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8-06 04:17:51

农民工随迁子女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携带妻子、子女进城务工,进而产生了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一特殊群体。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的生活及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的心理问题和矛盾。本文简要列举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从制度、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角度分析了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即影响因素,旨在提出一些保障和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 心理问题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46-02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的研究意义

农民工随迁子女,是伴随着农民工而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本文所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特指跟随着在城市工作和居住,其户籍身份为农民的父母进入城市学习或生活的孩子。他们多数为“90后”的一代,几乎没有务农经历,与其父母一代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

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超过两亿,这两亿人的背后,有七千多万他们的孩子,其中包括跟随父母在他乡的一千四百多万随迁子女。①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一直是农民工们的心头大事。无论是城市孩子还是随迁子女,他们都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强大主力军,社会进步的动力来源。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这些孩子们的性格养成和未来的成长历程与发展道路,关系着全民综合素质的总体水平,关系着他们在迁入地社会的融合状况,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态度,以及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如果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状况发展得不好,其最终结果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常见心理问题

(一)自卑感强烈,心理敏感且脆弱

自卑是流动儿童一种普遍的心理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群体常年徘徊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却又无法全身心地融入城市生活,使城市人完全接受自己。这样在期待与失望之间徘徊,长期的迷茫情绪不知如何排解,加之又比较容易受到一些歧视,于是常常自卑感作祟,进而使得他们无心做事,反应迟钝,情绪低落,心境忧郁。他们容易过分看轻自己,慌张、胆怯、害羞,心理敏感,过分在意城市同伴对自己的看法,耐挫折能力较差,面对失败难以冷静客观理性分析原因,容易走极端。此外还表现为,缺乏参与其他同龄人的活动的勇气与信心,有问题不敢问老师,等等。

(二)缺乏归属感,孤独感较强

归属感是指社会成员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会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对该地域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感彩。②其实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想要和城市孩子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玩,但由于他们的父母没有城市户籍,常被视为“外来人口”,他们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这在小小年龄的孩子的心灵上打上了不健康的印记。他们从小离开农村,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久而久之,他们自己都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这些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哪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变得孤独,多愁善感,常常自怜自哀,处处谨慎保守,对社会的信任度降低。

(三)学习动机不足,生活态度不积极

农民工由于工作性质所限,他们在城市的频繁流动,对孩子学习上的时间的连续性和态度的持久性方面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多数随迁子女往往是被动迁移、被动安置,随迁子女们有时刚刚获得对一个环境的适应,就又要随着父母变更工作地点而变更学习生活环境。这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久而久之,孩子学习跟不上,成绩往往偏低,直接打击了孩子的学习信心及兴趣,进而严重削弱了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他们甚至不知道为何要进入学校学习,不理解学习对他们的意义,还常常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在学校中学习,纪律性普遍较差,缺乏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缺少人生理想和信念作支撑。

(四)心理压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敌视情绪和对立感

事实上,在对待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上,当今社会确实存在一些制度性和非制度性人为的不公平待遇。尽管在保障随迁子女教育方面,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制度保障,但实施起来依然困难重重,进而难免导致在这些孩子心灵上产生压抑和对社会的不满等情绪。有些自尊心较强的孩子不甘于此,急于改变自身命运,往往存在过高的心理期望,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有一些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学习中、人际交往中付出很多却得不到相应的回应,易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不平等感、敌视情绪和对立感,不利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制度因素

虽然当今国家在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政策制度,如取消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的借读费、择校费等。具体的解决方法是以留入地政府为主、以公立学校为主这一“两为主”原则。而这一政策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并不容易得到贯彻执行。除部分城市能够给随迁子女提供公办学校的入学机会外,许多城市仍然对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学习设置了入学门槛,规定了各种不同名目的限制条件。此外,打工子弟学校一般条件较差,学校缺乏政府财政支持,受农民工支付能力的约束,收费水平较低,导致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极为简陋,教学质量差。种种教育制度方面的不公平现象致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对自身、对社会、对未来的看法产生偏差。

(二)社会因素

社会的排斥和有色眼镜的歧视影响着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在人际交往方面,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都决定了他们与城市居民交往的可能性和能动性都十分小。城乡经济、文化的差异同样影响着他们对社会、对城市人的看法与观点。流动人口通常集中居住,人员复杂,管理不规范,社会风气差,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进城农民工子女由于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

大多数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只是重视学生各科成绩和一味追求升学率,这不仅对农民工随迁子女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也使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找不到合理有效的排解情绪的出口,大多数学校没有提供学生心理辅导的平台,或者即使有,也多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地考虑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

上一篇:浅谈歌唱的方法 下一篇:评《我们是动物》中的人物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