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领导干部在公共决策中的法律思维

时间:2022-08-07 02:26:38

提高领导干部在公共决策中的法律思维

摘 要:法律思维方式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思考问题意义重大。领导干部在公共决策中运用法律思维,对于作出正确决策至关重要,这不仅对于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对于建设法治政府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公共决策 法律思维 途径

决策是否正确,与人的思维有直接的关系。在当今的法治时代,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总会直接或者间接地与法律发生关系,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十分熟悉和善于运用法律。熟悉和运用法律不仅仅要把握法律,而且要善于运用法律思维方法处理各种矛盾,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思维。

1.什么是公共决策中的法律思维

1.1法律思维的含义。法律思维是指在决策过程中首先运用法律的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思考、观察、判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换句话说法律思维就是指遇到问题或者纠纷,不是凭着自己的道德感受,也不是凭着个人喜恶来随意的进行决断,而只能是在法律的框架内,理性的分清法律关系,依据法律的规定来妥善地化解纠纷,解决问题,法律思维就是合法性思考,以合法性为前提,在合法性允许的范围内,去追求最大的最佳的政治、经济、道德效果。

1.2法律思维的特点:(1)法律思维是以人性恶为基本假设的思维方式。通常是指按照法律思维的人,在观察和考虑问题时都是站在人性恶的基础上,以人性恶为前提。(2)法律思维是一种规范性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强调规范和服从意识,因为法律思维本身就是规范性思维,运用法律思维可以指引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活动,使之守法而不逾越法律,选择法律而不规避法律,也只有法律思维在人们的大脑中扎下根来,法律才会得到彻底地遵守和实现,这也是法治社会的客观要求。(3)法律思维是一种评价或判断性思维。法律思维以应然作为结论的基点,把法治作为衡量标准,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法律性评价或判断,而其所真正关心的是行为是否与法律相符,其运用的结果就是对法律行为或事实进行或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或判断,从而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是否符合法律的评判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是否继续。(4)法律思维强调合法性优于客观性。任何结论都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这是实证科学思维方式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治的、经济的和道德的思维方式的重要原则。然而,这个要求和原则对于法律思维而言并不完全适用。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意味着:一是不查明客观事实就不能做出结论;二是查明了客观事实就必须做出与之一致的结论;三是不能虚拟事实并以其为根据做出结论。

2.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为什么要运用法律思维

2.1运用法律思维方式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后,建设法治政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精神的具体实践。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严格依法行事,不仅可以确保政府握有的行政权力得以正确运用,还能在法治建设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典范,起到表率作用。依法行政的首要问题是“知法”,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在脑子之中首先要思考是否具备合法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违法行为,心中有数,言必合法,行必循法,提高善政善治水平。

2.2运用法律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处理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由于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中,各利益主体之间时有矛盾冲突发生。政府运用法律思维方式进行公共决策,妥善处理人民群体的各种关切,可以使人民群众的私权与政府的公权尽可能处在和谐状态,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之一。

2.3善于运用法律思维可以有效的降低社会成本。法律的要义就在于定分止争,提高社会生活的确定性,法治就是一门关于社会生活确定性的艺术。法律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确定性,即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确定性。法律可以减少重复博弈,它为人们提供一种可靠、稳定和有预期的生活方式,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运行有条不紊。法律制度的这种确定性还体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方面。

2.4善于运用法律思维能够使领导干部走出人治的困境。从某种意义上说,面对无处不在的社会利益矛盾,表面上掌握着巨大的资源调配权的领导干部实际上往往承受着同样巨大的决策压力。而要从这样的困境中解脱,最好的方法就是求助于法律,因为一个法律规则的出台往往可以很大程度上分散领导干部的决策压力,从而将领导从多元利益博弈的中心解放出来,这就好比将捆在身上的拔河绳解开,直接打上一个结,然后抽身事外做个真正的裁判,让各利益群体在公平的规则下直接进行博弈,裁判的困境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这个结就是法律。从这一意义上讲法律制度本质上不是束缚和限制领导干部,而是在保护和解放领导干部。

3.培养领导干部法律思维的路径选择

3.1强化对领导干部法治思想的宣传教育是形成法律思维的基础。培养法律思维,应是普法教育循序渐进的必然趋势。首先,领导干部要学好法学基础理论,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古罗马谚语:“不知道法律的规定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其次,加强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系统培训与学习,并使之制度化。加强法律知识的系统培训与学习,把领导干部普法教育与《公务员法》的推行结合起来,使法律培训经常化、制度化。

3.2加强制度控权是领导干部养成法律思维的保障。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或者不懂法,或者知法犯法,其中既有工作上的失误,也有体制上的不足,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客观分析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原因。针对问题应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上下功夫,使每位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警钟长鸣,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告诫自己。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干部,能否适应依法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关键是要树立宪法至上的意识,形成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宪法思维。因此,必须完善宪法实施的保障机制,完善全国人大对“一府两院”的权力监督机制,必须健全党内民主,实现党自身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3.3运用法律思维进行公共决策的前提是必须树立法治理念。一是法律至上。在现代文明中,法律不再是政府的命令,而是一种具有社会公约性质的、表达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共同规则。与其相对应,权力也不再表现为旧式政府所具有的那种支配一切的能力,而成为依赖于法律并被法律所支配的力量。因此,在法治社会中,最高的和最终的支配力量不是政府的权力而是法律,法律从政府的工具转而成为政府的主宰和存在的依据。二是权利平等。在现代文明中,权利成为一种恒定的制度性存在,因而,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中,权利不再是一个可以被忽略的因素,相反,对权利的平等保护成为法律的宗旨和公共权力的法定使命,这样一来,法律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就具体表现为法律所确认的权利也是神圣的和不可侵犯的。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知识,我们需要勤奋,我们更加需要正确的思维方法。

上一篇:浅析电力物资库存管理的研究现状与优化方案 下一篇:浅析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及创新发展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