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8-05 11:39:35

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与对策

提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长期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但处于产业、城乡和体制的边缘,各种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本文通过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分析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原因,从而探讨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制度

中图分类号:F840.6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却未被城市认同和接纳,各方面基本权利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像这样户籍在农村,在城镇工作的劳动力一般被称作农民工。关于农民工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大多是专家学者都认为农民工概念必须包括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户籍身份在农村;二是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生活的劳动力。本文从医疗保险角度,讨论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这样庞大的弱势群体需要国家各方面的保护,但是从现阶段来看,农民工的基本权利仍然得不到较好的保障,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相关保障体系。

一、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问题分析

目前,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模式主要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补充商业医疗保险。此外,在我国不同地区针对各地具体情况制定了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险暂行条例,来保障农民工这个庞大而弱势的群体。新医改方案要求做好各个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虽然我国对农民工医疗保险方面日益重视,但是现阶段,农民工医疗保险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率低。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4,249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118万人。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占全部农民工人数的16.9%。虽然参保人员有所增加,但是总体参保率仍然较低。农民工由于各个方面的限制,将近一半的农民工生病时都不看病,而且即使治病也仅仅是简单的买药而已,农民工基本属于无保障状态。

第二,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很难切实保障农民工权利。首先,农民工医疗保险覆盖面小。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大。由于医疗保险各个方面制度上的缺失,流动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很难顺利实施;同时,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原则一般为“保大病,保当期”,说明了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不能像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一样到达一定缴费年限后可以不用交费即享受保险,农民工后期医疗存在不公平现象;其次,农民工医疗保险保障水平较低,农民工除了重病之外还是会选择一般诊所和药店,看病贵的问题依然严重,不少农民得病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第三,农民工参加的医疗保险类型单一。首先,农民工不愿参加新农合。由于农民工长期在外工作,而新农合制度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实行县级统筹,定点治疗的机构主要分布在县内,导致农民工得病后不能充分、方便、快捷地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致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农民工吸引力下降;其次,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困难重重。调查显示,了解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为0.78%,了解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为0.56%,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为86%。农民工对城市中的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具体报销要求,报销情况等了解极少或者基本不了解,让他们参加难度较大。各种医疗保险制度是按照不同人群、不同原则、不同缴费标准以及不同报销比例建立和制定的,并且医疗保险制度之间难以转换和接续,由于农民工户籍的限制,农民工也不能选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再次,农民工对商业保险的认识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工自身对商业医疗保险的认识和自身的收入水平有关,商业医疗保险属于补充医疗保险,缴费率较高,因此农民工很少关注,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也就很少加入。

二、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原因分析

第一,农民工自身原因。首先,由于农民工对医疗保险政策缺乏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其次,农民工流动性大。由于经济和农民工工作类型的原因,农民工具有很大的流动性,给医疗保险的实施上造成很大的问题;再次,风险意识不强。农民工没有风险意识,不能认识到医疗保险的重要性的话,农民工将不愿意选择参保。

第二,医疗保险制度原因。首先,同一医疗保险制度不同地区之间缺乏衔接基础。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同一种医疗制度在不同地区的缴费和报销标准也不同,这是由于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层次较低造成的。同时,农民工医疗保险原则一般为“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实行社会统筹,无个人账户,个人不缴费,由用人单位缴费的要求。由于没有个人账户,以前缴纳的医疗保险随着农民工与单位关系的解除也就同时消失。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只保当期,这就意味着农民工工作地点或单位变更就必须重新办理一次医疗保险。农民工一旦发生流动,医疗保险的衔接则出现很大问题;其次,不同医疗保险制度缺乏转换机制,我国主要的几种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由于服务目标对象不同,基本内容、缴费比率和报销上限等也不相同,造成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困难。

此外,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逃避责任,很少为农民工加入医疗保险。相关部门监管不足也进一步促进了医疗保险的问题。这需要国家采取政策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对策

第一,加强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宣传。加强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宣传,可以使农民工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各个医疗保险的类型规定,找出自己最适合的医疗保险类型,通过宣传,可以增加农民工的风险意识,了解医疗保险的作用,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我们可以通过图片、讲座等形式对农民工进行医疗保险的知识普及。最终达到提高农民工对于医疗保险的认知水平。

第二,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完善法律制度,包括国家法规建设和地方性法规的建设两个方面。我们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各个方面,从个人、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各个方面进行行为规范。一方面提高农民工自身法律意识,使得农民工了解自身权利;通过法律规范企业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现阶段农民工自身不缴费,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医疗保险费用,这就要求企业应该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而不应该为了降低成本,避免责任而不给农民工加入医疗保险范围;另一方面通过法律还可以规范相关监督部门,使得监管效率提高,切实保障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权利。地方政府应根据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保障方法,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农民工工作流动性较大,医疗保险制度显现出较大问题,不能很好地实现转移和接续。若要很好地保障农民工医疗权利,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即解决同一地区不同医疗保险制度的转移问题和同一医疗保险制度不同地区的转移问题。首先,需要打破户籍的限制。可以通过农民工职业或收入等方面作为认定标准。根据不同职业或收入水平,可以参加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这样,可以扩大农民工对医疗保险制度的选择范围,保障农民工权利;其次,建立个人信息管理和个人账户。只要农民工与工作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就为其办理医疗保险和接续记录,保证农民工医疗保险缴费记录能够改变。对其以前参加的医疗制度的缴费有详细的记录,不同医疗制度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制定缴费的转换率,确保农民工转移过程中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再次,实行农民工医疗保险资金的统一管理。实现农民工医疗保险转移接续,还要解决地方利益之间的问题。需要高缴费、高待遇的地区要做出一定的利益牺牲,认同低缴费、低待遇参保者。国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利益问题进行资金支持,确保医疗保险在不同地区间的转移。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定国.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决策研究,2007.9.

[2]邹超.农民工医疗保险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硕士论文,2009.

[3]冯杰.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4]杜雯雯,曹乾.农民工医疗保险现有模式分析与制度创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上一篇: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 下一篇:危险化学品码头均衡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