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族裔家庭变迁

时间:2022-08-06 07:03:47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族裔家庭变迁

【摘 要】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常以多族裔家庭为背景,通过家庭中各成员间的文化对峙和融合过程,反映包括华裔在内的少数族裔如何与美国社会主流群体进行交流、共存的问题。从《谁是爱尔兰人》中一个由华裔与爱尔兰人组成的家庭到《爱妻》中一个多族裔的家庭,任碧莲用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族裔家庭的和谐共存,揭示了整个美国社会少数族裔身份的流动和变化,表达了世界大同的愿望。

【关键词】任碧莲;《谁是爱尔兰人》;《爱妻》;多族裔家庭

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差异共存的新理念越来越被美国社会所接受。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美国文坛出现了一批构思新颖,见解独特的华裔作家,任碧莲正是其中之一。任碧莲笔下的人物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族裔身份,开始走向同化的道路---这种同化并不是少数族裔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无条件地服从和接纳,而是多元文化语境中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并置。从《谁是爱尔兰人》到《爱妻》,任碧莲的作品中充满了少数族裔的个体,如华裔、日裔、犹太裔、黑人等,小说里描写的也不再是白人读者熟悉的情节---华人女子如何通过嫁给白人来获取在美国的合法居住权,而是将华人移民的问题与其他族裔移民的问题结合起来,超越了族裔、文化、国家乃至家庭的身份模式,从更广阔的视野分析了美国少数族裔移民在身份问题上产生的困惑。

当代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国内存在的多种文化和多种行为规范并行不悖、共生共存:有很多来自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组成家庭,还有一些被领养的孤儿和弃儿幸福地生活在养父母家里。这些新式的家庭象征着美国社会的进步,种族和国籍不再是人类情感的障碍,血缘关系也不再是亲情唯一的凭证。家庭的维系已突破了族裔、国籍、血缘的限制,成员间的相互认同、相互依靠建构起了家庭这一爱的共同体。在作品《谁是爱尔兰人》和《爱妻》中,任碧莲为我们诠释了新型“美国家庭”的概念,提供了建立这种超越血缘和族裔的新型家庭的可能性,并体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

一、新型“美国家庭”模式的形成基础

美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和族裔构成的国家,因此美国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美国传统也就不能以某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经验为准绳。从美国的移民历史看,自民族形成之初,一直存在多元和元与元的差异。最初阶段,主流文化(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占绝对优势的存在,其他处于非优势地位的各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主要以和平共处为主。随着时代的变化,元与元的差异性突现,族裔要求权利的呼声逐渐高涨,并最后以多元文化主义的形式体现。多元文化主义就成为了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与特定时代下社会的巨大变化,包括家庭、婚姻、宗教、教育和种族关系等领域的新变化甚至与国际大背景紧密相关。美国移民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也是多元与一元的关系。新移民的到来往往对原有存在的社会产生冲击,导致社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经过长期的冲突和融合,新的一轮又形成,如此循环往复。多元文化主义的提出无疑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论也显示了社会本身的进步,体现了各种族融合的成功。

与其他美国华裔作家不同,任碧莲从不主动参与华裔身份认同的政治争辩,甚至刻意在作品中淡化与族裔相关的因素。这并不意味着任碧莲对族裔属性的问题不感兴趣,相反,她经常借助描写华裔移民家庭生活的变迁,试图重新定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型“美国家庭”模式及华裔美国人的族裔属性。

二、新型“美国家庭”模式的初现――《谁是爱尔兰人》

在短篇小说集《谁是爱尔兰人》中,任碧莲对家庭的叙述已经超越了传统,初步构建了新型“美国家庭”的模式。贯穿这些故事的一个主线是传统的家庭在异质文化中承受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后,最终实现小范围的民族融合统一的过程。

这个家庭看起来和传统的美国家庭没什么两样,妻子奈特莉是一位完全西化了的华裔妇女,她以自己的能力供养着整个家庭,为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而努力着;丈夫是一个爱尔兰人,没有工作,长期靠领取福利金生活;他们的女儿索菲亚活泼可爱,是一个快乐的美国孩子。男主人的母亲是一位已退休的职业女性;女主人的母亲是一位仍相信中国家庭思想的华裔。他们的家庭生活还算平静,没有大的矛盾。这个家庭的矛盾从女主人奈特莉的母亲搬到女儿家帮助照顾外孙女索菲亚开始。来自中国的外祖母言行举止上尽显中国特征,她用中国社会的传统来看待美国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外祖母心中期望的家庭模式是中国式的男主外女主内,可女儿家的家庭状况却与她的期望相差甚远;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外祖母认为自己照顾孙女义不容辞,因此她不高兴女儿女婿雇佣保姆;外祖母认为“棍棒底下出好汉”,为教育孩子而体罚孩子是理所当然的,而在美国,体罚孩子被认为是绝对不可以的。在外祖母体罚过索菲亚后,已经完全接受美国思想的女儿女婿和中国外祖母产生了强烈冲突,最终将外祖母赶出了自己的家。

故事发展到此,似乎又遵循了先前华裔作家作品中的文化冲突的传统,而任碧莲却特意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中国外祖母和爱尔兰祖母最终决定组成一个特殊的家庭,开始了一种和谐稳定的新型“美国家庭”模式。外祖母和自己的女儿存在血缘关系,但因为文化思想的强烈冲突而无法生活在一起;而两位没有血缘关系、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族裔文化背景的老祖母却最终生活在了一起。这种新型“美国家庭”模式的初步形成使人们看到了超越族裔、国家和血缘的可能性,重新定义了“美国人”的身份观。

三、新型“美国家庭”模式的升华――《爱妻》

在现实生活中,任碧莲有两个孩子,小女儿的头发是浅色,极像她的欧洲裔丈夫,而任碧莲的发色较深,因此时常有人问她小女儿是否是她亲生的。这个问题让任碧莲倍感烦恼,同时也促使了她思考:什么是家庭?真正的家庭与种族的自然属性有必然联系吗?这样的现实问题成为了任碧莲创作《爱妻》的一个主要动机。2004年,任碧莲出版了这部长篇小说《爱妻》,通过讲诉移民家庭--王家的故事,进一步探讨了多族裔家庭如何克服来自种族的自然属性,克服价值观念矛盾、文化冲突从而实现多族裔文化融合的过程。

《爱妻》的故事勾勒出了一个“奇异”的王家,其多元的结构体现了典型的后多元文化时代的新型“美国家庭”模式---男主人卡内基,华裔移民王妈妈的儿子;卡内基的妻子珍妮,是个苏格兰、爱尔兰、德国混血儿;他们领养的两个亚裔女儿温迪和莉琪;及他们所生的混血儿子比利。男主人卡内基是个华裔美国人,他的妈妈人称王妈妈一直用自己的意志主宰着儿子和儿子的家庭。卡内基喜欢厨艺,想当厨师,但王妈妈坚决反对,因此卡内基改变了初衷,当上了工程师。在婚姻上,卡内基自己做了一回主,娶了一个白人珍妮为妻,王妈妈对此耿耿于怀。因此,王妈妈去世前立下了遗嘱,把自己在中国的亲戚兰兰移民到美国来,照顾王家人的生活,而她内心是想让兰兰成为卡内基的妾。兰兰的到来打破这个家表面的平静---她做的中国菜,讲的的悲惨故事使得卡内基和他的养女及儿子爱上了她。她在这个家庭里似乎取代了女主人珍妮的地位,以致珍妮都在心里问自己:这到底是谁的家?

王家这个新型“美国家庭”中有王妈妈和儿子两代移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卡内基和妻子珍妮之间的族裔差异和融合,有温迪和莉琪这两个被领养的亚裔孩子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的影响和困惑,也有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化的冲击和解构。在这些矛盾和冲突中,任碧莲另辟蹊径,提出了文化身份和族裔属性可以变化、可以自由流动的特点。她把多族裔共存的现象放在一个家庭的范围内进行探讨,反映出了当今美国多元文化状态的广泛存在,并已渗透进了最小的社会细胞---家庭之中。这种新型“美国家庭”模式的存在鼓励人们在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的社会里,以更包容、更宽广的心态,跨越种族、肤色、血缘的界限,敞开心扉营造多族裔和谐共存的社会与家庭。

任碧莲在其作品中向读者展现了新型“美国家庭”的模式,借此建构了少数族裔的身份,提出所有族裔的人都是美国人的事实,并表达了世界大同的愿望。对少数族裔来说,只有不断吸收多元文化的精髓,融合本族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从而最终明确自己的美国身份。任碧莲的作品代表了华裔文学的发展方向,使人们摒弃以往对少数族裔的不正确看法并朝着各族裔真正平等、自由的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静.身份认同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美籍华裔作家任璧莲访谈录[J].国外文学,1997(4).

[3]石平萍.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谈创作[J].外国文学动态,2004.

上一篇:浅谈儿童插画之色彩 下一篇:论中国画的审美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