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变化规律

时间:2022-08-05 10:29:00

中医方剂变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52-01

《中医诊法中药方剂口诀》所载的方剂,具有组方严密、药味较少、立意深刻、针对性强、疗效确切等特点。因而深受中医初学者的欢迎,并广为临床医师所乐用,但在临床运用时,需要随着病情的缓急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生活习惯的不同等,灵活化裁,加减运用[1]。清•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说:“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症,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证皆合,更与方中所有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证相结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可见,在运用方剂时,不能固执成方,必须以各种配伍变化来适合病情的需要。那么,方剂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现归纳以下四点:

1 药物加减的变化

即指方剂在主药、主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次要症状或兼体证的不同,加减其次要药物。例如,理中丸主治太阴脾胃虚寒证。若兼表寒证,加桂枝、倍用甘草(名桂枝人参汤);若阳气更虚而见脉微肢厥及寒中内脏见口噤等证,则加附子(名附子理中丸);若呕吐酸水者,加黄连(名连理汤)。以上属于干方剂及药物增加的变化。又如,桂枝汤主治外感寒表虚证,若因误用下法,桂枝汤兼脉促、胸满者,减去芍药(名桂枝去芍药汤),此属方剂药物减少的变化。在药物加减变化时,应注意若减去方中的主药,或加入过多的药物就不属于方剂的加减变化了[2]。

2 药物配伍的变化

一般是指主要药物配伍变化时,可直接影响该方的主要作用。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中均以麻黄为主药,因其配伍的不同,而其作用、适应症也不相同。前者麻黄配桂枝,具有辛温发汗之功,用于治疗伤寒表实证;后者麻黄配石膏,则有解表消里之效,用于表邪未解,内热已炽之证。

3 药理加减的变化

指方中药物不变,只加减药量,可以改变其功效或扩大治疗范围,甚至可以使方中的主药及适应症改变,其方名也可随之改变。再以理中丸为例:该方原为治疗中焦虚寒症而设。若外寒内侵,损伤中阳,寒邪较甚时,则应重用干姜,以干姜为主药;若病后虚弱,寒从中生,气虚较明显时,则当重用人参,以人参为主药;若虚寒并重时,则人参、干姜用量并重,以人参、干姜为主药。由此可见,主药及用量是随着主证而变化的。又如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二者药同而量不同。四逆汤中附子一枚,干姜45g,通脉四逆汤中附子一枚(大者),干姜90g,因而后者比前者回阳救逆力强,故方名亦改变。

4 剂型更换的变化

是指同一个方剂,由于剂型的改变,其功效也有改变。一般说来,汤剂较丸剂吸收快而力峻,易发挥疗效,病情较急或重者,宜用汤剂;病情较长、病情较轻或缓者,可将汤剂改为丸剂。如胆道排石汤,病情较急者取汤剂;较缓者作丸尝。近代,由于制药技术的发展和剂型的改革,原来的成方被制成冲剂、片剂、针剂、代泡剂等多种剂型,更加有效的发挥和扩大了原方的作用及治疗范围。如将生脉散制成生脉注射剂,用于抢救休克病人,能使血压回升[3],这也为中医临床开设中医急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总之,掌握方剂的变化规律,有益于在临床实践中,根据辨症施治的原则,灵活运用成方,以适应复杂的病变。

上一篇:中风症验治案例 下一篇:六味地黄加味治疗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