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院办学特色初探

时间:2022-08-03 08:04:43

民办学院办学特色初探

摘 要 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南方学院为例,在解析办学特色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学院院情和办学特色的内涵理解,对学院办学特色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南京林业大学 南方学院 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办学有特色,学校就有生命”。在“特色兴校”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大趋势的今天,创建办学特色,坚持特色办学,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和参与高等教育竞争的生存之本。立足院情、科学定位、 打造并强化办学特色,以最大可能地满足社会对民办学院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和价值期待,是增强民办学院的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过程与保证。

所谓办学特色是指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形成的独特的、优良的、比较持久稳定的、被社会公认的创新性办学特征。它一般包含“定位特色”、“文化特色”、“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科研特色”、“服务特色”、“地域特色”等方面。其中,定位特色是前提,学科特色建设是基础,人才培养特色是核心。

本文探讨的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是于1999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截至目前,学院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9000人。经过多年努力,无论是学院自身的软硬件建设,还是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升。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同期成立学院的强势崛起,后起学院的迅速发展,学院面临的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巨大。如何确定学院自身的办学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已成为学院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1 确立办学特色的必要性

(1)明确学院办学特色是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和母体高校——南京林业大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国务院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分工合理,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 就全国范围高等学校而言,无论是研究型综合大学,还是单科教学型学院,无论是全国性重点高校,还是地方性非重点高校院校,办学特色均已成为它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南京林业大学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了我校民办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与淮安市政府合作,办好南方学院淮安校区,创造条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办成独立学院”。而要达成独立学院的长远规划目标,更需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独特优势。

(2)明确学院办学特色是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2010年起,经江苏省教育厅同意,淮安市人民政府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共建了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淮安校区。自此,我院实行“2+2”的特色办学模式,即一、二学年在淮安校区学习,三、四学年在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本部校区学习。随着淮安校区的正式招生,南方学院无论是组织机构、院系设置、学生规模、教职工人数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学院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和日益庞大的规模,已经迫切需要明确办学特色来统领学院工作的展开和明确学院的办学方向。

(3)明确学院办学特色还是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国家对教育领域的放开,民办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在经历了最初几年的红火之后,激烈的生源竞争,使得越来越多学院的发展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同一化成为大多数学院的通病。及早明确办学特色,有利于我们南方学院能在与同类学院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更好的成绩。

2 南方学院自身特点分析

南方学院目前正处于依附传统、探索创新并举的阶段,主要院情有以下几点:

(1)两地办学、各有所长。就前面所述,南方学院目前实施“2+2“两地办学模式。本部地处省会南京,依托母校南京林业大学,办学基础条件较好,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已成为学院与其他同等院校相比的一大办学特色和优势。淮安校区的设立符合了省内高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充分合理地利用了淮安地区经济文化特色资源,同时也对促进其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淮安校区的开创与建设充分表明,高校与地方政府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 已成为当今民办院校发展的主要出路之一,是一条双赢的快速发展之路。

(2)区域性生源,有利于保持和增强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我院主要招生对象为江苏省省内生源,毕业生就业去向也主要为省内企事业单位。江苏省城乡经济文化既是我院服务的直接对象,也是我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3)学科与专业建设定位模糊,缺乏系统化、创新性的规划与指导。由于学院建立时间较短,学科和专业建设一直处于被动模仿状态,专业构成设置和课程配置基本依赖母体高校,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特色定位。师资队伍主要依附母体高校供给,以退休教师和年轻教师为主,另有部分外聘教师承担课程任务。师资建设缺乏系统的培养方案和发展思路。另外,还存在教学模式传统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等问题。

(4)年轻化学院,校友资源不够强大,但正逐渐丰富壮大。自2007年重整旗鼓之后,到今年六月为止,我院仅有三届毕业生,从毕业生数量和毕业年限上看,的确存在年轻化的现象。但是,全院始终与校友保持紧密联系,每学期都会邀请校友回母院进行经验的传授,例如开展以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企事业单位就业等为主题的讲座。学院还积极创建与建设QQ群、人人网等校友信息平台,为在校生和校友间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互动交流渠道。这些都是我们努力朝着特色化办学方向发展的可行之举。

3 南方学院办学特色初探

结合以上所述学院院情分析,笔者针对如何创建南方学院的办学特色做以下初步探讨:

(1)科学合理的定位是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明确了特色办学的战略方向。作为民办院校,南方学院的定位应主要从办学层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类型和方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将学院打造成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一批服务社会、面向世界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广泛适应性的,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2)打造“学科建设”特色。要做到以依托母体高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为基础,以地区特色的社会、经济、文化底蕴和特征为背景,以培养出满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的,打造独具特色的学科建设模式。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学科专业设置。杜绝盲目地照搬母体高校的学科设置,防止大而全的学科建设思路,应结合母体优势和淮安地区经济文化特色,打造特色专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例如:以我院各专业历年就业情况和市场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主要导向,确立部分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如:园林设计、家具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等。第二,课程体系设置。根据强化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基础课、专业课、专业特色与方向课、实践环节的课程配置和教学时间的分配比例。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可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如: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大与旅游景区、旅行社等相关单位的合作交流,积极确保稳定、可靠、长期的校企实践合作。第三,教学模式。作为民办学院,应充分发挥灵活办学的特点,由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向突出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实践型教学模式转变。民办学院的生源在学习能力和水平上与母体高校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人才的培养应更重视“实”,强调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特点。应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实践交流和合作,以“实践”来提高理论教学效率的“驱动”和“效果”的检验作用。

综上而言,打造“学科建设”特色,就是要以设置优而精的学科专业为基础,以实践型教学模式为手段,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打造“人才培养”特色。首先,应明确层次清晰的人才培养取向。学院既要满足部分学生考取研究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要,又要满足大部分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需要;其次,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民办二级院校,在兼顾多层次人才培养取向的同时,应以培养应用型、开发型人才为主,把面向基层办学具体化。着重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广泛适应性,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地方城乡服务。

(4)打造“师资队伍建设”特色。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创新教师队伍。作为民办院校的师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突出特色和优势:第一,不断强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民办学院强调多层次的办学取向和低重心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自身发展也不能与社会脱轨,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第二,定期组织教学竞赛,鼓励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合的教学方式传授解惑才能激发民办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第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人格魅力突出感化教育的作用,推动学风、教风建设的发展。第四,鼓励民办学员教师积极参与各项科研项目研究,打造实践型与研究性并重的创新型教师。

综上所述,特色靠摸索,特色靠创新,探索民办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集成化战略工程。民办学院只有在办学特色方面赢得主动权,集合全院师生、母体学校、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各方力量,才能在特色办学过程中谋求到发展机遇,在高校竞争中占有先机!

参考文献

[1] 徐浩贻.高校办学特色的时代内涵与创建原则[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学科学版),2005(4):81-83.

[2] 肖波.论地方性非重点高校办学特色的战略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80-83.

[3] 秦天堂.“高校+政府型”学院的发展战略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1.8(04):53-55.

[4] 周山泉,邱缤毅.构建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特色[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5):102-103.

[5] 朱玉.树人探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我国独立学院图书馆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研究 下一篇:高校文化建设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