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毕业设计创作指导探讨

时间:2022-08-06 09:53:24

动画毕业设计创作指导探讨

摘要:创作一部动画短片需耗费的时间往往超过半年。尤其是毕业设计中的动画创作,从选题创意到最终成片需要经历一年的创作期,加之毕业设计这种学习生涯总结式的特殊形式,使得毕设动画作品进入了一种特殊的语境,教师、学生以及社会都对这个阶段的作品抱以浓厚的兴趣与期待。题材与剧本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重要性已经无须多议,它是整个创作阶段开端,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核心。没有人愿意把一年多的精力耗费在一个一开始就注定缺乏创作意义的故事上。正因为如此,对于动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来说,引导学生进行毕设选题也就自然成为毕设指导中的核心工作。

关键词:动画设计;创作指导;毕业设计

真正指导学生选题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引导的是学生的心理状态。这里所说的“心理状态”指的是学生的创作心态问题。按照常规的动画专业本科4年的教学安排,学生在进入最后的毕业创作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多次的创作机会使学生在增长经验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自信。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在毕设创作之前往往都有一股蓄势待发、摩拳擦掌的“冲劲”。不仅如此,他们对自己大学创作生涯的“收官战”也有着颇高的期待。一方面,他们通过创作确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水平,多次的创作经历也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要求不断提升,他们渴望自己的创作作品能够达到一个“迄及梦想”的高度;另一方面,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也期待他们能够借毕业设计制作出一个无比成功的作品。所以指导老师需要注意到学生临近毕业时的心态变化。自身的主观原因与客观环境的压力往往会形成两方面的心理因素,一是急功近利、头脑发热,二则是束手束脚或是小心翼翼。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到题材选择。急功近利的心态往往使学生在创作时倾向一些不切实际的题材,例如战争、魔幻、宗教等。并不是说这类题材不能触碰,而是这类题材往往对制作技术与表现能力以及全局掌控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以往创作积累的自信在毕设这种特定情况下可能成为一种“狂妄”,他们“幻想”通过一个半学期的时间达到好莱坞品质,追求大场面、大制作,动辄就是10多分钟的片长加上规模巨大的工作量。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产生一种屏蔽效应,屏蔽掉他们在以往创作中的困难和失败,而这样做的后果非常严重。一时冲动而欠缺考虑的决定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创作中困难重重。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或是无法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学生往往对一些技术一知半解就贸然使用,想当然地认为“应该、大概、也许会用”,这样就导致他们对于创作的困难估计不足,整个进度被一点因选材不当造成的技术问题卡死,不但影响制作,同时会还消磨、打击学生们的斗志。

虽说技术与制作是后面的事情,但是,题材方向的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制作任务。所以专业老师必须强调动画的特殊性,即动画创作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任何好的想法、好的构思都需要制作来落实,纵使想法海阔天空,而最后落个“纸上谈兵”,也是行不通的。指导教师必须在早期就预见这种虎头蛇尾、最终效果与初始预想有着极大落差的作品,并合理引导学生摆脱这样的“险境”。因此,指导教师从一开始必须强调题材选择对于制作的可行性,也就必须要求学生对于自己的考虑选择的题材和方向进行全面的评估与权衡。对于那些好高骛远的学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带着他们分析与深入思考,更重要的是利用教师自身的创作实践经验向学生言传身教。学生毕竟是学生,一方面他们不可能在题材选择的初期就能够充分预见后面具体制作的难度;另一方面,指导教师的经验在这个时候能够帮助学生节省很多的时间,毕设并不完全是一个可以海阔天空充满浪漫主义的园地,务实是作品最终能够顺利面世的根本。总之,选题之前以及选题进行时的心理状态指导不仅是创作流程上的第一个环节,它同样也是整个毕业创作最为重要的“开头”。万事开头难,让学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到毕业创作是一切的基础,也是保证作品能够高质、高效完成的前提。当学生的心态摆正之后则可以进入正式的选题和确立故事的指导环节。从题材的选择方向上来讲,指导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一套衡量自身想法和提案的标准。第一,动画的必要性。动画专业的毕业生有99%的同学都会选择制作动画短片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因此,动画的必要性是他们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这个故事为什么要用动画来表现?”面对洋洋洒洒一大篇剧本,学生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它看上去很基本,但答案绝不是“因为是动画专业,所以要制作动画”这样简单。动画的必要性是学生在写下自己故事之前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使用动画这样一个工具来创作是因为作品中需要动画的特性来帮助创作者表达。动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故事中包含动画才能表现的因素。例如,现实中不存在的元素、角色,或是拟人手法需要利用动画的方式来实现并展现在观众面前。二是故事中包含动画的表现方式。例如,夸张、变形、置换等需要动画的表现力来强化感受。三是故事中包含只有动画才能实现的画面效果。例如一些特殊的效果,比如手绘,或是油画等。动画的特性不在于一帧一帧“视觉残留”形成的动态效果,那仅是其成像原理。指导教师需要反复这里强调动画的特殊表现力,这是一个深入学习动画将近4年的准毕业生应该深刻领悟的道理。一旦学生选择动画作为毕业创作的表现手法,他们就势必要“将动画进行到底”,把动画的特性带入作品之中,并贯穿始终。第二,真情实感。媒介必须表达创作者的感受。但到了实际的创作中,学生在选题和构思故事的时候仍然容易忽略。真情实感包含两个要求:一个是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另一个是要能够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达。二者缺一不可。一部分同学确实尝试表达战争、环保、贫富等社会话题,但是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切身体会——只能算是无病。在作品中只会泛泛地发出一些口号式的呼喊,没有自身的经历作为支撑而只会说一些宽泛的大话,或是从别人的作品中生搬硬套地复制某些桥段。这样的表达都是苍白无力的,是构架在一个“假大空”的层面之上的,纵然于事、于理都能涉及社会意识,但这样的题材与剧本却并不能实现其所期望的社会效应。而另一类选题则有自娱自乐之嫌。此类题材与剧本涉及的内容虽然创作者觉得很有表达欲望,但过于琐碎,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虽也来源于生活,但却并未与社会关注的话题内容息息相关,或者说这样的内容缺乏大众性社会意识,只是属于一些笑过便忘的低级趣味。虽然从“源自生活”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都有其成为优秀剧本的潜质,但从学生的社会经历与执行能力来说,还不具备随手抓一个事件就能编成电影的地步,如果不能很好地与身边的社会结合起来,产生广泛共识,那也只能是孤芳自赏。总而言之,对于真情实感的要求就是要从感染观众的角度出发,让观众在看完作品之后能够有感同身受的回味。

事件题材本身涉猎的范畴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指导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选择良好的切入点和巧妙地构架剧情。如何才能发掘并构思出一个具有真情实感并富有价值的动画作品呢?方法一:小题大做。“小题大做”就是把身边一件小小的事情(甚至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利用动画的手法进行成倍的放大。以笔者指导的A7的毕业作品《水脑袋》(Water…Brain)为例。在这部优秀学生毕业动画作品中,学习的压力被放大成为一个“蒸汽世界”,成堆的作业被放大为维系这个“蒸汽世界”的能源,而学生背后再普通不过的书包,在动画的语境下被转译为高大可怕的怪物,孩子手中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在动画里则成了向往快乐与自由的象征。通过动画的语言,《水脑袋》要表达的含义就变得更加明显、更加极端,而且更加震撼。也许对于身边背着书包的小孩,人们可以习以为常、毫不留意,但观众不可能对这样一个充满蒸汽与压力的书包怪统治下的世界视而不见,这就是“小题大做”的作用。由一个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以及感同身受的真情实感引申出一个能够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的社会话题,这样的题材与“翻译”应该是指导老师最希望看到的。这样一部动画不仅具有与生活迥然不同并充满惊奇想象力的幻想世界,同时也具有一个大家熟悉和理解的现实含义。观众能够在这样一部动画中找到自己的切身体会,并广泛关注,这就是《水脑袋》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将天马行空的浪漫与打动观众的要求完美结合的一个典型范例,这也正是文艺作品题材选择与构思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一个良好体现。把“小事”往“大”了说,这是提供给学生构思故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而另一个思路其实就是将这个方法进行经脉逆行的修炼。“大题小做”,这个反其道而行之的思路其实也不失为一种方法。简单地讲,就是把“大事”往“小”了说。以笔者指导的《黛子小姐》为例。片中涉及的环保题材包含了很多内容,也被各种媒介演绎传播过无数次,这个视角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新意的。对于这样一个内容,要想让人眼前一亮是有难度的,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在看过了那么多类似题材之后,很多人已经对于这样一个主题有了一些定式的思维,很难再真正打动观众。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大题”却通过创作者的大事化小的方法一下子变得富有创意,让人印象深刻。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个大题材下的小故事确能比一些场面宏大的大片更有信服力,更加能够感染观众,真正触及观者的心灵深处,即便是大题材、“滥题材”同样可以做得真实感人,生动有趣。塑料袋的不可降解,这其实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常识。但这部动画并不是一味地致力于刻画污染的世界或是如“2012”般的灾难后果,他们大题小做地将这样一个故事缩小到一个塑料袋与一只纸杯子中的“凄美爱情”之中。也许大家对于不降解的白色污染还没有非常感性的认知,但没有人不能体会这样一段生离死别的“爱情”。用两个人的“小世界”来反映出一个“大的世界”,将晦涩难懂的科学道理转化为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这样一种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的做法是笔者尤为赞赏的。总的来说,不管是大题小做还是小题大做,这实际上都是笔者作为指导老师,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事物,站在不同的层面,运用动画的想象力和逻辑来表述想法和主题。当然,上面提及的两种方法并不是数学公式,在构思题材和故事时,并不是要学生机械地进行套用,最关键的还是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与思考生活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们在创作选材与构思上才可以游刃有余,从容应对。自己的生活是构思创作的源泉,而自身的能力则是实现创作的基础。指导老师从始至终都应该要求学生的创作不脱离生活,同时也不能超出自己的制作能力。

作者:钟鼎 刘蓉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上一篇:高职院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与实践 下一篇:高职建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