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美资信评级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8-06 01:33:09

对中美资信评级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美资信评级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资信评级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在我国建立资信评级模式的思路方法。

关键词:资信评级: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3-0041-03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国资信评级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西方现代信用理念、文化的传播和理解,对信用评级概念的认识:第二阶段是系统学习研究国外信用评级的理论方法:第三阶段是认识到信用评级对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始在银行信贷、债券发行交易中运用评级揭示风险。但是在我国资信评级业经过20多年的起步发展仍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发展模式。特别是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社会信用形成冲击,对资信评级业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本文借鉴美国资信评级的先进经验,就我国资信评级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一、中美资信评级发展状况的比较

(一)资信评级行业的产生背景

20世纪3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中大量的发债企业倒闭使得企业债券成为“废纸”,广大投资者切身感受到企业债券信用级别的重要性。美国政府基于降低金融风险和保护投资者的目的,实行金融业的分业经营,限制投资银行从事证券评价业务,而鼓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债券进行信用评价。而我国的信用评级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初衷是满足借款企业融资的需要。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明确指出了发展资本市场的目标,证券融资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2001年,在中国加快脚步融入世界的时候,证券市场不断出现诸如亿安科技、中科系、银广夏及基金黑幕等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用风险的警惕。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状况备受关注。2003年至今,我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分别对各自所管辖市场范围内的信用评级业务实施监管。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这一阶段,评级机构的业务从数量上看主要是对借款企业的主体信用评级。

(二)资信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及评级方式

美国资信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公司等。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将债券评级作为其主要业务品种,对于一般工商企业本身的资信评级工作则开展得较少。也就是说,美国资信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主要是证券市场中的投资品种。而对于债券发行企业本身的整体信用状况一般不单独公开揭示,除非有客户需要。更多的情形则在评级实践中将企业本身的资信评级融入到对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中去。

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较大不同,资信评级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准备向银行借款、或者发行债券以及进行其他信用交易的企业。与此相应。我国对企业自身的整体信用评级与企业债券评级是作为相对独立的两项业务来开展。由于企业债券市场很不发达,债券评级的需求还十分有限。相应地,资信评级机构开展的债券评级业务也十分有限。据统计。2006年和2007年两年内,评级机构对借款企业主体评级达到82843笔,担保机构主体评级累计773笔,债券评级累计779笔,借款企业主体评级占比98.16%。

美国评级公司不仅接受客户委托、利用公开信息和内部信息展开评级业务而且根据已有的公开信息主动开展评级活动,即委托评级和自主评级。在评级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评级机构进行的自主评级对扩大评级行业的影响和拓展评级业务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评级市场发展仅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以接受客户委托、利用公开信息和内部信息展开评级业务为主。尚未形成自主评级发展的市场条件。

(三)资信评级机构的收费方式

从当前实际来看,美国评级机构主要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收费机制。

第一,向投资者收费。主要是通过评级出版物、评级报告、行业研究报告等的出售来获取必要的收入,穆迪、标普、惠誉三大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采用的认购收费即属于此类。这种收费方式的重要前提是评级机构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评级结果被广泛采纳,

第二,向发行方收费。这是目前实务中普遍采用的收费模式。随着评级对象的增多,三大评级机构先后采用了这种收费模式,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收费安排可以保证评级机构具有充分的资源来确保评级服务的质量。由于所有评级机构从不公开自己的财务内容,所以人们无从直接了解评级机构的收支情况。但根据相关研究数据和间接材料可知,目前主要评级公司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发行方为评级所支付的费用。

我国评级机构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受评对象。这种收费模式虽然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从制度安排的内在合理性和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具有其存在的现实依据。向受评对象收费是与我国当前国情、评级行业发展现状相适应的。一是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行政推动。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都必须出具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这使“被评级者埋单”的收费模式可操作性较强。二是我国评级业仍处于发展前期,评级技术有待提高,评级报告的市场公信力不高。市场对评级的认同度有限。评级结果的使用范围较窄,评级机构的声誉有待建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依靠向投资者收费的收费模式,很可能因为投资者认购的不足而影响评级机构的基本生存条件,从而影响到评级质量的提高。从长远来看。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美国资信评级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市场化管理是资信评级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场驱动型和政府引导型是资信评级发展的两种主要模式。一国采用何种模式完全取决于国情需要。我国的商品经济发展相对美国要晚得多,因此采用政府引导的方式可以加速资信评级发展的进程,从这一点来说,我国采用政府引导型模式来发展资信评级业的做法是正确的。但问题是,资信评级毕竟是独立的中介行业,“独立、客观、公iE"是其行业灵魂,政府引导型的发展模式如果运用不当,比如政府部门介人太深、太广。就会使得资信评级机构失去了本来的独立面目。容易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工具。这个问题在我国资信评级业的发展过程中显然是存在的,并且至今仍在不同程度上客观存在。资信评级机构作为向公众提供风险信息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发展初期,依靠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是培育市场的重要途径,但市场化是资信评级的根本,实现市场化运作是资信评级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完全独立、依照市场规律运行的中介机构,这是我国资信评级行业发展壮大,更好地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的基本前提。

(二)科学地设置评级机构是资信评级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较低的市场需求和过多的评级机构是一对无法协调的矛盾,超过市场需求而设立太多评级机构的结果只能是恶性竞争,恶性竞争对中介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是致命的打击。特别是对于以信用评价为主要业务的资信评级机构更是不可想象。发达国家成

熟的市场经济及其管理经验,最终促成了资信评级机构在数量上的少而精的格局。这是市场经济和资信评级内在规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当前国内评级机构数量多、规模小。能够开展资信评级业务的机构有50家左右,其中具备债券评级资格的机构有9家,包括中诚信、长城、大公等公司,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机构也只有这9家。从国际资信评级业发展的历程看,一个成熟市场内的资信评级机构不会超过3、4家,大部分评级机构将被淘汰出局。

(三)评级业务市场化是评级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中美资信评级主要业务形式存在差异,实际上是由于两国资信评级需求市场存在差异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两国资信评级机构诞生的历史背景。美国是直接融资为主导的国家,证券市场非常发达,通过债券方式融资是美国企业的主要融资选择之一。由于资信评级的目的是为广大证券投资者服务,因此美国的资信评经机构从诞生到发展都与企业债券评级息息相关,而对于工商企业自身的整体信用评级则较少开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很不发达,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发行债券,因此我国目前以对企业自身的整体信用评级作为资信评级机构的主要业务形式,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信评级机构在开展资信评级业务活动时。应该适时扩大对企业债券本身的资信评级业务。这应该是今后我国资信评级行业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评级业务多元化是评级业生存的根本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由于财务杠杆的存在,优秀的企业往往倾向于以债券而不是股票筹资,实力不足的企业也能利用较高的债券利率来吸引激进的投资者,所以债券市场的规模远远大于股票市场。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还很小。我国的债券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资信评级的市场需求也将很大。

三、推进我国资信评级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以市场驱动为主体的资信评级模式

用市场方式推动和管理评级市场,实现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我们认为通过政策法规支持资信评级业的发展,是发展培育资本市场的一个途径,资信评级机构作为向公众提供风险信息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其发展的初期对其加强监管,有利于资信评级业的健康发展。但是,资信评级市场化是主流、是趋势。行政推动方面,从业务许可、业务规则、评级程序、监督管理等方面对资信评级机构及其业务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同时不断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征的管理制度。市场主导方面。用市场的方式去培育和引导市场,探索逐步实现信用评级市场化,鼓励评级公司自我发展自我扩张,激励自由竞争,有力地培育信用中介机构的成长,我们认为这是一条适合我国发展信用评级业的道路。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信用评级机构体系

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手段和行政干预促进全国几十家评级机构的整合,使其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树立三到四家品牌评级企业;另一方面,严格评级人员从业资格认证和评级机构市场准入。不断提高评级机构素质和评级质量。引导、培育和完善信用评级市场。

(三)扩大信用评级范围,促进评级机构业务多元化

一方面,适时扩大对企业债券本身的资信评估业务,既要做好企业本身的资信评估。又要开展企业债券的资信评估:另一方面,结合辖区新农村建设,以粮食生产、种草养畜一体化、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为重点。引导评级机构开展微小企业信用评级。针对辖区微小企业数量多、经营不规范、信息收集难度大等特点,组织评级机构专题探讨开展微小企业信用评分的方式方法,制定《微小企业信用评分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实施微小企业信用评分。同时,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合理划分评级机构业务区域的同时,逐步放开适当份额的评级市场,鼓励评级机构和被评级单位双向选择,既避免了业务无序竞争,又促进了评级市场向市场化发展。

(四)促进评级结果的广泛运用

将企业外部评级结果,登录在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中,积极向金融机构提供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情况,鼓励金融机构在发放信贷资金时充分考虑企业外部评级结果,防范信贷风险。同时,为信用等级高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以促进企业评级结果的广泛应用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当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与评级机构评级结果差异较大时,要求商业银行、评级公司就各自评级情况进行解释说明,从而纠正不规范行为,提高评级信息的准确性。

上一篇:浅析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监测的难点 下一篇:坚持统筹兼顾 突出工作重点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