误的认知方式,通过依恋的作用机制―――内部工作模式对其将来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带来不良后果。所以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68-374.

[2]Clark-Stewart KA,Hevey CM.Longitudinal realtions in reeated obser-vations ofmother-child interactionsfrom1-1.5 years[J].Development Psycholopy,1981,(17):127-145.

[3]Eiden RD,Teti DM,Corns KM.Maternal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marital adjustment and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J].Child Development,1995,(66):1504-1518.

[4]Crowell JA,O’Connor E,Wollmers G,et al.Mothers’conceptulizations of parent child relationships:Relation to mother childinteraction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J].Development and Psychology,1991,3(4).

[5]Moss E,Rousseau D,Parent S,et al.Correlates of attachment at school age:Maternal reported stress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and behavior problems[J].Child Development,1998,69(5):1390-1405.

[6]陈立,高觉敷,张民生等.心理学百科全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14-618,622.

[7]Davies PT.Cummings EM.Exploring children’s emotional security as a mediator of the link between marital relations and child adjustment[J].Child Development,1998,69(1):124-139.

[8][11]安芹.影响儿童依恋风格形成的家庭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4).

[9]Ven Den Boom D.Neonatal irrit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ttachment observation and intervention[J].Lei den University Press.

[10]谭雪晴.儿童依恋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7卷第2期,2005,(4).

上一篇: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