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

时间:2022-08-07 03:58:52

中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

笔者常年在农村中学教学,要经常面对为数不少的数学“学困生”。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厌恶数学现象较为严重,约占年级人数的35%左右。因此,如何扭转数学“学困生”对待数学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对数学厌学情绪,使之愿学、乐学数学,让数学课堂成为数学“学困生”积极的牵挂,是我们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对此,笔者根据自身数学教学实际,对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做了多年的探究与思考,梳理如下:

一、让“学困生”在情感中重塑自我

工欲善其事,必先攻其心。对“学困生”进行思想上的渗透、情感上的投入,积极主动关心数学“学困生”,让学生认可教师,尊敬教师,是促成“学困生”转换的内在因素。例如,我最近新接手的一个班级有几位学生对老师成见很深,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小话不断,几乎不看书,任凭你怎么讲还是我行我素。对此情况,我尝试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接触这几位学生,诚恳地找他们聊天,帮助他们分析不听课的主要原因,经过我的耐心疏导,他们道出了心中的纠结:以前的老师把他们当透明人,几乎不理睬他们,他们才自暴自弃。原来他们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于是,我在教学别注意对这几位“学困生”的帮助。“学困生”的转变需要一个渐变到质变的的过程,因而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他们改正的时间,平时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还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如当他们上课走神时不要马上批评,可以用暗示、提醒或通过简单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其实大部分学生上课都能够集中精神,但有时难免会有精神疲倦的时候,对此,我在课堂上经常会使用整个大组每人逐个答问(开火车)的形式,目的是让上课容易走神、学习还没有入门的学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且,我的这种提问方式是不规则的,时刻在调整方位,使课堂上的“学困生”几乎都有机会站起来回答问题。这时,你也会发现,实际上这几位学生的智力非常不错,他们的记忆力是非常好的,此时完全看不出他们是曾经只能考几分、十几分的学生,同时也不得不使你惊叹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而且在凡是被我点到回答问题的“学困生’的眼睛里都有不一样的光彩,自豪与自信在瞬间流露。实践证明,“亲其师,信其道”,学好数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让“学困生”在趣味中绽开心蕾

数学之所以被“学困生”误解为无趣、枯燥、抽象,是因为他们只是感觉到表象而已。“数学缘于生活”,“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用数学”,这些都是我们数学新课标中的经典绝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具有猎奇心”,“志从趣生”,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或讲解时,应尽可能地挖掘数学的趣味性,激发猎奇心,让数学成为“学困生”的一种积极的牵挂。因此,作为数学老师,一定要摒弃那种单调、刻板的教学方式,一定要让数学课堂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紧相连,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同样有欢笑、有高潮,同样可以生动、形象、具体,同样样能够妙趣横生,同样能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例如,在进行“勾股定理”的教学时可以象语文课一样能引经据典吸引学生,追溯数学的历史;在对“解直角三角形”进行教学时,可以象体育课一样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户外参与测量活动;在进行“二次函数”的教学时,可以借用导弹运动轨迹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讲解有序数对时,可以借用二战时候的密码进行分析……数学源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自然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紧扣住学生的心,逐渐成为“学困生”难舍的爱好。

三、让“学困生”在竞争中融入群体

武术中有句谚语:借力打力不费力。数学学习也可借鉴。依靠团队力量,组织小组间、个体间的合作竞争,不失为一种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如:让每位数学尖子与一位数学“学困生”结对,每一位数学“学困生”必须要与另一位数学“学困生”成为学习上的竞争对手,一正一奇,互进、互助、竞争、和谐、友好、上进,形成良好学习氛围,打造良好的集体人文风气。又如:班级小组互助学习,一个班级分为八个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在实施中培养小组长管理、讲题等能力,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优势,帮助“学困生”解决基本知识点等问题。从这几年试行的情况来看,学生整体水平在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也在慢慢增强。再如:遇到练习量大的课时,对完成较快的组长可以先提前批改,让这些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充当我的左右手,去批改其它同学的练习并帮助他们释疑,当然这些帮助同学的学生并非全是组长,这样很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竞争的意识,也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帮助那些还没入门的学生。

四、让“学困生”在成功中生发欲望

心理学指出,欲望是前提,成功是目标。为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近几年来,面对我们学校的生源情况,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有些知识点进行了重新整合,或者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地降低了课堂目标要求,将知识难度分割为几小块,教学重心也随之下移,让数学“学困生”一块一块地得以解决。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知识点梯度,适应了“学困生”由易至难地掌握知识的特点和征服问题的欲望,最后使之走上正轨,步入快车道。数学“学困生”在测验中都有打“败仗”的经历,因此我每次会对成绩不达标的“学困生”采取集中辅导与自查相结合的办法,统一测试后再让其对略加改变了题目的试卷进行检测,力求达到重考有60分以上的目标,慢慢地就可以上升到考后80分,甚至考后满分。并且,我对每位“学困生”都绘制了成绩折线图,每个考试时段为一次基数,进行绘制统计,相当于“学困生”的成长记录档案,每学期末根据成绩折线图对学生进行鞭策、表扬、鼓励。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和认可,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同样,在对数学“学困生”进行学业评价时,我都是从最初考试与后续补考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考评,学生既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通过补考成绩弥补自己的信心。我想,“考后60分”的做法应该能够拯救这些失利学子的心态,促其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渐渐地树立起信心。

五、让“学困生”在评价中增强自信

教育学指出,艺术是思想的灵魂,而课堂上的艺术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心理学提出,被认可的人的状态是积极的,适当地鼓励能让人积极起来,适当地鞭策能让人的心灵受到洗礼。笔者觉得,数学教师不应只是单纯的数学知识传授者,还应该是极具人格魅力的艺术感染者。课堂上自如地驾驭,适当地鼓励,恰到好处地表扬,和善友好地笑容,真诚地认可,掷地有声地鞭策,极具挑战性地激励,形象具体地启迪,这些极具艺术的语言与活动,都可以让“学困生”感染到数学的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和深邃美。例如,在进行新知讲解时,对发言积极、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真聪明”、“精彩”等表扬;对思维迟缓,不爱发言的学生则可采用“别紧张,慢慢来”、“很棒,掌声响起”等语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又如,在巩固练习时,对解答正确、书写工整规范的学生,可给予“你的作业真整洁、加油、再加把劲!”等评语;对练习出错的学生,则说“别放弃,再来一次,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对于心理脆弱的学生则可直接告诉他“我很关注你,老师非常在乎你的点滴进步”。如果这样进行评价,学生就会觉得老师重视自己,对自己期望很大,也会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心理“负担”不就减下来了吗?学习自然而然地就更有信心。

总之,“学困生”转化工作并非简单,涉及因素多,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特点,对症下药,拓宽改革面,加大实践力度,从本质上扭转“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态度,从而完成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上一篇:关于年级部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80、90后教师的管理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