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 用活教材

时间:2022-08-07 06:20:05

问题引领 用活教材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对教材的处理正不断从“教教材”向“用教材”的理念转变。九年级思想品德主要学习了解中国国情,其中介绍了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这部分内容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深度,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本地位于城乡结合处,学生接触到的几乎都是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没有感性上的认识,更别提从理论上理解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怎样使教材中利于学生理解的材料真正为学生所用呢?(材料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的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到2013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2%,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已达60%,给国家提供的税收已达到69%,城镇就业人员的80%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这一段材料从内容上、方式上都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我国的经济成分。但是要让学生从中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内容则有一定的困难。如何才能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段材料,从中领会我国的经济制度呢?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在上课前,我为这段材料重新设计了几个问题:

(1)表格反映我国存在哪些经济成分?试举一例。

(2)2002年前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2006年、2010年的数据是否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占主体?

(4)非公有制经济有什么作用?试从家中的收入来源分析。

(5)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上课即出示此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后结合以下问题对材料进行再次解读。

通过第一问的设计使学生明确现阶段主要存在两大类经济成分,且这两类又各包括多小类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学生很容易举例街边的小吃店、路边的小摊等,国有经济对他们则不好举例,我给他们举例苏源电力、南车集团、华润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常柴股份、常林股份、黑牡丹股份、常州公交、火车站、民航、中国电信、邮政、移动、以前的灯泡厂、信用社等。这样的事例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了学生对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陌生感。

第二问则让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统计,从而了解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占优势。通过这两问的分析,学生对公有制在数量上占主体能够理解。

第三问要求学生结合下面的文字材料理解这种占优势在现阶段的表现不是在数量上,尤其是对外开放的今天,数量上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我们随处可见的非公有制经济,那这是否就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将取代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的主体经济呢?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决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还要考虑公有制经济的组成成分能不能承担起主体性的作用。学生借此对教材不断深入理解,尤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四问则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及具体事实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第五问在前四问的基础上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五问贯穿了整个教学,那层层设问,一步一步从学生身边的事例说起,从学生的感性认识说起,使学生逐步接受远离他们生活的理性的知识。原本充满说教的课堂也因为这些问题的提出变成了探究性的课堂。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得到扩展,小小的改变让课堂更生动。

特级教师于漪说:课如果不教在学生的心里,就很容易被忘掉。课应该教在学生身上,教在学生心里。没有教在学生心里的教学,所教的内容和学生永远只是“油水关系”。

本课要成为走进学生心理的课,若用常规教学,学生可能打瞌睡。而在本课中,将教材适当变化使之成为问题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一个探究型课堂。所以我认为,我们在面对教材时要充分认识到教材作为教学资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既要重视教材,更要超越教材;即不是呆板的、墨守成规地去“教教材”,而是应当“用教材教”,这“用”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去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可以如本课一样采用问题式教学,问题的多元化设计符合学生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接受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脑,大大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能力。亦可采用情景教学、课内游戏、角色扮演、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稳定、持续、强化,从课堂到课余,乃至延续到日后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总之,在教材活用过程中既要立足学生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创新,这样才能让课堂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上一篇:大胆处理教材 挖掘课程资源 下一篇: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