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课怎样上学生才喜欢

时间:2022-08-03 06:02:52

高中美术课怎样上学生才喜欢

摘要: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美术课堂 ;学习兴趣; 高中美术 ;提高效率 ;学生主体性

我校处于较偏远的县市,前几年上美术课的情景到现在记忆犹新,尤其是上第一节美术课就傻眼了:学生们竟然没有美术鉴赏课本!问过年级长才知道高中的美术和音乐都不给学生发课本了,晕,原因一是不够重视,二是要省钱。上了两节,都是在说给学生听,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这一块几乎是一无所知,后来学生有了美术课本加之新课改后我觉得美术课学生喜欢上了。尤其是美术书的重新改版,上面的美术作品范围扩大学生特别喜欢翻阅。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以高度的热情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真正领会美术带给他们的知识和乐趣。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关注教学内容

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基本突破口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大群体,本质应是单纯的。而由于现在媒体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令现今学生的知识面有些片面。他们绝大多数对于流行的和新奇的东西有着浓厚兴趣,而对美术欣赏课所要讲授的知识,则不全都感兴趣。新的欣赏课课本增加了很多设计科目,其中包括网页设计、书籍装桢、环境艺术等等,这些内容是学生们所喜欢的。而另外一些内容却不是时新的东西,学生表现出的兴趣并不是很大。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在于猎奇,这是青年人的正常心理注意的需要,而真正的知识内容本身并不具有猎奇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添加一些丰富的具有趣味性的知识点。美术本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教师应该多挖掘。例如以提问的方式让班里所有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讨论,这些讨论的内容可以是与课程无关的,但必须是本科目涉及范围内的。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艺术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艺术教学是通过以“情”感人来达到教学目的的,而课堂情境的创设是否具有美感,教师教学是否富有艺术气息,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牵引学生“情感”的起承转合。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鉴赏古代陶瓷艺术的时候,我用远古时期的音乐舞蹈和学生一起走进原始的年代,在原始人的生活中挖掘美术的形式。在鉴赏古代园林艺术时,我用古典的音乐带学生畅游我国大江南北的园林。鉴赏中国古代壁画的时候,我和学生们共同讲述九色鹿的故事。精彩的课件让学生享受了视觉大餐,更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在丰富的表达背后,表现出学生的多样思维与认识。在课堂中我与学生彼此更了解,共同体验美术带给我们的喜悦、惊奇、雄伟、悲壮……

二、培养学生素养、关注学习过程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美术素养”是这次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而言,美术课程也要求要学生形成一种“美术素养”。“美术素养”是“人文素养”的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和意识,可以交流思想情感、理解人生的意义、表达人文的关怀、美化生存环境,从而提高生活的品质。总而言之,现在学习美术课程的目的并非是涂涂画画、产生一件作品而已,而是要让学生能从“人文”性质的高度更深刻地理解美术和运用美术,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例如再讲《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一课时,我走进课堂一言不发,打开视频机,播放一段母亲为孩子劳作的场面。起初学生都莫名其妙。过了一会,学生不由自主的议论了起来。然后,我打开课件问学生看到《欧米埃尔》这件作品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很快就答上来 。接着,我展示了一件作品《米洛斯的啊芙洛蒂特》问学生:“这两件作品的感受?”意境的创设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各抒已见。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我因势利导地引入了新课。再譬如上《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这一课时,我会把学生分成5-6个小组,每个小组发一盒油画棒。以先欣赏作品然后讲解知识点再作画最后再讲解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而学生在自己动手绘画这一环节时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完成。充分运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践证明,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在有效的活动设计中,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以前我总是认为两个星期一节美术课教学内容不要讲太多,现在突然觉得学生知识面还是挺广的。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

三、学生主体性“导师”教学在美术课堂实践中的体会

我从教9年每每上美术课学生都很“激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美术课在学生眼中是 “次要科”,所以学生课堂上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在进行小组教学时,有时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这样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小组教学。初次合作学习实验课,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合作的愿望,集体荣誉感也很强,但合作的技能还不够,“导师”组织得还不太好,没有组织每个组员一人一人地发言,而是大家七嘴八舌,显得较混乱。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对待混乱,教师和学生都要有耐心。刚开始,小组学习的效果看上去也不太明显,教师通常会感到对班级有点失去控制,教学内容可能完不成。如我在讲《米洛斯的阿芙洛蒂》这幅画时,对有无手臂是否会影响画面效果分正反方展开辩论时。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形式不太适应,缺乏合作的技能,效率较低。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谈和倾听的礼规教育。即:组内交流和讨论,由“导师”或指定一位同学发言,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并做适当记录,待其发言结束后再继续;小组讨论结束后,应形成小组意见,并做记录;组织交流学习成果,讨论、辩论,最后形成全班统一的结论。 又譬如在讲到《美术课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这一课时,我会把学生分成5-6个小组,每个小组发一盒油画棒。以先欣赏作品然后讲解知识点再作画最后再讲解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只是在刚开始实施时计划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用一节课完成教学内容,实际却用了两课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不够,对学生期望过高;现场一片混乱, 要加强小组学习规范的教育,怎样运用教师的表情和语言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这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这些操作规范的实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师的角色。在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主演者、指挥者和控制者。但是在以学生主体性“导师”教学为组织形式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要“风筝不断线”,教师对班级所采取的教育教学行为主要以组织、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为主。合作学习中减少了教师不必要的大包大揽,表面上看来,教师失去了许多在传统课堂上的“权力”,实际上,教师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也没有放松对教师的要求,相反,合作学习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学生主体性“导师”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注意不断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课上小组讨论时,可以根据小组成员各自的特点安排承担的角色,如平时热情较低的,可任命其为发言人,并对他的发言及时予以肯定,调动他的学习热情;读书和笔记方面较差的可让他担任记录员,培养他的记录能力;守纪方面差的可任命为纪律员……同时这些角色又可定期互换,这样就保证了小组内个人责任的落实。

“如果愿意欣赏艺术,您必须是有艺术修养的人”这句话对任何人都使用。因为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当前课程需要改革,美术教师更需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当然,随着实验的不断推进,我越来越感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前提和保证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求教师从始至终起到指导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在探究中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创新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画家》

[2]《美术大观》

[3]《中国美术通史》

上一篇:用真心 爱无穷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评价策略探究