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06 03:50:43

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培养未来公民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教育。只有从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就开始抓创新教育,才可能使“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课堂教学是推进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中学地理课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说明学习地理对自身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加“花色品种”,如:创设情境、巧妙设疑、开展游戏、演讲辩论、开放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地理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满足现有的答案,勇于从“确信无疑”的答案中发现破绽,提出疑问,独创己见,不怕出错和失败,因为即使错了和失败了,老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也不会耻笑。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和思考,形成一种以创新意识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最活跃的状态,因此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能激起情感的境界。

三、训练、培养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1.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性思维的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三个维度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新、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同时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善于点拨思维火花的“闪光点”,这是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的关键;要把学生的创新能量释放出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显露和表现的机会。

2.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四、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人格

1.开展好课内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地理今天的新发现、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地理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地理知识在工业、农业、军事、环保、日常生活等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在体验知识、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事求是、勤奋、百折不挠的学习品质。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最佳方式。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完全摆脱教材固定模式与教师习惯思维的束缚,可以充分自主、自由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去观察课堂教学中所无法直观感受到的一些道理,去领悟课堂教学中所无法提供的奥秘,触摸课堂教学中所不能获取的东西。

3.促成创新人格品质。人的创新能力与其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人的情绪、动机、持久性、独立性等都对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尝试困难、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为此要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与敢作敢为的品质,激励其创新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创新型人格。

总之,地理教学要加强创新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适应新世纪创新教育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注重知识的更新,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捕捉地理新信息,掌握现代教育的新手段,大胆尝试,勇敢实践,努力使地理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广阔平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南省辉县市城北中学)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成元”的捕捉技巧 下一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