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变革与校长作为

时间:2022-08-04 01:56:20

学校变革与校长作为

各位学长,我称各位学长,主要包含三层涵义:第一是学界的长辈;第二是学校的校长,第三是我们都要在终身学习中成长。

伟大的“幽灵”

现在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个伟大的“幽灵”正蔓延着、渗透着、扩散着,这个“幽灵”就是教育问题。上自国家主席,下到平民百姓,都在对此感到沉重和忧虑。我对当今中国的教育有三大忧虑:一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在某些地区已喊出“教育共产主义”的口号,而且喊得越来越响;二是当今教育界“事权贵”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封建社会的李白也感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叫吾不得开心颜”,可是现在教育界的有些人却“开着心颜”去“事权贵”;三是我们的教育改革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指令式的、行政式的改革,而像陶行知那样一种草根式的、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与改善却越来越少,所以当今中国出不了教育家。审视古今中外,真正的教育家多是出自草根的。

我的演讲题目是《学校变革与校长作为》。请看我的这个标题,画面上有一只鸟,这只鸟到底是老鹰还是鸽子?若将其比作校长,在座的各位,你是想做鸽派型的校长,还是想做鹰派型的校长?你是想做外鹰内鸽型的校长,还是外鸽内鹰型的校长?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我们的校长面临着很多两难性的选择。比如,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学校变革及和谐校园,课堂教学和师资优化等。校长面临这些两难性的问题该怎么办?既要有国际视野,更应有本土行动。

我的教育观

先有必要阐明我的教育发展观。在我国这块黄土地上,早在农耕社会,这里就诞生了儒家的文化教育观。教育,正如孟子所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两千多年来,教育主要是为选拔英才,而英才教育就是我们教育的主旋律,加上儒家文化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这种基于黄土地的东方圆型文化却经受不起西方十字架文化的冲击。一百多年以前,欧风美雨日潮侵袭了九州大地,打破了农耕时代的平静。我国的有识之土深痛感到被侵略的屈辱,试图通过各种交流学习西方。我们的教育先学日本,后学美国,再学苏联,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好不容易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教育。可是,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刚刚形成特色的文化教育圈再次被新的十字架文化打破,它就是网络文化,也是自行其是的文化、难以监控的文化。

随着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三大浪潮的兴盛,人类社会迈进了二十一世纪,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却变得越发脆弱了。二十世纪的教育界重视竞争,记得八十年代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军事的竞争就是经济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而竞争教育却把人类带到了危险的边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担心,如果继续这种竞争教育,那地球早晚会毁在人类自己手里。人类与自然竞争,把自然环境破坏了;跟生态竞争,把生态破坏了;二十世纪,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9月召开了世界教育大会,主题为“学会共生”。有180多个国家派出代表参加,可见各国都相当重视学会共生的教育。但是,“学会共生”的大会刚落下帷幕只有三天,就发生了美国的9·11事件。9·11事件再一次严厉地警示当今的人们,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懂得共生,那么不管你多么强大,你最终会自食其果。所以,关注共生理念,就是希望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要学会与自然、与生态、与不同宗教文化、不同政治制度的人们共生。当今中国教育有两大艰巨任务:一是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国力强盛才有真正的话语权;二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这就需要倡导学会共生理念。

二十一世纪我们的学校教育怎么来完成上述的两大课题?这是在座的校长、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出回答的重大课题。

下面,想分学校变革、校长资质、处在信息化时代危机的领导作为三个部分来谈论本人对“学校变革与领导作为”的一些看法。

学校变革

我国从1904年起,在一百零八年来的学制变革中先后学过三种模式:1904年学日本,1922年学美国,1951年学苏联。今天的学校教育实际上处在三个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交织之中,因为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这也是我国教育的最大特征之一,正因为这个特征,无论教学功绩、教育目的、教学方式、教育内容,既残留着农耕时代的痕迹,同时又处在工业化时代标准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框架内。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变革。可是,当今中国教育仍摆脱不了“三个中心”(老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的制约。“三个中心”能培养出信息化时代的创新人才?虽说三个中心在每次教育改革中都会受到质疑和批判,但是风浪一过,三个中心仍旧稳稳坐在学校教育的宝座之上,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国教育经过六十多年的体制与机制变革,获得了很多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处在这种反复不断的变革中,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有没有提出自己的质疑与批判?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校长,我们有没有为教育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愿景?钱老提出来了,对于还陶醉在所谓状元文化、科举情结的社会现状,钱老点穿了我们这种标准化人才培养体制的弊端,“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因此,在制定《中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期间,刘延东同志提出:学校教育跟六个“千万”紧密相连:“教育事关千秋万代,涉及千家万户,谈教育千言万语,看教育千差万别,办教育千辛万苦,办好教育要千方百计。”

校长资质

学校变革,关键在于校长的职责与作为。2006年底,我从华东师大到了上海师大以后,从2008年元旦开始帮助教育部筹划并启动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研制。同年7月20日李卫红副部长特意来到上海师范大学,在“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情况抽样调查工作部署会暨‘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究’项目工作会议”上宣布,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制这样一个重大课题正式启动。我带着我的研究团队主要是对八个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还对四个有代表性省市的局长、校长、家长、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再结合之后颁布的《中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顺利地完成了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研制工作。

校长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价值领导、教学领导和组织领导。因此,校长专业标准的基本框架应当包括规划学校发展、引领教师成长、营造育人文化、优化内部管理、领导课程教学、调适外部环境六大领域,每个领域都要体现理念、品性、知识、能力和作为。除了国家要定最低的校长专业标准线,发达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还要拓展校长的视野。比如说网络时代的校长应该怎么当,东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的校长应该是怎么样的,校长如何来体现国家的意志公益,教育家型的校长是什么样的,女性校长的领导特质是什么,校长如何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才观发生了变化。工业化时代需要标准化的人才,而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富有个性的、复合型的、应用性的人才。人才观的变化,也就迫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所以,第三部分要讲处在信息化时代危机的领导作为,也就是怎么来当校长,才能体现办学特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领导作为

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仅广告就已让人眼花缭乱。过去,科学知识每隔几十年翻一番,可是现在每两年要翻一倍。讲中华民族应当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在农耕时代有过四大发明,但在工业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生态文明时代,又有哪些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原创呢?这跟教育是不是有关系?面临这些重大的课题,我们的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怎么办?近年来,我注重教育领导研究,并有一支学历高、科研强的工作团队——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校长研修中心,共有9名成员,这个团队一面着力从事国家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制,一面力图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建构教育领导学、教育领导研修等。通过校长的专业发展与领导力提升,为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向上发展奉献应有的努力与智慧,也希望在座的校长能为我们提供你们的宝贵经验。处在社会激烈变化的转型时期,我们也希望通过国际交流来提升校长的专业水平,应具有国际视野,更要求本土运作。虽说国情不一,文化也不一样,那怎么来有效地进行国际交流?我们跟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别在于文字,西方的文字是表音文字,东方的文字是表意文字。就领导擅长的管理而言,西方讲究制度建设,注重“法、理”,而我们东方文化的特征重视一个“情”字,这个“情”也反映在中国文字的表意之中。如“和谐”文化为例,其深刻涵义如下。

何谓“和”,即人人有饭吃,民以食为天,这是一个民生问题;什么叫“谐”,就是人人都有话语权,这是一个民主问题。我们的校长若要构建一个和谐校园,有两大要素缺一不可,一个是民生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民主问题。所谓的民生问题,就是校长有责任不断改善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教学环境与生活条件。所谓的民主问题,就是为构建一个和谐校园,必须给你们学校全校师生一个畅所欲言的民主平台。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地把东西文化中管理的三大要素“法、理、情”都能反映在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之中。这就是学校领导的作为。

办学特色

现在都要强调如何凸现办学特色。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苹果永远是红红的,大大的,圆圆的;但在西方,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诞生了人类社会,促进了农耕时展;牛顿,一个苹果引伸出万有引力定律,兴盛了工业革命,这个苹果如果砸在我们头上会有什么样的启迪?乔布斯,将咬过一口的苹果做成一种时尚品牌,打遍天下无人不知。请问:在中国被咬过一口的苹果还能送人?还会登大雅之堂?什么叫创新?就是放在你面前的一个苹果,你怎样看待它,如何引领你的学生以什么样的视角去认知和看待这个司空见惯的苹果?

东西文化在管理艺术上,在领导风格上是不一样的,应当承认这个差异,基于国际视野的扬长避短,才能推进我们本校的运作、本土的改革。这就是我们为何再三强调国际交流重要性的原因。

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我向他们提过这样一个问题,杜威所提出的儿童中心论,跟我们今天倡导的以学生为本到底存在怎样的本质性的“异同”?我对美国教授十分钟的解答是不满意的。如果按照我陈永明的回答,就是前面展示的一张三个时代的对比表。杜威处在工业时代,这个时代没有终身学习这个理论基础,没有我们当下信息化、网络化这个物质基础,也没有我们现在不管你在何时何地都能够接受教育,从事学习活动的这个社会基础。这就是儿童中心论跟以学生为本的本质性的“异”。本质性的“同”是什么呢?不管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还是现在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目的都是为了孩子们更好地得到发展,这就是本质性的“同”。尽管如此,现在我们已经感到教育体制的制度性疲倦,必须增加领导的危机管理意识。

我认为中国的校长、教育领导应当唱好两支歌,一支是我们的国歌:起来,不要做应试教育的奴隶,要做素质教育的主人,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唱好国歌的同时,我们还要唱响国际歌:不要相信神仙和皇帝,要创造中国教育的幸福,创造我们学校师生的幸福,全靠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唱好国歌和唱响国际歌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我们的教育办得更好,使人民满意。必须对教育体制改革有深刻的反思。还是小平的那句话:“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要提升我们校长的职责和能力。首先要变革科举型应试教育的情结,使我们校长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了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制度,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我愿和在座的校长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上一篇:浅析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下一篇:坚守,以创新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