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2 05:47:12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调查时间:2012年8月至9月

调查地点: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

调查对象:外来农民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调查目的:调查当前农民工需求情况,探讨利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开展社会服务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序言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 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本次调查活动,对当前农民工需求情况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下岗转岗人员进行学习需求的调查。

调查情况

1、农民工大多是通过劳动市场找到工作单位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亲友、同乡介绍工作的。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目前,我国有3.4亿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2、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建筑工人、工厂雇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等。而且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起码的职业技能。在谋求某一职业时,绝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拿不出相关的技能证书。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他们只能甘居下风,去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简单劳动。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分析

调查发现广大农民工对学习需求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农民工渴望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接受调查者认为,致富的障碍是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

2、农民工要求接受指向性较强的实用技术培训。

3、培训地点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在接受培训的地点上、方法上应灵活机动,以业余函授培训为主,脱产为辅,以实地培训为主,网络为辅。培训的时间1个月以内为宜。

4、农民工从事二、三产业的愿望增强。农民工自身及对子女的就业,选择从事农业类的仅占8.6%,选择较多的是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倾向于二、三产业中的建筑、运输、纺织、市场营销、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专业。

三、建议与启示

针对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深入思考,认真定位,加大改革力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1、调整优化教育培训专业。根据农民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传统产业和优势,围绕建筑、运输、纺织、化妆品等方面的品牌,加强机电、数控应用技术、化工、工业工程、铸造、纺织、带有专业性的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求,为本地培养人才。同时适应沿江开发的形势,向外地输送人才。要进一步加强省重点职业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培植示范骨干专业,强化特色专业,使设置的培训专业更贴近生产实际,职业学校的培训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2、加大教育培训改革力度。农民工靠的是实用技术,企业需要的是技术熟练、又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大教育培训改革力度。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市场经济规律,改革办学机制,坚持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

3、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添实验实训设备,增强学员的动手能力,提高操作技能,使受训的学员真正具有一技之长,直接上岗,对口就业,变劳务输出为技能输出。

4、加强校企合作、校镇合作。学校如何介入,要与企业共同商定。可与企业签订择优录用毕业生的合同。建立健全各镇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机构,及时向社会提供各种人才信息,进一步凸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农民工中的引领作用、幅射作用。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出自: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我们对农村初中、高中及大专毕业没有再继续上学和农村外出打工这一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了4份问卷,收回4份,其中有4份有效问卷。对本次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本市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本文就对农民工学习需求情况进行如下报告,并提出解决农民工学习需求的一些建议。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农村初中、高中及大专毕业的就外出工作及部分农村外出打工的群体。他们大多集中在18—25岁的男女性,他们的文化程度都较低,大多数在高中及大专,少数在初中。都是农业户口,他们的家庭成员较多,多数在4—5人,少数在5人以上,90%的人都还未结婚。调查对象均为在北京工作的农民工。他们工作在一些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及其他一些企业,工资水平较低,税后平均月工资集中在500—1500元,女性平均工资水平较男性低,当然,一些人做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报酬自然就要高一些,除此以外,有些人本身的能力较高,能胜任较高能的工作,工资也就当然高了。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绝大多数人都要工作12小时或更多,只有少数人工作在8小时左右,并且,工作环境较恶劣,安全保障也较低。所以,大部分人在对问及:“你对未来的发展及学习,有什么希望和要求”时,均提出这样的意愿:希望通过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找到更好的工作,有个好的工作环境,拿到更高的薪水。更有甚者,写到,自己当老板,做百万富翁。

二、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状况

在对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了农民工学习需求的情况,主要表现如下:

1.在竞争越来越激励,越来越社会化的今天,没有知识、技能是很难在今天生活的,农民工也意识到了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大多数农民工都迫切要求在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2.由于农民工大多工作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地点较偏远落后。他们不能支付较高额的学费,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还有有利的条件来保证他们的学习,因此,他们大多选择业余学习、短期培训等学习方式。这就不仅不能让他们好好学习,也给他们增加了负担,使得他们工作、学习都不能保证。

3.大多农民工缺乏一些很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英语能力低下、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等,使得他们选择学习的范围较窄,大多数农民工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遍的有必须的领域,如计算机的简单应用、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及市场营销等领域,只有少数人选择较高领域,如数控技术、机电技术等。

三、改善农民工学习的建议

多数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短期合同,甚至没有劳动合同,这种就业的非正规性导致其对农民工的学习培训缺乏积极性。工资微薄,而且往往被克扣,甚至被拖欠,除去日常的消费支出以外,能用于学习培训的非常有限。工作不仅苦、累、脏、险,加班时间也过长而且不稳定。务工单位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距离城市比较远,参加教育培训很不方便,就业限制、社会歧视、拖欠工资和缺乏劳动保护等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城市人对农民工形成的社会歧视,使得农民工很难摆脱心理上的自卑感。这些都导致了农民工没有足够的费用、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培训,影响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我建议实施以下措施,保证农民工学习、培训。

1.构建农民工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通过制定法规支持农民工学习、培训工作,依据法律规定规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教育应该公平、公正地为每个人开放,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付不起学费而不能进一步地接受教育、从而被排除在终身教育体系之外。应该完善教育资金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教育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意识。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以使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持久开展下去。

2.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充分发挥各类化学校及社区学院等各类教育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开展引导性、城市适应性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知识素养和文明水平。充分发挥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的技能教育培训主体作用,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作用,提升农民工的学历层次。

3.充分发挥企业在农民工学习、培训工作中的作用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困境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23-02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有农村户口的进城务工人员。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力群体,其中21~40岁的农民工占51.5%[1]。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对于我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独特性

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独特的人力资本特征。分析把握这一庞大群体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效果与质量。

(一)对农村缺乏归属感,更渴望“同城待遇”

新生代农民工,很多人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城,对农业生产不熟悉,对土地不眷恋,既没有务农的意愿,也缺乏耕种的技术,对农村的感情比较淡漠。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让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叶落归根”的迁移模式不同,新一代农民工更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留在城市,融入城市,与城市居民享受“同城待遇”,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劳动环境与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

(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接受培训的意愿强烈

2014年,我国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4.8%,其中21~40岁的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达到38%以上[2]。同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无论在受教育年限还是层次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进城务工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养家糊口”谋生,而是更迫切地想在工作中获得技能,在城市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他们更多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接受教育培训的愿望更强烈。

(三)参与培训的比例偏低,职业发展连续性较差

由于缺乏核心技能,新生代农民工也存在着高流动率的特征,除了盲目追求高薪酬、更好的工作环境外,新生代农民工能否认同企业文化,能否获得培训机会实现职业发展都是他们跳槽的考虑之列。于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度低―缺乏高级工作技能―流动比率高―企业不愿承担培训责任。职业技能的形成与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高流动率会造成培训的中断、重复化,无论对农民工本人还是企业而言都是时间、金钱、精力资本的极大浪费。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困境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存在“高培训意愿,低参与度”的矛盾。究其原因,培训的时间是否与他们的工作时间冲突,培训的内容、形式能否满足他们的当前需求,培训的结果能否与预期的收益相吻合都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效果的因素。

(一)培训规模不足以满足需求

我国的户籍制度决定新生代农民工不属于城市的产业工人,但他们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这种“夹生”的身份也使得他们无法享受所在城市提供的公务服务,政府对其就业培训方面的投入远远低于对城镇居民的就业培训投入。同工不同权、培训机会不均等,导致接受教育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偏少。为稳定农民工就业、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成2 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

(二)培训内容难以适应产业升级

科技的高附加值体现在机器设备的高科技与劳动力的全面素质两方面。在经济转型进程中,产业的升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有学者通过调研证明,在中小企业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85%的人普遍希望在工作之余学习高级的技术、操作技能和管理知识,但中小企业基本没有任何相关的教育培训[3],这也是造成高级技工短缺越来越突显的重要原因。

(三)培训机构松散不成体系

我国拥有多种培训资源,如教育部门拥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农业部门有农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科技部门拥有技术推广机构,劳动部门则拥有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中心等机构[4]。表面上看来资源丰富,机构众多,但实际上各部门间联系很松散,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监督管理机制,加上法律法规的缺失模糊,很难形成完善的培训网络系统,难以满足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培训的质量也无从保证。

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困境突围

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优化。政府、教育培训机构、企业作为参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主体,从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培训内容与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将有助于摆脱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困境,帮助其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一)整合资源,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协同教育培训平台

一是建立由职业教育院校、社区教育中心、公益性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组成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地方政府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数量建立充足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将职业教育院校作为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主阵地,同时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中心。积极筹建公益性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给予专门扶持,真正满足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需求。这类培训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以提升农民工的职业化、市民化为目的,更具针对性,服务功能更明确,这也将是今后重要的教育机构。二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提供法律及财政支持。首先,政府要通过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法规,明确各方职责,保障农民工的受教育权。其次,要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完善培训补贴与激励政策,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在办学经费、师资培养方面对教育培训机构予以补助,通过减免税收对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调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与企业单位参与的积极性。

(二)主动作为,企业积极参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

一是企业可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设置专门的职工教育经费,为参加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补贴。二是企业与各类培训机构、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与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将农民工培训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直接挂钩,能够使农民工的职业能力真正契合产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单位可向合作的培训机构选派高级技师,同时作为实习基地提供实践操作场地,保证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质量。三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自主创办培训机构,独立承担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任务。培训的内容可包含企业文化理念、企业制度、员工行为规范,也包括具体的岗位职责、技能标准等。企业组织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专门的岗前、在岗培训,既能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缓解企业的“用工荒”与新生代农民工求职难的矛盾,又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凝聚力。

(三)完善内容,教育培训机构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实效性

一是职业技能的培训。培训机构根据国家行业岗位标准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对从事技术性工作的农民工组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养与考试,合格者可获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心理素质的教育。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时期,再加上从事的工作单一、生活的圈子狭窄,心结难以抒发,有的甚至会产生极端的行为。开展心理素质的健全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在获得就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贴合实际的生活目标与职业发展规划,提升适应能力,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绪。三是市民化的认同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社区开设业余学校、教育活动中心,引导农民工熟悉接受城市的生活常识、文化习惯、社会道德等,可以采取网络、团体活动、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增加法律常识,与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培训,培养他们的城市认同感、归属感与公民责任感,从而逐渐形成现代城市文明素质。四是增加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一代农民工思想活跃,敢闯敢拼,创业也是他们实现成功就业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创新创业内容的培训力度,组织有创业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创业政策、法规以及项目运营、企业管理方面的创业培训,鼓励农民工找准创业优势,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 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国家统计局门户网站,2016-04-28.

[2] 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国家统计局门户网站,2015-04-29.

[3] 丰云,田艳艳.新生代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及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54-57.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自农民工出现以来,农村大致走出了三代农民工:第一代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前,他们掌握熟练的务农技巧,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进城务工仅为多增加些收入,对工作和工资要求不高;第二代是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的群体,其文化水平相对提高一些,一般是妻子在家务农和照看老小,丈夫外出打工挣钱;第三代农民工就是我们要说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具有农村户口,文化水平初中以上,21世纪初期就进城务工的群体。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报告显示,我国六成以上的农民工是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在2010年已突破一亿人。这么庞大的群体已成为农民工队伍的主力军,他们有更高的文化和技能,已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城市的真正一员。打破城乡二元分裂结构,推进新生代农民工逐步向城镇居民和产业类工人转变,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早日实现和产业机构的调整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这次转变顺利与否取决于能否进一步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再教育和培训。学历后教育是指完成正常的学历教育之后,公民接受的是以提高工作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和培训。它与成人教育近似,但又有所区别。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年满18周岁的青年,但有些新生代农民工还未满18周岁;另外,成人教育以取得相应学历为目的的人数占很大比重,而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和培训是以提高工作技能和素质为目的的。

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和就业具有盲目性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职业和职业培训时,根本不考虑所要从事的工作是不是适合自己,仅凭工资和介绍就开始工作。对工作的环境和工作的主要内容了解甚少,这也是农民工工作更换频繁的重要原因。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了《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大部分就业后会出现迷茫情绪,并且没有考虑过就业规划等问题。他们刚从中学的校门走出来,思想、智力等各个方面还不成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无从谈起。然而职业发展规划的缺失导致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缺乏职业发展目标及职业倦怠、缺乏进取心和就业单位频繁变换等一系列问题。

2.国家和企业的重视度不够,经费投入有限经费问题是困扰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后教育开展的长期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后教育所需经费来源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出资、农民工自筹和国家拨款三个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虽高度重视,可经费投入依然杯水车薪,分配到每个培训者身上更是微乎其微。培训经费的主要来源还是以企业出资和农民工自筹为主,可是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资金有限,自负能力弱。他们也不愿意把辛苦挣来的钱过多地用在高价的学历后教育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也很不情愿把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民工的再教育上。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后教育属于准公益性范畴,国家需明确自身的责任和其在培训中的主导地位,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规范和督促用人单位对农民工进行相应的培训。

3.学历后教育供需失位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之间想要学习的知识有很大的差异。“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组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向往和需求的知识主要集中在那些体面的并且不太劳累的技术和管理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计算机知识,占总数的53.6%,紧随其后的是管理、营销、法律知识等。此外,在有关农民工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上,传统意义上他们主要从事的工作像建筑、电工、焊工、装修等所占的比例大都很低。他们对能够提高其职业地位并改善职业环境的相关培训具有浓厚的兴趣。我国现有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大多是政府行政指令制定的,这些机构大部分不关注培训的结果,只是完成培训任务即可。这就造成了社会上很多培训机构虽注意到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的差异和变化,却很少作出体系和课程的调整。另外,很多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大多采用学徒式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形式单一,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起来被动性比较强,不便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走进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需要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入学考试、理论化课程较多、学习时间固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这种方式也不太适合他们。

三、电大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后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完善的覆盖全国各地的电大教育网络广播电视大学从1979年创办至今已经过30多年的磨砺,这段时间里,电大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一个由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45所地市级电大、1842所县级工作站和46724个电大教学点组成的巨大的无与伦比的教育网络已经形成。因此,可以对如此庞大的教育网络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对电大多年来从事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经验进行深入总结,充分发挥电大在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后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2.电大拥有现代化、开放性的远程教育网络电大的远程教育为全国、尤其为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三个重要的阶段。简单理解现代远程教育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有资料显示:有网络的地方人们就可以登录相应的网址学习和下载电大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全国44所省级电大的电大在线平台上拥有大量的网上资源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市级电大和县级工作站都建立了高速校园网、学员机房、多媒体教室等支持网上教学,保证资源浏览的流畅。另外,中央电大还向覆盖全国的600多个VBI接受点最新的网上资源和信息以保证知识的前沿性和资源的丰富性。目前,电大系统开发了大量的CAI课件,并已经上传到网上供大家学习使用。虽然各级电大的远程教育技术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已基本满足相应地区和相应对象的具体需求。

3.电大设立的门类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并且由“名师”教学电大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很有针对性,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据最新统计,电大现有十大学科统设专业,目前开设的专业数目已经超过580个。并且电大还与国内的多所著名高等学府进行合作办学,比如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金融学等本科专业,学员可以在完成所修学分后申请相应专业的学士学位。另外,学员也可以只选修某个专业中的一门或多门课程,进行单独学习,从而获得其所向往的知识。这种学习形式对学员来说非常方便和灵活,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电大还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材的质量,电大聘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与教材的编写和修改。仅中央电大就已聘请1000多位全国知名学者和专家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讲授之中。另外电大也聘请了多名专家进行课件的制作和课程的录制,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4.电大“多、快、好、省”的办学形式它无时间制约,可以在白天或夜间进行,也可以在工作日或周六日进行,培训的时间也可长可短;它无人数制约,学员可多可少;它不受培训内容的制约,学员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电大就可以培训什么;它不受办学性质的制约,可以进行单独培训、联合培训等。“多”是培训的学员非常多,学员学量的新知识;“快”是见效快,学员学习的效率高,学得懂,学得明白;“好”是教育效果好,教学内容的制定符合学员的需要;“省”是省时间、省物力、省经费。利用上述电大的优势,积极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后教育,可以使当前的教育培训效率得到大幅的提高。同时,电大需要进一步开拓教育市场,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学历后教育同样是电大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四、电大应广泛参与到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后教育之中

新生代农民工对学历后教育的需求显而易见,既有文化知识方面的需求也有职业技能方面的需求。当今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虽能满足学习者部分需要,但也有其不足之处,而电大的参与恰好可以弥补很多劣势。电大具有完善的覆盖全国城乡的教育网络,专业设置齐全,名师授课,办学灵活多样。电大可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各类教育需求,农民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电大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使其成为现实。而这恰恰是很多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所面临的难题。电大是目前覆盖面最广和综合性最强的教育机构,它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既可以举办短期培训也可以进行长期学习;既可以学习职业技能也可以学习科学知识;既可以在家中学习也可以在务工地学习。电大聘请一流的教师参与到教学和资源的整合之中,从而保证了教育的质量。电大学员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上课时间和地点的灵活。可以选择白天上课,也可以选择晚上上课;可以选择工作日上课,也可以选择休息日上课;可以选择生源地上课,也可以选择务工地上课;可以选择学历教育,也可以选择职业技术培训。电大的可选择性满足了广大农民工学员的各种教育要求。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市妇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指导检查组的具体指导下,一个月来,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等困难,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的要求,遵循理论学习和业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紧张有序、统筹兼顾,扎实推进每一个步骤,圆满完成了学习调研阶段工作任务。共举办培训班1期,组织专题讲座4期;每人写学习笔记1万多字,学习心得1篇,办心得交流专栏1个,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1次;到24个县、乡(镇)、村(社区)、市直单位开展调研8次,撰写调查报告5篇,举办调研成果交流会1次;编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简报4期,向各区县(市)妇联和市直单位发放征求意见函120多份,征求意见和建议近20条,取得了显著成效。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统筹部署,做到“四个到位”

(一)组织领导到位

市委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后,党组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相关工作。迅速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一名副主席主抓,下设办公室,具体抓好活动的组织、联络、督查和宣传等工作,全面启动了学习实践活动。

(二)动员部署到位

3月 26日,召开了全体干职工动员大会,统一机关干部思想认识。将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当前妇女工作的统领,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每个阶段都有详细周密的工作安排,从而保证了学习实践活动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三)学习培训到位

一是制定学习计划。结合妇联工作实际,按照《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方案》和学习时间不少于40小时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学习培训计划,将学习内容分解到每一天,使全体干职工对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并发放了统一的学习记录本。二是健全学习制度。明确《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等为必读精读书籍,结合全市经济学知识读书活动,茅于轼编著《生活中的经济学》也人手一册。要求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坚持每天自学1小时,学习时间不少于40小时。3月31日邀请市委理论教育讲师团祁辉主任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之路》的专题辅导报告,解疑释惑,气氛热烈,效果很好。三是督查学习效果。定期对机关干部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认真做好读书学习笔记。建立《干部学习活动点名册》,对因故不能正常参加集中学习的,事先请假并进行补学,保证学习培训的参与率。将干部学习情况纳入20xx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与年度评先评优挂钩。从检查情况看,全体干职工均能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每人抄写学习笔记1万字以上,撰写心得1篇,真正做到了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四)讨论交流到位

4月24日召开了学习心得交流研讨会。会上,机关全体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畅谈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表达了对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感悟,交流了今后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思路和设想。一致认为,通过第一阶段的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听专家上辅导课,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的理解,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表示,将继续加强学习,更好地发挥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作用,满怀真情、热情、激情做好妇女工作。杨丽仙主席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交流活动言者认真、听者倾心、准备充分、思考深邃,体现了妇联干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动力。强调要将学习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全面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性、实践指导性、现实紧迫性的认识,联系实际做好转化文章,推动妇女儿童工作科学跨越发展。

二、深入调研,突出“四个重点”

按照“以学习引导调研,以调研深化学习”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难点问题放在首位,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集中力量为妇女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一)重点围绕“筹备召开省第十一次、市第四次妇代会”开展调研

为了做好两个会议的筹备工作,起草好市第四次妇代会工作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五年来的成绩和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规划未来,推动全市妇女工作创新发展,市妇联以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有重点地进行调研。印发了调研提纲,制定了五年来工作情况调查表格,深入到各区县(市),乡镇,村,社区,广泛听取基层妇联干部、党政及相关部门、妇女群众的意见,了解掌握第一手情况,形成了有思路、有观点、有对策、有建议的调研材料。

(二)重点围绕“实施两个规划”开展调研

2月23日市委常委会上,马勇书 记强调要以《两个规划》的实施为抓手,全面推动妇女儿童工作上新台阶。为了认真落实马书记重要指示,当天下午,杨丽仙主席到市卫生局调研,了解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和妇幼保健工作情况,就如何促进《两个规划》中“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住院分娩率、婚前医学检查率”等指标达标,建立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长效机制等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3月30日,再次到市妇幼保健院调查了解《两个规划》中妇女儿童与健康的指标落实情况。随后,分两组分别到各区县(市)调研,督查实施情况,写出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并在全市实施《两个规划》会议上进行了通报,推动了《两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重点围绕“返乡女农民工创业就业”开展调研

随着在外地务工返乡妇女的增多,如何帮助返乡女农民工创业就业,成为各级妇联面临的新课题。为了掌握全市女农民工返乡及就业创业情况,积极做好应对和帮扶工作,市妇联深入到8个区县(市),10多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女企业家12个,召开“区县(市)妇联主席、返乡女农民工”等座谈会3个,形成了有数据、有分析、有建议、有对策的调查报告。并根据调查情况和妇女需求,上下联动,积极做好帮扶返乡女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

(四)重点围绕“加强女干部培养选拔”开展调研

为落实市委马勇书记关于“今年女干部配备要有明显突破,力争三年内达标”的指示精神,3月6日组织召开了“历届妇联领导座谈会”,就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女干部培养选拔”等问题征求意见。并对各区县(市)和市直单位女干部队伍现状、各级女领导干部比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摸底调查,写出了数据翔实、措施具体的调查报告,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指导实践,实施“四项行动”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单位注重边学边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通过实施“四项行动”,努力在创新思路、提高质量、注重实效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实施“妇女成才支持行动”

一是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意见》文件,并对文件落实情况进行督查;二是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万名机关妇女争先创优动员暨巾帼文明岗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引导广大女职工珍惜岗位,建功立业;三是举办“建绿色**、显巾帼风采”论坛,为建设“富强**、绿色**、开放**、和谐**”出谋划策,献计出力;四是组织女村官座谈,鼓励她们加强实践锻炼,在新农村建设中奋发有为。

(二)实施“妇女创业就业促进行动”

下发了《**市巾帼创业就业援助服务系列活动方案》文件,在全市开展“四个系列活动”。一是开展技能培训系列活动。积极争取政府重视和部门支持,将农业局“阳光工程”、扶贫办“雨露工程”培训计划切块部分安排给妇联开展专项培训,目前已经联合开展妇女就业技能培训班、女性创业培训班、家政服务培训班等10多期。二是开展创业扶持系列活动。市妇联在**妇女网上开辟《巾帼创业就业信息专栏》,搭建就业供需平台;与市经委、市发改委、农开办等部门协调配合,为资江电子、莎丽袜业、旭荣制衣等5个企业申报了技改项目;组织女企业家与返乡女农民工牵手对接,通过设立来料加工点等方式,解决返乡女农民工就业200多人。三是开展权益维护系列活动。与市劳动局联合开展了“帮扶返乡务工人员”专场招聘会2场,10多个以女性为主的企业招聘下岗妇女、返乡女农民工近500人;成立了“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招募女法官、女检察官、女公证人员等为主的维权志愿者100名,举行了义务维权签名仪式和“五下乡”行动。四是开展典型示范系列活动。在全市开展“十万妇女大培训、十万妇女大创业、十万妇女大竞赛”活动,层层评选10个“巾帼创业就业示范点”、10个“巾帼创业明星”、 10个“纳税大户”。遴选5个创业成功女性组成报告团到桃江进行了宣讲。并将召开巾帼创业就业表彰大会,进一步激发妇女创业潜能,在全市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氛围。

(三)实施“妇女儿童维权关爱行动”

围绕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和母亲节,开展慰问特困妇女儿童活动。一是慰问一批特困母亲;二是慰问儿童福利院和特殊学校的孤残儿童;三是组织开展“结对爱心妈妈看儿女”活动,关爱特困儿童;四是开展“春蕾女童”救助,全额下发移动公司捐赠的10万元给各区县(市)特困女童。五是争取政府重视支持,筹备建立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四)实施“和谐家庭创建行动”

一是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举办了“美化家园、绿化庭院、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启动仪式,动员全市妇女参与“爱卫美家园”活动;二是隆重表彰全市“十佳文明家庭、十佳绿色家庭、十佳平安家庭”和“十大优秀母亲”,弘扬传统美德;二是在全市一百所学校,举办大规模家庭教育巡回演讲活动,为学生、家长、老师送上《让生命充满爱》精神大餐。三是组织“三万家庭读经典”活动;四是组织“绿色家庭”摄影大赛,力争打造妇联“家庭建设”工作品牌。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一)动员部署到位

3月26日,召开了全体干职工动员大会,统一机关干部思想认识。将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当前妇女工作的统领,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制定了详细实施方案,每个阶段都有详细周密的工作安排,从而保证了学习实践活动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二)组织领导到位

市委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后,党组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相关工作。迅速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一名副主席主抓,下设办公室,详细抓好活动的组织、联络、督查和宣传等工作,全面启动了学习实践活动。

(三)学习培训到位

一是制定学习计划。结合妇联工作实际,按照《学习调研阶段工作方案》和学习时间不少于40小时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学习培训计划,将学习内容分解到每一天,使全体干职工对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并发放了统一的学习记录本。二是健全学习制度。明确《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等为必读精读书籍,结合全市经济学知识读书活动,茅于轼编著《生活中的经济学》也人手一册。要求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与讨论交流相结合,保持天天自学1小时,学习时间不少于40小时。3月31日邀请市委理论教导讲师团祁辉主任作了题为《保持科学发展之路》的专题辅导报告,解疑释惑,气氛热烈,效果很好。三是督查学习效果。定期对机关干部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认真做好读书学习笔记。建立《干部学习活动点名册》,对因故不能正常参加集中学习的,事先请假并进行补学,保证学习培训的参与率。将干部学习情况纳入2009年度目标治理考核内容,与年度评先评优挂钩。从检查情况看,全体干职工均能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每人抄写学习笔记1万字以上,撰写心得1篇,真正做到了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四)讨论交流到位

4月24日召开了学习心得交流研讨会。会上,机关全体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畅谈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领悟,表达了对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认识和感悟,交流了今后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思路和设想。一致认为,通过第一阶段的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听专家上辅导课,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的理解,加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表示,将继承加强学习,更好地发挥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作用,满怀真情、热情、激情做好妇女工作。*主席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交流活动言者认真、听者倾心、预备充分、思索深邃,体现了妇联干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奠定了基础,加强了动力。强调要将学习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全面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性、实践指导性、现实紧迫性的认识,联系实际做好转化文章,推动妇女儿童工作科学跨越发展。

二、深入调研,突出“四个重点”

按照“以学习引导调研,以调研深化学习”的原则,保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难点问题放在首位,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集中力量为妇女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一)重点围绕“筹备召开省第十一次、市第四次妇代会”开展调研

为了做好两个会议的筹备工作,起草好市第四次妇代会工作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五年来的成绩和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规划未来,推动全市妇女工作创新发展,市妇联以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有重点地进行调研。印发了调研提纲,制定了五年来工作情况调查表格,深入到各区县(市),乡镇,村,社区,广泛听取基层妇联干部、党政及相关部门、妇女群众的意见,了解把握第一手情况,形成了有思路、有观点、有对策、有建议的调研材料。

(二)重点围绕“实施两个规划”开展调研

2月23日市委常委会上,马勇书记强调要以《两个规划》的实施为抓手,全面推动妇女儿童工作上新台阶。为了认真落实马书记重要指示,当天下午,*主席到市卫生局调研,了解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和妇幼保健工作情况,就如何促进《两个规划》中“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住院分娩率、婚前医学检查率”等指标达标,建立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长效机制等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3月30日,再次到市妇幼保健院调查了解《两个规划》中妇女儿童与健康的指标落实情况。随后,分两组分别到各区县(市)调研,督查实施情况,写出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并在全市实施《两个规划》会议上进行了通报,推动了《两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重点围绕“返乡女农民工创业就业”开展调研

随着在外地务工返乡妇女的增多,如何帮助返乡女农民工创业就业,成为各级妇联面临的新课题。为了把握全市女农民工返乡及就业创业情况,积极做好应对和帮扶工作,市妇联深入到8个区县(市),10多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女企业家12个,召开“区县(市)妇联主席、返乡女农民工”等座谈会3个,形成了有数据、有分析、有建议、有对策的调查报告。并根据调查情况和妇女需求,上下联动,积极做好帮扶返乡女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

(四)重点围绕“加强女干部培养选拔”开展调研

为落实市委马勇书记关于“今年女干部配备要有明显突破,力争三年内达标”的指示精神,3月6日组织召开了“历届妇联领导座谈会”,就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女干部培养选拔”等问题征求意见。并对各区县(市)和市直单位女干部队伍现状、各级女领导干部比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摸底调查,写出了数据翔实、措施详细的调查报告,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指导实践,实施“四项行动”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单位注重边学边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通过实施“四项行动”,努力在创新思路、提高质量、注重实效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实施“妇女成才支持行动”

一是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意见》文件,并对文件落实情况进行督查;二是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万名机关妇女争先创优动员暨巾帼文明岗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引导广大女职工珍惜岗位,建功立业;三是举办“建绿色*、显巾帼风采”论坛,为建造“富强*、绿色*、开放*、和谐*”出谋划策,献计出力;四是组织女村官座谈,鼓励她们加强实践锻炼,在新农村建造中奋发有为。

(二)实施“妇女创业就业促进行动”

下发了《*市巾帼创业就业援助服务系列活动方案》文件,在全市开展“四个系列活动”。一是开展技能培训系列活动。积极争取政府重视和部门支持,将农业局“阳光工程”、扶贫办“雨露工程”培训计划切块部分安排给妇联开展专项培训,目前已经联合开展妇女就业技能培训班、女性创业培训班、家政服务培训班等10多期。二是开展创业扶持系列活动。市妇联在*妇女网上开辟《巾帼创业就业信息专栏》,搭建就业供需平台;与市经委、市发改委、农开办等部门调解配合,为资江电子、莎丽袜业、旭荣制衣等5个企业申报了技改项目;组织女企业家与返乡女农民工牵手对接,通过设立来料加工点等方式,解决返乡女农民工就业200多人。三是开展权益维护系列活动。与市劳动局联合开展了“帮扶返乡务工人员”专场招聘会2场,10多个以女性为主的企业招聘下岗妇女、返乡女农民工近500人;成立了“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招募女法官、女检察官、女公证人员等为主的维权志愿者100名,举行了义务维权签名仪式和“五下乡”行动。四是开展典型示范系列活动。在全市开展“十万妇女大培训、十万妇女大创业、十万妇女大竞赛”活动,层层评选10个“巾帼创业就业示范点”、10个“巾帼创业明星”、10个“纳税大户”。遴选5个创业胜利女性组成报告团到桃江进行了宣讲。并将召开巾帼创业就业表彰大会,进一步激发妇女创业潜能,在全市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氛围。

(三)实施“妇女儿童维权关爱行动”

围绕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和母亲节,开展慰问特困妇女儿童活动。一是慰问一批特困母亲;二是慰问儿童福利院和非凡学校的孤残儿童;三是组织开展“结对爱心妈妈看儿女”活动,关爱特困儿童;四是开展“春蕾女童”救助,全额下发移动公司捐赠的10万元给各区县(市)特困女童。五是争取政府重视支持,筹备建立妇女儿童活动中央。

(四)实施“和谐家庭创建行动”

一是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举办了“美化家园、绿化庭院、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启动仪式,动员全市妇女参与“爱卫美家园”活动;二是隆重表彰全市“十佳文明家庭、十佳绿色家庭、十佳平安家庭”和“十大优秀母亲”,弘扬传统美德;二是在全市一百所学校,举办大规模家庭教导巡回演讲活动,为学生、家长、老师送上《让生命布满爱》精神大餐。三是组织“三万家庭读经典”活动;四是组织“绿色家庭”摄影大赛,力争打造妇联“家庭建造”工作品牌。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网络信息素养障碍网络信息素养障碍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低的网络信息素养对进行远程学习的影响。远程学习涉及到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分析、转释及表达,因此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素养。研究表明,远程学习者的学历层次与网络信息素养呈正相关。换言之,远程学习者学历层次较高,其网络信息素养就较高;反之,其网络信息素养就较低。尽管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他们的文化素养还是较低。调查表明,具有初中及以下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例为26.0%,具有高中(职高)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例为56.7%;具有大专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例为17.3%。[7]这就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信息素养较低,有的不了解课程平台的使用,对平台分布模糊,不知道去哪里查看需要的信息;有的仅仅局限于点击、浏览网页,不能充分发挥网络自身多向交互的功能,缺乏对信息的有效筛选、整理、转释和应用;有的不知道如何参加在线的辅导答疑活动,等等。这样,网络信息素养较低不仅容易使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充分有效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还常常使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学习媒介和所处的学习环境缺乏控制力,就会削弱其付出努力的决心”,对远程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动力不足。[8]经济障碍经济障碍是指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一定的费用而对远程学习造成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一样,都属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由于较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养较低,因此他们只能大多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生产,收入不高,甚至要低于第一代农民工。2011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收入偏低,在接受调查的1000家企业中,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月收入为3046.61元)的57.4%,同时也比传统农民工(1915.14元)低167.27元。[9]这样,由于收入水平较低,新生代农民工在除去日常消费之外,能够用于参加远程学习的费用非常有限。而目前我国远程教育的费用较高,就电大而言,每学期需要缴纳的学费在2000元到4000元不等,其中还不包括其他费用。这笔费用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为数不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参加远程学习的积极性。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对于是否参加远程学习,许多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要慎重考虑。学习能力障碍如前所述,新生代农民工学历层次不高,往往是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最佳学习机会,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基础较为薄弱,尚未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弱,以致在远程学习中存在学习能力障碍。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能力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往往一边学习网络课程,一边通过QQ、MSN、iChat、ICQ等聊天工具进行聊天,致使学习效率较低;其二,自控能力差,在远程学习中极易被其他无关的海量信息吸引,注意力分散,导致思维偏离原来的状态,出现“信息迷航”,不能按时完成预先制订的学习计划,达到学习目标;其三,学习资源利用率低,不善于利用网络课程、CAI课件、考试大纲、学习进度指导、BBS等网络资源进行富有成效的自主学习,学习效能低下;其四,不知道如何制订学习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就像一个人从封闭已久的空间突然来到空旷的原野会感到头晕目眩一样”。[10]有研究者调查表明,有53%的受调查者认为在远程学习过程中“不善管理时间,时间效率不高”,有36%的受调查者认为“网上学习目标不清,找不到学习感觉”,有43%的受调查者认为自身“学习能力不足”。[11]远程教育机构障碍远程教育机构障碍是指远程教育机构的某些因素妨碍或排除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远程学习。近年来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数量上比较大,但是质量不容乐观,总体的网络教育资源较多,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资源却相对较少。有研究者对远程教育机构调查表明,尽管它们对网络硬件建设、网络传输速度、网络在线平台给予了一定程度关注,网络平台、网络课件、数字图书馆等网络资源初见规模,但使用频率偏低,并且对于案例库、试题库、虚拟软件库、在线交流等软件资源缺乏规划和整合。[12]远程教育机构障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就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而言,通常采取非实时的“灌注式”,呈现预先设计好的课程文本课件,如播放教学光盘,组织收看卫星节目等,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互;就远程教育教学内容而言,过于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操作技能的培养,难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求,使他们不能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就远程教育教学资源而言,学习材料种类较少,大部分专业课程的教材还延续使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材作为文字学习资料,并且课件多是视频加文本,有的只是简单地将教科书、教案、讲稿转换成文本;就远程教育学习中心而言,其作用仅仅局限于发放相关教材和资料,不能充分发挥答疑解惑,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面授辅导等功能,并且有的学习中心距离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或生活的地方较远,交通不便。

营造终身学习氛围,健全相关保障制度美国……心理学者米勒(H.Miller)提出分析成人学习需求的“势力场理论”,认为成人个体的需求来自于其生活所在的社会结构和势力。[13]由此不难看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远程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要借助报刊、电台、电视和门户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体,围绕创建学习化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酿造敬业勤奋、崇尚知识的风气,确立起终身学习观,形成一种“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氛围,从而对每一个身处其中的社会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新生代农民工远程学习的开展培育有利的社会土壤。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远程学习,消除他们的学习时间、经费等情境因素,应健全相关保障制度。一方面,在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上,继续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投入机制。政府应强化其主要责任,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资金投入力度,中央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民工培训项目;各级财政要切实把农民工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用于补贴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力度,扩大其在多元投入机制中的份额。发动和利用社会力量筹资参与农民工培训,探索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长期的农民工培训投资机制和体系。[14]例如,广东省采取“政府给一点、学校让一点、社会捐一点、企业帮一点,农民工出一点”的形式,新生代农民工自己承担1000元左右,就可接受为期2-3年的本科或专科层次继续教育。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区、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教育制度、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立法和政策,明确规定“从业人员有依法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农民工所在单位在农民工培训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积极提供经费、时间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规定农民工接受培训和进修的最低时间,以及最低要求,以保障他们接受继续教育和学习的权力。

引导转变传统观念,加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15]远程教育机构等相关单位应该加大力度,借助于广播、电视、因特网、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广泛宣传远程学习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尤其是通过专题讲座、学习模式演示等方式,让新生代农民工深刻认识到远程学习的特点和优势,如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使他们足不出门就可在线学习,有利于缓解突出的工学矛盾;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订制适合自己的学习课程,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进行个性化学习,等等,从而激发新生代农民工远程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消除意向障碍,积极主动地参与远程学习。网络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是指有效地使用网络信息并进行信息创造的能力。“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具有更多的优势,因为他们能够比缺乏足够信息的人做出更为理智的决定”。[16]网络信息素养是新生代农民工必备的基本素养,是他们进行有效远程学习的基础之一。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营造资源丰富的信息化环境。远程教育机构、图书馆、电教中心、网络中心等应加强合作,进行资源优化和整合,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和长期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获取信息的广阔场所和多种途径。其二,开设网络信息课程。以培养信息能力为核心,传授现代信息基本知识为基础,根据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特点,设置课程,具体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科学基础知识、信息检索与利用等,使他们不仅掌握远程教学平台中各模块的功能、使用方法以及在线交互技能,不断提升网络信息素养,而且形成一种应用网络信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17]注重学习策略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在远程学习环境中,师生分离,生生分离,学习活动的完成主要依靠新生代农民工自己。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远程学习主要是一种利用信息化的多种媒体进行跨越时空的自主学习,他们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安排和监控,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和提升自我效能感,需要有效管理时间。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所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对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学会学习提出了要求。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依据已有经验对学习情境中的因素及其关系进行综合把握,主动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督与调控的一整套内部操作活动和系统,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18]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核心,其水平是衡量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学习能力的标尺,是制约远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开展学习策略指导,对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开展学习策略指导,要遵循着眼点在于学习策略而非知识、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体验、强调迁移等基本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一是设置专门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向新生代农民工系统地传授基本的远程学习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组织指导新生代农民工在同学之间就学习经验、学习方法进行介绍、交流和讨论;三是有针对性地对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远程学习阶段进行诊疗,以提供相匹配的适当的指导策略,等等。〔19]所指导的学习策略内容具体应包括以下方面:如何利用己有工具和方法或创设一些工具和方法;如何在学习过程中管理时间、合理调配任务;如何进行自我测试和总结经验;如何与教师、其他学习者进行合作交流;如何对情绪和意志进行管理;如何制订学习目标,实施学习计划,寻求学习资源,对学习活动监察、评价、反馈,等等。这样,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了学习策略,提高策略意识,乃至生成新的学习策略,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还能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他们消除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诗意地栖息”在远程学习中。[20]

作者:刘奉越 单位:河北大学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F71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165-03

自从十七大以来,“三农问题”就一直是党中央主要关注的问题,在十也注重的提及了,其中农民工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群体,对于这个群体的主要思想和行为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可以进一步的了解这个群体,也可以更好的帮助这个群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群体内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0后和90后成为了这个群体的主力军,据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公布的《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中就有数据表示全国2.29亿的农民工中16~30岁的就占有61.6%,而这部分也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第一次是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及的,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我们多选取的是全国总工会给予的概念“出生于1980年以后(年龄在30周岁以下),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在2013年中央又再一次一号文件表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可见对于农民工的关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其中重要一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更是研究的主体,对于其消费情况的研究就是本文的重点,本文将在结合文献和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总结并与原来的农民工进行比较,在查找文献时发现对于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的因素的讨论较少,本文也会进行简单的影响因素的总结,并提出建议来实现帮助农民工消费的合理化。

1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表现出了两个特点:第一,就是拥有传统农民工的消费行为“赚钱―攒钱―汇钱”三部曲,实现最初从家乡中走出来的目的就是多挣钱补贴家用,将赚得的钱邮寄回家。第二,就是身在城市中向往城市生活,使得自己更像城市中的人,而消费行为更加城市化,使得其可以融入城市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同。这两点却是相互矛盾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种矛盾也就在不断的加深,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与观念一直在保守与开放两者之间徘徊,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也就更加的复杂。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第一点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与老一辈确有很大的不同,教育程度普遍偏高,就产生了一种对于生活的“享受型”消费,也就会比老一辈的农民工有更贴近于城市的消费行为;老一辈的农民工多还是更亲近于家乡,还是希望回到家乡,而新生代农民工却更向往城市,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所谓的“城里人”;还有就是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同,希望和城市相融,有些消费行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就表现出了从保守到开放的发展,更加与城市居民相趋同,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炫耀性消费行为。

在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后我们可以发现其消费更贴近于城市化的表象,从而其消费结构也就会发生与其相关的变化,变得更加的复杂化与多元化,也会表现出一些80后、90后应有的前卫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根据多个调查报告的总结来看,在基本生活保障上的花费如食品、住房与老一辈很相似,都是很节俭的,属于仍处在保守观念下的花销,多半是工作单位的盒饭,住房多半是合租或是职工宿舍。但是其最大的不同则体现在其他的一些方面,第一,在服装方面花销与老一辈相比更大,而且追求时尚,更看重衣服的款式与风格;第二,在文化消费方面有一定的比例,会主动地去充电学习,参加培训,但是业余生活还多以电视和网络为主,手机是他们的必需品,每个人都会拥有手机而且随着智能机的普及,手机上网更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因此网络对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消息的获得比起电视可能会更加倾向于手机,与此同时也就必然会产生一种结果就是手机费用的增加。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表现出更加趋近于城市消费结构的特点,在满足基本生活的条件下也会更加地去享受生活,在休闲娱乐上会有一定比例的花销,并且其使用的消费工具也更加现代化,更多的依赖网络与手机。

2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上确有很多与老一辈不同的地方,并且表现出了独特消费特点,在城市中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有一定的消费潜力,但是又不同于正常的城市消费的情况,由于还是拥有农民工的观念,所以思想与价值观并不是完全的现代化,并且其整体恩格尔系数是较低的,并不是一种合理的消费情况,因此也就必然存在很多的问题:①在整体的消费分配上,储蓄比例和储蓄倾向较高。农民工储蓄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背井离乡出外务工目的就是为了补贴家用,但是由于收入的不稳定性和工作的不稳定性,还有对于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有更高的储蓄倾向。②虽然消费倾向较高但是消费水平还是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会储蓄一部分,但是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来说还是较低的,因为年纪和生活的环境还有教育程度的不同,其消费倾向是较高的,有一定的消费意识,但是由于收入有限,与真正的城镇职工相比整体的消费水平还是要低很多的。③消费行为的冲动性较多于计划性的消费。由于新生代农民工都是80后、90后的,还是一群年轻人,具有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心,并且对于新的事物很敏感,所以有很多消费都是喜欢就买了,觉得好玩就买了。由于农民工其实是属于长期的城市流动人口,并不会一直生活在一个地方,计划性的消费行为多会发生在一些耐用品上,而且对于这些的花费并不大,所以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过于冲动性。④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中炫耀性消费行为的比重过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是存在矛盾性的,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而其实产生这种矛盾性的主要原因就是一种对社会尊重和认可的虚荣心。⑤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不合理。他们除了基本的食物支出外,在自身享受,休闲娱乐上的支出更高,他们更关心服饰的时尚,更喜欢与同事们外出娱乐,喜欢用手机上网聊天,但是在自身的文化精神消费和自身教育上比重过低。

3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的影响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他们的消费情况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实现消费的更加合理化,我们必然要清楚影响他们消费的重要因素。

3.1外部因素

3.1.1经济发展

现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是GDP的增长也必然带来通货膨胀的增加,现在的物价飞涨,无论是生活用品,从食物到服装,还是房价都在节节攀升。但是现今农民工的就业情况也一直是一个问题,自从经济危机后就业一直都处于寒季,并且对于大的城市,涌入的农民工很多,职位却紧缺,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收入也必将不稳定,还要面对物价的增长,这必然是很大的压力。这种外部大局的经济的稳定对于农民工来说是很重要的,既影响他们挣钱也影响他们花钱。

3.1.2国家政策情况

农民工其实是中国的一种特有群体,因为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城市与农村相区别,也就产生了农民工,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我国一直很重视农村的发展,也重视农民工的生活情况,在农民工方面有很多制度,像是户籍制度,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是为了使农民工的生活更好,像是法律别规定了对于农民工的工资薪酬问题等多项与农民工利益相关的条款。在国家的政策方针上是大力帮助农民工的,尤其是现今对于城市化的大力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国家的政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与每个人的收入、住房、社会保障等息息相关,也同时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问题。

3.1.3社会态度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挣扎在城市边缘的一个群体,整个社会大众对于其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行为。老一辈的农民工对于城市并没有很大的渴望,他们更加依恋于自己的家乡,而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则是有无限的遐想。社会大众大多一直对农民工有一种轻视的态度,他们认为农民工们没有文化,自身素质也低,从事的工作是比较低级的。这种轻视对于老一辈农民工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一种对于他们身份的不认同与贬低,尤其在一些大的城市大家是很看重本地户口的,这种轻视必然会使新生代农民工更想去证明自己,从而就会使他们炫耀性的消费行为增加,影响他们的消费结构。

3.2内部因素

3.2.1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情况

“有进才有出”一直是一个常识,消费的情况怎样,必然会受到收入的影响,收入的多少会影响消费的水平,收入越高消费的能力必然越强,同时也会影响消费结构的丰富性,有较高的收入就可以满足更多的需求,文化消费的比例也会上升的,而且收入的稳定性也会影响储蓄的比例,如果收入稳定,对于未来就会有很好的预期,那么储蓄的比例也就会下降,消费水平自然就上升了。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情况对于其消费情况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3.2.2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

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老一辈农民工,教育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和个人修养。受到的教育越多,对于文化消费的程度越会不同,因为教育会影响其文化思想,那么对于知识文化的需求则会增加,会使得自身的学习欲望增强,会更渴望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会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会不同,并且消费方式就不会太过单一,会选择更高支出的消费方式,这样就会使得文化消费的支出有一定的提高,使得消费结构更加合理。

3.2.3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家庭的影响。首先家庭的结构就会影响到他们,新生代农民工是80后、90后,90后必然单身较多,与80后中成家立业的相比,消费的结构和消费行为必然会不同。如果是90后还处于单身,那么就会像一个孩子,那么整个家庭的收入重担多不会在其身上,那么他满足自身享受性消费的比例就更高。而如果是成家立业的那么对于家中的责任就会更大,消费行为就会更有计划性,生活压力就会更重。因此家庭结构会影响消费行为和结构。再者,家庭的收入情况也会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水平,如果家庭本身收入就较高较富裕,那么消费的水平和倾向就会更高,可是如果家庭的整体收入就较低,外出的农民工是家中的收入主力,那么自然其消费的水平和倾向就会较低。

4结论

现今的中国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而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一个纽带存在的群体农民工也就得到了更加地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又出现了,对于其的研究也就很重要。本文简要的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情况,可以看出其无论是在消费行为还是消费结构都有明显的城市趋向性,更加贴近市民化,有较低比例的文化消费和较高成分的炫耀性消费,因此存在很多的问题,并不是最合理的,于是就简要的分析了基本的影响因素,无论是外部的政治经济区域,还是内在的思想观念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为了可以实现帮助农民工消费更加合理化的目标而提出几点建议:①区域实现平衡发展,缩小区域的差距,增强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力度。由于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不同会使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消费行为和结构都有不同,为了实现统一化必然要实现区域之间的平衡。②完善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衣食住行都应有一定的辅助,像可以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保障体制,为农民工安排低保房,加强对于农民工的医疗保险保障,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的“同工同酬”的待遇,同时对于已经实施的政策要加大实施力度和监督力度,使其可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并且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要进行保障,使其可以稳定,甚至可以帮助增加其的收入,这样才能实现较高的消费倾向。③增强扩大农民工的文化消费需求,使他们的消费结构更加丰富。政府应当帮助改善农民工的消费环境,并且引导他们进行文化消费行为,可以引导或教育开办一些活动如宣传会,对农民工展览,再者办一些专门的农民工学校,或是教授一些职业技能,完善相应教育制度,增加在农民工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另外可以要求雇用农民工的企事业单位定期地举办一些教育方面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一定受教育水平,并且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对于文化消费的欲望,还可以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合理化其消费结构。④社会整体要改变原有的看法,要尊重农民工。整体的社会舆论要进行变化,不要一直将农民工与城市隔离开,认为没有本地户籍的人就是另类的,虽然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但是其不过是因为经济上的紧缺,而且不是成长于城市,我们要将其视为城市的一员。同时每一人也要改变原有的轻视态度,这样也会使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不会有太过强烈的自卑。

参考文献:

[1]姚建平.消费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张兆伟.新生代农民工的符号消费与社会认同[D].济南:山东大学,2008.

[3]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2009.

[4]唐有财.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12):102-107.

[5]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S].2010.

[6]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近1亿人:四大特征六个转变[R].2010.

[7]肖金平.“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浅析[J].现代商业,2010:277-278.

[8]孙超骥,郭兴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研究[J].价格月刊,2010(11):85-88.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一份来自昆明市总工会为期两个月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住房困难、子女教育成本高、婚恋压力成为阻碍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的“三重门”。

连日来,记者深入工地、企业中,走近新生代农民工,触摸他们的打工生活和城市梦。

住房――我想有个家

取下黄色的安全帽,拍拍身上的尘土,如同往日一样,拖着疲惫的身子,怀揣“淘金梦”的“80后”农民工段杨明走进单位分配的集体宿舍里。

在这间房子里,放着一块宽1.2米、长1.9米的木板,铺上发黄的褥子和一张凉席,这是段杨明的床。往床尾的墙壁上打几层木板,就可以堆衣物和碗碟。床对面的墙上再钉上两个木架子,电磁炉和电饭煲一摆,就可以做饭了。只是,门一打开,人在里面转个身都得小心翼翼。

小小的10平方米里承载的东西太多了,有段杨明的现实,也有段杨明的梦想。在这里,段杨明一住就是7年多。“我也想在城市买房。”段杨明说,“但是,这个想法实现起来会很困难。”尽管每月2500元的收入在这个群体中并不算低,但城市各种保障制度的漏洞却令他一度失去“安全感”,买房的梦依然遥不可及。

工资是维持劳动者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保障,但目前普遍存在着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待遇偏低的问题。据调查,昆明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1500元以上的仅占29.7%,1000至1500元的占43.4%,500至1000元的占26.4%,还有0.5%的每月收入为500元以下。41.7%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收入不够用,44%的能基本维持生活,仅有6.4%的有富余能寄钱回家或储蓄,还有7.9%的需要家里补贴才能生活。

然而,截至2012年11月,昆明房价均价为7388元/平方米,对于月收入在1500以下占到一半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居无定所”成为这部分群体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份调查问卷中,租房、住工棚或集体宿舍成为绝大部分打工者的无奈选择。而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希望政府能在住房上给予帮助的占到了一半以上。

“年轻人对独立空间的需求是正常的,工厂10多人一间的宿舍也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形成心理压迫,让他们除了工作,没有隐私空间,没有生活。”资深志愿心理专家惠安达表示,她很理解工人对宿舍的反感和对空间的需求。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高万红建议,昆明应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建设规划,加大住房保障投入力度,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取消申请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户籍限制条件,多渠道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

婚恋:期待走出精神“孤岛”

事实上,买房只是“进城”路上无数门槛中的一个,除了住房,感情生活也是困扰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问题。

“在老家跟我一样大的,孩子都满地跑了。”30岁的段杨明至今形单影只,没有房,让段杨明的心始终定不下来,更谈不上交朋友。“现在的社会没有房,谁愿意跟你啊?”段杨明说得很直白。

打工妹一般结婚早些,但生存的压力也推迟了他们结婚时间。在昆明一家连锁美容院打工的李富静24岁了,中专毕业后,她选择留在省城发展,一晃几年过去了,却一直也没找到合适的对象。“关键是圈子太窄。”李富静说,为了多挣点钱,经常加班,累得没时间、精力去谈恋爱。

在接受昆明市总工会调查的2000名新生代农民工中未婚人员较多,占68.4%;已婚的占30.5%。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15.8%,年龄在21至30岁的占84.2%。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

惠安达说,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建筑行业尤为突出)等因素,使他们面临情感和精神上的不满足。在业余时间,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以上网、看电视为打发时间的主要手段,长期缺乏与异性的沟通交流,感情孤独必将严重困扰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也将影响其融入城市。

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钱宁表示,城镇化是中国未来趋势,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必然要转移到城镇。如何让他们真正在城市里成家立业,城市管理者以及各行各业都应该给他们提供长远发展、素质能力提升的机会。他建议,有稳定而体面的工作,婚恋自然不成问题。另外,政府也应该鼓励企业给农民工落实周末、节假日休息制度,提供夫妻房等必要的条件,方便农民工婚恋交友。

教育:希望孩子在城市有一张课桌

像罗勇鸿、段杨明一样,怀揣梦想来到城市、并想在城市扎根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在今后的时间里,他们还面临着一个新问题,就是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显示,子女教育成为已婚新生代农民工关切的大问题,超过半数人为此忧心。

四川籍农民工宋玉兰现在特别希望自己的子女入学不受户籍限制,享受更好的教育。“我们夫妻俩都没有什么文化,出来打工除了挣钱养家,就是希望能够给子女好的教育,培养他们出人头地。”宋玉兰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但怎样更好地教育孩子,成了宋玉兰夫妻俩最头疼的事。

一位农民工学校校长表示,农民工子女大都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差,又缺乏家长的辅导,需要老师补课和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他们的考试成绩依然和城市孩子有差距,而主管部门对老师的教学评估却和其他公办学校一样,导致学校对老师的评估激励很难。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后上学的大多进入农民工学校,不仅收费较低,而且不设身份、考试成绩等门槛,可随时插班、转学,但是这些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硬件和软件无法与公立学校相比。这位校长表示,学校经费主要依赖学生学费,国家和地方财政又很难顾及到,可低廉的学费也导致了学校没有资金投入硬件更新、聘请和留住优秀教师。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在子女教育方面,现行的教育制度及教育资源分配也建立在户籍制度之上,将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实行等级制,区别对待,使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

此外,专家建议,政府应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就新生代农民工最需要的工资增长、子女教育、住房改善、户籍改革和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制定专项规划。建立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民工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使之享受与城镇职工同城化待遇。

新生代农民工,是对出生在80、90年代、户籍在农村而在城镇就业的人群的统称。据统计,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在1亿左右,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昆明近150万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有近90万,三十而立的80后、二十出头的90后正在成为主力军。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培训 培训绩效

[作者简介]张晓东(1981- ),男,内蒙古卓资人,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院长助理,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企业管理;朱占峰(1962- ),男,河南虞城人,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物流管理。(浙江 宁波 315211)朱一青(1984- ),女,河南许昌人,武汉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物流管理。(湖北 武汉 43007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KA110086)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00-02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的新情况

1.培训工种呈结构性短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农民工群体外出务工新诉求的产生,“就业难”与“招工难”在全国各地并存,这说明不是劳动力总量上的供给不足,而是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技术性短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成为企业争夺的对象。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反映在转移培训上就是培训工种和培训内容的结构性短缺。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综合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劳动力接受转移培训的比重只占28%,未来10~30年,有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将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培训工种、培训项目的结构性短缺是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为转移培训工作提供了新机遇。

2.转移培训需求总量较大。第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进城务工,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他们中大部分已步入中老年,并开始退出城市,他们的子女逐步成为农民工的构成主体,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1年中华总工会的调查报告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满16周岁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8487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具有更好的教育基础,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流入地成长,他们大部分缺乏务农经历,对农村的土地情结较弱,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原籍地更强。他们不愿意返回农村,渴望融入城市,成为真正城市居民的意愿十分强烈。新生代农民工庞大的数量与强烈的转移愿望构成了对劳动力转移培训总量上的巨大需求。

3.转移培训需求趋多元化。一是转移方向除了以东部地区为主外,中西部地区接受转移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随着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一些低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崛起的新兴产业与服务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西部用工需求的扩大、工资水平的提升、低成本的生活消费等则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向其转移。二是第三产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就业方向。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的制造业和建筑业逐步流向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三是农民工创业逐渐兴起。一些农民工在进城务工期间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之后,凭借他们在城市打工发掘的商机或者对家乡的了解,选择在打工地创业或者回乡创业。这些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势构成了转移培训的多元化发展,要求转移培训结合新的转移区域、转移产业,以及新的转移需求有效开展工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绩效提升的制约瓶颈

1.培训资源整合能力薄弱。首先是培训需求大、种类多。随着农村劳动力自身的转移意愿越来越强烈,农村劳动力对转移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大,培训的工种也越来越多。目前对于这些需求的整合、挖掘、利用并开发出合适培训课程的能力十分缺乏。其次是培训资源短缺、分散。劳动力转移培训所需的师资、资金、场地、设施、设备、供求信息等资源普遍短缺,培训学校得到的补贴有限,各类培训机构缺乏统一的部署安排,有限而分散的资源很难得到有效的利用。最后是培训资源整合机制不完善。转移培训涉及的部门主要有农业、科技、人力社保、民政、教育、建设等部门,这些部门都举办不同形式的劳动力转移培训,缺乏整体规划与管理,导致培训资源分配条块分割,资源分布散乱,资源利用低效。

2.培训体系完备性不足。一是专业化的转移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内容与市场脱节,不适应农民转移培训需求。目前开展转移培训的机构主要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高级技术学校、技工学校、民办职业培训班、就业训练中心、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等,这些培训机构沿袭了大中专院校的培训体系,与农民培训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脱节,往往造成农民工听不懂、学不会、用不上的现象发生。二是差异化的转移培训体系未建立,培训定位不够明确,培训特色不够鲜明。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普遍存在培训内容上盲目跟风、培训专业上设置雷同等情况。有时转移培训大多是常识性的培训项目或者是时下的热点项目,忽视了培训机构长远的发展与培训的核心竞争力。

3.培训师资稳定性不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稳定、专业的师资队伍是转移培训顺利实施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目前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教师大多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与文化课教师,教学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训练。教师对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不够熟悉,难以根据用工单位的实际需要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培训效果得不到保证。很多培训机构教师都是兼职,这种做法虽然降低了培训成本,但不够稳定,不利于培训机构开拓新的培训项目,也不利于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

4.培训组织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精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对转移培训大包大揽,造成目前劳动力组织的市场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对劳动力市场上瞬息万变需求信息的准确了解,培训机构又必须按照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进行培训,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限制了培训机构及中介组织市场化的发展。

5.培训转移的外部环境不完善。当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到工作容易,但要脱离农村,实现实质性城镇化转移却很困难。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计入城镇人口但不作为城镇居民的达2亿人,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农村劳动力要成功转移并顺利在城市工作生活,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还要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外部环境不完善,难以解决农民转移过程中以及转移后的重重矛盾,抑制了农民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积极性。

三、破解劳动力转移培训绩效提升制约瓶颈的应对策略

1.提升培训资源的整合能力。一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规划与指导。基层政府部门需要树立人力资源观念,把农民素质与技能的提升作为重要任务,以转移培训为契机,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最适宜的培训推进政策,引导带动转移培训的发展。二是优化转移培训资源的整合机制。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加强政府与用工单位、培训机构、外地政府、本外地劳动力市场间的密切合作,协调企业、劳动者、职业培训机构间的沟通联系,推动招工、培训、转移三者的无缝链接,顺利实现培训劳动力的成功转移。

2.建设完备的培训体系。首先,建立层次性的培训机构。农民对培训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有的需要最基本的技能,有的需要培训时间较长的高级别技能,有的需要后续的支持与学习,还有的需要创业辅导,等等。因而,应根据本地情况,充分调查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建立能够满足农民工培训需求的多层次培训教育体系。其次,建立有特色的培训内容。要根据输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结合输出地劳动力的特点,制定适合的培训目标、培训项目与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实用性与受训农民转移过程中的就业竞争力。最后,要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的业务管理与绩效考核。要严格审查资质,重点检查师资力量、培训场地、教学设备、培训工种、培训规模是否与培训目标相适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运用招投标方式,通过市场选择农民工培训机构,明确承担的培训项目和工种,建立动态的管理和退出机制。

3.打造稳定可持续的师资队伍。第一,培训机构要打造内部稳定的师资队伍。培训机构必须及时掌握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具体情况,努力优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环境,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教师到企业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组织学员深入工厂学习和实践。使培训教师熟悉所从事专业的最新生产技术、工艺流程、技术装备、科技动态等信息,把新技术、新方法传授给农民工学员。不断加强专业培训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工作,鼓励教师钻研业务,参加专业技能等级考试,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第二,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校外导师。这些经验丰富的技师、技术人员、工程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最有效、最实用的生产技能与工作技巧传授给接受培训的农民工学员,将生产一线的新工艺、新实践、新要求传递给学员,增进农民工与企业的相互沟通与了解。第三,聘请相关方面的知名专家作公益性讲座。一些社会知名专家十分乐意参与到劳动力转移培训之中,他们的讲授对农民工的思维观念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能为农民工指明发展的方向,帮助农民工解决转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对提升培训绩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提高培训组织的市场化程度。一是转变投入方式,引导社会投入。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政府通过把直接性的投入转化为培训产业发展基金、税收优惠等形式,引导个人和企业投资劳动力转移培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域,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转移培训业务。二是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培训产业政策。探索能够平衡劳动力培训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转移培训产业结构政策,分析能合理配置培训资源、有效组织培训机构运作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培训的空间需求与产业集聚,制定能够缩小区域间培训需求与产业机构间差距的产业布局政策。三是打造“培训―转移”一体化的龙头企业。转移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密不可分,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组建、引进、合并等多途径打造“培训―转移”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公司,这些公司通过为用工企业输送合格的劳动力盈利,同时也培训了农民工的技能,保障了农民工的利益,能够实现人力资源公司、用工企业、农民工与政府间的多赢。

5.优化培训转移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一是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如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济等,保证他们能够长期在城市居住,实现转移就业的稳定性。二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二元制户籍结构,取消各种限制和歧视性的规定,使农民工有机会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真正实现培训转移。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明确国家、集体、农民在土地上的各项权利,促进土地的有序合理流转,保障转移农民的长期收益,形成有利于农民转移和农业发展的土地经营制度。

[参考文献]

[1]李逢静.新生代农民工已成农民工主体 身份尴尬缺乏幸福感[EB/OL]. http:///newscenter/gnxw/gnjx/201111/t20111102_508716838.shtml,2011-

11-02.

[2]方运战.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1).

上一篇: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