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物理疗法相结合治疗面肌痉挛

时间:2022-08-05 10:02:10

针灸与物理疗法相结合治疗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指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阵发性、节律性抽搐、痉挛或强直性发作。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扩大至面部表情肌及口轮匝肌,常局限于一侧,两侧受累较少,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度疲劳及讲话等原因容易诱发,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病因不明,临床上属于疑难杂症。面肌痉挛虽无疼痛,但可引起心理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社交、工作、生活。多年来,采用针刺、指激按摩、物理疗法治疗本病,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0例,男15例,女35例;20岁以下1例,21~40岁13例,41~60岁34例,60以上2例;年龄19~68岁;病程1个月以内7例,1个月~0.5年35例,0.5~1年6例,1年以内2例,病程2周~5年;左侧面肌痉挛23例,右侧面肌痉挛27例。嘴角、眼周同时痉挛41例,单纯眼周痉挛9例。全部病例经头颅CT或MBI检查,以排除颅内病变。

治疗方法:①针炙疗法:针刺以活血熄风、通络舒筋为原则。取穴:百会、印堂、人中、承浆、双侧风池和太阳为每次必选穴,以眼周肌肉痉挛为主者选取患侧瞳子、下关、承泣、四白、丝竹空、迎香穴中的3~4穴;以口周肌肉痉挛为主者选取患侧地仓、迎香、下关、颊车、口禾、大迎穴中的3~4个穴位,眼周合并口角部肌肉痉挛者取以上5~8个穴位。针刺方法: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华佗牌0.3mm×30mm毫针,避开血管快速无痛浅刺皮下,得气即止,不行捻转提插,行针30分钟,每10分钟轻轻弹拔针柄3~5次,以便面部穴位气血畅通而不伤血脉肌肉,面部以外选取双侧合谷、太冲、头临泣、足临泣、三阴交、血海、阴陵泉为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0.3mm×30mm华佗牌一次性毫针,双侧合谷、太冲、三阴交、血海穴直刺0.5~1.5寸,得气后施以补法;双侧头临泣采用向上斜刺法,刺入头皮下0.5寸,平补平泻;双侧足临泣刺入0.5~1寸采用泻法。行针45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刺激量以患者可耐受为度,不强行捻款转提插,以防加重患者恐惧心理影响治疗和刺激加重痉挛症状。以连续针刺治疗7天1疗程,疗程间歇3天,共治疗6个疗程。②指激按摩:沿头、面、颈、肩、肘循三阳经络走向,力度为轻、中、重达深筋膜之间,反复按摩数次,约30分钟。1手扶枕部,另1肘托着下巴提拨复位各2次。1次/日,7天1疗程。③物理疗法:针刺同时配合TDP照射患侧面部,距离以患者自觉温度舒适为标准(一般30~50cm),治疗时需保护双眼,每次30分钟。取针撤灯后用838A型超声波治疗仪,确定治疗部位(痉挛明显处)后局部酒精清洁,涂上耦合剂,使治疗头垂直对准治疗区,与皮肤紧密接触,做上、下或周围缓慢移动,功率设定强度1~2级,时间设定10分钟。1次/日,7次1个疗程,休息3天再行下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①治愈:面部肌肉抽搐完全解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肌电图恢复正常;②显效:面部肌肉抽搐完全解除,半年内有复发,肌电图有改善,偶见患侧肌纤维震颤波及肌束震颤;③好转:面部肌肉抽搐幅度明显减轻,次数明显减少,肌电图仍不正常;④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减轻,肌电图不正常。

结 果

50例患者临床治愈32例(64%),显效10例(20%),好转6例(12%),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其显效率24%。

例1:患者,女,50岁,颜面痉挛2年,于2001年3月2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于2年前不明原因突然出现左侧眼睛跳动,逐渐发展到左侧面部肌内抽动,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有所缓解。近半年来,因工作繁忙,精神紧张,病情加重,每天左侧面部肌肉抽搐不止,再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法控制,而来我科求诊。症见左侧面部抽动频繁不止,面肌抽搐时口角向右侧移动,左侧眼裂明显小于右侧。血压120/80mmHg,无面瘫史。诊断为面肌痉挛。按上述方法治疗40天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

讨 论

现代医学对于面肌痉挛的病因病理尚无明确定论。认为面神经在内耳门附近受到小脑后小动脉分支压迫所致,造成传入感觉纤维于传出感觉纤维发生“短路”,激活运动纤维引起面肌痉挛,或者认为面神经发自脑桥,经过在内耳门行走在面神经管中,经过茎突孔进入腮腺,分布面部表情肌等部位,其发病为面神经通过的任何部位,特别是膝状神经节受到某些病理性刺激后,出现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而神经兴奋性增强所致。少数可为面神经炎的后遗症。本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无自主缓解,部分患者发病若干年后,可发展成为完全面肌瘫痪,此时面肌抽搐停止。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是给予安定、利眠宁或苯妥英钠以及大剂量的维生素,对重症进行酒精或药物封闭、面神经减压术等,但往往使患侧面部表情肌呆板,肌肉瘫痪进而萎缩,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针刺治疗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消除某些刺激源,并使针刺信号与某些异常传入信号吻合,从而降低了异常信号的传入,消除了面神经的异常兴奋状态,使面肌痉挛得以缓解乃至消除。

中医认为,本病外因主要为外感寒邪,致经脉气血阻滞;内伤七情,致肝郁气滞,肝肾阴亏,气血不足,阴虚风动,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年老体弱者形气未充,劳倦过度,跌扑外伤等因素致骨出缝,经错槽,骨刺形成,脉络形态改变也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针刺、指激按摩配合物理疗法,使面、颈、肩、肘部疏经活络,活血化瘀。使骨归缝,经归槽,从而解除脉络压迫,局部气血运行加快,滋养筋脉,疏通经络,面肌得血而抽搐静也。针刺、按摩、理疗相结合,既能扶正,又能驱邪,标本兼治。正气旺、邪气消,缩短了病程,提高疗效。

上一篇:特拉唑嗪联合泽桂癃爽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内外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18例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