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汉语课程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03 04:51:00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汉语课程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目前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仍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效果普遍不甚理想。这门课程遭遇困境,不仅与课程本身性质、课时安排等因素有关,更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相对陈旧的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多媒体技术成为改革传统授课模式、实现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现代汉语课程文字部分的教学实践,有利于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能为这门课程教学手段的改进及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现代汉语课程 文字教学 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文字部分的教学是该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对汉字相关问题的讲解,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和使用汉字,为学生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及其相关工作打好基础。[1]随着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高校硬件设施的改善以及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具备了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以改革传统现代汉语教学模式的初步条件。本文拟结合笔者及教学团队[1]的教学实践经验,以现代汉语课程文字部分的多媒体教学为切入点,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的最佳结合方式,希望由此对整门课程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裨益。

一、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成因探析

从目前来讲,高校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着效果不甚理想的状况,其中文字部分的教学现状更是堪忧。为了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们通过课后测试、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学院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门课程及文字部分的学习存在几个不容忽视的共性问题:首先,对课程知识的把握不够牢固。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就表现出对某些知识的困惑不解;或是在当时似乎是理解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搁置”,所学知识便已“回生”,甚至原封不动还给了教师。这一点在语法部分的学习中体现最为明显。其次,对课程知识的运用存在困难。学生如果对知识本身就存在“消化不良”的情况,遑论将其灵活运用于实践。拿文字部分来说,查阅大中型语文字典、词典是中文系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偏旁部首、排序方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更应对此轻车熟路。然而我们却发现,有些学生在检索独体字、部首不明显的合体字、知其形不知其音的汉字、难检字上仍频频遇到难题,无法从字词丛林中快速、有效地遴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再者,对授课形式的接受度较差。现在通行的现代汉语教学模式,仍以传统讲授型为主流。教师负责讲解,学生被动听记,教学手段单一死板、教学内容琐碎繁多,导致课堂在趣味性、互动性方面大打折扣,以致于不少学生认为这门课程“面目可憎”、远不如文学类、艺术类课程那么生动鲜活。另外,对所学知识重要性的意识不强。教师往往在绪论部分就开始强调掌握现代汉语基本理论和知识的重要性、语言文字规范化在现代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性等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容易拘泥于教材,罕与鲜活的社会语言文字应用实际接轨。而学生则习惯性认为,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用现代汉语表达思想与进行交际,似乎没有专门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这种比较含糊的学习动机,容易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现代汉语本是中文系各专业的一门传统主干课程,学好这门课程是学生扎实专业基本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必要环节。然而,上述一些状况的存在,使这门课程频频遭到学生的“冷遇”,长期陷入“教学两难”的尴尬境地,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我们认为,这种局面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挖掘,结合文字部分的教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从学科角度看,现代汉语的性质与理工科近似

现代汉语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文学类、艺术类等课程相比,语言学方面的课程更侧重于逻辑的思辨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微观性,具体内容相对抽象、零散,研究方法与理工科近似。有人将语言学比作“社会科学中的自然科学”是不无道理的。现代汉语课程的很多授课内容,如词类的划分、层次分析、句法成分、语言规范化等,都是学习重点和难点所在,但由于这些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就不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现代汉语课堂上的发挥空间,导致授课过程不够生动有趣,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乏味。文字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汉字的性质和作用、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汉字的造字法、汉字整理和规范化等,整体上偏重汉字基础理论方面的讲解,虽然各版现代汉语教材对汉字部分屡有增补和订正,但主体部分仍难以脱出传统文字学的藩篱。这些内容相对保守、滞后,缺乏鲜活的时代性特征,较难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二)从课程设置看,现代汉语的授课时间被大幅压缩

随着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和教学政策的调整,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课时被逐步压缩。目前来看,高校的现代汉语授课时数约为一学年108课时左右,平均每周3―3.5课时。在这样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授课内容难度较大,因此不少学校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对教材内容往往有所取舍。[2]惯常的做法是保留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的教学,而彻底舍弃修辞部分。为了确保知识点的覆盖面,又往往多讲少练,许多内容只能泛泛而谈、无法深入。即便如此,整个学年的教学时间仍显得不够宽裕。而语音、词汇、语法作为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其教学相对重要,一般不得减省。这种情况下,文字作为语言的辅交际工具,在教学中也被摆在了“辅”的位置,其教学时间被大量“克扣”。如此,在极其紧张的教学时间内,把高深、晦涩的文字学知识理论讲深、讲透,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

(三)从时代角度看,当今大学生的语文能力普遍下降

大学生是社会语言文字工作的生力军,尤其是师范院校的本科生毕业后一般都从事语文教学方面的工作,他们语文能力的高低将对整个社会的语文生活质量起到主导性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存在着普遍下滑的情况。根据一项针对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在常用字的认读、规范汉字的书写及书面语的使用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2]大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汉字基本功不扎实,在现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更多的难题,容易造成畏难和厌学情绪。

(四)从实际教学看,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在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灌输者与课堂主宰者的角色,学生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容易受到压制。从课堂时间分配比重上看,教师传授知识的时间远大于学生主动学习操练的时间。重理论而轻技能、重知识而轻实践,是自古以来我国积淀的语文教学传统。在这种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下,现代汉语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死板,教师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进行教学,学生依靠“听、写、读、背、考”进行学习,课堂缺乏互动,教学效果较差。时至今日,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只会读书不善应用的“两脚书橱”。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积弊已久,亟待我们做出调整和转变。

二、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汉语课程汉字部分教学中的应用

21世纪全球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强烈冲击。这不仅体现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更体现在教学模式、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深层次变革上。传统的授课方式为教师口述和板书,在拥有多媒体技术支持后,教师的任务部分转向了如何设计制作高效的多媒体课件、如何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以及如何更好地控制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相结合等问题上。多媒体课件在动态性、直观性、扩展性等方面都展示出传统纸本教材所难以比拟的优势,更能体现人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如何将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教学团队一直以来都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我们以现代汉语课程汉字部分为主体教学内容,对本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大一本科生开展了一系列多媒体教学实验,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反馈,也从中发现了一些尚可改进之处。现将我们在教学实验中所尝试采用的一些教学手段进行总结。

(一)利用动画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增强动态性

汉字经历几千年的演变,历史上曾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字体。现今我们使用的汉字经过隶变、简化等过程,往往丧失了原本的象形、会意和形声等方面的构形信息,符号性特征增强,造字理据丧失或变得隐晦,容易造成汉字识记的困难。我们利用FLASH动画等手段,可以突破纸本教材静态性的局限,动态地展示汉字从古到今的演化历程,使现代抽象的汉字符号与其古代的图画性形体相互挂钩,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帮助其在头脑中建立汉字形义之间的关联。例如“鱼”字本象一条鱼的形状,简体字已不大能看出其鱼形,我们可将其字形演变过程展示如下:

又如“见”为会意字,义即“看见”。甲骨文字形,上为“目”,下为“人”。其字形演变过程可表示为:

(二)利用软件展示汉字笔顺与结构,增强直观性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我国学者在上个世纪末已经开始尝试设计汉字教学软件,并将其应用于汉字教学,例如《多媒体汉字字典》[3]等。虽然现代汉语课程的授课对象为说汉语、写汉字、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中国本科生,似乎没有必要专门开发此类高端的教学软件,但我们仍有必要借鉴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经验,利用网络提供的汉字软件,来展示汉字的读音、笔顺、部件、构造等信息,从视觉上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加深对笔画的写法及先后顺序、合体字的组合方式的理解。例如“凸”“凹”的笔顺不易掌握,我们可以利用比较流行的汉字笔画查询工具来演示其书写顺序和笔画的运动轨迹,字内某些复杂笔画(如“凸”字的第四笔)可用其他颜色作重点标示。

在讲解合体字的结构时,我们也可以采用此类方法,将字内的不同部件标示为各异的颜色,并动态演示构件的先后组合次序,辅以说明其部件的各类组合方式。对于一些形近字,我们也可以将具有区别性作用的笔画作醒目标示,巩固学生的记忆。

(三)利用图片展示历代书法作品,增强拓展性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历代的诸体书法作品浩如烟海,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优秀的书法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汉字识别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写字习惯。然而,传统纸质教材囿于篇幅,只能示例性地择取有限几幅作品进行展示,且一般为尺寸较小的黑白图片,清晰度也较差。利用多媒体设备(如PPT)则很容易突破这种限制。我们可以方便地在网上找到海量的书法图片,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高分辨率的图片进行课堂展示,如有必要还可以对图片进行细部放大,使学生领略不同时期名家书法的精妙之处,进而引导其对汉字结构安排、笔画书写要领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四)补充汉字文化知识,增强趣味性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与汉字相关的知识都充满了趣味性。在课堂教学环节,如果能够通过多媒体对这些知识进行适当的穿插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课堂活跃度。例如汉字对联、汉字谜语、有趣的字形、汉字游戏、造字传说、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等。

(五)引介网络资源,增强学习自主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善于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教师如果将自己所了解的与汉字相关的网络资源进行归纳与整合,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资源,那么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大有帮助。根据资源网站的类别,可将其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工具性网站,该类网站将各类字典辞书进行了电子化整合,具备强大的汉语字词查询功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在线使用,如汉典、汉辞网、教育部异体字字典(台湾)等;一类是资源性网站,该类网站上的语言文学类资源十分丰富,可以通过下载的方式获取各类字书、文档的电子版,如国学数典、新浪爱问、爱如生论坛等;一类是学习性网站,该类网站提供各类与汉字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获取更为丰富的汉字知识,如汉字网、书同文汉字网等。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这些网络资源并说明下载或使用方式,学生往往会对此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

三、一些余论

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要以教学理念的转变为先决条件。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外部信息的加工、处理,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以获取知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认知主体作用,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所负载的任务之一。

在转变现代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找准定位,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全面扎实地把握现代汉语教学的内容,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力,同时尽量详尽地了解网络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充分挖掘多媒体的潜力。

从课堂教学方面来说,我们要积极促进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环节的有效结合。当新的教学技术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时,必然要经历一段相互协调和适应的过程。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层面展示的便利,在增大信息输出量、增加练习时间、增强教学直观性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设备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就更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在直观性、趣味性、互动性等方面做文章,弥补纸本教材的弱势和不足,增大课堂容量,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实际教学环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技术运用与教学内容相互协调、衔接自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本文为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Y074。)

注释:

[1]现代汉语为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免费师范生及非免费师范生)、对外汉语专业大一本科生基础必修课程,长期由本院汉语国际教育系的部分教师所组成的教学团队负责讲授。本课程也被列为西南大学师范类专业重点课程数字化平台课程。

[2]目前各大高校使用的主流现代汉语教材,如黄廖版、邢福义版、胡裕树版、北大版等,内容相对繁杂且屡有增补,这往往造成教学内容不断扩充与教学时间不断压缩之间的尖锐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有些新出的教材,如黄李版,经过“瘦身”,把传统教材的不少重难点内容列入了“课程延伸内容”,实为迁就之举。

参考文献:

[1]黄伯荣,李炜.现代汉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常月华.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3]郑艳群等.多媒体汉字字典(HSK・甲级・英文版)[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董宪臣 重庆北碚 西南大学文学院 400715)

上一篇:醒着的噩梦 下一篇:高校思政课“小班化”教学法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