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及教育对策

时间:2022-08-03 07:16:53

当代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及教育对策

摘要: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多元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和冲突下,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的评价和选择上出现了困惑和迷茫。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呈现出与所在社会主导价值观以及个体应有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偏离现象。一方面,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冲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当前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既然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是价值观教育过程客观存在的问题,那么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并探讨教育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个体价值观;偏离;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63―0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加之社会转型影响的不断深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面对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碰撞,特别是改革开放过程中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冲击,对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价值观偏离现象,甚至在少部分大学生中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目前在国内,对于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对当代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进行研究,探究出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的教育对策,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以期对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可供借鉴的新思路与对策。

一、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的概念界定

大学生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于某类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具有何种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尤其表现在关于自身价值的看法及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选择上。针对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所在社会主导价值观及个体应有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不符的现象,本文提出了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的概念,并对其作了界定。

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是指大学生个体在价值观上对所在社会主导价值观以及对个体应有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偏离现象。“偏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因出现偏差而离开确定的轨道。这里所说的主导价值观,指的是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引领和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它是社会群体在观念上普遍认可并在行动中实际践行的价值标准,发挥着强大的导向作用。简而言之,主导价值观,就是反映一种社会制度、一个时代本质的价值观。

二、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表现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多元经济利益主体并存、多种社会思潮特别是在西方一些消极、颓废的不良社会思潮影响下,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价值观偏离现象,其表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价值主体极端自我化

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个性化、自我化特点,自我意识和观念相对较强。他们将自我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们崇尚自我,并且信奉自我肯定、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念。他们过分关注自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注重个人的发展,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绝对不允许他人对自己的利益构成伤害和威胁,他们对别人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理解,所作所为均只为自己着想,不顾及他人利益和思想,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缺少团队合作观念,这使得他们完全忽视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的利益,从而在行动上和观念上表现出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的特征和处世态度。

2.价值主体方向迷失化

信仰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体,它支配整个人生,影响人的全部生活,是人全部生活的价值依据和根本指南。部分大学生方向迷失化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信仰。面对社会的快速变化和深刻变动,没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强大精神支撑,没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把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等庸俗的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或仅仅为了保全自身而活,也就失去了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源泉,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待生活的困惑和迷茫,甚至消极、悲观,认为生活空虚、觉得人生没有任何意义。有的大学生甚至陷入非马克思主义或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阵营,他们在面对多种价值观的冲突时,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纷繁复杂的现象和问题时,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提供科学、正确的权衡标准,使得这些大学生不能对各种现象进行相应的过滤和筛选,要么无所适从,要么茫然失措,要么转而信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者其它什么都不信,这些都使得他们感觉到更加迷惘与盲目。

3.价值主体认识片面化

部分大学生在认识上往往表现出绝对化、片面化的特点,他们片面地看待问题,主观武断地处理问题,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导致大学生认识片面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因为知识的缺乏,如对一些事物缺乏必要的了解,或者了解得不彻底不到位,致使有些大学生看问题时,往往只从一个角度出发,抓住一点不放,把个别现象当成普遍问题,极易引起冲动的行为;由于经验阅历的局限,会导致大学生考虑问题时思路不开阔,不能从对他人和社会理解的角度,完整地评价事物,冷静客观的看待问题;此外,大学生正处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辩证思维能力发展尚不成熟,不善于从事情的各个角度全面分析事情,不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往往抓住一点就无限地夸大或缩小,并且固执地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事情的全部,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失真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

4.价值主体意识边缘化

在部分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中,受到的大多是来自于物质上的“照顾”,在感情上受到的“照顾”比较少,甚至没有体验过完全被一个人关心或爱护的感受,由于缺乏在感情上给予他们支持和交流的对象,他们对人产生了一种不信任的看法,这使他们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孤僻,内心深处所持有的对外界不安全的看法和感受影响了他们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将内心封闭起来,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和不可接受。或者是受到他人的不良刺激,造成其内心自卑感加剧,他们害怕与人接触,无法信任周围人,他们内心脆弱敏感,情绪比较冲动,容易爆发,缺乏负性情感容纳能力,总不能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矛盾,最终导致与外界隔离,自我封闭起来,无法和谐融入到大学生群体中,如马家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的教育对策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

价值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反映了时代的基本特征,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其一,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要教育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抵御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思想武器。其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要教育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使学生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其三,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要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大学生锐意进取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促使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其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要教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真正领悟到“八荣八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践行,主动维护社会道德秩序。

当前,面对新形势,只有把握时代潮流,立足大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使价值观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才能确保当代大学生能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与困惑,坚定自己的选择而不迷失方向。

2.培养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如何使学生深刻认识它们的实质进而分清主流和支流,就要培养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途径有几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校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课,可以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涵,它是帮助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发展趋势,牢固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第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依托学校、院和年级三级学习体系,组织学生骨干开展理论研究会的学习活动,并不断创新理论学习形式。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国情,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校园网络文化。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这个信息平台,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网络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为一体,声情并茂、视听兼备,感染力强,可以使大学生在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进而获得大量有益的知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类主题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红色网站的宣传教育功能,增强网上网下的互动,开辟理论学习新阵地。

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大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而不偏离方向,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科学的价值观教育,最终就是要使学生把唯物辩证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观。

3.立足大学生个体现实需求注重价值观教育针对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动机来自需要,需要决定着人的行动。价值观教育接受主体是具有现实需要的大学生,接受活动是在大学生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的,需要构成价值观教育接受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就离不开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就必须考虑他们的现实需求。只有在充分了解大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尊重、关心、满足大学生的这些需要,只有他们的正当需要和利益在价值观教育中得到满足和实现时,才能产生对价值观教育的兴趣和满意度。

对于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现象表现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其一,针对大学生个体极端自我化,我们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其二者在实现上并不矛盾,只有集体利益得到了维护和发展,个人的生存才会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个人的发展才会有更大的空间,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实现。其二,针对大学生个体方向迷失化,我们要教育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坚定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最大限度地将情感和意志投入到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其三,针对大学生个体认识片面化,我们要教育大学生全面地、客观地看待问题,冷静、理智的处理问题,不要以偏概全,固执己见,不要因为知识的缺乏,导致对一些事物缺乏必要的了解,进而从根本上避免大学生认识上的片面化。其四,针对大学生个体意识边缘化,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自信心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上遭受的挫折和打击,从而避免出现回避社会等不与人接触的行为,同时还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改变对他人的不信任看法,走出自己的空间,敞开心扉与他人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曾燕波.青年热点问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7:9.

[2]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0:27.

[3]徐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0.

上一篇:列宁早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 下一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