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8-04 02:04:12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 音乐教学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而不是单纯地传授音乐知识、技能和技巧。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多采用结构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偏重对音乐的理性认识,但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内涵的关注不足,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问题 原因 方法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培养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责任是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欣赏音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享受音乐,创造音乐。但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关注。

一、音乐欣赏课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

1.反复的语言讲述不符合音乐审美规律

音乐艺术中的声音的非造型、非语义的性质,决定了音乐艺术的美不能用确切的语言表述,可是,在中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按自己理解用语言来描述或解释音乐,这些解释带给学生的只是语言词汇,约束了学生感受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这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欣赏教学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的语言给人的感受,而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

2.过多的听赏使学生失去兴趣

在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特别重视音乐欣赏课中的“听”,因此大量收集音像资料,不惜花整堂课的时间用于反复的“听”音乐,使得学生不但没吸收音乐知识,反而因为过多的听赏而注意力分散,没了兴趣。如在欣赏乐曲《拉德茨基进行曲》时,音乐教师往往会播放大量进行曲来让同学整堂课的听,让学生感受进行曲的基本特征。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只记住了进行曲的基本速度和情绪,而其他相关的音乐知识,如乐器的编配、进行曲的风格与意义,根本没有得到透彻的分析与了解。整堂课地听赏音乐,使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参与的地位,无论是听觉还是思维都会“罢工”。

3.审美教育变品德教育使教学走入误区

在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经常把“德育”与“美育”的关系混淆,片面地认为审美情感就是道德情感,把欣赏课当成思想品德的说教课,对学生大量地阐述乐曲背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如欣赏爱国歌曲《黄河大合唱》,教师会让学生反复体验其中的爱国情感,让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滔滔不绝地讲起爱国故事,一再强调让学生领悟歌曲的意义。四十五分钟下来,学生犹如上了一堂政治课,头晕目眩。这种片面追求音乐中的品德教育,忽视音乐的审美功能的教法,偏离审美教育的方向,最后将走入教学误区。

二、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1.对欣赏课的错误认识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和师资、设施的限制,再加上班级规模的庞大,教师把音乐课习惯于上成唱歌课,把会唱几首歌、了解一点音乐知识当成学习音乐的终极目标。而对于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的教师则按照唱歌课来上,即反复地听几遍乐曲,稍微讲解一下,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习。教师对欣赏课的认识普遍存在偏见,这种情况大多数出现在农村小学。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一些经济贫穷、观念落后的地区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够,加上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而不能更好地投入到音乐教育中。

2.对审美价值认识的不足

就传统的音乐教育来说,“审美”这一教学理念确实能为学生带来不凡的影响,能让音乐教学更科学、更实用,也更符合音乐的本性。但是,当前部分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审美”一词盲目推崇,只是为了响应号召而空喊的一句口号。在实践过程中审美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部分音乐教师没有明确的方向,甚至是混淆的。有些教师在教案中会写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真正落实。有的甚至把歌曲中的道德情感当审美体验来进行大肆的渲染,背离了审美的真正含义。教师对审美价值认识的不足严重影响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值得我们反省。

三、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观念,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失去了课堂主体地位。但是,新课程改革近10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活动,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律动法

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节奏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其他诸如句法、色彩等音乐感觉。用律动来导入课程,可以有效地揭示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音乐创编音乐律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和音乐感受力。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律动形式,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身体动作或舞蹈的形式表现音乐的律动,因为他们天真、幼稚、无拘无束,不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则适合采用击掌打节奏、挥手、对唱等形式,但是在过程中应注意随时变换形式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如在欣赏歌曲《嘎达梅林》时,可以让学生在后半拍上击掌,并不断随歌曲变化的力度,以增强乐感。中高年级的同学心理发育比较成熟,可以采用如互问问题、赛歌的形式进行。律动法很容易活跃课堂气氛,但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讲清规则与注意事项,若学生情绪控制不住,就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

2.讨论法

讨论法经常运用于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律动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等。

讨论,是学生表达情感的一个平台,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如果能在集体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则可以起到深化理解音乐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在漫谈音乐感受时,也会积极地表现自己以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同时也是他们释放情感、表达观点的有效时期,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在课堂上,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欣赏乐曲《彼得与狼》时,可以讨论乐器的编配是否合理,或讨论每个乐段中所包含的动画情景等。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尊重他们的想法,重视他们的音乐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讨论法不仅需要教师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而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否则就容易出现冷场的局面。

3.联想、想象法

音乐联想和想象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将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给学生音乐联想的自由空间,启迪学生大胆地进行艺术想象,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有利于学生自我音乐形象的形成。但是学生在对乐曲发挥自我想象时绝不能胡思乱想,而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这样才能培养综合素质。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往给予人精神,使人振奋、鼓起勇气向困难斗争的意境方面去联想、想象,而不是让学生偏离主题,往颓废不振、消极或其他不相关的方面想。联想、想象法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判断、理解和评论音乐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直观法

在欣赏教学中,直观法是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结合起来接受音乐知识或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好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利用实物展示、图片或电化教具等手段为欣赏教学服务,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例如欣赏《金蛇狂舞》时,为学生展示民间端午赛龙舟的图画;欣赏《白毛女》时,播放其中的部分经典片段;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为学生出示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在学生享受直观上的体验时,教师应配以相应的歌曲讲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虽然采用直观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在确保教具的完备性下进行。

5.自由创作法

自由创作法是以培养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自由的发展,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满足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欲、创作欲和获得成功感,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相互之间有互促互进的作用,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自由,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自由想象、自由表现和自由创作当中,在音乐创作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音乐欣赏课不同于唱歌课,它少了教唱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环节,课堂气氛易受到影响,加上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注重知识讲授与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环境,接受着枯燥的音乐知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音乐的教育功能也受到影响,这是我们值得所反思的严重问题。当前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吸取教训,进行自我反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深入学习音乐中审美概念,总结经验,有意识、有组织地为学生安排多样欣赏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主动参与音乐教学,逐步培养他们的音乐修养和各种能力,使音乐艺术教育功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次.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2]马东风,邹爱民等.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2.

[3]陈泓茹.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上一篇: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下一篇:远程教育:提高家长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