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我们是动物》中的人物异化

时间:2022-10-10 04:45:12

评《我们是动物》中的人物异化

[摘要]小说《我们是动物》是贾斯汀?托雷斯发表的第一部作品。作者用美妙的语言和出色的人物塑造才能给读者奉献了一个关于爱、兄弟情义和成长的动人故事。这篇论文从异化理论的角度,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走向异化的过程和原因。论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简单地回顾异化理论及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第二章侧重于阐述主要人物,特别是故事叙述者异化的过程;第三章从种族、家庭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主人公走向异化的原因。通过上述分析,本文旨在对故事中人物异化的原因和过程给出清晰的解释。最后,本文简单总结美国少数族裔儿童成长面临的诸多困难。

[关键词]动物 异化 波多黎各 种族 成长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89-01

引言

《我们是动物》是贾斯汀?托雷斯的一部成长纪事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家的三兄弟:曼尼,乔尔和叙述者。由于诸如民族差异、贫穷、暴力等问题的存在,三兄弟很难理解成人的世界。小说的题目就是叙述者对哥哥们以及自己生活的理解,即我们是动物。

一、文学上的异化

(一)异化的定义

异化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异化”一词起源于拉丁字母“alienare”,意为“所有权的转让”“精神错乱”“人际的疏远”。

(二)文学上的异化

在文学作品中,异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正如埃里希?弗罗姆所说,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异化的过程。在历史上异化这个主题受到很多文学家的青睐,特别是现代主义者。随着工业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在现代科技面前显得越来越渺小。人类的精神生活在喧嚣的物质世界面前变得一文不值。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者将现代社会称之为“荒原”。作为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涉及到现代人类的孤独寂寞、自我的迷失和与他人的疏远等。因此,在现代和后现在主义时期,异化就成为了一个不断被重复的主题。

二、异化的过程

(一)曼尼和乔尔的异化

三兄弟的主要问题,或者说所有来自混血家庭孩子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融入主流社会。曼尼是家里最大的孩子,也是三兄弟中脾气最暴躁的。乔尔非常健谈,但是很鲁莽。行为狂野、脾气暴躁使二人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他们的异化分为三个阶段:童年期、少年期和成年期。

童年时期,曼尼和乔尔依靠他们的动物本能来生活。因为贫穷,他们经常为了食物、衣服打架。

少年时期,外界的不良影响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糟。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街上闲逛,暴力和激起了他们动物般的冲动和欲望。这种生活方式使曼尼和乔尔远离了现代文明,慢慢地堕落到了社会的阴暗面。

当曼尼和乔尔长大成人,他们渐渐找到了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最终,他们不再努力融入主流社会——白人的社会。他们从学校中退学了。事实上,他们也从来没把教育当回事。然而,曼尼和乔尔是幸运的,他们最终找到了一个属于他们的集体。

(二)叙述者的异化

叙述者即小儿子的异化过程与两个哥哥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哥哥们一样,叙述者也让自己的动物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第二阶段,他与两位哥哥的不同越来越明显。虽然他大多数时间还是跟哥哥们在一起,做一些疯狂的事情,但是他也培养了一些优良的品质。他不像哥哥们那样野蛮,甚至在学校取得了好成绩。

当叙述者渐渐长大,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他和哥哥们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亲密了。叙述者为哥哥们的行为感到羞耻,深知自己与他们不同。他找不到任何人可以倾诉,变得更加孤僻。与哥哥们大吵一架后,他离开了家。曾经保护和支持他的兄弟情义如今却将他置于一个更加孤独的境地。

三、异化的原因

(一)种族原因

波多黎各是美国的一部分,波多黎各族人虽然是美国人,但是他们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很难。早婚和高出生率降低了波多黎各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贫穷和犯罪是密不可分的,波多黎各的犯罪率也很高。

(二)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不当教育是三个孩子异化的重要原因。父母很早就辍学结婚了,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很低,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四、总结

作为社会的一个普遍概念以及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异化一直以来备受作家热捧。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人类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脆弱。人类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不和谐很容易导致个性和人性的缺失。当精神世界的脆弱涉及到种族问题,人类的异化就成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本篇论文的目的是阐释托雷斯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同时简单介绍了三兄弟异化的过程及原因。随着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状况不仅是美国也是我们中国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希望通过这篇论文能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参考文献】

[1]贾斯汀?托雷斯.我们是动物.纽约: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出版社,2011.

[2]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农民工随迁子女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浅谈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研究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